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应用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
条形码技术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王小平;张进【摘要】本文以条形码技术为基础,提出采用条形码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真正实现了条形码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领域的深层次应用,为医院管理医疗设备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4(029)003【总页数】3页(P96-97,156)【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条形码技术;全生命周期;设备折旧;设备维护保养【作者】王小平;张进【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后勤部,湖北十堰42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后勤部,湖北十堰4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9;R197.324医疗设备的数量和技术指标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医院对医疗设备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意义重大。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采用条形码技术,但目前该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设备入库、出库、清点的管理上,应用层次较浅,并未涉及到对条形码更深入的研究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条形码技术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进行更加深入应用,真正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1.1 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1]。
条形码具有以下特点:① 可靠性高,条形码的误码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数据可信度极高;② 灵活实用,既可以作为单独的识别方法,也可以与其他识别设备组成智能化、自动化的识别系统,操作简单;③ 成本低廉,与其他识别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相比,其技术先进性远不如RFID,但其成本低廉,而RFID造价昂贵;④ 条形码的缺点:由于条码粘贴于设备外面,容易被污染;条码位数有限,可保存信息量小;扫描仪无法同时识别多个条码等。
1.2 应用现状目前条形码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1)条形码的应用仅限于标示功能。
bim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综述BIM技术是一种基于3D建模的数字化设计和建造工具,可以协调多个建筑专业,包括结构、机电、设备、给排水等,并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
当前,全球逐步普及和应用BIM技术,国内也在逐步推广,下面做一些综述。
国外欧洲:BIM在欧洲是快速发展的,许多国家推行BIM标准并加强了对于BIM技术的法规支持,如英国、荷兰等。
英国BIM标准的实施,使得BIM技术在他们国家的应用率已经达到了75%以上。
美国:美国国内BIM的标准与规范相对较为分散,由于涉及的省级和州级标准不同,对于标准化的推广和落实也有阻碍。
但BIM的应用很广泛,例如GSA等美国公共部门对于其政府建筑项目的使用都非常强烈地推行BIM技术。
亚洲:亚洲的BIM发展很快,特别是日本。
日本在2004年就开始倡导使用BIM技术,2005年开始推广,2010年日本成为最早采用BIM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BIM技术已经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国内2015年,中国BIM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00亿人民币。
国家发改委再三强调,BIM技术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抓手。
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BIM在建筑行业应用指南》。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已经涌现出很多全球知名的BIM软件公司,例如著名的正版BIM软件Revit的代理商上海天正、全球知名的设计咨询服务公司美欣达、北京中南灵博软件等。
总的来说,国内外BIM技术应用和市场趋势还在快速发展中,新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和普及,未来BIM技术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行业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方方面面。
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与运用研究摘要:近些年社会发展快速的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也随之不断地推陈出新。
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高、创新性强的技术,计算机软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充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
在市场需求的影响下,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的潜力巨大,应用价值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本文就将对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运用引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简化操作程序,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信息时代,计算机软件功能齐全,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对此,需要提升对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其具体应用,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的迅速发展,换言之,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促进信息时代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是计算机综合发展以及软件工程开发的关键点,在促进网络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实质上可以看作是计算机网络发展集共存和开发为一体的模式。
当下计算机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能够有效地平衡计算机软件开发以及计算机需求之间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逐步创新与提升,开发出的计算机软件拥有更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技术必然会面对更多、更大的挑战,同时也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2.1技术应用得到重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软件功能不断拓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本身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Energy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2019年 第9卷 第4期V ol.9 No. 4 2019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Railway Energy Saving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节能管理与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其应用周新军1,满朝翰2((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8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对国内外关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阶段划分、排放边界、排放因子和排放主体等关键要素,并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阶段划分;排放边界;影响因子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374/ki.issn2095-1671.2019.0042文章编号:2095-1671 (2019) 04-0010-05碳排放核算方法是碳排放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对碳排放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排放主体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比较而言,从全生命周期视角(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进行的碳排放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方面,这一视角的研究更有利于让人们了解碳排放的源头及全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对碳排放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治理。
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成果的梳理,为深化铁路运输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论。
1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对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目前全世界主要存在2种权威的框架性标准。
《BIM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已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工具。
BIM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集成、协同工作以及可视化等特点,对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变革。
本文旨在研究并分析BIM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BIM技术概述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数字化技术,通过三维模型集成建筑项目的所有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几何形状和尺寸,还包括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其他重要数据,如材料、成本、进度等。
BIM技术为项目各方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工作。
三、BIM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BIM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技术层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算法和工具,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效率。
例如,基于云计算的BIM技术,使得大型项目的信息管理更加高效;而基于人工智能的BIM技术则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建筑分析和模拟。
在应用层面,BIM技术已经渗透到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
同时,BIM技术还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协作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工作。
四、BIM技术应用现状1. 建筑设计: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设计师可以利用BIM软件创建精确的三维模型,实现建筑的数字化表达。
同时,通过集成建筑材料、成本等信息,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全面的设计依据。
2. 建筑施工:在施工过程中,BIM技术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实现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通过与施工队伍的协同工作,BIM技术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此外,BIM技术还可以进行建筑物的碰撞检测和模拟分析,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
3. 设施管理:在建筑投入使用后,BIM技术为设施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集成建筑的使用和维护信息,设施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建筑的状态和需求。
生命周期评价与应用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关于单元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参考答案:工厂的工艺流程图不是LCA模型示意图,它的每个工序或设备不一定会被定义为一个单元过程,而且它也不包含上下游生命周期过程_LCA数据收集时,原则上希望细分过程,才能在结果分析时更加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位置和原因_单元过程不可能无限细分,尤其是受到数据可得性、数据自身的过程边界限制_工厂的工艺流程图,其实只是LCA模型中实景过程部分,一个单元过程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工序2.关于单元过程数据处理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参考答案:中间过程有多个产品产出时,应该在此划分单元过程边界,以便进行分配_有些原始数据只有(全厂)全过程总量数据,无法细分,则只能折算到最后过程的最后产品上,从而保证总量正确,但结果分析时显示其发生的过程位置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_单元过程数据集必须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包含两个基本要求:所有输入输出清单数据都必须具有相同的过程边界,并且必须统一处理为与过程基准流(通常就是过程主产品的数量)相对应的数值_中间产品有外售时,不能直接采用(全厂)全过程总量原始数据,而是要分解为单元过程,用单元过程总量原始数据去计算单元过程清单数据3.关于单元过程描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参考答案:最好采用行业惯用的生产过程和技术名称,不要用边界模糊的“生产、制造”这类词_尽量体现出单元过程边界,例如画出单元过程包含的工序图_原则上应该说明单元过程的产品名称、生产过程和技术名称、甚至主要原料的名称4.《全球LCA数据库指导原则》中将单元过程数据收集归纳为4个步骤,正确的说法是_____。
参考答案:第1步是单元过程定义,其实就是单元过程划分和描述_第3步是采用合适的算法,将原始数据处理为与过程基准流相对应的一条输入或输出清单数据。
所有输入输出数据合在一起就是单元过程数据集_第2步是尽量多地收集资料,定性地确定完整的输入输出清单_第4步是检查单元过程数据集。
关于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分类评价工作的典型案例一、创新科研项目评审制度1.以“选人”替代传统的“竞争立项”青年科研人员由于职称低、论文积累少、课题主持经验不足,在项目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获得科研项目支持的机会较少。
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潜力,通过“选人”定“项目”,替代传统的立项评审,为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提供平台。
案例:北京某医院为解决本领域青年研究人才申请项目时遇到的课题主持经验不足、支持项目少等问题,启动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胜任力、特质、科研活跃度等指标对高潜人才进行甄选,运用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方式,建立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有潜力的青年后备和中青年骨干两类人才设置培养计划,申报人的条件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定量条件包括年龄、学历、学科发展、科研基础;定性条件包括申报人的价值观、职业素质、绩效等。
该计划旨在通过项目来培养人才:①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沟通提供各类培训,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计划、论文写作、专业实验操作等方面;②由临床、科研双导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指导实验数据处理并帮助修改申请书;③设立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④每年3个月的带薪全脱产科研实践;⑤国外学习机会及人才晋升等优先申报。
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包括:①培养周期为三年;②三年评选一次;③每届培养总人数不超过30人;④医院、科室给予最大支持保障;⑤签订三方协议书,严格业绩评估和奖励。
目前已经资助两批共40余人次,通过实施该项目,为青年科研人才创造性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了医院临床科研学术氛围,培养了一批临床科研复合型科技骨干人才,为本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蓄水池。
2.开展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立项、实施、验收、成果推广及其后续应用的全过程。
开展各个环节的评价,尤其是重视追踪评价,对于后续支持与新项目立项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某发达国家建立了重大研发计划及项目的全过程评价,包括事前评审、事中评价、事后评价和追踪评价。
摘 要:碳足迹概念从学术领域提出以来,其定义不断发展,大量研究成果不断发表。
同时,随着碳足迹相关标准的发布,碳足迹核算与评价的商业认证也得到广泛应用。
文章梳理了碳足迹概念由学术研究到商业应用的不同发展阶段,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英国PAS 2050标准、WBCSD 和WRI 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日本TS Q 0010 标准和ISO 14067标准。
总结了现有碳足迹计算的相关软件工具和模型,对目前石化行业及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开展的碳足迹评价研究进行分析。
展望了未来石化行业碳足迹评价方向,提出开发基于单元过程的碳足迹评价方法,使石化生产的过程产品方案调整与能耗变化规律反映到产品碳足迹结果当中,指导低碳能源产品生产。
关键词: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PAS 2050 SimaPro 全球暖化潜值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田涛1,姜晔2,李远1(1.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00;2.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北京100045)收稿日期:2020-7-28作者简介:田涛,硕士,高级工程师。
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相关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资助项目: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石油石化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与碳足迹核算技术开发》。
1 碳足迹及相关标准“碳足迹”概念是由199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 )和里斯(Rees )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概念引申而来,即要维持一定人口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1]。
但碳足迹与生态足迹的不同在于碳足迹主要涉及与全球暖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概念提出后,在学术领域和认证应用领域得到了不断发展。
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刖B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014040: 1997《环境管理一一生命周期评价一一原则与框架》。
本标准是环境管理系列国家标准中关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第•个标准。
I S 0关于生命周期评价标准1 )还有:I s 0 1 4 0 4 1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一一目标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I S 0 1 4 0 4 2环境管理一一生命周期评价一一生命周期影响评价I S 0 1 4 0 4 3环境管理一一生命周期评价一一生活周期解释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淸华人学环境工程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丸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与华、张天柱、段宁、刘忠、饶•山、杨建新、吴云。
I S 0前言国际标准化组织(IS 0〉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 S0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
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 S 0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某技术委员会工作感兴趣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
国际上的其他组织,无论是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通过与I S 0的联络参加其工作。
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而,I 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 EC)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衣决,国际标准须取得至少7 5 %参加农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能正式通过。
国际标准I S 0 1 4 0 4 0是由I S 0燉TC 2 0 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生命周期评价分委员会(S C 5 )制定的。
附录A为捉示的附录。
引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产品1 )生产与消费中可能伴随的影响的进•步了解,人们希望建立•些方法,来更好地认识和减少这些影响。
生命周期评价(LC A )就是出于这-目的而发展起来的•门技术。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和报告LCA研究的原则和框架,并包扌舌•些最低耍求。
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与展望省市:江苏南京邮编:210000摘要: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基于物理实体的数字映射,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仿真和预测。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对产品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分析和优化,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然后讲述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架构设计;接着分析了产品数字孪生体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实施途径;最后论述了未来发展展望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数字孪生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展望一、数字孪生技术概念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一种在数字空间中构建物理实体的技术,基于物理实体的运行状态和过程,进行实时仿真和预测,以实现对物理实体的监测、诊断、优化、控制等功能。
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数字化形式表征物理实体,包括数字孪生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技术;另一类是通过模拟仿真等手段,使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环境中更加逼真实反映地展示物理实体的特征。
这两类数字孪生技术都需要以数据驱动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融合、分析与处理,实现对产品运行状态和过程的仿真和预测。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融合、分析与处理,实现对产品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和服务阶段的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产品运行状态的仿真与预测,实现对产品运行状态的监测。
二、应用架构设计数字孪生技术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包含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数字建模、虚拟仿真、虚实映射、数据管理和智能服务五个主要的技术环节。
其中,建模是数字孪生技术的核心,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对真实世界的数字映射;仿真是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关键,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维护过程的模拟;映射是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基础,可以实现对产品信息和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数据管理是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关键,可以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智能服务是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最终目的,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