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课件【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

授导型教案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

八年级地理上黄河、长江练习试卷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八年级地理上黄河、长江练习试卷 1、选择题(30分)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 季风区为水田,非季风区为旱地 B. 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C. 西部高原及山地 D.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2、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准确的是 ( )A. 耕地、林地比重小 B. 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C.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 D. 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比较合理 3、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既有利于生态平衡,又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①在江南丘陵修筑梯田 ②在太湖平原退耕还林③在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④在黄土高原垦荒种粮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 )A. 夏春多、冬秋少 B. 夏秋多、冬春少 C. 夏春少、冬秋多 D. 夏秋少、冬春多 5、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最缺乏的地区分别是 ( )A.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C. 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6、下列地区,水、土资源配合紧张的是 (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成都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为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 兴修跨流域调水工程 B. 治理水污染 C. 兴修水库 D. 节约用水 8、从北京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大幅度提高水价,其目的是 ( )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提高人们消费水平C. 提倡居民节约用水 D. 加快水资源的利用 9、下列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煤炭、石油、天然气 B. 水能、风能、核能C. 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D. 太阳能和森林资源10.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这是因为它 ( )A.航运价值巨大 B.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C.地理位置重要 D.水能资源丰富,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13.“滚滚长江向东流,滚的都是煤和油”这句话说明长江有丰富的 ( )A.石油资源 B.森林资源 C.水能资源 D.金属矿产14.关于长江水文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金沙江河段河谷宽阔,流速缓慢 B. 宜昌以下河段流速锐减,河道蜿蜒 C. 长江流量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D. 下游水量大,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15.关于长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尤其在下游水量大,水能资源更加丰富B.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主要是由于荆江河道特别弯曲C.长江上中游分别以宜宾、湖口为界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上饶县清水中学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知识性、探究性、创新性等能力。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更要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让45分钟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就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1、创设情景 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创设了与黄河有关的学习情景(课件以有关黄河流域水系和梯级开发及“地上河”为主制作)。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我适时通过多媒体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地上河”的形成及治理措施。 3、自主探究

让学生课前查找、阅读、收集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课堂协作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将各自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或展示,并对“地上河”的形成进行分析,总结出形成过程。 5、课题小结 学完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并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我只是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并与课件上的小结进行了适当的比较分析。 6、当堂测试 课题知识小结后,我及时展示了当堂测试课件——“我能行”习题库。规定每位学生在5分钟内独立完成测试试题,并进行了及时课堂交流与反馈。 7、知识延伸 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河流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对“我国的河流”展开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课后撰写有关黄河方面的小论文。 总之,本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

《黄河》中学地理教学教案

《滔滔黄河》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2)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温馨环境,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什么吗?我想一说到黄河,同学们的心情肯定是心潮澎湃,激情高昂,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她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她一路欢歌,在中国的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河! (二)师生合作,探究交流,了解黄河概况 (过渡)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1、自学教材P49-P52页完成以下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找一找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孟津在哪里? (4)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的二大支流。 2、黄河的奉献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这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母亲河对我们有哪些贡献呢? (引导学生根据地形图和图文资料等说明黄河的奉献) (1)黄河——中华民族发祥地 (2)奉献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上游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 中游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三节黄河的治理Word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三节《黄河的治 理》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的特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及其存在的忧患。 三、教学难点: 黄河忧患的形成及治理的措施。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引出课题 (1)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在课间10分钟)。[播放此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课间调节心情;是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2)导入新课: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家都耳熟能详,殊不知,李白却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首先,黄河之水并不是天上来,奔流到海也不是不复回。(简要介绍水循环,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伏笔)。要想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就要来好好学习《黄河》之一部分内容。[幽默的语句,使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情景,欲擒故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知黄河颂黄河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二)、读一读:了解黄河的概况。 1、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诗中的“天上”和“海”各指什么? 【生】:“天上”指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海”指黄河流入的海洋——渤海。 2、学生活动:读“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及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流经了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 (2)、黄河流经了哪些地形区? (3)、黄河的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生】:回答…… 【师】: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500米。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沿途经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大地形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 新人教版

黄河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

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与黄河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河流(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及河流特征; 2、了解并能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主要支流和湖泊; 3、了解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4、了解长江和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重难点:长江和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3分钟)说起河流,不得不提到我国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同学们知道是哪两条吗?(长江和黄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条河流。(播放《长江和黄河》视频)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它们不仅塑造了平原,滋润了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读图导学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45和P49页的第一段,完成填空(10分钟)1、长江发源于高原的山脉,东流注入海,全长约千米, 是我国第长河。汛期,水量,(有或无)结冰期;黄河发源于高原的山脉,东流注入海,全长约千米,呈“”字形,是我国第长河。水量,含沙量,(有或无)结冰期,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易形成汛。 2、读P45页的“长江流域水系”图,找一找长江主要的支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 。读P50页的“黄河流域水系”图,找一找黄河主要的支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 。 3、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中下游的分界点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中下游的分界点是。 【合作探究收获展示】(15分钟) 合作探究一:长江、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依次是哪些?二者共同流经的省区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长江、黄河干流流经地形区主要有哪些?就流经的地形区而言,二者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总结归纳教师点拨】(2分钟) 【练习巩固当堂训练】(10分钟) 1、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分别是()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 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自然环境 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 主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董梦洁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一中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

例巩固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例如,黄河上游将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五、教学目标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

初中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黄河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Yellow Rive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黄河基本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 视频导入,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能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寻找切入点,自然导入新课。 一、认识黄河 (学)自主学习 学的意图:众所周知知学而不思则罔。学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保证学生能够认真的看书、独立思考、深入思考,便于学生用脑思考、理解所学内容,为后面的论展做铺垫。 1: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落实学习目标1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找出下列表格内容。板画无注记的黄河干支流图让学生填图。通过学生的读图、填图活动突

出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2:说出黄河的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落实学习目标2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文字、景观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 (论)(合作交流) 合作要求: 1.对议:自主学习1、2 2.组议:对议存在的疑惑 3.时间:约3分钟 (展)(展示汇报) 1. 小组选代表展示。 2. 其余同学准备质疑、补充、完善。 3. 时间:约5分钟 二、赞美黄河 意图:本课的重点虽然不在这里,但可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步骤: 1.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https://www.doczj.com/doc/c910688500.html, 2.进行完这个活动,此时同学们对母亲河的奉献、伟大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加深印象,此时,多媒体显示三组景观图片,自然而然印象深刻。 三、忧患黄河 (学)自主学习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案 中馆驿中心学校张学文 一、教材分析 内容选自星球地图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功绩、黄河的忧患及形成原因、黄河的治理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1)黄河的源流概况 (2)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 (3)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增进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考 四、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是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时候,针对学生特点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积极拓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河流域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分别收集黄河流域的图片和文字 (二)导入新课 教师让各组分别展示黄河流域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黄河流域景观风采,教师略作讲解,把大家带入轻松的课堂。 (三)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概况 1、教师设问: (1)黄河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各是什么? (2)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 (3)黄河流经哪些地形区? (4)黄河所处的干湿地区有哪些? 2、学生抢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展示课件(上游刘家峡等水电站及宁夏、河套平原等景观),讨论“母亲河”的奉献

初中地理黄河教

初中地理黄河教 初中地理黄河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 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 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 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 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 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 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 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地理教案-黄河

地理教案-黄河 地理教案-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

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

(完整word版)初二地理黄河长江练习题

初二地理黄河练习题 1、源头a_____________发源于1____________山北麓,注入 2 。 2、支流5为 __ ____河6为 _______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以3_______4________为界 3、黄河流经省的简称a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f____g____h ____i_____ 4、黄河上游流经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_____________下游_________ 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大,是黄河______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电站 7 _____ 。中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 级阶梯交界处,已建成的水利枢纽8是___________ 9是_______属于 _________省。 5、利用黄河水灌溉使中游的A________、B__________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的价值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6、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的来源是中游流经,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植被,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入河。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的地区,河道变,坡度变,流速变_____,泥沙大量的沉积,河床逐渐,成为“地上河”。河床升高,被迫一遇暴雨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 7、黄河在下游形成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 8、下游流域面积小,无支流因为: 9、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分别有哪些表现? 上游:中游: 下游: 10、想一想,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上游:中游:下游: 11、黄河凌汛多发生在____、____河段;水能丰富的河段____、____ 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段_______;易泛滥的河段_______;地上河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

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系列专项训练:长江和黄河(带答案)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长江和黄河 一、必背知识点 1、长江: (1)发源地:青藏高原的a唐古拉山;全长6300千米;注入b东海。(2)河段划分:上中下游以c湖北宜昌和d江西湖口为界 (3)上游: 流经地形区:A青藏高原、横断山区、B云贵高原、C四川盆地流经省区:青、藏、川、滇、渝 接纳支流:⑥雅砻江、⑤岷江、④嘉陵江、⑦乌江 (4)中下游: 流经地形区:D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省区:(中游)鄂、湘、赣(下游)皖、苏、沪。 接纳支流:沅江和②湘江、①汉江、③赣江 (4)开发和利用: 上游侧重水能开发。蕴藏量占全国的1/3,尤其是宜宾以上的金沙江,被称为“水能宝库”。(E三峡、F葛洲坝,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防洪、发电、航运) 中下游干流和主要支流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

(5)洪涝及治理(中游荆江河段最严重): 原因:①上游汛期来水量大,②荆江河段弯曲、③中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严重、④围湖造田运动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等。 措施:①加固大堤,②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③荆江河段裁弯取直, ④上中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 2、黄河: (1)发源于青藏高原的a巴颜喀拉山,注入b渤海,我国第二长河。(2)河流分段: 上、中、下游以m内蒙古河口镇、n河南省桃花峪为界。 (3)上游: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A、内蒙古高原B、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接纳支流:洮河、③湟水 开发与治理:水力发电(g龙羊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和引黄灌溉(“塞上江南”之称的是f宁夏平原和e河套平原) (4)中游:

流经地形区:C黄土高原 流经省区:山西和陕西 接纳支流:②汾河、①渭河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猛增 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 开发与治理:植树造林种草,打坝淤地,兴修水库。 小浪底水库:防洪、防凌、减淤 (5)下游: 流经地形区:D华北平原 流经省区:河南、山东 河段特征:“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原因: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迫使人们不断加高河堤。 后果:经常决口和洪水泛滥 治理措施:继续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6)黄河流域其它生态环境问题:草场退化、断流、凌汛 (7)治黄的根本: 关键是治沙,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植树种草)。 7、长江与黄河的共同点: 上游都水能资源丰富;都流经了青海和四川;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二、专项训练 1.读我国长江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地理《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优秀教案与教后反思

初中地理《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优秀教案与教后反思 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以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为重点;二是重点介绍了黄河的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问题,最后以“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水患”为重点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每一部分专题的介绍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该专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部分,首先以简练的语言交待出中国是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以及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小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国的河湖状况有初步了解。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首先以图解的形式讲解什么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并简要介绍他们在水量、流域面积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对比,说明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差异。教材配以代表性的图片对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作了有侧重的介绍,突出了我国西北地区内流河的基本特点。通过活动使

学生明确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在地图上认识中国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外河流在流量、汛期等方面的差异。 京杭大运河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突出它在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和服务于南水北调的巨大功能。 黄河部分的重点在黄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上。课文以图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造成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是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的问题所在,课文图文结合,并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性的认识,活动部分让学生变换另一个角度,全面综合地考虑治理黄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课文开头用不多的几句话赞美了黄河,但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作用。 长江部分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丰富的水能资源,黄金水道和水患的治理.源流概况的内容通过长江水系图和三幅图片说明,同时使学生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长江干流剖面图对长江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以及水能资源的富集地段给出了直观地解释。黄金水道是通过长江航运图点明的。活动2既阐明了长江水患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推理长江水患的集中发生地提供了基础,同时在学生对于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得出答案的同时,也受到了协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 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

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 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教学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八年级地理第3课时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_教案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 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 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