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蒋光慈创作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76.53 KB
- 文档页数:3
中原作家群研究现状概述【摘要】中原作家群是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其文学创作实绩和文学史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愈来愈突出。
本文主要从该作家群体研究现状出发,梳理出中原作家群的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崛起的过程及原因,并探讨该创作群体的艺术贡献及创作前景。
【关键词】中原作家群;艺术特色;崛起;创作前景中原作家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景观建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以其流派结构的纷繁、创作主题的多义、艺术视角的独特以及流派演变与地域文化互动的繁杂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
这个文学色彩异常浓厚的创作群体一直以其惊人的创作实绩牵动着人们研究和辩驳的神经。
从基本的文学概念和流派范畴来讲,学术界对它的定义是比较清晰的,它指以中原即河南作家为创作主体,包括国内河南籍贯作家在内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
人们总习惯将之放置于庞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和创作成果的研究。
“文学豫军”的崛起正是其文学地位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群体,它如同一只文学劲旅贯穿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生长与发展。
从具体的研究成果上讲,学术界大体将中原作家群的生长和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五四”前后中国新文学的发端到四十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个阶段,中原为新文学文坛输入了一大批文学英才,徐玉诺、师陀、冯沅君、蒋光慈、赵清阁、丰村、曹靖华、刘知侠、苏金伞等,他们都在现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问题”小说、乡土文学、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都有涉猎。
其创作体裁不仅有小说、诗歌、散文、还有戏剧乃至外国文学的译介。
然而这一时期其创作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并不是特别突出。
第二个阶段为十七年文学时期,其创作影响开始增大,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文学豫军”开始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该作家流派主要是按照新中国文艺政策中的“主要矛盾”学说进行文学书写的。
其基本的写作思路是按照这样一个线索展开的:“最先集中反映为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的过程中公与私的茅盾、新与旧的茅盾、先进与后进的茅盾、敢想敢干和保守落后的茅盾。
关于左翼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左翼文学是什么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视域下,要给左翼文学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左翼文学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不加仔细辨别即随意运用。
且源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革命等非文学话语的复杂密切关系,左翼文学与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左联文学等几个概念在使用中经常被混用或替换,实际上每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那么,左翼文学到底是什么,该怎样定义?长期以来,学者在使用“左翼文学”这一定义的时候,会根据研究对象、视角、目标、方法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界定与理解。
从左翼文学被定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广义层面进行定义,认为左翼文学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无产阶级革命密切配合的一种文学形态。
“在一般的理解中,它指现代文学历史中一批政治上隶属或同情于革命政党,尤其是共产党的作家所进行的创作,他们在革命政党的影响或领导下所进行的带有政治性的文学活动被称为‘左翼文艺运动’”。
根据这种理解,20世纪20年代作为左翼文学发生形态的“革命文学”、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延安文学、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等文学形态都被包含在“左翼文学”之中。
左翼文学的范围就从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甚至把新世纪以来的一些创作做也定义为“新左翼文学”。
比如胡乔木1980年在《携起手来,放声歌唱,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在纪念“左联”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非常明确地说道:“我们现在的文艺与文化仍然是左翼文艺和左翼文化”,林伟民在专著《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中全面论述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巅峰及衰落,所涵括的时间是从1928年到1976年。
显然,林伟民是在广义层面上来使用左翼文学这一定义的。
有的学者在使用这个定义时的措辞更含混,使得左翼文学的外延可以无限延伸。
如洪子诚先生指出:“如果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来使用‘左翼文学’这个词,那它不一定是特指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而只是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做思想政治倾向区分时的一种用法。
论三十年代的“作家论”写作热作者:李雯婷傅宗洪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2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钱杏邨以“革命文学论争”为导火线,很早涉及到了作家论的写作,李健吾、沈从文、苏雪林等的作家论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20年代不成熟的印象式读后感入手,分析30年代的“作家论”文体特征,并试图找寻形成“作家论”创作热的原因。
关键词:30年代;作家论;文学批评“作家论”,顾名思义,即是对作家所作的专门的、系统的评论,它着眼于作家本人而不仅仅是作品,主要针对作家的生活、思想感情、创作个性等方面。
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是值得研究和考察的。
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论”出现在20年代末,是1927年11月茅盾发表的《鲁迅论》。
他为“作家论”这一批评文体的形成、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掀起了一股“作家论”的写作热。
30年代前期很多作家的评论文章被结集出版,有李何林编的《鲁迅论》,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等,多是以在20年代具有一定反响的作家来命名,这些评论集大都是印象式的读后感或随笔、访谈等,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评传,也不具备成熟的“作家论”批评特征,但是却影响到后来的作家评论,促使“作家论”成为一种独立的流行的批评文体。
30年代的“作家论”增长迅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茅盾的“作家论”是将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中进行分析考察的。
他以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为切入点,主要对作家的生活、思想、心理个性、创作特色进行研究。
他的“作家论”写作特点就是从作品出发,以作品为参照物,避免直接分析作家的生平事迹。
如《冰心论》中,茅盾并没有直接将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人生观提出来,而是通过分析其作品,总结出蕴含在其中的“诗意”及“爱的哲学”,体现出了作家的思想倾向。
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一步步地走近作家的生活,体会作家的思想。
茅盾的“作家论”还有另一突出的特征,即很强的思辨性。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一、现代重要文学团体及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最早的纯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
阵地刊物《小说月报》,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孟超等人,思想明显左倾,提倡革命文学。
3、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多登载杂文、散文,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写得尖锐、泼辣,形成独特的“语丝文体”。
4、新月社:1924年夏成立于北京,得名于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主要成员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
最初主要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新诗和剧本,开始形成新月诗派,提出“三美”理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5、象征诗派:是指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西方象征派影响,诗歌内容颓废悲观,艺术上注重主观感受的抒发,强调象征、暗示,风格显得朦胧晦涩。
如李金发《弃妇》。
6、湖畔诗派:1922年4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因出版合集《湖畔》而得名,致力于爱情诗的创作,代表作汪静之《蕙的风》。
7、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8-1920年间,而后形成一股潮流,得益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倡导及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实践。
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体现了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对人生的思考,题材广泛,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
8、乡土文学:20年代中期,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以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描写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大多是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
中国诗歌范⽂3篇中国诗歌研究中唐庶族与韩孟诗派论杜甫诗歌中的“回⾸”论清代乾嘉诗坛对汉代诗歌的接受王韬集外未刊诗歌稿本述论沧浪⽔、沧浪歌与《楚辞·渔⽗》《周公之琴舞》诸篇释名谭献词论与现代词学之发端吟家⾃拟吟诗调之探论《诗经·周南·樛⽊》篇考释《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之启⽰⾏⼈制度与先秦“采诗说”新论中国早期诗歌与“寺”之关系为《楚辞·⼤招》“四上竞⽓”进⼀解《汉书·艺⽂志·诗赋略序》赋源论新探《天问》风物板块取材的西倾趋向《⽟台新咏》的⼥性题材特征与儒家诗教《诗经》中的“祃祭”乃祭军神、旗神考新民歌运动与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汉语诗歌构造与演变的韵律机制闽南语阴去声字之吟式研究《杨⽩花歌辞》本事及其⽂学与⽂化意蕴《吴越春秋》歌诗研究三题竟陵论唐⼈七律——以《唐诗归》为中⼼从翻译到创作:余光中对狄⾦森诗歌的接受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楚辞“九体”⽇本古代的汉诗新学——《古代汉诗选·序》寓⾔的颓废——《野草》中的诗与哲学⽑传、郑笺对《诗经》中复现词语的释例发微20世纪30年代新诗的危机与传统问题论20世纪6070年代“前朦胧诗”的亚⽂化空间悖论式⽣存与失败美学——论昌耀1990年代的诗落差之诗——论朱朱的《故事》杜甫昭陵诗创作时间及关中⾏旅路线杜诗语词字句对宋词影响研究杜甫歌⾏中“悲”与“丽”的审美张⼒沈从⽂的编辑活动与19301940年代诗坛史料钩沉《两浙輏轩录》中的《碧溪诗话》国图所藏《青楼韵语》明刻本考述跋涉的“汗⾎诗⼈”——⽜汉研究中的若⼲问题“怪风疾⾬益苍凉”——读张际亮的纪⾏诗论孔⼦之前《鲁颂》不是《诗三百》的组成部分进路与转向:元代科考经义⽂献的潜在表达清华简《敬之》篇与《周颂·敬之》的⽐较研究论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发⽣机制及其理性精神论班固《汉书·地理志》的引《诗经》⽅法及其认识价值陶渊明《拟古》九⾸:拟《古诗》的诗还是“拟古”的诗周代史官的“类诗家”功能与《诗经》早期传述状态初探论两宋理学家⽂道观的类型、特征及其内在⽭盾性⼭左诗坛的⼀桩公案——试论《列朝诗集》对王象春的定位诗歌乌托邦与民主乌托邦——对艾青1940年代诗歌的重新理解中国诗歌研究动态先锋诗歌空间的深度打开台湾当代诗阅读札记《诗经·周颂》研究综述21世纪出⼟⽂献与唐诗研究综述新出⽯刻与贺知章研究综述从事吟诵教育⼆⼗四年感⾔近年来汉代骚体辞赋研究综述独到的研究视⾓深切的⽂化关怀试论谢灵运⼭⽔诗对赋体艺术的接受凛然的诗意——关于杨⽅的写作杨⽅诗歌中的“故乡”情结魔幻的灵动:关于杨⽅诗歌的阅读随笔远离红尘的雪莲——论杨⽅的诗⾃由的⾏吟诗⼈——杨⽅诗歌简评“驻校诗⼈”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基于⼤学校园⽂化情境的驻校诗⼈制度现当代诗学研究的“问题与⽅法”意识“发现”新诗的前提与⽅法主持⼈语:出⼟⽂献与诗歌研究的思考近三⼗年吴伟业诗⼥性书写研究综述《周礼·春官宗伯》研究综述“吟诵——中国式语⽂教学法”的继承与创新我们⼀起来吟诵——盈视吟诵学习法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索引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硕⼠论⽂索引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论⽂索引及摘要⾸都师范⼤学驻校诗⼈⼗年回顾研讨会综述评张树国《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诗经》农事诗研究评张树国《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钱塘地域⽂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七载扫叶还诸旧观——评《⽟台新咏汇校》旧时王谢堂前燕——评《⼦弟书与清代旗⼈社会研究》⼴博精专,缉熙于学——评《宋⽟研究资料类编》“在逃的⼀股⾹”——“反证”《现代诗:语⾔张⼒论》重绘穆旦⽣命谱系——评易彬著《穆旦评传》⼀条河流最终要到达的地⽅——论杨⽅的诗歌和故乡情别真伪辨疑惑正传误——评陈尚君先⽣《唐⼥诗⼈甄辨》以细读、交流和制度建设促进驻校诗⼈模式的系统化发展诗吟和健康——代⼴青陇先⽣著《诗吟艺术的本质和形式》推荐词⼉童的⼼性⼉童的诗歌——从吟诵⾓度谈⼩学语⽂教材⾰新⼀部承前启后的呼唤之作——朱则杰先⽣《清诗考证》评介重现诗歌的艺术本位——评李骞《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搜罗历代之珍版,汇萃各家之庋藏——评黄灵庚教授《楚辞⽂献丛刊》“名正”⾔顺新见迭出——评张煜《乐府诗题名研究》乐府诗⾳乐形态研究的开拓之作——评曾智安《乐府诗⾳乐形态研究域外⽂学史观下的中国⽂学——也谈《剑桥中国⽂学史》致⼒于解开唐诗密码的创新之作——评王志清先⽣《唐诗⼗家精讲》王辉斌先⽣的李⽩研究——以其《李⽩研究新探》为评论的中⼼⽂学⽹络传播现象暨《⼀位美轮美奂的⼩诗⼈之歌》研讨会”纪要左翼诗歌在现代中国⼀“威权”坐在⼭顶上,指挥⼀班铁索锁着的奴⾪替他开矿。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史》考试大纲高等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中国现代散文史》考试大刚说明(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中国现代散文是一门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考考课之一。
中国现代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散文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佳制联珠,异彩纷呈,奉献了为数众多的文艺美文,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个异常特出、值得研究的文学历史现象。
回顾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
学习中国现代散文史,旨在丰富和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中认识,提高文艺的审美情趣,推动当前的散文创作和研究。
(二)学习方法和要求“中国现代散文史”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国现代散文(包括各类散文文体,散文社团、流派)的产生、发展、壮大以及消长、分化演变等历史过程;(二)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历史概总;(三)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创作成就、经验及教训;(四)中国现代散文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规律。
在自学中,要求把《中国现代散文史》和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理论建设和理论批评的文章结合起来,互相参照,融会贯通,切实掌握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必读书和参考书1、必读书《中国现代散文史》,俞元桂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版。
2、参考书《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林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散文选》(1-7)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版。
绪言中国现代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的意义。
散文的一般审美特征,中国现代散文稿的独具特点。
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分其及编写体例。
第一编萌芽于思想革命的文苑新花第一章新潮激荡梅柳迎春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中国古典散文的流变晚清政治文化革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思潮的输入,外国散文的译介,现代报刊杂志的兴盛和现代文学社团的兴起。
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王芗崎【摘要】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АндреевичПильняк1894—1938)是俄罗斯20世纪20—30年代颇负盛名的小说家。
他在20—3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叙事风格非同寻常,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
因社会历史原因,皮利尼亚克的作品曾经被尘封多年,因此对其作品的研究也缺少系统性分析。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皮利尼亚克;研究现状;时期【作者】王芗崎【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9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王芗崎(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8)摘要: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Пильняк1894—1938)是俄罗斯20世纪20—30年代颇负盛名的小说家。
他在20—3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叙事风格非同寻常,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
因社会历史原因,皮利尼亚克的作品曾经被尘封多年,因此对其作品的研究也缺少系统性分析。
关键词:皮利尼亚克;研究现状;时期中图分类号: I106.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5) 09-0063-03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5.09.029收稿日期:2015-06-05作者简介:王芗崎(199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Пильняк1894—1938)是俄罗斯20—30年代颇负盛名的小说家。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总要求一、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讲述从 1917年文学革命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①进入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艺生态环境,掌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期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认知;②放眼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和思潮、社团、流派等文坛现象作多维度的诠释,认识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以构建基本的史识认知;③强调走进文本世界的专业阅读,深入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与审美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专业素养,注重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夯实,以提升其文学评论及研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①讲授现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与历史脉络;②讲授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③讲授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④讲授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课时总安排章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2第二章鲁迅(一) 4第三章小说(一) 4第四章通俗小说(一) 1第五章郭沫若 2第六章新诗(一) 4第七章散文(一) 2第八章戏剧(一) 1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2第十章茅盾 3第十一章老舍 3第十二章巴金 3第十三章沈从文 3第十四章小说(二) 6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 2第十六章新诗(二) 2第十七章鲁迅(二) 2第十八章散文(二) 1第十九章曹禺 3第二十章戏剧(二) 1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2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2第二十三章小说(三)8第二十四章戏剧(三) 1第二十五章艾青 2第二十六章诗歌(三) 6第二十七章绪论 5第二十八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述评 2第二十九章当代小说(上)12 第三十章当代小说(下)27 第三十一章当代诗歌创作13 第三十二章当代话剧创作9第三十三章当代散文创作 4合计144学时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要求教学单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发展1、概括和介绍现代文学起始阶段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史实,明确现代文学的概念、分期、性质,成就,帮助学生宏观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概述1930年代文学的创作成就19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岁月,文学创作取得巨大成就,堪称俊才满目、硕果遍地。
(1)小说创作成就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当推茅盾、老舍和巴金。
①茅盾及其创作茅盾的《子夜》是一部现实主义巨制,它以壮阔的背景、恢宏的气势和浩大的结构,展现了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貌。
作品成功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点。
这部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也与《子夜》一样,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作者对时事的关切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
②老舍及其创作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是他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以独特的构思、明快活泼的语言、朴实精炼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黑暗现实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巴金及其创作巴金的《家》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也是对制造悲剧的垂*死制度的控诉,作品燃烧着炽烈的激情,笔调细腻优美,充满青春活力,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
④其他作家的创作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小说家还有以刻画知识女性内心世界著称的丁玲,以描写湘西边城风土人情而别树一帜的沈从文,辛辣揭露和讽刺小市民灰色心态的张天翼和沙汀以及善于从卑微灵魂中发掘真善美的艾芜等。
(2)诗歌创作成就如果说1917年至1927年是新诗诞生并逐步成长的阶段,那么,1930年代的诗坛则出现了诗社林立、流派纷纭、创作繁荣的局面。
①“普罗诗派”以殷夫、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诗派”,即无产阶级革命诗派,注意选取爆炸性、尖锐性题材,主张诗歌应直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但忽视了对丰美动人的诗歌意象的锻造。
②“中国诗歌会”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主要成员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王亚平等。
中国近代作家作品写作特点总结序作家籍贯艺术风格代表作品备注1 鲁迅浙江绍兴精炼白描、人物语言简洁传神;心理刻画见长;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杂文的讽刺性、切实锋利、精炼泼辣、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杂文诸集语丝社、“左联”2 郭沫若四川乐山浪漫主义、诗意色彩、抒情性、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瑰丽的浪漫色彩;理胜于情《女神》《屈原》创造社3 胡适安徽绩溪平实冲淡、托物寄兴《尝试集》新月社4 周作人浙江绍兴冲和平淡、清隽幽雅、恬淡从容、率真亲切、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幽默味”《自己的园地》《泽泻集》《雨天的书》语丝社5 叶绍钧江苏苏州教育小说;冷静客观的描写;同情与讽刺兼备;结构多变、精于布局;文字整饬、严谨、平安、纯正《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6 许地山台湾台南府城异域色彩;玄想与宗教色彩;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爱情情节;浪漫与写实兼有;散文:感伤、忧郁、迷离惝恍、洒脱超逸、玄理思辨《缀网劳蛛》《春桃》《铁鱼的鳃》《空山灵雨》《落花生》7 王统照山东诸城“美”和“爱”的思想;象征与写实、耽于内省的“沉思”;孤独寂寞、悲凉惆怅、空濛感伤;虚浮与滞重;轻倩飘逸与厚重朴实;诗意的渗透《山雨》8 冰心福建长乐晶莹清丽、轻柔隽逸、婉约典雅、凝炼流畅《繁星》《春水》《寄小读者》9 朱自清江苏东海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背影》《女儿》《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0庐隐福建闽侯感伤、哀怨、悲观之抒情;低沉郁闷、悲戚哀愁;散文文气流畅、情致爽利《海滨故人》《月下的回忆》11郁达夫浙江富阳自我的写真;感伤的抒情;结构的散文化;流利清新、洒脱、隽永、秀逸《沉沦》《迟桂花》《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创造社12闻一多湖北浠水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沉郁奇丽;浪漫主义《红烛》《死水》新月社13徐志摩浙江海宁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比喻新奇、意象新颖、意境优美;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辞藻华美、风格明丽、神思飘逸《志摩的诗》《猛虎集》《巴黎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14冯文炳湖北黄梅冲淡质朴、优美宁静、意境冲淡、诗意浓郁、好象征、重文采、脱俗空灵、诗意悠远、适性恬淡、超然物外、简练跳脱、含蓄跳跃《桃园》《桥》《竹林的故事》《河上柳》《莫须有先生传》田园小说15冯至河北涿县情思缠绵、意象新颖、语言清新、含蓄深沉、风致幽婉《我是一条河》《蛇》《十四行集》浅草社、沉钟社(续表)序作家籍贯艺术风格代表作品备注16李金发广东梅县颓废绝望、悲哀郁闷;意象营构、暗示手法、跳跃空白组合、曲折有致《弃妇》17茅盾浙江桐乡社会剖析派小说;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偏于个人内心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蚀》《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文学研究会18老舍北京浓郁的“京味儿”;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世俗描写《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文博士》、《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月牙儿》《我这一辈子》19巴金四川成都激情;朴素自然《激流三部曲》《寒夜》《爱情三部曲》20沈从文湖南凤凰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与神采,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创作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厚实、朴讷传神《边城》《长河》《湘行散记》21曹禺湖北潜江结构严谨、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动作性、抒情性《雷雨》《日出》《北京人》22蒋光慈安徽霍邱县“普罗小说”“革命加恋爱”《鸭绿江上》23柔石浙江宁海语言清俊秀丽、诗意迷离《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左联” 24丁玲湖南临澧《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5张天翼湖南湘乡展现世态;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轻快谐谑的讽刺;内蕴深厚的嘲笑《包氏父子》26沙汀四川安县冷峻的客观描写;文字简洁、讽刺辛辣、风趣而口语化的语言;含蓄深沉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喜剧色彩的人物刻画《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在其香居茶馆里》27艾芜四川新蘩异域情调;传奇色彩;激昂与忧郁兼杂的格调;浪漫色彩《南行记》28田汉湖南长沙话剧《丽人行》创造社29洪深江苏武进话剧《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左联”30林语堂福建龙溪博学睿智、闲适幽默《生活的艺术》语丝社31何其芳四川万县情调与氛围的营造;纯粹的柔和与美丽《画梦录》 32叶紫湖南益阳沉郁悲壮《丰收》33吴组缃安徽泾县以人物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一千八百担》《樊家铺》34萧军锦州府义州浓郁的乡土色彩;精雕细绘,人物性格把握准确;质朴刚健、遒劲雄放、粗犷沉毅、平实中见豪气《八月的乡村》《第三代》35萧红黑龙江呼兰朴素率直、凄婉细腻;“本色派”《生死场》《呼兰河传》(续表)序作家籍贯艺术风格代表作品备注36戴望舒浙江杭州诗歌: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散文化手法;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孤独、感伤、抑郁气息;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诗体《雨巷》《乐园鸟》37卞之琳江苏海门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三秋草》《断章》38臧克家山东诸城锤炼工整、含蓄凝重;精粹新颖、形象化,但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等。
郭沫若: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诗作《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他是鲁迅之后的中国文坛领袖。
茅盾:著名作家,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还有“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剧本等大量作品,《白杨礼赞》是散文名篇。
巴金: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真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老舍:著名作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名篇有《在烈日和暴雨下》。
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田汉: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名优之死》,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歌词,还有文学剧本《月光曲》等,戏曲剧本《白蛇传》等。
朱自清:现代作家学者,著作共26种,约200万字诗文、散文,学术著作,散文成就最高,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春》、《绿》等。
夏衍:著名剧作家、翻译家,主要著作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秋瑾传》、《赛金花》等,报告文学《包身工》,译著长篇小说《母亲》等。
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长篇小说《京华风云》。
周作人:现代散文作家,著有《自己的园地》、《过去的生命》等,其诗《小河》被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许地山: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散文名篇《落花生》、《春桃》等。
邹韬奋:现代作家,新闻记者,主要著作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等。
张恨水:现代小说家,代表作长篇章回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
郁达夫: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