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作者:于晓薇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新世紀以来,底层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被发现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创作、被研究几乎是同步的。
这是社会学家和作家的共识,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正如有学者所说“‘底层’作为社会学术语并不妨碍其以一种反映当下社会具体格局的群像进入文学空间。
”文章主要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底层文学”;现代文学传统1“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概述1.1底层文学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其兴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底层文学在创作初期将视角转向城市平民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及文坛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如尤凤伟的《泥鳅》、孙惠芬的《民工》、陈应松的《太平狗》等。
然而近几年,许多人对底层文学的写作对象、写作动机等产生疑惑与质疑,文坛上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也有很多,主要针对底层文学中“底层”的具体含义及其文学性问题展开论述。
不少学者试着给底层文学定义,比较受肯定的是王晓华对“底层”概念的界定:“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这个定义是用阶级划分的方法来确定,较为宽泛确定了底层的描写对象。
本文以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为例,从主人公印家厚的物质生活方面与精神生活方面来浅析底层文学的创作。
池莉是一位优秀作家,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所熟知。
其《烦恼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标志现于文学界和评论界。
这部作品在琐碎庸俗的生活里,用平静客观的笔调,真实地写出了底层生活中的沉重、无奈、辛酸与温情,体现了底层人物的真实人性与精神状态。
底层文学思潮的兴起底层文学思潮的兴起是指在文学创作与传播中,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和呈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学现象。
底层文学思潮中包含着社会的无奈、苦涩与压抑,也包含着底层人物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底层文学思潮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
在那个时期,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在中国涌动,人们对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然而,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强化了社会上的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底层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开始从底层人物的角度出发,呈现他们的生活、文化、信仰和人性的光辉面。
从线下到线上,不少作品在文学期刊、互联网等平台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底层文学思潮进一步扩大了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底层文学思潮的兴起虽然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意识的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底层文学思潮是把文学当成了社会学研究的工具,强调事实性和纪实性,却忽视了文学的想象性和审美性。
一些读者和观众也认为,底层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缺少新颖创意和多样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底层文学思潮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作为文学的一种流派,它通过呈现底层人物的生活经历,引发人们对于生存意义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不同生活方式和人性的窗口。
底层文学思潮的兴起,也为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和切入点,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途径和内涵,促进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底层文学思潮的兴起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趋势的一种产物。
只有在深化文化传承、审美修养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挖掘和发掘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推动文学的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建设,让文学和文化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
“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
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
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
“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兰西,但“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
就是说,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
”在国,批评家蔡翔发表于1995 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底层”问题在国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学者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文学发展中,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底层文学是指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底层生活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底层文学的概念、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底层文学的概念底层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表达其内心感受和诉求的文学形式。
底层文学的创作对象主要是贫困、边缘、弱势的人群,如低收入劳动者、农民工、城市贫民、失业人员等。
底层文学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和个体化地塑造这些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以呈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内心变迁。
二、底层文学的特点1. 真实性: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真实地描绘底层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作家需要深入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以便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2. 共情性:底层文学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进而关注和关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展现出人间的温情和真情,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 民众性:底层文学致力于呈现普通人的故事,重视个体命运的刻画。
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变迁,而非高大上的抽象概念和玄虚哲理。
4. 批判性: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社会关怀。
它试图揭示社会底层群体的边缘化和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三、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文学的一种再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使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有更多理解。
其次,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需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它不仅记录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
底层文学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视角,注重个体命运的刻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社会意义。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底层小说,顾名思义,是指以底层社会人物为主题的一类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坛上,底层小说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这类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苦难以及他们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底层小说提供了一个触及社会边缘的视角,展现了许多常人很少见到或忽视的生活面貌。
进入底层的世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命运多舛的个体,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希望。
而对于社会的其他层面的人们来说,底层小说也能够唤醒他们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并呼吁社会关注。
底层小说的主要人物通常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青年失业者、流浪汉、妓女、坐牢的人等等。
这些角色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境。
底层小说往往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揭示社会不公,并试图唤起人们对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底层小说在形式上较为灵活多样。
有些底层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写实的方式刻画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如《许三观卖血记》、《火花》等。
还有一些底层小说采用了文学幻想和寓言的手法,通过略带夸张的表达来提醒读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如《牛》、《红高粱》等。
底层小说的出现,旨在艺术反映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
这一文学形式紧密地联系着底层群体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命运,它揭示了底层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社会期望和渴望变革的愿望。
底层小说也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它以真实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为己任,同时也从底层人物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的问题。
这种批判意识常常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总之,底层小说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
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通过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描写,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尊重。
底层小说的发展与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社会状况中的真相,点亮更多人们被遗忘的生活角落,引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
“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消失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进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进展。
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夫工”等新名词的间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渐渐升温。
很多拥有朴实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
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争辩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需澄清何谓“底层”。
“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
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气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
”在国内,批判家蔡翔发表于1995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日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布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J“底层”问题在国内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洁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需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学者刘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动身,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夫,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消失,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公平的社会存在。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毫无疑问,底层写作是新世纪十余年来风头最劲,持续最久的文学潮流,有些批评者甚至将围绕底层写作的讨论视为是继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文主义精神大讨论之后又一次进入公共视域的文学论争。
究竟何谓底层写作,这一文学思潮与概念最重要的鼓吹者和倡导者、青年批评家李云雷在一篇总结新世纪十年的文章中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这是我所理解的底层文学,它在整个文学界基本上还处于弱势的地位。
①但细审这个定义,不难发现,对于底层这个关键词,解说者并未给出清晰的定位,而是依然用近于本质主义的方式将其视为一个自明的概念。
虽然也有学者对于底层做了知识考古学式的考察,梳理出了从马克思、葛兰西到后殖民的理论家斯皮瓦克及印度等南亚历史学家的《底层研究》与庶民研究再到中国当下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这样一条思想的线索,但在展开文本的解析时,这一费力爬梳的知识谱系却又往往被弃置一旁,而把底层写作的对象简单锚定在农民、下岗工人、城市贫民等弱势群体上,认为底层是无产阶级、人民等概念在全球资本背景下的一种形态。
可是从阶级到阶层、从人民到底层这种去社会政治化的降格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底层多种现代性意识混杂的结构至少包括葛兰西意义上具有反叛和革命之势能的底层与韦伯式的社会阶层化的底层两个层面的意涵如何理解?底层性质的界定是从社会经济结构的维度出发还是从行为模式的角度观照?底层的共名之下那无数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千差万别的生存境遇如何区分?对此研究者又往往语焉不详。
正是底层概念的含混导致了底层写作的悖论,一方面,它的边界似乎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底层相对的参照物上层的变动,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活跃的历史动因,它似乎又是无所不包的。
也谈“底层文学"孙培云(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底层文学,也被称为“底层写作”、“底层叙事”。
是新世纪以来引起文坛热切关注、并在诸多文学刊物引发热点讨论的一种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有关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较为满意的阐述。
关键词:底层;底层文学;底层意识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引发评论界的讨论和命名的热情,是在2004年。
当时。
《天涯》杂志发表了一组名为“底层与底层表述”的文章.引发了对“底层”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此“底层”成为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之一。
毫无疑问.当提出“底层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
文学“是其最根本的限定.而“底层”则决定了它的叙事方式、表述内容和言说对象。
底层”概念最早来自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
用来指前资本主义结构中的意大利南部农民。
在中国当前批评话语中.或许是为了区别耳熟能详的。
无产阶级”.“底层”的概念放普遍使用。
底层不只是“话语”和“建构”,更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真实存在。
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界定底层概念:l、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底层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与中国近些年来的市场化及现代化改革进程有关。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最初的设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期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由于市场的介入.财富快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穷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的概念再次产生。
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一、本文概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调整,这些变革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
新世纪文学中,底层叙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文学作品描绘他们的生存图景,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底层叙事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主题,也为我们理解和反思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对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特点以及社会意义,以期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底层叙事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所谓的“农民工”。
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却往往成为了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底层。
与此城市中的下岗工人、失业青年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社会的冷遇。
这种社会现象逐渐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底层叙事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连。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
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人心的一面镜子,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
另一方面,随着民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正与平等,底层叙事的出现,也符合了这种社会思潮的需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下,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应运而生。
它们通过描述底层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和价值追求,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也表达了对公正、平等和人文关怀的深切渴望。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以及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成为了新世纪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新世纪文学中底层叙事的主题特征新世纪文学的底层叙事,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关怀。
这些作品紧扣社会变革的脉搏,深入挖掘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追求,以丰富多元的主题表达,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风貌。
浅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新世纪以来,诸如底层、底层写作、底层叙事、打工诗歌、打工文学等底层文学的概念纷纷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章,这些概念既有交叉,也有所不同。
概念的不明确,直接源于理论术语的狂欢或无效指向,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状态,分不清起点和过程,因此,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厘清概念。
首先是对底层概念的界定,“底层”正在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文学界到大众媒体,都能听到这个很久以来几乎被遗忘了的词汇。
但除了“底层”所蕴含的诸如弱势群体、农民、下岗工人等特定的叙说对象,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似乎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三农”、国企改制、利益分层及体制弊端等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
底层并不是一个本土概念,是由subaltern(底层)一词翻译而来的。
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依据对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划分中国社会阶层,底层很少或者不占上述三种资源,主要有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而孙立平在《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形成》中则更明确地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开始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
这个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①贫困的农民;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③城市中以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而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眼里的底层,则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正、民主、自由、平等以及贫穷、苦难和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
蔡翔的《底层》一文这样写道:“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我常常在午夜醒来,默默倾听我的少年时代从窗外悄悄走过。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底层问题在今天的浮出水面,实际上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复杂形态和思想境遇。
其实,底层是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真实存在,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基础的较大部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底层的存在,用文学的方式反映底层的生存境况和存在际遇,关注底层,为底层呼吁,并为改造底层、提升底层做出切实的精神关怀。
其次是底层叙事、底层写作、打工文学、打工诗歌等底层文学的相关概念。
底层叙事、底层写作、打工文学、打工诗歌是底层文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指向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但是也有重合之处。
打工诗歌是打工文学的一个分支,在此,为了便于行文,将打工诗歌归于打工文学概念之下,一并阐述。
底层叙事“意指一种关注底层民众生存尤其弱势群体疾苦的文学叙事。
从近年底层叙事涉及的对象看,主要包括贫困农民、进城民工、城市下岗职工和城市贫民等。
”单正平将社会底层等同于弱势群体,从而认为底层叙事即“关注弱势群体”这一口号是文学界的新说法。
作为一个批评家,他说:“底层叙事起码应满足三个要求:①必须
真实表现底层民众的生活;②必须传达底层民众的心声;③以上两点在叙事中是否实现,不能由作家说了算,也不能由批评家来评判,而应该由底层民众自己来判断,否则就很可疑。
”底层写作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一个方面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理解的,即处于社会底层或者基层作者的写作,如打工文学、打工诗歌;另一个方面是从表现客体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即作者并不一定身处社会底层或基层,但所表现对象为社会底层的写作,既包括打工者创作的文学,也包括知识分子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与底层写作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打工文学,打工文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底层写作,狭义的打工文学也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理解的,指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创作的以其打工经验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广义的打工文学是以其表述的客体对象来理解,除了打工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之外,也包括一些其它阶层的作者创作的打工题材和具有打工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本文所讨论并认同的是广义的底层写作。
与此同时,打工文学对底层生存状态的写作也提出了一个关于写作伦理的问题,底层文学不需要对苦难进行“拯救”,而只需被“看见”,它撇开了中产趣味,还原了生命个体的本真甚至底层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叙事”,改变了其虚伪造作的现状。
当然这里所言及的“底层文学”、“底层写作”并不仅仅指打工文学。
但把打工文学纳入到底层写作中去,这不能不说是主流评论界在试图把打工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中而做出的努力。
本文也在借鉴这一文章的基础上将打工文学纳入底层文学的研究范畴,对底层文学进行综合研究。
对某一文学现象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对象,通过对底层、底层文学的相关概念的厘清,我们可以确定底层文学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者创作的打工文学,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底层社会的出现,其创作队伍也得到了壮大,一批专业作家的加入,使得文学表述的客体对象由打工者,进而扩展到下岗工人、农民工、贫困的农民、城市贫民、留守族等底层弱势群体,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不论是从创作群体还是从作品数量质量而言,都有了更为可观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进入文学的视野,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