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列宁论文社会主义革命论文[摘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在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论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文章。
文章中,列宁通过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关于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论点作出了总结性的答复。
他创造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那种把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
[关键词]列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在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论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文章。
文章写成后,由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转交《真理报》编辑部,在同年5月30日《真理报》第117号上发表。
原文无标题。
标题是由《真理报》编辑部加的。
尼苏汉诺夫是俄国的孟什维克。
在1922年柏林-彼得堡-莫斯科格尔热宾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札记》一书的第3卷和第4卷中,苏汉诺夫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作为唯一的论据,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这也是当时第二国际领导人对俄国革命所采取的共同立场。
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通过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关于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论点做出了总结性的答复。
在文章中,他创造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那种把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
由于列宁当时在病中,他口授的这篇文章是很简短的,但是由于它回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一个崭新的关键性问题,因而在理论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列宁阐明的有关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捍卫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道路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争论1.苏汉诺夫等是怎样否定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
读《论我国革命》有感《论我国革命》是列宁1923年初所作,文章主要是针对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做出的反驳以及列宁本人对俄国革命的认识。
文中,列宁严厉地驳斥了其散布的俄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的观点,并指出了俄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他认为,诸如苏汉诺夫之类的孟什维克们,迂腐的曲解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错误表现在他们对资产阶级的态度上,由于过于怯懦和保守,他们倒向资产阶级,而不敢同农民战争结合起来。
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其实也对将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结合起来抱有很大的信心和希望;也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需要根据俄国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才能富有成效的。
列宁正确分析了俄国革命后的形势,指出一战使革命表现出新的特征,并指出,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所以俄国应当利用自己的特殊性并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这里,列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然而,苏汉诺夫们却没有做到这点,他们固执而小心翼翼的坚持着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并打算将那些教条套在俄国头上;他们蒙蔽着自己的眼睛,丝毫不承认俄国自己的特点。
而列宁看到了俄国的特殊性,看到一战使俄国处于革命边缘,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加了工农的力量,给了俄国走另一条道路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我们要知道,马克思的只是理论,真正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列宁!是列宁看到了革命的机会,并牢牢的抓住了它。
他主张先用革命手段建立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再在这个基础上达到社会主义所需的文化水平并赶上别国人民。
马克思所说的先达到一定经济文化水平再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俄国是行不通的。
联系实际,我们可以发现,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国家都将面临属于自己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味的照搬马列经典或者别国道路是十分愚昧的。
读《论我国革命》有感初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 读完后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全然不理解此文的含义之所在。
然而, 这也正激起了我的征服欲。
经过反复阅读、思索、查阅资料, 终于小有眉目。
我也体会到了列宁写此文的用意及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多的可鉴之处。
1922年列宁看了苏汉诺夫撰写了《革命札记》, 书中批判了十月革命, 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批判俄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是超之过急而缺乏应有的客观前提—经济基础。
为了反驳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 此时以病入膏肓的列宁不顾医生的劝阻, 靠着坚强的毅力, 口授完成了《论我国革命》。
苏汉诺夫等人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过于迂腐只知道照搬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那条固定的道路, 即发展生产力, 无产阶级随之成为人口的多数, 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所进行的理解是保守的、僵化的、片面的。
同时有用毫无内容的, 大言不惭的空谈来掩饰自己的怯弱。
他们忽视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马克思活的灵魂”。
马克思实事求是的精髓。
他们就像围着热饭兜圈子的猫儿一样, 对马克思的直接指示采取回避, 不敢触及,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畏首畏尾的改良主义者。
他们以自我利益为先, 胆小怕事。
首先,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从而注重把俄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小农经济占优势这一基本国情,作为探索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
其次,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而向社会主义过渡。
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对立的一面,但列宁在对立中看到了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并且在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形式即可利用的手段中,国家资本主义是最有效的手段。
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与中国改革的思考
肖永建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如果能,何以能?道路何在?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容回避、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在他晚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页数】3页(P10-11,74)
【作者】肖永建
【作者单位】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广西,贺州,542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2
【相关文献】
1."要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活学活用"——由《论我国革命》看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思想特征 [J], 鲁镇
2.要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活学活用——由《论我国革命》看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思想特征 [J], 鲁镇;石岩凤
3.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与中国改革的思考 [J], 肖永建
4.关于列宁晚年革命思想的哲学思考--读《论我国革命》 [J], 张晓晨
5.列宁改良渐进革命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革命 [J], 奚广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我国革命》中列宁的辩证批判精神作者:陈夏临崔栋森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1期摘要: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结合俄国国情与革命实际情况,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文化前提间的辩证关系,以卓越的批判精神与思辨能力,站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先行者的力场上,驳斥了苏汉诺夫等人将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与简单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观点,创新地继承、发展并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列宁《论我国革命》马克思主义苏汉诺夫辩证批判精神《论我国革命》的副标题是“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列宁在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理论武器对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行了系统性论证。
面对当时俄国革命后布尔什维克面临的严峻形势,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站在了以列宁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反面,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未及预想的现实状况为论据,结合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为借口,对既有的俄国革命成果进行了批判与否定①(86)。
列宁的《论我国革命》,针对反对声音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卓越运用,从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革命成果进行了辩护,批判苏汉诺夫等所持的“唯生产力论”,以论战的批判笔法,对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给予猛烈的回应与反击。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展示出的尖锐批判精神及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忠实继承与实践,“创造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对马克思、恩格斯所进行的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批判将西欧发展道路机械理解与运用的错误倾向,在具备革命胜利与先进生产力的条件下,开拓一条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道路②(23)。
《论我国革命》读后笔记《论我国革命》这是一篇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
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列宁批判了苏汉诺夫等机会主义分子并揭露了其错误的根源,说明了俄国革命的条件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中,列宁首先批判了苏汉诺夫等人,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了极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是一窍不通的,只会对过去盲目模仿,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时期具有极大灵活性的指示,也对其进行回避;同时也暴露了它们不敢离开资产阶级一步的改良主义本质。
他们看到的只是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固定道路,而看不到革命在新情况下有新的发展形式。
其次,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两个特点,第一,“这是和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它具有以前从未出现的特征也是很正常的;第二,俄国是介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国家之间的国家。
因此首先用革命手段创造政治条件,然后再发展生产力,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
同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并没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时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是,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战争这种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的力量得到了增强.俄国又有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在俄国,既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也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
因此,俄国的发展规律会有所不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列宁进一步批评了所谓革命“需要文明”的论调,说明了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的原理。
列宁指出,既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
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
列宁认为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要夺取政权。
论我国革命概念解释论我国革命概念解释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多次革命,革命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革命这个概念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过对革命的定义、特点、路径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解释,探讨我国革命的概念。
一、革命的定义革命可以被定义为一场由人民发动的彻底变革,旨在推翻旧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历史事件。
同时,革命也是一种权力重构过程,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
二、革命的特点革命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1.多数人的参与:革命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2.激烈的斗争:革命往往是一场既持久、又激烈的斗争。
在革命中,人民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够取得胜利。
3.引发深层次社会变革: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它不仅仅是改变了政治上的一些制度,更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三、革命的路径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革命,而每一次革命的路径都是不同的。
在我国,革命的路径主要包括:1.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我国革命的主要路径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2.政治和民主活动:政治和民主活动是另外一种革命的路径。
这种方式的重点是争取民主权利和政治自由,拿下权力的道路也是不容易的。
3.实践和变革:实践和变革是一种以实验和改革为手段的革命路径。
它主要是为了逐步推进改革,达到革命的最终目标。
四、革命的意义革命是人民对现存秩序和权力的反抗,它是一场持久的斗争,意义深远。
在我国历史上,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革命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促进了人民的平等和自由。
2.革命为国家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程。
3.革命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创造了条件。
总之,革命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革命是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的主题之一,而理解革命概念的意义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我国革命》读后笔记《论我国革命》一文是列宁在重病稍愈的情况下,于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分两次口授的。
这是一篇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
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列宁批判了苏汉诺夫等机会主义分子并揭露了其错误的根源,说明了俄国革命的条件和意义;(列宁1月16日口述)在这一部分中,列宁首先批判了苏汉诺夫等人“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了极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是一窍不通的”。
苏汉诺夫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们充满学究气,只会对过去盲目模仿,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时期具有极大灵活性的指示,也对其进行回避;同时也暴露了它们不敢离开资产阶级一步的改良主义本质。
他们看到的只是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固定道路,而看不到革命在新情况下有新的发展形式。
其次,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两个特点,第一,“这是和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它具有以前从未出现的特征也是很正常的;第二,俄国是介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国家之间的国家。
因此首先用革命手段创造政治条件,然后再发展生产力,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
同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并没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时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是,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战争这种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的力量得到了增强.俄国又有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在俄国,既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也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
“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因此,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路线是不会因而改变的。
二、列宁进一步批评了所谓革命“需要文明”的论调,说明了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的原理。
(列宁1月17日口述)列宁指出,既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在俄国,我们是首先投入了真正的战斗,然后再去看历史发展中的细节的。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244(1923年1月16日和17日)这几天我翻阅了一下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
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过去的盲目模仿,至于他们非常怯懦,甚至其中的优秀人物一听说要稍微离开一下德国这个榜样,也要持保留态度,至于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整个革命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性,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
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245,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例如,马克思在通信中(我记得是在1856年的通信中)曾表示希望能够造成一种革命局面的德国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46,就是对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象猫儿围着热粥那样绕来绕去,不敢触及。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
即使单从理论上来看,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根本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下述见解。
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
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
第一,这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
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者说正是由于战争而有所改变的一些特征,因为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战争。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最富有的国家的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之后还没有能调整好“正常的”资产阶级关系,而我们的改良主义者,即硬充革命家的小资产者,却一直认为正常的资产阶级关系是一个极限(不可逾越的极限),而且他们对于这种“正常”的理解是极其死板、极其狭隘的。
浅析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论我国革命》是1923年1月16日至17日列宁在病中口述的一篇驳斥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唯生产力论”者的文章,历来被视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典论证。
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篇文章仍以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而闪耀着熠熠光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篇文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列宁主要就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予以批驳。
十月革命后,苏汉诺夫等人以俄国经济落后、缺乏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为理由,大肆散步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谬论。
列宁在文章开头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称这些人为“怯懦的改良主义者”,“迂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指出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道路,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可作某种修正”。
随后,列宁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并以以下两个方面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
第一,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所发生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特征;第二,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创造政治条件,然后再发展生产力,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
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进一步提出创造文明的具体措施,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等,并引用拿破仑的名言“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
本人认为,列宁的这篇《论我国革命》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启发性:一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苏汉诺夫等人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只知道照搬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那条固定的道路,即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随之成为人口的多数,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所进行的理解是保守的、僵化的、片面的。
所谓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学习导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以下简称《论我国革命》)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批驳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代表人物苏汉诺夫、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以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为借口,来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错误论调,是一篇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重要文献。
一、写作背景十月革命后,俄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
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俄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包围的强大压力下。
此时俄国革命力量仍然十分弱小,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又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如何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早在十月革命前,普列汉诺夫等人就提出,俄国生产力落后,无产阶级不成熟,在总人口中只占少数,不具备搞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十月革命以后,苏汉诺夫于1918至1921年撰写了7卷《革命札记》,记述了俄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历史,批判十月革命。
他一再重述俄国根本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谬论,指责列宁“缺乏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的俄国是一个“早产儿”。
他把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1922年12月24日,列宁在病中阅读了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第3卷和第4卷。
这时,列宁的病情已非常严重,右臂和右腿不能活动。
列宁清楚地意识到病情的危险,但还是决定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想法和考虑说出来。
他以“完全拒绝治疗”的“最后通牒”迫使医生允许他每天口授5—10分钟。
于是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他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口授完成了5篇论文和3封信,这些历史文献被称作“列宁的遗嘱”。
《论我国革命》是这些口授遗嘱中的一篇,是列宁为了回击苏汉诺夫等修正主义者的挑战,在1923年1月16日和17日两次口授完成的。
文章由列宁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转交《真理报》编辑部,标题是发表时由报纸编辑部加的。
二、内容介绍《论我国革命》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指出世界历史发展中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分析俄国革命的特殊形式,肯定俄国先革命再建设的道路。
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通过革命创造社会发展的前提的观点,强调东方社会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1.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苏汉诺夫等人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只有在它的物质条件成熟时才会出现的观点,借以反对十月革命。
列宁认为,“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页)。
他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会以“纯粹的一般”表现出来,历史发展也不是机械的单线条的进化,它总是在复杂的多样性的现实中展开。
苏汉诺夫等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更不懂得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
个别包含着一般,必然具有一般的特性;一般作为共性,是个别的抽象,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和体现出来。
对具体的社会发展,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0页)。
俄国是介于欧洲文明国家和东方各国之间的国家,它势必表现出不同于两者的某些特殊性,但特殊性并不偏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俄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也是在具备了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不仅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充分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
这是《论我国革命》的核心思想。
2.俄国革命具有的新特征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已经开创了世界历史,一国内部的经济成为世界经济链条的一环,国内革命也已经是一个世界问题。
因此,不能局限于一国内部,而应该在世界革命背景中分析俄国革命的形势。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工农群众革命热情高涨。
据此,他得出结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由于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而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列宁进一步指出,这些新的特征以及特殊的环境使俄国能够实现“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
毫无出路的处境能够增强工农的斗争意志、从而大大地增强工农的力量,使他们能够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殊道路列宁辩证地理解社会发展过程,强调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具体发展过程具有跳跃性,往往表现为社会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西欧国家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提高文化水平,然后进行革命。
而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具备一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发展顺序。
他指出,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文化水平”是什么样的,在西欧各国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首先进行革命创造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在此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就社会发展的一般逻辑看,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但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把经济因素看成唯一的决定因素是“庸俗化了的生产力论”。
影响革命的因素除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条件外,还应该考察国际背景,应分析无产阶级受逼迫的状况而产生的革命意志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即占人口少数的无产阶级能不能得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因此,俄国选择了和西欧不同的革命道路。
4.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方式具有典范意义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特殊性,但它并不是社会革命和发展的特殊方式的个案,其他国家的革命也会有自己更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和革命方式。
他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页)。
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对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丢掉那种认为教科书规定了今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依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革命的方式和道路。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我国革命》是运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和总结,深刻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辩证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学习《论我国革命》,对我们今天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了当时俄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提出“先革命再发展”的理论,认为可以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然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和文化。
这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它不可能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起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资本主义不能拯救中国,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准备必要前提,然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为前提的,东方国家将比俄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他曾在《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中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这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要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指出,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必须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这一思想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生产力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权性质、历史传统、时代环境、发展条件决定了我们不能以其他的方式来发展,只能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来发展。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