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周燕发
- 格式:ppt
- 大小:855.50 KB
- 文档页数:28
周围型肺癌CT诊断CT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200003肖湘生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然而误诊情况仍不少见。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肺癌的影像研究也从单纯的形态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细微征像的病理对照等多层次上。
但目前影像科工作中主要还是应用形态学和密度及增强。
一、扫描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研究主要还是应用CT,因为CT有着最佳的空间与对比分辨力的高度统一。
具体的应用技术有薄层扫描、HRCT、动态增强扫描、双能CT扫描、靶扫描等。
这当中我们倡导靶扫描,其含义是窄准直与小FOV相结合,技术参数:小FOV(包括纵隔和一侧肺,20~25cm),扫描层厚约为结节直径的1/3~1/2,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取2~5mm,p=1~2,重叠40%~100%,标准算法重建(使用高分辨力或称高频算法,增加了噪声,出现边缘增强效应,高估了象素信息;软组织算法正相反,低估了象素信息,只有标准算法即没有信息的增加,也没有信息的减少,接近结节的本来面目,适合密度测定)。
若FOV 小于20cm,则噪声等的增加将使分辨力不能进一步提高,甚至会降低;若FOV 太大,则分辨力下降,将失去靶的意义。
靶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详细的密度分析,在靶扫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各种扫描,尤其建立时间-密度曲线,同时还可以结合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CTBA和CTPA 的研究。
缺点是覆盖范围较小,常需与常规扫描同时使用。
靶扫描与“靶重建”不同,后者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FOV、并重叠重建,虽然图像较常规要好,但较常规螺旋CT并不增加信息,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
其它技术各有其特点:薄层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高组织对比度下的空间分辨力),另一方面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增加了密度对比,明显提高钙化等的检出;HRCT则明显提高了空间分辨力,有助于细节分辨,尤其显示结节-肺界面、支气管充气征等最佳,但噪声大、放射剂量大,缺乏容积性;双能CT扫描:通常选用80kv 和120kv或更高,进行同层面扫描和密度对比,密度对比(CT值)改变越大,钙质含量越多,但Swensen等的多中心研究(2000)否定了其作用。
周围型肺癌形态学征象的CT表现(1)
周围型肺癌是指肺组织周围(包括肺尖、肺底和胸膜下)发生的肺癌,属于肺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
之一,以下将介绍周围型肺癌在CT检查中的形态学征象。
1.结节状肿块: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形态学表现,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晰,密度多呈现为软组织密度或高密度,常有明显的强化表现。
2.浸润状肿块:肺癌浸润型生长,团块不规则,边缘不清楚,密度多
不均匀,常表现为局部肺实变。
3.毛刺状肿块:肺癌的生长方式和周围型肺癌的特点有关,多呈长条形,边缘呈毛刺状,密度多不均匀,常表现为毛刺状突起。
4.空洞性肿块:空洞形成是肺癌的罕见表现,但在周围型肺癌中也有
报道,通常呈圆形、壁薄、密度低,近侧常有部分肺实变。
5.胸膜凹陷征象:肺癌生长过程中,常常侵犯胸膜,导致胸膜受压凹陷,表现为肿块相应侧胸膜凹陷或移位。
6.胸膜肥厚:周围型肺癌生长过程中,也可引起胸膜水肿、纤维化或
增厚,表现为受累肺部相应侧胸膜增厚或密实。
除以上几种形态学表现外,周围型肺癌在CT检查中还可以呈现为肺实变、胸壁肿块、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对这些不
同的表现形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以做出准确的诊
断判断。
总之,CT检查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手段,而对不同形态学表现的识别则是做出准确诊断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
周围型肺鳞癌的影像征象及鉴别诊断
小结
周围型肺鳞癌的影像征象:
1、支气管铸形征:肿瘤组织填塞支气管腔并导致支气管轮廓扩大,形成分枝状或手指状软组织影,我们称为支气管铸形征。
2、胸膜胸壁侵犯:胸膜局限性增厚,由于肿瘤的侵蚀,胸膜外侧的脂肪层消失,甚至肋骨破坏。
3、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
4、血管集束征:肿块近心端见一支或几支血管到达瘤体或穿过瘤体、肺血管被牵拉向肿瘤移位、血管到达瘤体边缘截止。
5、多结节堆积:多结节堆积甚至融合,多结节形成的原因考虑与肿瘤的多中心生长有关。
6、分叶:鳞癌的分叶征象较为常见。
7、毛刺征:是指肿瘤边缘有呈放射状、刷状走行的线状影。
8、宽基底与胸膜相连:定义为病灶与胸膜的接触面长度大于或等于同层面肿块直径的1/2。
9、胸膜凹陷征。
肺癌的影像诊断
周燕发
【期刊名称】《武汉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6(020)003
【摘要】肺癌的影像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成像技术:即传统X线检查(胸部正、侧位平片)、断层片、支气管造影、支气管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DSA)等;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
此外,还有B型超声、核素扫描等。
不管采用何种成像技术检查肺癌,其成像原理都是以波的形式进入人体组织器官,人体组织对这些波产生不同形式的吸收与反射,并在接受器上形成不同形式的图像。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者】周燕发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04
【相关文献】
1.X线与CT扫描应用于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比较 [J], 宋鸿翔
2.X线与CT扫描应用于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比较 [J], 宋鸿翔
3.核磁共振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J], 满都花;庄翔;张强
4.核磁共振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J], 满都花;庄翔;张强
5.影像诊断对肺癌分期的价值——介绍最新的肺癌TNM分类、分期及影像表现[J], 石木兰;吴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1)
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常常依赖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
CT图像的解读可通过一些特征来指导诊断。
以下是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分析。
1. 激活征(lichenoid pattern)
激活征是由线型密度的结构组成的,其呈现出类似于羽状纹(feathery pattern)的形态。
激活征通常代表着中央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并随着其最终向周围型晚期发展。
在周围型肺癌中,激活征通常不明显。
2. 片状阴影(linar atelectasis)
片状阴影是由肺纹理阻断所形成的黑色区域,通常呈直线状并位于脉管附近。
片状阴影常见于周围型肺癌的癌栓(tumor emboli)区域,因此其可提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3. 形态学阴影(morphologic shadow)
形态学阴影是指肺癌在CT图像中的表现。
周围型肺癌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阴影,并与邻近的肺组织有清晰的分界线。
此阴影也可以通过测量其直径来估计肺癌的大小。
4. 改变的肺纹理(altered pleura)
肺癌可引起肺纹理的改变,导致周围型肺癌的识别。
这些改变可以在CT图像中通过因肺癌而导致的肺血量减少来观察到。
5. 钩状标记(spiculated margin)
周围型肺癌常表现出钩状的边缘,随着其向晚期转变而显得更加明显。
因此,钩状标记是一种可以提示肺癌发展的征象。
总之,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需要结合以上特征进行,以期准确诊断
该疾病。
通过理解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识别并处理周围型肺癌的早
期病变。
摘要:目的:探究CT影像学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疾病,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2年3月,所有患者均X线诊断、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评估与观察扫描图像,分析影像学特征与转移情况。
结果:CT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影像学特征(空泡征、毛刺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胸腔积液、分叶征、空洞、血管集束征)高于X线诊断,P<0.05。
结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可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有效检出疾病,有效检出疾病,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诊断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CT影像学技术;X线检查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增高。
肺癌因肺部组织中细胞生长失控引发疾病,以支气管粘膜上皮为主要起源[1]。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肺癌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且呈年轻化发展,其有效诊断与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可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明确纵隔淋巴转移情况,促进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以8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疾病,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2年3月。
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5例与45例;年龄均在31-73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6.84±3.87)岁。
1.2方法(1)X线诊断:使用DR设备摄像,取胸部正位像,在入院当天进行摄片。
由两名医师观察胸片表现,包括肺内病变分布、密度影、性状、胸膜、肺间质等变化。
(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在检查前需禁食约4小时,避免肠道出现伪影,对图像的采集质量产生影响,患者需实施碘过敏试验,当检验结果呈阴性时,需实施CT增强扫描。
使用使用设备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体位,以头先进为进床方式,扫描范围设定呈自胸廓入口到肺底。
周围型肺癌形态学征象的CT表现-V1
正文:
周围型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在CT扫描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学征象。
以下是周围型肺癌形态学征象的CT表现的重新整理:
1. nodule结节征象
肺尖和中央部位的周围型肺癌通常表现为单个结节状病灶,其大小一般在1-3cm之间。
这些病灶边缘清晰,形状规则,并且呈现出实性密度。
2. Mass肿块征象
肺底和外围部位的周围型肺癌通常表现为肿块状病灶。
这些病灶不规则,边缘模糊,大小通常在3cm以上。
病灶内部呈现出不规则的均匀或不均匀密度。
3. Air bronchogram气管支气管征象
周围型肺癌的肺泡发生肿瘤性阻塞时,产生了空气支气管。
这通常表现为低密度的支气管结构,与周围密度较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
4. Halo sign光环征象
在肺癌周围的间质内出现了一圈圆形透亮区域。
这种征象通常表现在周围型肺癌早期,可能是由于炎症或出血反应引起。
总结:
在CT扫描中,周围型肺癌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学征象,因此需要详细的分析和鉴别。
这些征象包括结节、肿块、气管支气管和光环等。
通过了解这些征象,可以更好地诊断并治疗周围型肺癌。
肺内孤立结节周边结构CT征象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田芳;周燕发
【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
【年(卷),期】1999(14)1
【摘要】@@ 孤立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肺内直径在
3cm以内的类圆形病灶,无肺不张、肺炎、卫星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1].其常见疾病为周围型肺癌、结核瘤、炎性假瘤,也可见于错构瘤、转移瘤肺囊肿等.在孤立肺结节的各种影像检查中,螺旋CT薄层扫描能显示更多、更细致的CT征象,对定性诊断有重要帮助.因此,准确认识和分辨肺内孤立结节周边结构CT征象是十分重要的.【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田芳;周燕发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430030;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高分辨 CT 征象对肺内孤立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J], 叶风平;许兵;孙高峰
2.肺内孤立结节周边结构CT征象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初步分析 [J], 张超;韦菊临
3.多层螺旋CT征象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探析 [J], 李春艳;张
若成
4.CT能谱成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J], 袁才兴; 李梅芳; 宋嘉华; 林晨岚; 陈少聪
5.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征象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J], 吕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
方法:选择20例周围型肺癌具有CT随访影像学资料,总结其早期征象。
结果:2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12例,鳞癌5例,肺泡癌2例,小细胞癌1例。
其中17例呈实性结节状,3例呈斑片状。
结论:当CT扫描发现类似病灶,即做增强扫描,肺癌的增强CT值高于良性结节而低于炎性病灶,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CT扫描周围型肺癌是一组常见病,其组织学类型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肺癌、腺癌、鳞癌、细支气管肺泡癌。
影像学征像是其病理学基础的反映,如瘤体的密度、内部结构、边缘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
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具有CT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20例,总结其CT征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手术或胸穿后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
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者16例,痰中带血5例,无症状者4例。
病理证实腺癌12例,鳞癌5例,未定型3例。
1.2方法使用西门子多排螺旋CT,扫描层厚和层距各为10 mm,较小病灶用5 mm层距和层厚扫描,平静呼吸下屏气扫描,全经强化扫描,扫描前经肘静脉推注碘海醇100 ml,有12例强化前行病灶平扫。
2.结果2.1病灶分布:病状发生于右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4例,右肺中叶 2例,左肺上叶6例。
瘤体大小直径在2.5~9 cm,平均5.20cm。
2.2 CT表现 2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12例,鳞癌5例,肺泡癌2例,小细胞癌1例。
其中17例呈实性结节状,3例呈斑片状。
分叶征9例,毛刺征6例,血管集束征4例,胸膜凹陷征2例,充气征2例,空泡征3例,空洞2例,其中出现两种以上6例。
3.讨论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X线、CT)检查,尽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分普及,但对周围型小肺癌要取得病理学资料难道较大,故影像学达到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周围型肺癌CT影像征病理基础、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是指位于肺组织的外周部位的肺癌,通常起源于肺小叶或段。
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细胞学类型、生长方式以及侵袭性。
病理基础:周围型肺癌主要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等多种细胞学类型。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以腺体样结构为主导。
鳞癌主要由鳞状上皮构成,大细胞癌则由大细胞构成,小细胞癌则是由小圆细胞组成。
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肺癌可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等不同的生长方式。
侵袭性是指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渗透和浸润能力,高度侵袭性的肺癌常常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影像表现:周围型肺癌在CT影像上的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结节状病变: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或稍不规则。
结节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常具有毛刺样或分叶状边缘。
2. 卫星灶:周围型肺癌可表现为肺实质内多发小结节,称为卫星灶。
卫星灶常为结节状或片状,周围密度相对较高。
3. 远离胸膜:周围型肺癌常以肺实质内远离胸膜的部位为主要侵犯区域,常见于肺尖、后上叶和下叶外带。
4. 空洞形成:少数周围型肺癌可在肿瘤内部形成空洞,空洞壁可呈分叶状或厚壁结节状。
5. 钙化:周围型肺癌约5-15%可见钙化,呈斑点状、片状或偏心状。
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 良性结节:如肺炎性假瘤、肺结核、炎性假瘤等,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2. 转移性肿瘤:周围型肺癌可发生肺内和肺外转移,需结合全身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判断。
3. 良性纤维包裹性肺炎:其表现类似肺癌,但通常有典型的CT特征,如线状或条索状高密度影像。
4. 肺结核:在结核流行区,结核性肉芽肿性肺炎需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判断。
总之,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周围型肺癌影像征象1、分叶征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是指肿瘤表面边缘凹凸不平。
肿瘤分叶的原因是由于肿瘤向各个方向生长的速度不均衡和肺支架结构制约,它代表肿瘤的生长方式为堆集式或膨胀性生长。
2、毛刺征是指结节边缘有数量众多的线条状影,呈放射状或毛刺状改变。
毛刺征是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毛刺征在CT扫描肺部时显示清晰,且高分辨率CT较普通CT显示更清楚。
3、棘状突起是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
棘状突起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是在分叶的基础上向外先行浸润的肿瘤组织,也有可能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
棘状突起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和分叶征一样,棘状突起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4、血管集中征又称支气管血管集中征,其表现为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或直接与病灶相连,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
血管集中征并非肿瘤的供血血管或肿瘤血管,而是肿瘤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支架结构的塌陷皱缩对周围血管的牵拉,或肿瘤对穿过血管的包绕。
5、胸膜凹陷征又称胸膜牵拉征。
典型的胸膜凹陷征是近脏层胸膜面见小三角形影或小喇叭状阴影,三角形的底部在胸壁,尖指向结节,结节与三角形影之间可为线状影相连。
胸膜凹陷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
肿瘤牵拉的动力来自瘤体内反应性纤维化、瘢痕形成,收缩力通过肺的纤维支架结构传导到游离的脏层胸膜而引起凹陷。
三角影内的密度为水样密度。
由于肿瘤的牵拉,邻近脏层胸膜内凹,与壁层胸膜间形成负压空间,吸引生理性液体向该处积聚;线状影为凹入的脏层胸膜相粘形成。
斜裂胸膜凹陷在CT上仅表现为局部向病灶侧移位,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6、癌性淋巴管炎在结节内侧与肺门之间、结节与胸壁之间或结节旁出现肺纹理增多、呈线状或网状改变,为扩张的淋巴管所致,称癌性淋巴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