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试行)及条文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0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是指在地球上埋藏了数百万年或数亿年的已经死去的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物,在经过漫长时间和自然力的渗透、压实、变化和保存后形成的矿物质、岩石或化石。
它们是地球生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遗存,是人类认识生命、地球、宇宙的重要资料和来源。
古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腐化-脱水-胶化”过程。
也就是说,当生物死去后,它的尸体会被微生物侵蚀,然后逐渐腐烂、分解、脱水、沉淀。
腐烂的物质会被土壤、矿物质和水分填充,逐渐压实和固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质会与矿物质形成胶体,逐渐矿化,最终成为固体的矿物或岩石,包裹着原来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这些固体化的生物物质就是所谓的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们是研究地球生命史和生物进化的基础和依据,可以揭示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生物种类、形态、习性、生态等方面的信息。
它们也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古地质等学科的重要证据和线索。
在文化方面,古生物化石也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创造艺术和文学的重要资源。
很多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曾经赞美或描绘过不同的古生物形态和特征。
根据不同的生物组织和化石特征,古生物化石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和类型。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古生物化石。
①化石骨骼:化石骨骼是保存完整的生物骨骼化石,包括头骨、颈椎、主干、肢骨等部位,可以反映生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骨骼结构。
常见的例子有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海生动物化石等。
②化石植物:化石植物是保存了植物遗体或器官的化石,可以反映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性。
常见的例子有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③化石单体:化石单体是指保存了单一生物器官或组织的化石,可以反映生物的特化和生理机能。
常见的例子有鱼类鳞片、树龄年轮、珊瑚骨骼、蜕皮化石等。
④化石遗物:化石遗物是指保存了生物生活、繁殖和行动的痕迹或遗存,可以反映生物的行为和生态习性。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资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发布日期: 2012-03-1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此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分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化部,1986年6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0020—2008),国家文物局,2009年2月16日《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发[2001]81号)《藏品档案填写说明》,国家文物局,1991年11月19日《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6月5日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文物分类根据文物的异同,即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
4 与此次普查中文物分类相关的文件材料《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记表(试行)》及其著录说明中“文物类别”部分。
5 分类原则5.1 文物分类体系结构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统一性。
5.2 文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质地为主,兼顾性质、功用,并充分考虑到中国文物传统分类方法。
对存世量较大、类别特征明显的文物独立成类,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归入其他类。
6 具体分类根据文物分类原则分为31类。
具体如下:序类别内容及举例号金银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金银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1 制品等。
铜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铜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2 品等。
铁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铁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3 品等。
陶、泥器彩陶、黑陶、红陶、灰陶、釉陶、白陶、紫砂、彩绘陶、珐花、生坯、泥金饼、泥4 丸等工艺制品及陶制建筑构件、陶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为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的组织。
第三条委员会的一切活动应坚持科学、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四条委员会工作的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做好相关的鉴定、评审和咨询工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当好工作参谋,提供技术支撑;为保护化石资源、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组成。
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国土资源部主管副部长担任;副主任委员4—6名,由国土资源部主管司局、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古生物化石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委员若干名,由在地层古生物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管理专家担任。
委员会聘请部分院士和管理专家为顾问。
每届委员会任期三年。
第六条委员会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均由国土资源部聘任。
第七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古脊椎动物、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古生物保护和古生物博物馆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在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八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提出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和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技术措施建议;(二)审定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的技术标准、准则、指南等规范性技术文件;(三)拟定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四)评审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五)鉴定出入境化石、国家重点保护的化石和国内外查获的化石;(六)为建立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博物馆提供咨询服务;(七)负责指导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相关业务的培训工作;(八)审议修订委员会章程;(九)完成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部管理,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和工作人员若干名。
第十条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组织实施委员会的各项决定、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二)组织起草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的技术标准、准则、指南等规范性技术文件;(三)负责建立和管理全国古生物化石专家库、负责组织和选派评审、鉴定专家;(四)组织专家对建立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博物馆开展咨询工作;(五)组织专家对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材料提出评审意见;(六)组织专家对出入境化石、国家重点保护的化石以及国内外查获化石进行鉴定;(七)负责建立和保管委员会工作档案;(八)负责筹备委员会会议、承担委员会换届工作;(九)承担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和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解读古生物化石政策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这古生物化石政策。
这事儿啊,还得从我上次的一次奇妙经历说起。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好哥们儿决定一起去郊外爬山。
咱这几个家伙,平时就喜欢到处溜达,探索点儿新鲜玩意儿。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的,一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一边还时不时地调侃几句。
爬着爬着,眼尖的小李突然大叫一声:“你们快来看呐!这石头有点儿不对劲啊。
”我们几个赶紧凑过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一块大石头旁边,有几块形状奇特的石头,表面还有一些像是花纹的东西。
老张摸了摸下巴,打趣道:“哎哟,这不会是啥宝贝吧?说不定是古生物化石呢!”小王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兴奋地说:“那要是真的,咱可就发啦!”我也跟着凑热闹:“别做梦了,哪有这么容易就碰到古生物化石的,说不定就是普通石头呢。
”大家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
于是,我们决定把这几块石头带回去研究研究。
回到家后,我们几个七手八脚地把石头摆在桌子上,开始仔细端详。
这时候,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小李拿着放大镜,一本正经地说:“你们看啊,这石头上的花纹,好像是某种生物的轮廓呢,说不定真有可能是化石。
”老张却不以为然,撇撇嘴说:“哼,你就别瞎猜了,这说不定是风吹日晒形成的自然纹路。
”小王在一旁也不闲着,他打开电脑,开始在网上搜索古生物化石的相关资料,嘴里还念叨着:“我得好好查查,看看能不能找到类似的。
”就在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之前了解过的古生物化石政策。
我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你们先别吵了。
咱就算这石头真的是古生物化石,也不能随便乱动啊。
国家对古生物化石可是有政策规定的。
”大家听了,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把目光投向我。
我接着说:“根据政策啊,古生物化石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私自挖掘、买卖或者破坏。
如果我们发现了疑似古生物化石的东西,得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让专业的人来鉴定和处理。
”老张听了,有点儿不乐意了:“这么麻烦啊?那我们不就白忙活了?”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张啊,咱可不能光想着自己。
一级保护化石化石是地球上古生物演化的重要见证,是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化石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一级保护措施,以确保其保存和研究的完整性。
一级保护化石是指具有重要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的化石,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一级保护化石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博物馆,用于收藏和展示化石。
这些保护区和博物馆通常有严格的安保措施,确保化石不被盗窃或损坏。
其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化石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责任。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化石的采集、保存、交流和交易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化石资源的合法性和合理利用。
此外,加强对一级保护化石的科研和保护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保护意识。
最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对化石保护的认识和重视,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为什么要进行一级保护化石?首先,化石是地球上古生物演化的重要见证,能够为科学家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提供重要的证据和数据。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揭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其次,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一些重要的化石被视为国家宝藏,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因此,保护化石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
一级保护化石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地球生命的宝贵遗产。
通过一级保护措施,可以确保化石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防止其被非法采集和非法交易。
同时,一级保护化石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科学家可以在受保护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古生物的历史和地球的演化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一级保护化石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化石资源众多而分散,保护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和压力。
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无法有效保护化石资源。
其次,一些人为因素也对化石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盗窃、非法交易和非法采集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化石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法制办答疑《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2010年9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为什么要制定该条例?答:为了保护古生物化石,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公布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
但由于其法律层级较低,难以满足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实际需要,需要通过制定条例解决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行政许可法施行后,作为古生物化石保护重要管理手段的采掘许可和进出境许可需要通过行政法规予以规定;二是随着古生物化石收藏热的出现,古生物化石的经济价值日益升高,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出现了乱采滥挖现象严重、收藏单位收藏行为不规范、古生物化石市场混乱、古生物化石走私严重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条例完善监管措施;三是受立法权限的制约,《办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手段单一,处罚力度不够,需要通过制定条例完善法律责任。
二、什么是古生物化石?保护古生物化石有什么重要意义?答: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物和植物等实体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进行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等研究的最重要资料,是确定地层时代进而寻找矿产资源的重要线索,是研究古代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生态环境的珍贵实物证据,是探索地球演化史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的最重要实体,主要包括鱼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昆虫类、银杏类、松柏类、被子植物类等生物门类。
我国的古生物化石比较丰富,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尤其是近年来发现的云南省澄江生物群化石,山东省山旺生物群化石,辽宁省西部地区的鸟化石,以及河南省南阳、湖北省郧阳、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的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地质遗产。
其中,云南省澄江生物群化石中发现的云南虫化石,被证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从而解决了生物进化论上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别演化关系的难题;山东省山旺生物群化石现已发现了10多个门类的400余种生物化石,被誉为化石宝库、万卷书;辽宁省西部地区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基本解决了10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鸟类起源问题。
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试行)(发布机构:国土资源部;发布时间:2012-06-06)第一条为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正确认定古生物化石的科学价值,依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按照在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分类上的重要程度,将古生物化石划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者数量稀少的下列古生物化石,应列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已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属种的模式标本;(二)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三)大型的或者集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脊椎动物的蛋、足迹等遗迹化石;(四)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
第三条按照在生物门类起源与演化、生物分类、古环境演变研究中科学价值的重要程度,以及保存完整程度和稀少程度,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划分为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和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第四条对研究生命起源、重要生物门类起源及演化,探讨全球或洲际地层对比和关键古地理、古环境演变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应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已经正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种的模式标本;(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数量稀少、保存完整或近于完整的重要四足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三)保存特殊埋藏状态、或关键部位特征的重要四足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四)具有关键演化价值、我国特有或数量稀少且保存完整的鱼形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五)在重要生物门类起源和演化研究中具有极为突出科学价值的、保存完整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和高等植物化石(不含木化石);(六)保存较清晰结构或构造、完整程度很高的巨型木化石;(七)整窝或近于整窝保存的、且蛋壳完好的脊椎动物蛋化石,单枚或多枚具有分类学意义的含胚胎蛋化石;规模较大的或集中分布的、特征清晰且指示运动特征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八)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第五条对解决重要生物门类演化、生物分类、大区域古环境演变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应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具有较重要科学价值、数量稀少、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四足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数量稀少、保存完整的鱼形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保存完整或密集的重要无脊椎动物化石和高等植物化石(不含木化石);(四)保存清晰、完整程度较高的大型木化石;(五)同窝保存、蛋壳完整且反映部分排列特征的多枚脊椎动物蛋化石;较为集中的特征清晰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六)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第六条对研究生物演化、生物分类或古环境演变等具有一定科学价值且保存较完整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应列为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完整程度较高或保存有重要部位、数量不多,但科学价值一般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二)具有较高科学价值、数量不多、保存完整或较完整的鱼形类脊椎动物实体化石;(三)较大规模的或密集保存的、具有较重要科学价值的重要无脊椎动物化石和高等植物化石(不含木化石);(四)完整程度较高的中型木化石;(五)蛋壳完好的单枚脊椎动物蛋化石,蛋壳较完好并属于同一窝的少数几枚蛋化石;特征清晰的单个脊椎动物足迹化石,特征较清晰且属于同一组的少数几个足迹化石;(六)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第七条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指非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通常作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脊椎动物、重要无脊椎动物或高等植物等化石,如果数量丰富、完整程度较差且同时没有保存重要特征、研究程度高或科学价值一般的,可作为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第八条对有疑问的或争议较大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分级,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给出分级结论。
第九条本标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条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试行)条文说明1.本标准共包括十条。
第一条指出制定《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的目的与依据;第二条规定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标准;第三条规定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一步分为三个等级;第四条至第六条分别规定了一级、二级、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详细标准;第七条对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作了规定;第八条指出了化石分级有争议时的处理原则;第九条规定了本标准解释权的归属;第十条规定的本标准的施行日期。
2.第一条指出了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与依据。
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2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9月5日签署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80号令发布了该条例,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为依据制定,目的是为了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正确认定古生物化石的科学价值,同时,为编制《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提供依据。
依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本标准中所指的古生物化石不包括古猿、古人类化石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另外,本标准中所指的古生物化石,均指不需要借助仪器、用肉眼就能直接进行观察鉴赏的化石,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大化石”;而“微体化石”或“超微化石”不是本标准涉及的范畴。
3.第二条规定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标准。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第七条中已经明确规定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4条标准。
本标准直接采用这一规定。
本规定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其在生物演化、生物分类以及古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学意义,二是考虑其保存的完整程度以及稀少性等因素。
(1)古生物化石种的模式标本,是研究命名化石新种时所指定的一件或几件特殊的实物标本,是认定新种最重要的依据。
古生物化石种的模式标本是一类特殊的标本,不同于一般的化石标本,其重要性和科学地位通常要远大于同种的其他标本。
一些数量特别稀少、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其模式标本可能是该种唯一的标本,它的价值就更为重要。
按照国际古生物学界的相关规定和惯例,模式标本要进行编号登记,并永久妥善保存在具有收藏条件的科研或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等合法机构中,而且要对国内外的同行学者开放,满足不同学者观察对比等进一步研究的需求。
因此任何一件模式标本,不论其隶属于哪个生物类群,也不论其保存的完整程度如何,都应该作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2)古脊椎动物化石在研究生物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也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因而受到很多普通大众和媒体的关注,如保存精美的鱼龙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等。
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古脊椎动物化石很容易遭到违法发掘和违法交易,也是流失海外的主要对象,因此重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应当作为重点古生物化石。
但该类化石(尤其是个体巨大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化石)通常难以完整保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仅保存有少数部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是完整或近于完整的重要古脊椎动物应作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那些保存有重要部位特征的标本(如头骨、荐椎等等)也应作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3)大型的或者集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往往构成较为重要的化石生物群或动物群,它们中的有些类型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有时还与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共同分布,因此对于这类高等植物化石或无脊椎动物化石,应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保存较完整的中型至巨型木化石作为植物化石保存的一个类型,不仅科学价值大,而且科普和观赏价值亦较大,应受到特别保护。
(4)古脊椎动物的蛋、足迹等遗迹化石通常在研究遗留这些蛋或足迹的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生殖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亦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普及古生物学知识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而是一类重要的古生物化石。
发现于我国河南西峡、湖北陨县、江西赣州等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曾作为化石违法交易、非法走私的重要对象,它们的集中分布地也曾受到较严重毁坏,故这类化石无疑应作重点保护。
(5)化石的类型很多,保存状况也很多样。
对于那些极为特殊的、具有特别意义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的化石,用第二条第(四)款“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来概括和表述。
4.第三条规定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应按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程度和数量稀少程度进一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对于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其一级、二级、三级的分级标准主要以其在生物演化、生物分类、古环境研究方面的科学价值作为最主要的依据,同时考虑化石的数量和保存完整程度。
在本标准的第四条至第六条中,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先分为四大部分:①模式标本;②实体化石;③木化石、蛋化石、足迹化石;④其他化石。
在实体化石部分,再按四足类脊椎动物、鱼形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分为三大类。
木化石作为一类较为特殊保存状态的植物化石,为了表述方便,这里从植物化石中单独列出,与蛋化石和足迹化石暂放在同一部分来阐述其分级标准。
其他化石部分则主要考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需要重点保护的化石。
应当指出,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按四足类脊椎动物、鱼形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高等植物三大类进行划分,尤其是将木化石、蛋化石、足迹化石单独列出,并不是完全自然的生物分类系统。
这主要是便于阐述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分级依据,同时这种划分与自然分类系统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本标准中所指四足类脊椎动物(即具有四肢、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四个纲一级的分类单元,它们的化石主要分布于泥盆纪晚期以来的地层中,又以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为主,是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中数量最大、属种最多的类群,如常见的无尾类、有尾类、龟类、蜥蜴类、蛇类、离龙类、鳄类、翼龙类、恐龙、兽孔类、海生爬行动物、基干鸟类、反鸟类、今鸟类、中生代兽类、新生代种类繁多的哺乳类等等。
目前违法发掘、违法交易、非法走私等活动中涉及最多的就是这一部分化石。
鱼形类脊椎动物指无颌类、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等具有流线形身体、用鳃呼吸、具鳍、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化石类型亦较为多样,在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层中均有发现。
我国还发现有处于关键演化位置的一些鱼类化石,它们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数量庞大,通常只有少量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类型易受到破坏,如三叶虫、昆虫、海百合、角石及部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植物等,它们中部分保存完好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化石应作为重点化石予以保护。
木化石通常指保存在地层中由植物茎干形成的化石。
在本标准中,将木化石从植物化石中单独列出,与脊椎动物的蛋化石和足迹化石放在一起来讨论,这主要的基于这三类化石的分级更多地依据其保存完整性、规模、大小、数量等因素。
木化石由于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同时使不少集中分布的中、大、巨型木化石遭到破坏,因此要特别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