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第2部分:扦插苗质量要求(编制说明
- 格式:docx
- 大小:31.43 KB
- 文档页数:9
《苦丁茶第2部分:扦插苗质量要求》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六日
一、工作概况
(一)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
本标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2015年第五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桂质监函[2015]345号文),项目编号:2015—0527。
(二)起草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三)主要起草人员名单及职务或职称
二、编制标准意义
苦丁茶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Ilex kudingcha C. J. Tseng,是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药茶两用植物,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一册)》(1990年版)、《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2011年版);药用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功效,用于头痛,齿痛,目赤,耳鸣,耳中流脓,热病烦渴,痢疾等[1-2];茶饮具有生津、提神、益智、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丁茶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3],降血压[4],降血脂[5-10],降血糖[11],抗菌[12-14],调节免疫[15-16],抗氧化[17-21],抗肿瘤[22]等药理作用。
苦丁茶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是广西道地大宗常用中、壮药材。
由于苦丁茶药用、茶用功效独特,药理作用广泛,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野生资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人工栽培势在必行。
因而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掀起了种植苦丁茶热,曾经仅在广西天等和大新两县种植苦丁茶面积就超过1000亩,已成为广西西部山区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开展规范化种植是目前满足苦丁茶市场需求的主要手段,种苗是进行苦丁茶种植首要关键环节,因此,很有必要制定苦丁茶种苗质量要求。
目前苦丁茶种苗尚未有法定的标准规范(即还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苦丁茶种苗的质量和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如无标准规范,易造成品种混杂,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将严重影响苦丁茶药材的生产。
因此制定苦丁茶种苗质量要求,加强苦丁茶种苗的质量控制,是从源头上把好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关,规范苦丁茶药材生产,提高苦丁茶产品质量,保护生产经营者利益,以及对苦丁茶产业发展等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标准编制起草及研究过程
(一)标准编制过程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制定和产品标准编写规定等相关文件资料,研究确定标准的编写原则和项目的实施方案。
参照有关国家标准、中国药典与行业标准,并根据本产品的特点而制定标准。
力求标准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各项指标的试验方法引用国家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引用国家标准、中国药典与行业标准,并参照执行。
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苦丁茶等3种药材SOP优化及产品标准化研究”(2011BAI01B04)、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苦丁茶等3种药材SOP优化及产品标准化研究”(桂科重1298001-2-3)及“苦丁茶良种选育研究”(桂科重-3)等课题研究,对苦丁茶的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繁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掌握了苦丁茶药材生产的关键技术。
有多年的苦丁茶繁育种植实践,并对苦丁茶扦插苗繁殖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制定苦丁茶扦插苗质量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准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2015第五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5]345号文),《苦丁茶第2部分:扦插苗质量要求》地方标准获准立项(项目编号:2015—0527),我们及时成立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赖茂祥为主持人,黄云峰、蒋珍藕、屈信成、覃兰芳、胡琦敏、徐传贵、张启伟为组员的标准起草小组,及时部署了标准编制的工作方案和小组成员调研、起草工作时间安排表。
在标准起草前,研究了苦丁茶的相关文献及种子质量研究方面的资料,并对前期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总结讨论,在编制过程中,走访了种植基地实地调研,在广泛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同时还咨询了相关权威专家,力争编制工作过程科学、严谨,方法、技术路线正确。
(二)标准研究过程
在承担苦丁茶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研究期间,项目组成员对苦丁茶的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繁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广西区质监局下达编制标准的任务后,我们对苦丁茶种苗繁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成立了以原苦丁茶课题组成员为骨干的标准编写小组。
对苦丁茶的繁殖,我们开展过种子繁殖、扦插繁殖
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技术研究,多年的苦丁茶繁育种植实践,结合对文献资料分析讨论,我们认为,在苦丁茶的繁殖技术中,目前生产上最易于操作和推广的是扦插育苗和种子繁殖,全区各地推广种植的主要是扦插苗和实生苗,因此,对苦丁茶扦插苗的研究也很重要,对种苗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标准编制期间,起草小组成员还深入大新县、天等县、马山县等苦丁茶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苦丁茶种苗生产现状及药材种植情况。
经起草小组充分讨论后,按照GB/T 1.1-2009规定的标准编写格式于2015年12月初完成了《苦丁茶第2部分:扦插苗质量要求》广西地方标准“工作组讨论稿”,并向本单位部分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起草小组进再行内部讨论和修改,对讨论稿进行进一步完善,于2016年8月底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编制原则、依据
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广西境内通过苦丁茶枝条进行扦插繁殖的种苗的质量,指导今后苦丁茶扦插苗生产,为苦丁茶药材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以促进苦丁茶在广西适宜地区的推广种植。
2、本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执行GB/T 1.1-2009的规定。
3、本标准的制定力求准确、系统,内容与当前苦丁茶扦插苗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操作性强。
五、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西境内生产和销售的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 J. Tseng 扦插苗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检测方法和包装运输。
2、主要技术内容及其说明
(1)苦丁茶扦插苗质量要求
苦丁茶扦插苗质量指标主要由幼苗的农艺性状及幼苗整体外观表型组成;由于农艺性状涉及的指标较多,但均可以通过量化(数值)进行表述,而外观表型主要依据幼苗个体是否达到生产需要的壮苗要求这一核心内容进行描述。
本标准结合苦丁茶扦插苗生产经验和移栽后幼苗的长势观测情况,遵循幼苗个体评判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选取有代表性的农艺性状指标来衡量个体质量,该个体质量
指标主要包括;苗高,基部茎粗,一级侧根数等;群体指标依据生产实践的要求,结合个体表型进行简要,重点描述。
①苗高量化值的确定。
依据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苦丁茶扦插苗个体质量指标苗高值用Mean±SD 表示为20.1±4.4cm,综合考虑苗高对移栽质量和其变异系数较大影响及壮苗的形态需要,本标准取其平均值的下限值和中值为参考,规定苦丁茶扦插苗一级苗的苗高为≥20.1cm,规定苦丁茶扦插苗二级苗的苗高为15.7~20.0cm。
依据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苦丁茶扦插苗个体质量指标基部茎粗(mm)用Mean±SD表示为4.4±0.7mm,综合考虑基部茎粗对壮苗的形态要求影响和生产实践的要求,本标准取其平均值的中值参考,规定苦丁茶扦插苗一级种苗的基部茎粗为≥4.4mm,规定苦丁茶扦插苗二级种苗的基部茎粗为3.7~4.3mm。
依据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苦丁茶扦插苗个体质量指标生根条数用Mean±SD 表示为14.1±4根,综合考虑育根系的发达程度对幼苗移栽质量和成活率等的影响及壮苗的根系形态要求(侧根发达),本标准规定苦丁茶扦插苗一级种苗的一级侧根数为≥14根,苦丁茶扦插苗二级种苗的一级侧根数为10~13根。
④群体质量
在衡量苦丁茶扦插苗个体素质,除可以用可量化个体农艺性状指标外,可要从整体角度去评价幼苗的综合素质或质量是否达到生产上(规范化种植上)所需的标准和要求。
育苗生产实践上通常结合直观感受和经验总结,采用描述性语言从根,茎,叶及整体外观农艺性状等方面去评判;因此本标准规定苦丁茶扦插苗群体质量也采用描述方式:生长势强,整齐度一致;叶色浓绿;侧根发达(白根数多);茎杆含水量低,韧性强;幼苗无病菌、病毒侵染;同时作为商品化的种苗出售,工厂化育苗生产实践上通常规定成苗率大于95%以上。
(2)检测方法
本规定质量检测方法主要依据检测质量指标测量实际可操作性与灵活性,采用常规检测手段和目测法相结合,因此本标准规定测量苗高用直尺测量;基部茎粗采用常规数显游标卡尺测定;种苗的一级侧根数主要运用目测法进行。
(3)检验规程
种苗检验取样方法和取样的多少主要依据统计学概率检测,产地,品种和育苗数量大小来考虑取样的范围,大棚种苗检测的取样方法通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一批次种苗均按照指标标准要求所列项目指标单独进行测定;取样范围通常按照999株以下按照10%的比例抽取,超过1000株按照5%的比例抽样。
(4)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商品化的种苗经过检验合格后,应在外包装上贴上种苗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同时在外包装上应有清晰、牢固的统一种苗生产标识,标识的内容为:品种名称、生产单位及产地、种苗经营许可证、生产年月、合格证书、执行标准号、数量、装运日期等。
商品化的种苗运输主要采用育苗盘直接装盘在量身订做多层种苗架(固定支架)上;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种苗的挤压和颠簸等因素导致的种苗死伤的现象发上,长途运输主要夜间和气温较低阴天进行,如遇高温天气还要注意通气降温和保湿,定期(每隔一段时间)查苗和喷水保湿,防止种苗失水萎焉;如商品化的种苗因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不能按时出售或移栽,需要短期贮存一段时间(5-7天),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把种苗统一放置阴凉处,依据天气状况和实际需要,注意定期保湿处理和防晒,使种苗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生长势。
六、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关系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制定是在参照国内其他作物的相关标准等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因此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无冲突。
七、实施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稳定,应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即从药材种苗繁育技术的环节上进行控制,对苦丁茶扦插苗进行质量分级研究,保证药材种子种苗纯正、优质,这是实现苦丁茶药材人工栽培需要首先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标准的制定将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建议在《苦丁茶第2部分:扦插苗质量要求》制定完成后尽快发布实施,使其在苦丁茶药材栽培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一册)[S].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 63-6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S].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68.
[3] 朱莉芬,罗集鹏.苦丁茶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4,17(3):37-40.
[4] 陈一,李开双.苦丁茶冬青叶的降压作用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1995,(5):250-252.
[5] 向华林,许宏大,田文艺,等.中国皋卢(苦丁)茶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8):497-498.
[6] 潘慧娟,王超英,方志敏.苦丁茶对大鼠高脂血症及脂肪肝形成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9):404-405.
[7] 卢锟刚,乐智勇,陈桂林,等.决明子,丹参,苦丁茶,绞股蓝不同组分配伍的降血脂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191-195.
[8] 彭晓辉,卢锟刚,宋成武,等.海南苦丁茶不同组分对高血糖小鼠血糖与血脂的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376-1378.
[9]Nishimura K,Fukuda T,Miyase T,et a1.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of Triterpenoid Acyl CoA Cholesteryl Acyl Transferase(ACAT)Inhibitors from Ilex kudincha[J].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99,62(7):1061-1064.
[10]Nishimura K,Miyase T,Noguchi H.Triterpenoid saponinsfromllex kudincha[J].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99,62(8):1128-1133.
[11] 喻红兵,兆东.苦丁茶冬青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师,2012,(12):1758-1760.
[12] 蒋建敏,王兵,许实波,等.苦丁茶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1):18-19.
[13] 董艳,乔建成,张晓丽,等.苦丁茶药效学实验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22(1):7-9.
[14] 黄煌,黄晓敏,李洁,等.苦丁茶抗茵效能的实验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123-124.
[15] 董艳,白雪峰,石学魁,等.苦丁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22(2):6-7.
[16] 蒋建敏,许实波,江润祥.苦丁茶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53-856.
[17] 吴晓鹏,王一飞,刘秋英,等.杨珂苦丁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34(2):34-36.
[18] 许文清. 苦丁茶冬青苦丁茶多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及分离纯化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10-12-01 硕士.
[19] 张文芹,许文清,孙怡,等. 苦丁茶冬青与大叶冬青苦丁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2010,31(23):22-26.
[20] 周卫华,米长忠,吴仕筠,等. 苦丁茶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3744-3746.
[21] 朴伶华,柳贤德,郭燕,等. 冬青科苦丁茶抗氧化能力的初步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4,(6):10-12.
[22] 王明彦. 苦丁茶中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对人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湖
北中医药大学2014-06-03 硕士.
《苦丁茶第2部分:扦插苗质量要求》编制小组
2016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