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CT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547.46 KB
- 文档页数:11
肺癌的类型包括: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两种类型。
(一)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系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
病理组织分型发生于支气管的肺癌多数为鳞癌,也可为未分化癌,腺癌少见。
按生长类型分为:1、管壁型:癌瘤沿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管壁轻度增厚或明显增厚。
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
2、管外型:癌瘤穿过支气管外膜,在支气管壁外形成肿块,支气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3、管内型:癌肿自支气管粘膜表面向管腔内生长,形成乳头、息肉或菜花样肿块,逐渐引起支气管阻塞。
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①癌瘤局限于粘膜,未构成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者,X线上可无阳性表现。
②癌瘤致支气管狭窄,可出现一侧或叶的肺气肿。
深呼气位照片易于显示。
③癌瘤致支气管狭窄,造成分泌物引流不畅,则出现阻塞性肺炎。
④癌瘤致支气管阻塞则出现阻塞性肺不张。
另外,癌瘤向支气管外蔓延,形成肺门区肿块。
右上叶肺癌可出现典型的横“S”征。
⑤癌瘤主要向支气管管外蔓延,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及结节,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欠规则。
右侧者可示肺门角消失。
⑥支气管体层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局限性不规则狭窄甚至截断。
可见软组织肿块。
⑦支气管造影示管腔对称性或不规则狭窄,支气管阻断及杯口样充盈缺损。
2.CT表现:①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造成支气管闭塞。
②肿瘤致支气管狭窄而发生阻塞性气肿、阻塞性肺炎,甚至发生肺脓肿。
③肿瘤形成较大肺门肿块,此时多合并肺不张,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
④中央型肺癌可直接侵犯纵隔,表现为与肺门肿瘤相连的纵隔肿块,增强检查不但有助于鉴别肺门肿块与血管,且可显示肺门及与之相连的纵隔肿块呈同样程度强化。
3.MRI表现:①受累支气管呈鼠尾状或管状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②正常肺门区支气管和肺血管为无信号结构且肺组织也无信号,因而易于发现肺门区肿块。
③肿块常呈分叶状,T1加权像其信号略高于肌肉,而在T2加权像,肿块常为非均质高信号。
肺癌CT征象大全+现实中病理确诊的15例肺癌CT肺结核、一般的肺炎,漏诊了还有机会补救。
肺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误诊漏诊会失去手术机会,失去手术机会就失去生命,必须随时警惕,时刻准备着发现肺癌。
周围型肺癌常见征象1.肿块或者结节,单凭这一点,就要考虑肿瘤。
2.典型的表现为肿块或者结节,伴有分叶、脐凹征(肿块朝肺门方向凹陷),或棘突(尖角状突起)、毛刺(密集短毛刺或密集长短不一毛刺)。
3.大于3cm的肿块大多数是肿瘤。
4.空洞壁厚,洞壁凹凸不平,偏心空洞(空洞位于肿块的周边)。
5.空泡征,肿块内<5mm的气体影。
6.支气管在肿块内突然中断,或者支气管绕过肿块但管腔无改变。
7.恶性钙化一般为三偏(个人总结),偏心(在肿块的周边),偏小(钙化为斑点状),偏少(钙化不多)。
胸片没有,但是CT有钙化,提示肺癌。
针尖状钙化提示腺癌。
8.胸膜凹陷,肿块牵拉胸膜。
9.血管集聚征,血管向肿瘤集聚,供肿瘤疯狂生长。
10.肿块明显强化,强化常在20~50HU之间,强化升高快,持续时间长,常均匀强化。
11.磨玻璃结节,特别是实性成分(高密度阴影)多的磨玻璃结节,高度提示腺癌。
中央型肺癌常见CT征象1.支气管狭窄或者中断。
2.肺门肿块。
3.肿块伴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肺部感染。
肺癌转移的CT征象转移病灶的存在进一步支持肺癌的诊断。
淋巴转移1.淋巴结转移:一般而言,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5mm。
2.淋巴管转移,形成网格状的癌性淋巴管炎。
3.肺外淋巴结转移,比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肺内转移1.大小不等结节。
2.粟粒性结节、小点状结节、肿块、大片状实变,可表现为孤立性病灶。
远处转移1.胸膜。
2.胸壁。
3.其他器官。
肺癌少见CT征象1.肺炎型肺癌,也叫斑片状肺癌。
典型的表现为病灶边缘清晰,病灶内支气管扭曲、僵硬、变形、管壁不规则,呈枯树枝状。
2.不典型的肺炎型肺癌,和肺炎的CT很难区分。
3.孤立性转移瘤,少数转移性肺癌可能只有一个孤立的肿块或者结节、小结节。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1)
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常常依赖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
CT图像的解读可通过一些特征来指导诊断。
以下是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分析。
1. 激活征(lichenoid pattern)
激活征是由线型密度的结构组成的,其呈现出类似于羽状纹(feathery pattern)的形态。
激活征通常代表着中央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并随着其最终向周围型晚期发展。
在周围型肺癌中,激活征通常不明显。
2. 片状阴影(linar atelectasis)
片状阴影是由肺纹理阻断所形成的黑色区域,通常呈直线状并位于脉管附近。
片状阴影常见于周围型肺癌的癌栓(tumor emboli)区域,因此其可提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3. 形态学阴影(morphologic shadow)
形态学阴影是指肺癌在CT图像中的表现。
周围型肺癌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阴影,并与邻近的肺组织有清晰的分界线。
此阴影也可以通过测量其直径来估计肺癌的大小。
4. 改变的肺纹理(altered pleura)
肺癌可引起肺纹理的改变,导致周围型肺癌的识别。
这些改变可以在CT图像中通过因肺癌而导致的肺血量减少来观察到。
5. 钩状标记(spiculated margin)
周围型肺癌常表现出钩状的边缘,随着其向晚期转变而显得更加明显。
因此,钩状标记是一种可以提示肺癌发展的征象。
总之,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需要结合以上特征进行,以期准确诊断
该疾病。
通过理解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识别并处理周围型肺癌的早
期病变。
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癌,它们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预后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正确鉴别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对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进行深入解析,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1. 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多数起源于支气管和肺门区域,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因肿瘤压迫气道而出现肺不张的症状。
2. 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多数起源于肺周围组织,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体重减轻等,少数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二、影像学特点1. 中央型肺癌影像学表现以胸部CT为主,常见表现包括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狭窄、肺不张、肺门肿块等。
2. 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影像学表现较为多样,常见表现包括肺外周型肿块、结节、颗粒状阴影等。
周围型肺癌常伴有肺外肿大的淋巴结转移。
三、病理学特点1. 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病理学上通常为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等类型,常见于肺门和支气管周围组织。
2. 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病理学上通常为腺癌,也有少数为大细胞癌等类型。
周围型肺癌常位于肺的外周组织。
四、治疗方案1. 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2. 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的治疗方案也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和手术方式可能与中央型肺癌略有不同。
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案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正确鉴别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非常重要,可以帮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深入了解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要点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分析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估。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1.概述: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病因尚不明确,认为与吸烟、空气污染,长期接触镭等放射性物质有关。
男性>女性,男:女 3~5:1;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50~70岁最多见;近50年来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早期多无症状,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咯血、刺激性咳嗽和胸痛等,间断性痰中带血是其重要临床表现。
2.病理及组织学分型:病理上以肺组织周边形成肿块或结节为主要特征,大多呈不均衡伏壁式浸润生长。
组织学分型:(1)小细胞肺癌;(2)非小细胞肺癌(腺癌最多,鳞癌次之,大细胞癌及类癌);形态学分型:单发/多发结节型(根据密度分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弥漫型。
3.影像表现:肿块的边缘特征:分叶征(lobular);毛刺征(spicular)/棘突征;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 sign);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瘤-肺组织交界面;肿块的内部结构:密度、钙化和强化方式;坏死及癌性空洞(cavity);支气管充气征(aerated bronchus sign);空泡征(vacuole sign)。
4.影像表现-分叶征:分浅、深分叶,深分叶主要见于恶性肿瘤;血管或支气管经过相邻分叶之间的凹陷处进入结节内部,分叶之间的凹陷称为“支气管血管切迹”(特异性95.2%)。
病理:肿瘤的瘤细胞生长率不一致瘤内纤维组织增生收缩或不同生长方向受支气管、血管阻挡所致;也可由多个致密结节融合而成。
5.影像表现-毛刺征/棘突征:(1)长毛刺及短毛刺,短毛刺对诊断恶性肿瘤价值较高;(2)短毛刺:长约1-5mm,宽约1mm,数目较多且短而直,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
病理:①病灶周围的小叶间隔水肿;②病灶外围的小血管、小淋巴管、小支气管周围有癌性或炎性浸润;③小血管、小淋巴管、小支气管阻塞或伴阻塞后扩张;这些结构向肿瘤排列形成毛刺--表现为瘤周放射状排列的细短小刺。
肺癌与肺炎在肺CT和增强C特征性表现肺癌根据解剖位置不同,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现主要讲一讲周围型肺癌的一般表现:肺平扫CT特征性表现1.分叶征:肿瘤边缘较为明显的凹凸不平的多个弧形表现,以分叶部分的弧度为标准,主要用纵隔窗观察。
CT图像上周围性肺癌边缘呈分叶状,甚至形成较深的脐样切迹。
此征虽然不是肺癌的绝对特异性表现,但边缘呈分叶状的良性肺结节仅占少数。
此种征象系肿瘤在各个方向上生长速度不均或受支气管、血管阻挡所致。
2.毛刺: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状凸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
宜用肺窗观察。
粗毛刺:一般较长,粗细不均,数目较少,可有扭曲。
病理上除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外,多可见到癌组织沿支气管、血管或小叶间的浸润生长。
细毛刺:数目较多,短而直,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
近端略粗浓而清晰,远侧逐渐变细并模糊以至消失。
3.棘状突起:介于分叶和毛刺中间的一种较粗大而钝的杵状结构,显示于纵隔窗。
表现为自肿瘤边缘向肺野内伸出的尖角状软组织密度阴影。
数目不一,密集排列者可呈锯齿状外观,变换成肺窗可见由棘状突起向外延伸为毛刺,可见此棘状突起即为毛刺的根基部,系肺泡间隔与肿瘤表面重叠构成,其意义与毛刺相同。
4.胸膜凹陷征: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成三角形影像,发生率约50%,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形成条件:瘤体方向的纤维化收缩,胸膜无增厚粘连,瘤体内纤维化是根本动力,瘤体与壁层胸膜的距离是影响因素。
4.空泡征:结节内小灶透光区,直径小于5 mm,多见于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CT 检查发生率约 24%-48%。
空泡形成的病理基础:未被肿瘤组织占据的肺组织,未闭合细支气管,乳头状癌结构间的含气腔隙,未闭或溶解、破坏、扩大的肺泡腔。
5.细支气管充气征:细条状、直径约 1 mm 的空气密度影,发生率约 33.3% 左右,病理基础:扩张的细支气管。
7.钙化:发生率约 6% -7%。
表现为细砂粒状、小结节状,偶有大块,分布弥漫或偏于一侧。
肺癌的CT诊断肺癌的CT诊断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蔡祖龙肺癌是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工业化国家死于肺癌者,女性占全数恶性恶肿的1/5,男性那么高达1/3。
最近几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辽宁省的城市,云南固旧地域,肺病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已占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
因肺癌确认时多已至中晚期,70-80%患者已失去根治机遇,五年生存率较低,因此肺癌的初期诊断和医治关于改善肺癌予后,提高五年生存率是十分重要的。
影像学检查方式关于肺癌的检出及分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肺癌的CT表现(一)中央型肺癌CT能显示中央型肺癌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要紧有段以上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腔狭小与阻塞,肺门区肿块等肺癌直接征象。
继发性改变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阻塞远端支气管扩张形成的粘液栓塞,和病灶周围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等;螺旋CT,专门是多层面CT,采纳薄层扫描并冠状与矢状位重建可清楚显示支气管腔内沿管壁浸润的初期肺癌。
CT平扫难以区分肿瘤与其远侧的肺不张,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实际大小与不张的肺。
(二)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在CT上显示有必然特点,即便小于的初期肺癌,也多有明确的恶性征象。
以下重点简述直径〈3cm的周围型小癌的CT征象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⒈肿瘤边缘征象特点:⑴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多见的大体征象。
作者100 例直径小于3cm的小肺癌分叶征的发生率为84%。
绝大多数小肺癌呈深分叶,(弦距与距长之比大于2/5。
其病理基础一是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不同有关;二是肺的结缔组织距离,进入肿瘤的血管、支气管分支、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引发肿瘤生长受限并产生凹陷,从而形成份叶的形态。
⑵边缘毛糙:可见细短毛刺,棘状突起或锯齿状改变。
此为肺癌的常见征象,发生率约为80%-85%,这些表现是由于肿瘤间质,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周围蔓延所致。
周围型肺癌CT表现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野外围的结节与肿块,轮廓一般较清楚,是发生在段及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
随着CT 等其他先进影像设备的使用和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越来越多。
形态大小:周围型肺癌病理学大体分类为: ①球形:体积一般较小,最大直径< 3 cm ,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与支气管无特定关系,肿物边缘有时呈分叶状。
②块型:体积较球形大,最大直径可超过3 cm ,与周围组织有时界线不清,肿块形状不规则。
CT 影像上表现上为圆形、类圆形结节( ≤3 cm) 或肿块( > 3 cm) 阴。
边缘: ①棘状突起:用纵隔窗观察,表现为自肿瘤边缘向肺野内伸出尖角状软组织密度影,排列密集时可呈锯齿状态,为毛刺的根基部。
②毛刺征象:用肺窗观察,短细且密集毛刺对周围型肺癌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
当短细毛刺数目较多呈放射状排列,并由纵隔窗的锯齿状排列的棘状突起延续为肺窗上的细毛刺时,为周围型肺癌特征。
密度:本组均表现为实性型,即肺窗与纵隔窗图像变换时病变面积及变化,不到一半者。
细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的病理基础是由于肺癌的生长方式之一是呈浸润性生长,肿瘤沿着肺泡壁、肺泡间隔呈伏壁式生长,不破坏肺支架结构,支气管、肺泡腔结构得以保存,并且未造成阻塞性肺不张。
CT 表现为病灶内低密度小管状、小条状影及一个或数个小圆形、卵圆形低密度影。
有研究发现,65 %的恶性结节内有通畅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而良性中仅5 %有支气管征。
当肺癌出现支气管征时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空洞均见有气液平面,其内壁不规则,呈偏心厚壁空洞,内壁凹凸不整,其内有结节状突起,属典型癌性空洞。
发生点状钙化,位于瘤体周边部,钙化影直径约3 mm ,肺癌钙化CT 检查阳性率为6 %~7 %。
其机制为: ①由于营养障碍所致,细胞变性坏死而发生钙化。
②肺原有钙化包裹到瘤体内。
③瘢痕癌:在瘢痕或肉芽肿基础上发生钙化。
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引言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在影像学中有其独特的表现,但与其他肺病变相似,因此需要准确的影像诊断和鉴别。
本文将重点介绍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异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肿瘤周围有明显的气囊腔存在。
在CT扫描中,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表现为一个直径大于3cm的边缘清晰、呈类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
肿块内部可见肺组织与气体混合的空腔,薄壁呈现均匀的厚度,没有充血出血的迹象。
同时,肺癌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反应也表现为薄壁囊腔周围的牵拉征象。
这种特殊的影像学表现使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更易于识别和诊断。
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对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个直径大于3cm的边缘清晰、呈类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肿块内部有肺组织与气体混合的空腔。
2.影像学与病理学的一致性: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学证实该肿块为周围型肺癌。
3.排除其他良性病变:需要排除其他一些良性肺病变,如肺结核、肺脓肿等。
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虽然有其独特的影像表现,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其他肺病变相似。
因此,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1.良性肿瘤:一些良性肿瘤如肺错构瘤、肺血管平滑肌瘤等在影像学上可能与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相似,但其通常具有明显的向外生长趋势,边缘清晰、无浸润性生长。
2.肺炎:肺炎时炎症会引起肺组织密度增高,可能产生类似肿块的表现,但肺炎部位的炎性改变在治疗后会得到明显改善。
3.肺结核:在一些病例中,肺结核病灶与薄壁含气囊腔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
结核病灶通常有更明显的周围纤维化反应以及与病灶相邻的淋巴结肿大。
病史:
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入院。
影像学检查:如图1-3
图1纵膈窗轴位增强动脉期
图2纵膈窗轴位增强静脉期
图3肺窗轴位基础解剖影像:
图4
图5
图6
图4-6所示为正常人纵膈窗增强静脉期轴位,显示纵膈内强化血管影、气管、支气管、食管、胸腺、肋骨、肌肉影,可见主动脉弓(黄色箭头)、上腔静脉(蓝色箭头)、肺动脉主干(绿色箭头)、升主动脉(棕色箭头)、左心室(白色箭头)。
图7
图8
图7-9所示为正常人肺窗轴位,显示双肺支气管、血管、叶间裂
胸膜影。
右肺上叶分为前段、尖段、后段,清晰显示支气管分叉走行(蓝色箭头)。
右肺中叶分为内侧段和外侧段,清晰显示支气管分叉走行(黄色箭头)。
双侧斜裂胸膜区分下叶与上中叶,部分层面无肺纹理(棕色箭头)。
诊断及分析:
影像描述:
胸廓对称,纵膈、气管居中,右肺下叶前基底段局部显示欠清,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影(蓝色箭头),呈分叶状生长,大小约3.4x3.5cm,密度欠均,边界尚清,见多个短毛刺。
增强病灶呈中等不均强化(绿色箭头)。
局部胸膜牵拉。
影像诊断:
右肺下叶周围型肺癌。
分析思路:
从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病史和年龄:老年男性,提示恶性肿瘤可能,炎症不除外。
年轻人提示炎症及结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咼提示炎症。
临床病史咼热提示炎症,低热、盗汗提示肺结核。
咳血提示恶性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2、部位及大小:周围型肺癌位于肺周边。
中心型肺癌位于段以上,本例可以排除。
肺结核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
肺脓肿无特殊。
本例右肺下叶前基底段支气管走行局部截断,高度提示肿瘤。
3、形态:病灶呈分叶生长,边界尚清,可见短毛刺、胸膜牵拉。
中心型肺癌直接征象可见软组织影致支气管闭塞、截断,本例可以排除。
周围型肺癌病灶多类
圆形,浅分叶生长,边界清晰,可见短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本例符合。
肺结核球多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周围可见卫星病灶,其内见钙化影,本例可以排除。
肺脓肿早期呈大片状影,密度可不均,形态可不规整,边界模糊;晚期可见液气平面、空洞形成,内外壁光整。
本例概率减低。
4、增强:增强对实性结节占位病变有鉴别意义,一般认为增强10Hu 以下无强化,10-20HU轻度强化,提示良性病变;20-40HU中度强化,提示恶性病变;40Hu以上明显强化,提示良性病变,但不除外恶性病变。
肺结核球增强包膜强化,中心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中心型肺癌增强中等以上不均强化,坏死多见。
周围型肺癌整体均匀中等强化,本例强化不均,中心似见小片状低强化区,整体概率减低。
肺脓肿明显强化,因中心液性坏死无强化,呈单房或多房环形明显强化,本例不太符合。
5、临近结构:与胸膜局部粘连。
纵膈淋巴结肿大(未给图)。
6、小结:老年男性,因呼吸系统不适并痰中带血就诊。
影像表现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类圆形高密度影,呈分叶生长,边界尚清,增强呈中等以上强化,密度略不均,中心小片状低强化区。
局部与胸膜粘连。
术后诊断:周围型肺癌(腺癌)。
周围型肺癌
1、临床表现:定义为远离肺门、起源于段以下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
癌。
呈单发或多发结节,以单发多见,早期小于3cm,后期进展体积差异较大。
病理以腺癌多见,其次为鳞癌。
临床表现老年人多见,近年有年轻化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可为体检发现,晚期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严重出现转移和侵犯临近结构表现,如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2、影像表现:肺周边及上叶多见,边界清楚、分叶状类圆形结节或肿
物,边缘不规则,可见毛刺状突出。
多为软组织密度影,部分呈GGO 或亚实性结节,早期可见偏心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 (腺癌多见)。
约10%病变可见偏心性或边缘模糊钙化,16%可见厚壁空洞,内外壁
均不光滑。
血管集束征提示病变血供丰富,胸膜牵拉征(也称为胸膜尾征、凹陷征)提示与胸膜粘连。
增强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增加20Hu 以上。
倍增时间30-400天。
胸内转移征象明显,如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癌性淋巴管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胸壁侵犯或转移、溶骨性或成骨性转移。
鉴别诊断:
1、肺脓肿:
临床表现:定义为化脓性细菌所致肺化脓性疾病。
分为吸入性与血源性肺脓肿,以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病理早期为炎性改变与小血管栓塞,进展后病变中央出血坏死及液化,周围环绕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
临床症状高热或低热、畏寒、咳嗽、胸痛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影像表现:吸入性脓肿以近地侧多见,包括下叶背段与上叶后段,因右侧主支气管短且直更多见。
早期呈大片状实变影,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不均强化。
进展后形成具有气液平面的脓腔,其内包含水样密度或
出血高密度,脓肿壁厚且光整,多较厚。
增强因脓肿壁富含血管明显强化,中心无强化,呈环形改变。
脓肿引流淋巴结增大,若临近胸膜可见胸膜增厚、粘连,破入胸膜腔后形成脓胸或脓气胸。
2、中央型肺癌:
定义为肺段及以上支气管粘膜和腺体的肿物。
病理肿物多阻塞支气管引起
远端肺组织空气潴留、肺不张及肺炎、支气管内粘液潴留。
因临近肺门,易侵犯肺门及纵膈结构。
临床表现包括刺激性咳嗽、喘鸣、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及继发感染。
影像表现:直接征象肿物所致支气管内肿物、管壁增厚、支气管截断、以及肺门区肿物,肿瘤向外生长炎症可累及整个肺段,包绕肺门血管使之狭窄或闭塞。
间接征象因肿物所致阻塞性改变,未完全阻塞时因远端肺组织活瓣性充气引起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粘液引流不畅继发感
染导致阻塞性肺炎,支气管粘液潴留形成指套征。
完全阻塞后远端肺内气体吸收形成肺不张,边缘呈S型。
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胸壁及
骨质结构转移等。
3、肺结核球:
定义为纤维包裹的干酪病灶,直径大于2cm。
病理可以为单个病灶纤维包裹或多个病灶融合,或者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及空洞内非液性物质充填而成。
结核球非真性肿瘤。
临床可无异常表现,也可呈低热、咳嗽、盗汗、胸闷等结核病变表现。
影像表现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光滑,无分叶或浅分叶,其内点状、条状、弧形或粗大钙化多见,周围可见卫星病灶,呈结节、斑片状炎症,与胸膜临近可以胸膜牵拉、凹陷或局部胸膜增厚粘连。
增强包膜强化,中心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病灶变化缓慢。
病例小结
本例主要讲述周围型肺癌的鉴别分析方法,重点讲解了周围型肺癌
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