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9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作者:王璐吴忠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稳步增收,破解经济新常态以来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困境,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情况及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作者】王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湖北武汉,430074。
吴忠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
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69-0008一、研究背景(一)背景分析农民增收难,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更难。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全面脱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进行战略部署,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扩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急迫性。
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因此,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如何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俨然成为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及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
[1](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农民的收入指农民一年内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总和。
农民可持续增收指农村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相关技术,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获得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高考地理专题《乡村和城镇》真题练习含答案专练选择题[2024·黑吉辽卷]专业服务在美国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为其他部门或消费者提供(咨询、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与技术服务。
通常,专业服务集聚分布于中央商务区。
如图示意部分高技术产业部门在纳什维尔大都市区的集聚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与集聚在中央商务区相比,纳什维尔的专业服务集聚地()A.人才更充裕B.交通更便利C.租金成本更低D.服务对象更多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中央商务区周围集聚了大部分高技术产业部门,且集聚地分布较广,而专业服务集聚地距其他高技术产业部门均有一定距离,中央商务区人才更充裕,A错误;中央商务区周围有多条交通线,交通更便利,B错误;纳什维尔的专业服务集聚地远离中央商务区,租金成本更低,C正确;中央商务区人口更密集,服务对象更多,D错误。
2.纳什维尔专业服务的集聚能够()A.带动新的商务中心形成B.促使生物技术公司集聚地北移C.带动新的人口核心形成D.促使通信技术公司集聚地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专业服务为其他部门或消费者提供专业知识与技术服务,并不能提供过多的商业活动、带动人口集聚,A、C错误;专业服务为其他部门提供专业知识与技术服务,读图可知,生物技术集聚区位于专业服务集聚区的南部,因此专业服务的集聚会吸引生物技术公司北移,而通信技术公司对交通通达性和通信便捷程度要求更高,其集聚区已经位于交通更便利的中心商务区,一般不会选择南移,B正确,D错误。
[2024·广东卷]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旧城核心地带的某片区,19世纪初期工业繁荣,交通便捷。
20世纪30年代开始,该片区工业快速衰落。
后经持续更新改造,该片区现已建成国家剧院、艺术中心和电影院等文化场馆,成为伦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片区之一。
据此完成3~4题。
3.更新改造初期,选择该片区布局文化场馆的最有利条件是()A.失业工人数量多B.工业闲置用地多C.功能分区较完善D.生产技术水平高答案:B解析:失业工人数量多与城市更新改造、文化场馆布局的关系不大,失业工人数量多是城市功能区更新改造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A错误。
第31卷第2期2012年0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1,No.2Feb.,2012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7.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39)。
作者简介:陈贝贝(1983-),女,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E-mail:bbchen@210-220页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陈贝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半城市化地区是动态变化的区域,许多国家的半城市化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在空间、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半城市化地区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复杂特征已得到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概念内涵,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Desa-kota 、城乡结合部等概念与半城市化地区的异同,并尝试提出了本文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定义。
而后梳理了国内外“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识别、类型识别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研究方法的演变、争议或薄弱之处。
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简要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形成机理、人文思想与计量方法的深入融合以及半城市化地区内部类型研究。
关键词: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识别;类型识别;驱动机制1引论半城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域类型,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交错混杂其中。
在许多国家,半城市化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其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较复杂的特征已经得到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半城市化和半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在城市和区域尺度、空间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这意味着在未来20年内,中国每年将有1700万、共3亿多农村人口将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地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必将导致城乡结构及社会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催生大量的半城市化地区,这些地区将吸纳大部分的国外直接投资、中心城区的工业扩散和农村地区的工业集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活跃区[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失地农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由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
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分析当前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并结合他们的生计行为模式,深入探讨几种不同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最后,本文提出几项建议,以促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
关键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南京市正文:1. 引言随着南京市经济的发展,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生计问题日益凸显。
失地农民无法得到足够的收入,以维持他们和家庭的正常生活,而他们的生计资本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为了使失地农民能够更好地应对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失地农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展开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2. 方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对南京市失地农民的生计情况和生计行为进行了分析,以及他们的生计资本。
从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结构中,归纳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等四大类的生计资本,并结合他们的生计行为模式,深入探讨几种不同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3. 结果与讨论本文调查结果表明,失地农民所具有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等生计资本是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根基,且存在失地农民之间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生计能力。
此外,就可持续生计策略而言,失地农民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类型、拓宽农业相关业务,以及加强与社会的互动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可持续生计。
4. 结论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分析,发现失地农民可以从多种形式的可持续生计获得提高。
建议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资本壁垒;同时也应多举办诸如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活动,以充实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
对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社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民实现可持续的生计发展。
【考向解读】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3.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命题热点突破一】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因素(1)一个概念——农业区位的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两大类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和劳动力等。
(3)区分区位因素不同表述方式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③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这个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
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2.农业区位选择(1)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农业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用地。
(2)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①从自然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其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②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冬小麦在每年秋季播种,次年春末夏初收获。
图73示意某地区冬小麦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日数等值线分布。
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汤青1,2,李扬3,4*,陈明星1,4,徐勇1,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北京100864;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100190;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可持续生计理论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务工的半城镇化农民,服务于有序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而且可广泛应用于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户尺度的研究,服务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及分析框架,并基于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一个适应于中国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半城镇化农民生计状态评估及市民化阻滞因素与政策调控”,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以及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联动研究,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转变的主观意愿与客观阻滞因素综合研究,半城镇化农民与农村发展作用机理及其市民化效应,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集成研究。关键词: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市民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1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内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城镇人口达8.13亿。然而,并非所有的城镇人口都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居民,其中还存在庞大数量的半城镇化农民(也称为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就业,但户籍和医疗社保仍然属于农村,在农村还拥有宅基地等财产。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医疗、社
保、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陆大道等,2007;姚士谋等,200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提高半城镇化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将有助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livelihoods)的研究思想
收稿日期:2018-05-10;修订日期:2018-07-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21,41301121,4143063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计划”项目(2015RC202)[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1601121,No.41301121,No.41430636;ProgrammeofBingweiExcellentYoungScientistsofthe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No.2015RC202]。作者简介:汤青(1984-),男,湖南益阳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科研管理工作,E-mail:tangq@igsnrr.ac.cn。通讯作者:李扬(1982-),女,山西晋中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liy2014@mail.las.ac.cn。
引用格式:汤青,李扬,陈明星,等.2018.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37
(8):1022-1030.[TangQ,LiY,ChenMX,etal.2018.Sustainablelivelihoodsofsemi-urbanizedfarmersand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Theoreticalframework,researchprogressandfutureprospect[J].ProgressinGeography,37(8):1022-1030.].DOI:10.18306/dlkxjz.2018.08.002
1022-1030页
第37卷第8期2018年8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Vol.37,No.8
Aug.2018第8期汤青等: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Sen(1981)、Chambers等(1992)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后,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多发表于地理学、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期刊。可持续生计思想产生至今20多年来,国际上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发文量和引文量均稳步上升,且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领域(苏飞等,2016)。国内的可持续生计研究则更侧重于关注当前最主要的分析框架,即英国国际发展署(TheUK'sDepartment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多在农户尺度上开展生计资产和生计策略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大的范畴,其理论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务工的半城镇化农民,服务于有序推进中国城镇化,而且能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户尺度的研究,服务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和分析框架,并基于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个适应于中国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半城镇化农民生计状态评估及市民化阻滞因素与政策调控”,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以及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证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和相关领域研究的展望和思考,不仅可为推动可持续生计在地理学和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有序推进城镇化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2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框架与中国实证理论框架2.1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对于生计(livelihood)概念的理解,不同学科存在差异。其中接受度较广的生计概念为:“包括能力(capacities)、资产(assets)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活动(activities)”(苏芳等,2009)。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既关注了能力和资产,也关注了选择之间的联系。而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则是由Chambers等(1992)首次进行了明确阐述: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只有当一种生计能够应对压力、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加强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性的。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包含了脆弱性、风险处理、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吻合的。针对可持续生计问题,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美国援外合作组织(CooperativeforAmeri-canRemittancestoEverywhere,CARE)、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FAO)和世界银行(WorldBank,WB)等机构都通过或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发展了各自不同的可持续分析框架。其中,英国国际发展署建立的SLA(sustainablelivelihoodsapproach)分析框架被广泛采纳和应用(DFID,2000)。这一分析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政策制度和组织机构、生计策略、生计输出5个方面组成,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而非寻求普适性的解决方法。概括来说,这一分析框架的逻辑思路如下:农户处于一定的脆弱性背景下生存,受到一定的趋势冲击和季节性的影响;他们拥有人力资产、自然资产、金融资产、物化资产、社会资产等5种生计资产;生计资产的获得需要通过政策制度和组织结构来决定,同时受到机构和组织环境变化的影响;生计策略是配置和使用生计资产的方式,生计策略的选择同时受到农户资产状况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生计输出包括生活水平整体改善和资源环境得到优化,是生计资产和生计策略共同组合下的结果,对脆弱性背景和生计资产可以产生反馈作用。2.2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证理论框架由于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特别适合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傅伯杰等,2015)。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来看,当前青年科学基金越来越体现出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与地理学总体发展趋势一致(范闻捷等,2018)。而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概念范畴,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其综合性与交叉性特点与地理学是很吻合的。目前,地理学已成为研究可持续生计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然而,地理学的综合优势还未能在可持续生计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生计及其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生计的时空格局与演变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赵雪雁,2017)。基于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一个适应于中国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图1),以期为中国可持续生计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该框架以中国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