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痛经调护共2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27
摘要护理是对个人、家庭及人群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是卫生保健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则是在护理领域颇有特色和优势的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模式,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朴素的中医护理观念及其理论与实践。
本文着重针对痛经这一常见的妇科症,希望探索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并力求对家庭保健护理进行实用性的指导。
文中也简略介绍了经前综合症的缓解方法。
关键词:中医护理,经前综合症,痛经.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4)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4)第二章生理期病人及护士要求 (5)2.1生理期病人就诊特点 (5)2.2 妇科护士素质要求 (5)第三章经前综合症 (6)3.1 什么是经前综合症 (6)3.2 经前综合症的饮食、运动、情志调护 (7)第四章生理期痛经及其施护 (8)4.1 痛经 (8)4.2 病因病理 (8)4.3 辨证施护 (8)4.4 心理调护 (9)4.5 家庭护理 (10)第五章简单的生理痛保养方法 (11)5.1 针对疼痛处进行保暖 (11)5.2 从身体内暖和起来 (11)5.3 适时吃药减缓疼痛 (11)5.4 利用日常运动锻炼自律神经 (12)第六章总结 (13)6.1 总结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一章引言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医护理技术有着自身独具的严谨性、延续性及先进性。
中医理论在传播中始终遵循继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其宗的原则。
这门应用范围广泛的实用型技术,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来同疾病作抗争的丰富经验,而中医护理又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性、广泛的可接受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漫长的推进演化过程中中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介入,医学模式的转变,注定了它自身价值的升华与提高,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类公认并享受的一门实用科学技术。
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精华,纵揽高新技术创新手段,令今人咀英嚼华。
巧用中医知识护理女性痛经发布时间:2023-07-05T10:25:58.406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杨加容[导读]巧用中医知识护理女性痛经杨加容(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泸州646105)很多女性从青少年到成年甚至围绝经期都会出现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症状。
那么痛经在中医来讲有两个方面: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即有虚和实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围绕虚证引起的痛经,巧用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虚证引起的痛经最常见的是寒和阳虚,疼痛特点是喜温、喜按,得温痛减,得冷痛加重,这种痛属于寒性疼痛。
可运用中药热奄包疗法进行缓解。
根据《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诸风热用之。
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
肾主骨,咸入骨,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
《黄帝内经》亦有“盐胜血,活经络,除淤结”之说。
小茴香性温,味辛,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
中药热奄包疗法为小茴香加盐加热治疗虚寒性痛经,二者组合的作用为活血化淤、祛湿驱寒。
活血化淤,加速血液循环,加强局部抵抗力,而热敷的作用主要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肌肉放松,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以至全身的血液循环皆可因此而得到改善。
且国内还有研究表明,温热刺激能够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机体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对各种炎症反应皆有良好疗效。
而且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炎症吸收,加快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营养。
在临床上治疗虚寒性痛经有着较好的疗效。
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辩证适当加入其它中药。
具体操作方法:将中药小茴香和盐分别用布袋装好,放入微波炉加热(也可以在铁锅里分别把小茴香炒香、把盐炒热),小茴香置外层,盐置里层,温度以保持在40℃-45℃为宜,热敷局部或者相应穴位,以达到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治疗时间为20-30min,以患者皮肤潮红、自然舒适为度。
为保持温度持续恒定,可反复加热,因茴香反复加热会导致香味消散,从而减退功效,故再次加热使用时只需将盐加热后放入茴香袋内层。
中医经前综合征及痛经护理护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女性经前综合征与痛经越来越成为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对于经前综合征及痛经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症状,以及痛经的分类、病因、症状入手,探讨中医对于经前综合征及痛经的护理方法。
一、中医经前综合征1.概念:中医所述的经前综合征是指女性在月经来潮前的7-10天,出现一系列自觉症状,包括情绪异常、乳房胀痛、下腹坠胀、腰部酸痛等。
2.病因:中医认为经前综合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气血失调,主要与情志不遂、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同时,中医也指出,肝气郁结、脾虚湿困等不同的体质类型也会影响经前综合征的产生。
3.症状:中医所述的经前综合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1)情绪异常:经前综合征患者常常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情绪症状。
(2)乳房胀痛:乳房肿胀、胀痛出现在经前1-2周,月经结束后自行消失。
(3)腹部疼痛:下腹部闷胀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常伴有便秘或腹泻。
(4)腰部酸痛:在经前几天内出现,与肾气不足有关。
二、中医痛经1.分类:中医将痛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气滞型痛经:常伴有胀痛、胸闷、不舒服等症状。
(2)血淤型痛经:月经颜色深、量少,痛经较重,经期延长。
(3)阳虚型痛经: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女性,痛经缓解了几天后又会出现,常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
(4)寒凝型痛经:常伴有痛经加重和身体胀满的症状。
(5)肝胆型痛经:情绪常常不稳定,伴有胃胀、口干等症状。
2.病因:中医将痛经的病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情志不畅:修养不当、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气血瘀滞。
(2)肝气郁滞: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也会导致女性的痛经。
(3)脾虚湿阻:长期饮食不当以及内因发生,导致脾虚湿阻,病位在中焦。
三、中医护理方法1.日常护理:(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不吸烟、不喝酒、不喝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亦称经行腹痛。
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
痛经的发生大多数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过度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使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或黄体不足,子宫内膜呈片状剥脱或子宫发育欠佳;子宫位置不正,过度屈曲,以致影响经血外流而引起痛经。
如发生于月经初潮1~2年内,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无其他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若在初潮1~2年内无痛经,而后发生痛经;或缘于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息肉、盆腔炎症、官腔粘连、盆腔瘀血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的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发生的小腹部疼痛,多发生于经行的第一、二天内,经血排出后常可缓解。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总由感受寒湿,情志抑郁,内伤气血所造成。
而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以致“不通则痛”。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1)时间:一般于月经临来前或月经来潮仅见少量经血时,开始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亦有部分患者于经前1~2天即有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经期时加剧。
膜样痛经一般在月经第3~4天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剧烈,一旦块状物排出疼痛马上减轻。
(2)部位性质:疼痛多为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或坠痛,或痛引腰骶。
痛剧时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
多数患者感到小腹发凉,喜热喜按,得热得按痛减,经量增多,外流通畅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伴随症状: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也可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意等膀胱直肠刺激症,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肢软疲乏无力等症。
疼痛剧烈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2.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