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革命》读后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5.40 KB
- 文档页数:2
《论我国革命》读后笔记
《论我国革命》一文是列宁在重病稍愈的情况下,于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分两次口授的。
这是一篇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
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列宁批判了苏汉诺夫等机会主义分子并揭露了其错误的根源,说明了俄国革命的条件和意义;(列宁1月16日口述)
在这一部分中,列宁首先批判了苏汉诺夫等人“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了极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是一窍不通的”。
苏汉诺夫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们充满学究气,只会对过去盲目模仿,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时期具有极大灵活性的指示,也对其进行回避;同时也暴露了它们不敢离开资产阶级一步的改良主义本质。
他们看到的只是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固定道路,而看不到革命在新情况下有新的发展形式。
其次,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两个特点,第一,“这是和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它具有以前从未出现的特征也是很正常的;第二,俄国是介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国家之间的国家。
因此首先用革命手段创造政治条件,然后再发展生产力,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
同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并没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时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是,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战争这种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的力量得到了增强.俄国又有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在俄国,既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也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
“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因此,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路线是不会因而改变的。
二、列宁进一步批评了所谓革命“需要文明”的论调,说明了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的原理。
(列宁1月17日口述)
列宁指出,既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在俄国,我们是首先投入了真正的战斗,然后再去看历史发展中的细节的。
今后,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
要看到这一
点,要抛弃考茨基的教条。
列宁在文中有说道:“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那又怎样呢?”列宁认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的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
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
列宁认为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要夺取政权。
但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条件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这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有帮助的。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前期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与自身国情发生偏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文革后,全国展开了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国人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疑问。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
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硬搬、硬套是不适用的,国家的国情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固定的模式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活性原则,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才能牢牢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