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我国革命》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3.93 KB
- 文档页数:1
读《论我国革命》有感《论我国革命》是列宁1923年初所作,文章主要是针对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做出的反驳以及列宁本人对俄国革命的认识。
文中,列宁严厉地驳斥了其散布的俄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的观点,并指出了俄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他认为,诸如苏汉诺夫之类的孟什维克们,迂腐的曲解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错误表现在他们对资产阶级的态度上,由于过于怯懦和保守,他们倒向资产阶级,而不敢同农民战争结合起来。
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其实也对将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结合起来抱有很大的信心和希望;也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需要根据俄国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才能富有成效的。
列宁正确分析了俄国革命后的形势,指出一战使革命表现出新的特征,并指出,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所以俄国应当利用自己的特殊性并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这里,列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然而,苏汉诺夫们却没有做到这点,他们固执而小心翼翼的坚持着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并打算将那些教条套在俄国头上;他们蒙蔽着自己的眼睛,丝毫不承认俄国自己的特点。
而列宁看到了俄国的特殊性,看到一战使俄国处于革命边缘,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加了工农的力量,给了俄国走另一条道路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我们要知道,马克思的只是理论,真正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列宁!是列宁看到了革命的机会,并牢牢的抓住了它。
他主张先用革命手段建立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再在这个基础上达到社会主义所需的文化水平并赶上别国人民。
马克思所说的先达到一定经济文化水平再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俄国是行不通的。
联系实际,我们可以发现,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国家都将面临属于自己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味的照搬马列经典或者别国道路是十分愚昧的。
《论自我革命》是一本思想性很强的书籍,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个人有以下的读后感:
首先,书中强调了自我革命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进行反思和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这让我意识到,自我反省和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事情。
其次,书中强调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作者认为,人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我深深被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所鼓舞,意识到自己不能被动地接受现状,而是要主动去改变和追求更好的生活。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共同实现更大的目标。
这使我明白到,我们必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自我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只有坚定信念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
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
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总的来说,读完《论自我革命》后,我对于自我反思和改变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地进行自我革命。
同时,书中也给我带来了积极主动、团结合作和坚定信念的启示,这些都将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我革命的力量读《论自我革命》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论自我革命》的书,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自我革命的力量和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认为自我革命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我革命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和力量。
自我革命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习惯和偏见所束缚,难以超越自己的局限。
而自我革命则是一种打破束缚、超越自我的过程。
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从而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自我革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陈旧观念和利益固化的现象往往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而自我革命则是一种打破陈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通过自我革命,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利益固化和观念束缚,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我革命是一种永恒的人生追求。
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而这些挫折和困难则是我们进行自我革命的机会。
通过自我革命,我们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综上所述,自我革命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它可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自我革命,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地进行自
我革命,超越自己,追求更高。
关于列宁晚年革命思想的哲学思考读‘论我国革命“张晓晨ʌ内容提要ɔ十月革命胜利后,有关十月革命的争论一直存在㊂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对这些争论做了有力回击,指出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革命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在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同样可以建立社会主义㊂这一观点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㊂ʌ关键词ɔ列宁 社会主义革命 辩证法十月革命胜利后,有关十月革命的争论一直存在㊂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历史辩证法的胜利,因为它确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也有人认为当时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并未达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水平,十月革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列宁唯意志论的胜利㊂孟什维克者苏汉诺夫在‘革命札记“中指出,俄国的生产力发展还未达到能够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水平㊂1923年,列宁看到了这一观点,在病床上口述了‘论我国革命“,创造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反驳了苏汉诺夫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将马克思指出的西欧国家发展道路固化㊁僵化的错误㊂张晓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㊂**一 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十月革命发生前,俄国相对于欧洲大部分国家来说,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并没有获得充分发展㊂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否具有合理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㊂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伯恩施坦㊁考茨基等人和俄国的孟什维克认为, 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高度 ,并以此为依据,否定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㊂伯恩施坦认为,俄国农业相比于工业仍然占优势,工人阶级人数少,根本够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㊂考茨基认为,俄国应当在民主革命后加速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当俄国资本主义成熟后,无产阶级才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㊂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发生前与列宁的论战中也说, 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 ㊂苏汉诺夫在‘狱中札记“中集中反映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列宁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理论, 缺少对俄国社会 客观前提 的分析,即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㊂一言概之,苏汉诺夫等人认为俄国应当像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等到资本主义发展成熟,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无产阶级人口数量众多且组织起来,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㊂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得出的结论㊂苏汉诺夫等人自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却认为他们虽然 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只是 迂腐的 理解,对于 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 ①㊂两方都认为自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㊂1.关于社会发展形态演变苏汉诺夫等人认为,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历史发展顺序不能作任何改变,必须按照先资本主义后社会主义的发展顺序进行,不能有任何调整㊂列宁指出,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的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75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道路㊂确实,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会经过亚细亚的㊁古代的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㊂但是,马克思在‘给 祖国纪事⓪杂志社的信“中强调,这只是他对西欧各国发展道路的概述,并不代表一切民族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历史境况都必须坚持㊂他坚决反对将他关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观点,强调只有对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历史现象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它们加以比较,才能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㊂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万能钥匙并不能达到目的㊂在‘给维㊃伊㊃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中马克思再次强调,他将 这一运动的 历史必然性 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 ①㊂俄国公社能否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质点完全取决于它所面临的历史环境㊂2.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苏汉诺夫等人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认为这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 金科玉律 ㊂苏汉诺夫等人认为,俄国生产力水平落后,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水平㊂十月革命前夕,直到1913年,俄国虽然成为号称世界第五的工业国家,实际上仍是一个农业国㊂俄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4.6%,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占42%,农业总产值占58%㊂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能否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成为第二国际争论的焦点㊂考茨基㊁伯恩施坦㊁普列汉诺夫等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俄国的工业刚刚起步,工人数量少,无产阶级力量弱小㊂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 梦话 ,俄国需要先发展资本主义,待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㊂确实,马克思曾说: 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㊂因此,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人民群众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㊂ ②马克思的观点并无不妥,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就不会有无产阶级的出现,更不会出现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社会革命更无从谈起㊂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作出明确规定,正如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讲的,建设社会主义固然需要一定的 文化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820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8页㊂水平 ,但这个文化水平到底要到何种程度,没人能说清,因为在西欧国家也是各不相同的㊂总的来说,反对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按照马克思指出的道路进行,即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无产阶级成为多数并且成熟起来时,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㊂只有这样的道路,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㊂十月革命只是历史的 早产儿 ,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将俄国 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 ,是 一场悲剧 ㊂二 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可否认,俄国十月革命前,生产力水平还远达不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标准,生产关系也相对落后,但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吗?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到底是 超前 还是 正常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也作出了回答㊂1.世界历史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世界历史发展道路是不是唯一的?俄国是否偏离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指出, 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 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 ,因为 根本不相信任何这样的看法: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㊂他们甚至没有想到,例如,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①㊂虽然俄国革命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但这相对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修正,并不意味着世界历史发展路线就因此发生改变㊂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进步,它所代表的也是高水平的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㊂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其中的发展顺序,实行了 先革①‘列宁选集“第4卷,第775㊁776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命,后建设 的思路㊂这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有所区别㊂在这之前,大家的共识是社会主义革命要在资本主义使生产力充分发展㊁社会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多个国家一起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㊂但列宁对此提出了新的发展道路㊂虽然俄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但是可以先用革命手段创造条件,采取措施走向社会主义㊂正如他对苏汉诺夫等人的驳斥: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㊂好极了㊂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①那些原先被看作历史发展结果的东西,转而成为发展的前提㊂当然,列宁虽然认为,俄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合理性,但并不意味着他认为物质文化水平长期落后,社会主义还能存在㊂他清晰地指出: 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㊁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㊂ ②发展顺序的改变只是为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应当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一般历史规律㊂2.俄国处于世界发展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连为一体,开创了世界历史㊂俄国并不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俄国的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㊂考察俄国革命,必须具有世界眼光㊂列宁明确指出,俄国革命 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 ③㊂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但 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㊂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④㊂也就是说,仅仅依据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来分析其是否符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已经远远不够㊂一战的爆发使俄国人民无法正常生存下去,因此必须进行革命㊂列宁指①②③④‘列宁选集“第4卷,第778页㊂‘列宁选集“第4卷,第364页㊂‘列宁选集“第4卷,第776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96页㊂出,那些博学的 先生们 一直在强调俄国还没有试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经济前提, 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问一问自己: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的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 俄国在一战参战的各个国家中实力较弱,为了取胜对人民极尽压榨,但最终仍然战败㊂当时的俄国物资匮乏,物价飞涨㊂列宁在文中指出: 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 ①列宁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抓住机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㊂然后再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文化水平㊂俄国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但封建农奴的残余势力很强,制约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㊂俄国成为当时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㊂从下层人民来看,人们生活困苦,难以为继,有强烈的反抗意愿;从上层统治阶级来看,由于阶级分化严重,工业落后,日俄战争中战败,大大动摇了统治的稳定性,统治阶级陷入政治危机㊂正如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中指出的: 要使革命到来,单是 下层不愿 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 上层不能 照旧生活下去㊂ 此时的俄国已经具备了革命的基本条件㊂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就自然㊁自觉发生,还要考虑阶级力量对比㊂列宁在文中提到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通信中对德国革命的讨论,马克思认为德国能否取得革命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能否争取农民支持革命㊂虽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但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因为它有一个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革命政党,无产阶级在这个强有力政党的带领下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㊁组织力和战斗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基础㊂三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列宁在文中不仅论证了俄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还预言了 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㊁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②㊂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确实带①②‘列宁选集“第4卷,第777页㊂‘列宁选集“第4卷,第778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有更多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都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的㊂俄国的革命和建设也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教训㊂第一,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性,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㊂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各个国家都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发展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差别,但趋势是一致的㊂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果按照西欧国家的发展道路,即先使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㊂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是不会允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会使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受到损害,并且也会为自己增加竞争对手㊂所以,中国从实际出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㊂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㊁建设的问题,毛泽东的观点同列宁在文中阐明的思想一致㊂他说: 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㊂ ①毛泽东在这里进一步将 先革命,后建设 的道路上升为一般规律,这是在总结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的㊂第二,中国的发展要坚持发展生产力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进行,达不到这一条件而强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空中楼阁㊂俄国一些学者将俄国的社会主义称为 早产儿 ,就是因为俄国的生产力落后,使社会主义发展难以为继㊂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面临生产力落后,人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困境㊂经验证明,在生产力落后的前提下,单纯依靠强制力来进行生产关系的改变,只会使国家陷入混乱㊂任何认为不经过生产力高度发展就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想法,都是 空想 ㊂1987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曾说: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㊂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㊂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㊂ ②第三,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㊂俄国这个社会主义 早产儿①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132页㊂‘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25页㊂在精心 呵护 下发展了起来,但最终走向失败,教训极其惨痛㊂相比以前,中国的发展已取得优异成绩,但远不到能够松口气的时候㊂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远未达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㊂同时,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极尽打压之能事,从各个方面对中国 围追堵截 ,试图使中国的发展脚步放缓㊂反过来看,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有更加清晰㊁深刻的认识,这条探索之路充满着挫折与困难,需要充分认识到艰巨性㊂。
论自我革命的读后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自我革命是一种独特的品质,它代表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对于《自我革命》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自我革命并不是简单的自我批评,而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
它要求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自我革命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和不足,只有通过自我革命,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弱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这种改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和坚持。
同时,自我革命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当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作者提出的“以终为始”的理念,让我明白了目标设定和路径规划的重要性。
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动和决策,避免走弯路或迷失方向。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勇于面对问题”的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有些人选择逃避或忽视,但这样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勇于面对问题,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只有正视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自我革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自我革命的重要性,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不断地自我革命,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还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真理,源于实践而非经验——————读列宁《论我国革命》有感《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第3卷和第4卷的评论,对其否定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可行性、否定俄国革命的错误论断进行了批判,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论证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先于生产力、并为后者的的发展创造前提,以及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列宁的论述,正体现了真理来源于实践而非经验的道理。
十月革命后,俄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
革命虽取得了胜利,但俄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包围的强大压力下。
此时,俄国国内的革命力量弱小,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又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如何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在此历史背景下,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与资产阶级决裂感到惶恐不安。
1918至1921年,苏汉诺夫撰写了7卷《革命札记》批判十月革命。
他一再重述俄国根本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指责列宁“缺乏对俄国社会主义‘客观前提’的分析、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普遍正确性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既然如此,列宁针锋相对,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在本文中,列宁对以苏汉诺夫为典型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怯懦和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死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接着,列宁阐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指出俄国具有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条件,强调了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群众所拥有的强大的革命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只在其物质条件成熟时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广被接受的“真理”,是马克思总结前人革命经验所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读《论中国》有感第一篇:读《论中国》有感读《论中国》有感《论中国》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
作为过去40多年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基辛格先生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诠释了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能够更清醒认识中国提供另一个视角,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本人有幸能够拜读基辛格先生的力作,特别对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细细品味。
从辉煌中跌落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
清以前中国在人口、疆土面积、生产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官方记载中,外国到中国觐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判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教化,使者奉上贡品表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
中国派遣的使者不是外交官,而是来自天朝的御史,所以中国古代对待外国的政策通常选择防御,这种政策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修建长城和以夷制夷。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由于长期缺少挑战与突破,对天下即世界情况的知之不多。
200年前,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时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
于是,西方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借助蒸汽机、铁路、新的工业制造和科学方法,几百年来第一次超越了中国,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势力争夺的目标,由此爆发的冲突挑战了中国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我们更陷入了文化焦虑与文化危机,即使在一个世纪后中国振兴后的时代,昔日的创伤仍未愈合。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时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阿伦特《论革命》读后感篇一阿伦特《论革命》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阿伦特的《论革命》,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脑袋嗡嗡的书啊!一开始,我满心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一拍大腿“哇塞,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
可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一会儿觉得有点明白了,一会儿又懵圈了。
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反正我是被搞得晕头转向。
阿伦特在书里说的那些关于革命的观点,真的是独特又大胆。
她居然说革命不只是政治变革,还和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系。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那我们平时理解的革命是不是太肤浅了?” 我觉得吧,可能她是对的,毕竟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制度的改变,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想法。
书里还提到了权力、暴力这些概念,哎呀,搞得我头都大了。
我就在想,权力这东西到底是个啥?是能让人呼风唤雨的魔杖,还是个会把人困住的牢笼?暴力呢,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还是只会带来更多麻烦的恶魔?我可能现在还没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这本书确实让我开始思考这些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爬一座没有尽头的山。
有时候我累得想放弃,心里嘀咕着:“读这玩意儿有啥用啊?”但又不甘心,总觉得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山顶的风景。
也许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吧,让你又爱又恨。
总之,读阿伦特的《论革命》,这一路真的是充满了纠结和困惑,但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篇二阿伦特《论革命》读后感哎呀妈呀,阿伦特的《论革命》,可真是把我给“折磨”惨了!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轻松搞定。
结果呢?我发现自己简直是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知识大坑!阿伦特在书里的观点,那叫一个犀利啊!她把革命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让我这个小菜鸟都忍不住惊叹:“哇,原来还能这么看!”比如说,她讲革命中的权力斗争,我就一直在想:“难道权力真的就这么让人疯狂?为了权力,人们真的可以不顾一切?”这让我对人性都产生了怀疑。
还有啊,她提到的革命中的暴力行为,我就不禁自问:“暴力真的能带来改变吗?还是说只是带来更多的破坏和痛苦?”也许有时候暴力是无奈之举,但它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吗?我觉得不是。
阿伦特《论革命》读后感篇一阿伦特《论革命》读后感读了阿伦特的《论革命》,哎呀,我这小心肝儿可真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可能觉得有点晦涩难懂,就像那绕来绕去的迷宫,差点把我给绕晕了。
但我咬咬牙,坚持读下去,慢慢地,好像找到了点门道。
阿伦特说的那些关于革命的观点,有时候我觉得挺有道理,也许这就是她的厉害之处吧。
她讲革命不是简单的暴力和混乱,而是一种对新秩序的追求。
这让我不禁想到,咱们平常生活里,想要做出点改变,不也得经历一番波折,打破原来的习惯和模式嘛!不过呢,我也有点疑惑。
她讲的那些理论,放在现实中,真的能行得通吗?也许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可以,但换个地方,换个时代,是不是又得另当别论啦?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想在学习上“革命”一把,把成绩提上去。
可有时候,努力了半天,成绩还是没啥起色。
这时候我就想,阿伦特说的革命咋就这么难实现呢?难道是我方法不对?还是我根本就没理解她的意思?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又爱又恨。
爱的是它让我思考了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问题,恨的是有些地方真的太难懂啦!但不管怎么说,这一路读下来,感觉还挺好。
篇二阿伦特《论革命》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阿伦特《论革命》的那些事儿。
刚翻开这本书,我心里就犯嘀咕:“这能看懂吗?”果不其然,一开始真跟看天书似的。
可咱不能轻易放弃呀,是不是?阿伦特在书里大谈革命,说革命不只是推翻旧的,还要建立新的。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社会的发展,不也是在一次次的“革命”中前进的吗?比如说科技的革命,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这变化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不过呢,我觉得阿伦特有些观点也太理想化了。
她说的那种完美的革命,在现实中可能吗?我看未必!就像我们想减肥,心里想着要完美地管住嘴、迈开腿,可实际操作起来,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我读着读着,有时会想:阿伦特是不是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复杂呀?也许人们在革命的时候,并不都是那么高尚和理智,可能也有私心和冲动呢。
《论我国革命》读后感《论我国革命》这是一篇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
第一,列宁认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迂腐到了极点。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是一窍不通的”。
“马克思——我记得是——在1856年的通信中曾谈到德国的农民战争能够造成一种革命的局面,他希望农民子战争能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要回避,绕道而行,就象猫儿围着热饭兜圈子一样。
”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
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第二,列宁批判了国内的这些小资本主义对于革命的曲解,批判了这些改良主义者俨然以革命家自居的小资产者,却一直认为正常的资产阶级关系是一条界限(不能再越过了),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对社会革命格格不入,视为畏途。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畏首畏尾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毫无内容的、大言不惭的空谈来掩饰自己的怯懦”。
第三,列宁批判了苏汉诺夫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的灵魂。
列宁认为,苏汉诺夫他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讲究的从实际出发,而是公式化的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苏汉诺夫的观点在于“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言外之意就是俄国没有客观的经济前提,不该搞十月革命,搞了,就是违反规律的,以此来反对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反驳这一观点正面的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特殊性。
“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特殊性。
但是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又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列宁断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第四,列宁在文中有说道:“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那又怎样呢?”列宁认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的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论我国革命》读后笔记
《论我国革命》这是一篇列宁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
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列宁批判了苏汉诺夫等机会主义分子并揭露了其错误的根源,说明了俄国革命的条件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中,列宁首先批判了苏汉诺夫等人,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了极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是一窍不通的,只会对过去盲目模仿,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时期具有极大灵活性的指示,也对其进行回避;同时也暴露了它们不敢离开资产阶级一步的改良主义本质。
他们看到的只是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固定道路,而看不到革命在新情况下有新的发展形式。
其次,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两个特点,第一,“这是和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它具有以前从未出现的特征也是很正常的;第二,俄国是介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国家之间的国家。
因此首先用革命手段创造政治条件,然后再发展生产力,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
同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并没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时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是,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战争这种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工农的力量得到了增强.俄国又有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在俄国,既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也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
因此,俄国的发展规律会有所不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列宁进一步批评了所谓革命“需要文明”的论调,说明了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的原理。
列宁指出,既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
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
列宁认为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要夺取政权。
但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条件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前期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与自身国情发生偏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文革后,全国展开了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国人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疑问。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硬搬、硬套是不适用的,国家的国情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固定的模式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活性原则,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才能牢牢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