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法律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7.25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贸易的日益发展,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反倾销措施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救济手段,被各国广泛采用。
反倾销税是反倾销措施的一种,是指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特别关税,旨在消除或减轻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
本篇文章将对反倾销税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反倾销税的定义反倾销税,又称反倾销关税,是指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特别关税,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倾销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
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这种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损害。
三、反倾销税的适用条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反倾销税的征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存在倾销行为: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到进口国市场。
2. 损害存在:倾销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3. 因果关系: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 国内产业:进口国国内产业是指生产与倾销产品相同或直接竞争的产品产业。
四、反倾销税的征收程序1. 立案调查:进口国国内产业或其代表可以向政府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政府受理后,开始立案调查。
2. 初步裁定:调查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对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等进行初步判断,并作出初步裁定。
3. 最终裁定:在初步裁定后,调查机关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最终裁定。
4. 征收反倾销税:在最终裁定认定存在倾销和损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对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五、反倾销税的税率反倾销税的税率通常分为两种:临时反倾销税和最终反倾销税。
1. 临时反倾销税:在调查期间,为了防止损害的进一步扩大,政府可以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临时反倾销税的税率通常低于最终反倾销税。
2. 最终反倾销税:在最终裁定认定存在倾销和损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对进口产品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最终反倾销税的税率通常高于临时反倾销税。
六、反倾销税的期限反倾销税的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最长不超过8年。
在特定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反倾销税的期限。
加拿大反倾销法律制度加拿大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对反倾销进行立法的国家。
1903年,加拿大在修改其1897年的关税法时增加了反倾销的规定。
此后,加拿大又制定了相关的反倾销条款实施细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反倾销法体系。
1903年反倾销法的最大特点是,征收反倾销税不必预先证明本国产业是否因外国产品倾销而受到损害,只要证明倾销存在,即可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的幅度相当于倾销的幅度。
这种作法一直持续到60年代。
加拿大处理反倾销案件的主要机构有税务部、国际贸易法庭、海关、财政部和联邦上诉法院。
税务部在反倾销案件中的主要职责包括受理反倾销申诉、对被控倾销的产品进行调查、确定倾销是否存在及倾销幅度和经专门调查后确定征收反倾销税的税额。
其中,税务部最重要的职责是确定倾销是否存在。
国际贸易法庭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损害是否存在,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可以就实施反倾销措施是否符合公众的利益提供咨询意见。
海关负责协助税务部进行调查,并执行征收反倾销税的命令。
加拿大财政部负责完善进口控制立法,财政部长在名义上拥有最终确定反倾销税率的权利,因此,对反倾销也有一定影响。
但财政部不介入具体事务。
联邦上诉法院负责审理与反倾销有关的上诉案件。
1981年5月,加拿大第一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正式立案,是对我国的防水胶鞋提起的。
至今,加拿大对我国产品已提起十余起反倾销案。
在80年代的反倾销案件中,加拿大一直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多采用第三国作为替代国。
加拿大选择替代国的标准目前十分模糊,无一定之规。
凡愿与加拿大政府合作,愿意提供资料的出口商所位于的第三国都可作为替代国。
在以往的案例中,加拿大就曾采用过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作为替代国。
这主要是由于使用“在经济上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可比”的标准,往往遇到所选择的第三国不愿意合作的问题。
90年代后,加拿大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的案件相对80年代数量有所下降,1992年7月对我国出口的防水鞋进行的反倾销调查还作出了未造成损害的最终决定。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法律制度第一章引言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反对倾销的法律和规定。
倾销是指出口国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控制价格,达到非市场行为的目的。
由于倾销的影响,受害企业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因此,许多国家已采取反倾销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国家经济利益。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法律制度。
第二章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述反倾销法律制度是针对倾销行为而制定的法律和规定,旨在维护公平贸易以及保护自己国家企业的正当权益。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反倾销法律,主要包括欧盟的反倾销条例、美国的《1974年贸易法》、中国的《反倾销条例》等。
这些反倾销法律的内容都包括了反倾销的定义、反倾销的申诉程序、反倾销调查的时限以及反倾销的惩罚措施等。
第三章反倾销调查程序反倾销调查程序一般由反倾销当局(如欧盟的欧盟委员会反倾销局、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等)主导,其主要流程包括:申诉、初步调查、正式调查、行政复审以及司法上诉等。
1. 申诉当受到倾销的影响,中国企业可以向反倾销当局提出申诉。
在申诉书中,应当包括所受到的影响、倾销国企业、受影响条款以及证据等。
2. 初步调查申诉被提交后,反倾销当局会进行初步调查,初步调查的目的是判断该申诉是否符合反倾销法律的规定。
3. 正式调查如果初步调查后,认为符合反倾销法律的规定,则会进入正式调查阶段。
正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受影响产品、倾销幅度、倾销价格、倾销企业和助长倾销的因素等。
正式调查时间通常为6个月,可延长至9个月或12个月。
4. 行政复审当调查结束后,反倾销当局会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决定。
如果有不满足调查结果的一方,可向反倾销当局提出行政复审申请。
5. 司法上诉如果复审后仍无法解决争议,各方可以向当地法院提起司法上诉。
第四章反倾销惩罚措施反倾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在于是否能够采取惩罚措施。
目前,反倾销的惩罚措施主要有征收反倾销税、采取反倾销配额制度以及禁止进口等几种。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政策Introduction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政策(Anti-dumping policy)是自由贸易体制下为了消除倾销(dumping)产生的一项政策措施。
倾销是指一国企业出口某种商品到另一国家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售出,从而导致本国同行业企业利润下降、生产就业岗位流失等负面效应。
为了对抗这种不正当贸易行为,各国积极推行反倾销政策,包括制定反倾销法律、设置调查机构等。
本文将分为四个章节,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Chapters1. 倾销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倾销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产企业的利益冲突。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生产,为此需要相对较大的规模,随之产生的固定成本也较高。
如果销售不佳,企业需要通过出口来实现库存清理、保持企业生产规模等原因,并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
这一行为的后果是使得本土同业压力加剧,企业难以承受价格壁垒,影响到本土同业的生产和就业。
更远一步,如果本国市场被低价货物占领,进口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甚至国内市场乃至国家经济的崩溃。
倾销本身是一种不公平贸易手段,也是对于市场的破坏,对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影响到企业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的秩序,伤害人民群众的福利。
2.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政策及要素反倾销政策是各数字的正当贸易手段之一,反倾销政策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ies)或者反倾销的补偿措施(compensatory measures)。
反倾销税是指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关税,也可称之为义务性关税,用于抵消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
反倾销税的税率是基于倾销幅度和反倾销调查的结果而定,税率通常是在倾销货率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百分点。
反倾销的补偿措施是指外国公司进行某些行为,如倾销等对一国市场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以修复市场秩序或者恢复企业的损失。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反倾销案件日益增多。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为例,对反倾销案件的法律依据、程序、判决结果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例背景1. 倾销行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然而,欧盟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具备一定规模。
在市场竞争中,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冲击。
2011年,我国企业向商务部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指控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
2. 调查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商务部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倾销行为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中,商务部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价格、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查。
3. 调查结果经过调查,商务部认定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并决定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
三、法律分析1. 反倾销法律依据我国反倾销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
2. 倾销行为的认定在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中,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条规定,认定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
具体表现在:(1)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2)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3)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出口到其他市场的价格。
3. 损害的认定在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中,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认定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
具体表现在:(1)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2)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3)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就业和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
关于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思考【摘要】: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开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反倾销立法实践以来,我国反倾销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2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相对于以前的反倾销立法更是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更深层次上的发展,且我国反倾销立法时间较短,反倾销实践较少,也逐渐暴露了我国反倾销立法的不足。
加强和完善反倾销立法工作,既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的要求,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保护我国企业合法利益的要求。
【关键词】:反倾销立法立法不足立法完善一、倾销的概念及分类倾销,英文为Dumping,《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to sell abroad at low price goods which are unwanted in the home market.”即向国外市场倾销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商品。
《布莱克法律词典》定义为:倾销是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
国内学者也对倾销给过不同的界定,如“倾销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在另一国市场上以低于其他市场上的价值出售商品,从而对被倾销的国家造成损害的行为”[1]“倾销是指商品进入一国市场的价格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或者只在不同国家市场上人为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2]“倾销通常是指一国出口商将某种商品以低于出口国[1]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第258页[2]曹建明《国际经济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国内市场的价格在另一国市场销售的行为。
”[1]但最权威的概念莫过于《关税和贸易协定》(GATT)第六条的规定:“将一国的产品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的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
第1篇一、引言反倾销法律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倾销商品的侵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反倾销法律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反倾销法律的基本概念、立法原则、程序、实体规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反倾销法律的基本概念1. 倾销:倾销是指出口商在出口商品时,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从而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2. 正常价值:正常价值是指商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或者在没有国内市场价格时,根据其他合理方法确定的商品价值。
3. 损害:损害是指倾销商品对进口国产业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包括对进口国产业的产量、销售、价格、利润、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4. 反倾销措施:反倾销措施是指进口国为应对倾销行为,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损害。
三、反倾销立法原则1. 非歧视原则:反倾销措施应适用于所有被认定为倾销的进口商品,不得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行歧视。
2. 自愿原则:反倾销调查程序应由进口国国内产业自行发起,或者应进口国政府的要求发起。
3. 透明度原则:反倾销调查程序应公开、透明,确保各方当事人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陈述意见。
4. 程序正当原则:反倾销调查程序应遵循公正、公平、合法的原则,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反倾销程序1. 调查发起:反倾销调查程序通常由进口国国内产业或政府发起。
在调查发起前,调查机关应公布调查通知,明确调查范围、调查期限等事项。
2. 初步裁定:调查机关对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进行初步判断,并作出初步裁定。
3. 终裁:调查机关在初步裁定基础上,对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进行最终判断,并作出终裁。
4. 反倾销措施实施:调查机关根据终裁结果,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采取其他措施。
五、反倾销实体规定1. 倾销的认定:调查机关根据以下条件认定倾销:(1)出口商在出口商品时,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2)倾销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3)倾销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其中反倾销案件便是国际贸易争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反倾销案件是指进口国根据本国法律,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贸易损害的法律程序。
本文将对反倾销案件的法律进行分析,包括反倾销的定义、法律依据、调查程序、措施以及相关争议解决机制。
二、反倾销的定义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因价格低于本国同类商品或低于成本价格而采取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
反倾销的目的在于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贸易损害,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反倾销的法律依据1. 世界贸易组织(WTO)反倾销协定WTO反倾销协定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反倾销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反倾销调查的程序、标准、措施以及争端解决机制。
WTO反倾销协定于1947年签订,1995年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64个成员国。
2. 各国国内反倾销法除WTO反倾销协定外,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反倾销法律。
如我国《反倾销条例》于2001年12月10日公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反倾销调查程序1. 立案反倾销调查的启动通常由进口国国内产业或行业协会提出申请。
申请人需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进口商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可能导致国内产业受到损害。
2. 调查立案后,调查机关对倾销行为、损害以及因果关系进行审查。
调查过程中,调查机关可对进口商、出口商以及国内产业进行询问、取证。
调查机关根据调查结果,作出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
若认定存在倾销和损害,则可征收反倾销税;若认定不存在倾销或损害,则终止调查。
五、反倾销措施1. 反倾销税反倾销税是反倾销措施中最常用的手段。
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是将进口商品的价格调整至正常水平,从而消除不公平竞争。
2.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进口商品采取的临时措施。
如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
论中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
一直以来反倾销就是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我国在同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因经常遭到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而蒙受巨大的损失。
本文的主旨就在于讨论如何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中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引言:发达国家在期望我国更大规模的开放市场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同时又极为担心中国的低价商品对本国相同产业造成冲击,于是反倾销就成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我国由于缺乏经验,在同发达国家的长期进出口贸易中,不仅出口贸易因遭到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而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对进口贸易缺乏完善的反倾销制度使得一些进口商品对本国相同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而雪上加霜。
一、我国反倾销立法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自己的反倾销法,导致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企业糖精、钠和铜出口发起反倾销调查起,我国反倾销一直处于被动中。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第30条规定:”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实质性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性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威胁或者阻碍。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中对对外贸易中的倾销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但是这条规定仅仅是原则性规定。
对如何认定倾销、如何认定损害、反倾销的措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具体程序,该法均未作规定。
因此,其可操作性不强。
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97年条例”。
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部专门的反倾销立法。
该条例颁布的同年11月10日,我国外经贸部依据条例正式接受了我国新闻纸产业递交的对来自加拿大、美国和韩国的进口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
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以及中国的反
倾销政策
学校:大连外国语大学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3级4班
******
学号:*********
反倾销法律制度
摘要:
法律制度是国家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法律制度,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和贸易不平衡的困境,一方面对本国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和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另一方面则强化反倾销等贸易报复主义措施。
70年代
以后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
美国、欧共体、加拿大、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采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二日本、中国及韩国等亚太国家与地区则是各国反倾销行动的主要对象。
国际反倾销诉讼的平凡出现,给商品出口国带来了越来越不利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危害也就越来越大。
一、倾销的含义、形式及其影响
1、含义:清小的最初含义是指出口商将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低
于该产品在出口国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及正常价值)的行为。
然而由于各国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而经常发生争议。
2、形式:临时性倾销、短期倾销和长期倾销
临时性倾销:也称为偶然性倾销,是指出口商偶然进行的倾销。
一般是在时令季节已过,货物尚有积压时,才在国外削价出售,已清理存货。
这种倾销由于时间短,只是偶尔进行一次,不会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第三方国家造成影响。
短期倾销:也称为间歇倾销。
此种倾销的目的是为了迫使竞争对
手退出某些国外商品市场,待其占领市场后在提高售价,以取得巨额利润。
是一种掠夺性或侵略性的倾销。
长期倾销:此种倾销的目的和短期倾销的目的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侵略的目的性更强,所以又称为“持续性倾销”或“持久性倾销”。
补充:出口倾销,尤其是长期倾销商品可能会使其利润减少,甚至是亏损。
经商之道是为了盈利,商人们是如何在倾销的情况下获得盈利呢。
原来是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补偿。
(1)国外损失国内补:即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维护国内的市场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以补偿对外倾销的损失;(2)政府予以补偿:即出口商从本国政府得到补偿,并享受减免税优惠。
(3)倾销损失倾销后补:即出口商以倾销方式击败竞争对手,待其占领市场后在提高售价,以取得巨额利润。
弥补倾销造成的损失。
3、影响:
(1)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对进口国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会导致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失去国内市场,利润下降,工人失业,甚至企业破产倒闭。
但同时也会给进口国带来好处,不过好处是体现在消费者身上的,消费者可以低价买进商品。
当然,对进口过来说,利是小于弊的。
(2)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a请倾销商品的企业往往是在国内占垄断地位,又侵占国外市场,这就等于是排挤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
b倾销商品对出口国国内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倾销商品可以用“国外损失国内弥补”的方法进行补偿,是消费者的利益受到
影响。
c如果倾销商品的行为一经进口国认定为倾销,那么进口国将征收反倾销税,使得倾销商品的经济利益的目的不能实现。
(3)对第三国的影响:是指那些与倾销商品进行竞争的第三国的影响。
一旦倾销成功,第三国不得不退出这一市场,所以根据《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反倾销导则》规定:第三国可以要求进口国对倾销商品进行调查。
二、反倾销法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是指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和本国生产商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倾销行为进行限制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a反倾销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进口国的经济和生产家的利益,它是进口国抵制和消除倾销危害的一种法律措施。
b反倾销法属于经济行政法的范畴,通常由国家行政机关实施,依照反倾销法所采取的救济方法也是以征收反倾销税来抵消价差的行政救济方法。
三、反倾销措施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倾销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以避免各国滥用反倾销措施。
虽然各国反倾销额的方法具体规定不同,但其措施大多为征收反倾销税。
(一)征收反倾销税的前提条件:a有倾销的实事。
b倾销行为已对进口国某项工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存在严重损坏的威胁。
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倾销的认定
(1)相同商品或类似商品在出口国的国内价格。
如果出口商品的价格低于出口国国内的同种或类似商品的价格时,则构成倾销。
(2)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第三国家的价格。
(3)推定价格。
也成为构成价格会是估定价格。
此种方法多用于前两种方法无法确定是采用。
(4)替代价格。
西方国家在这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商品正常价值是往往选择一个替代价格。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很多倾销案件的纠纷都是由于替代价格造成的。
)
2、严重损害的确定
严重损害是指对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造成的严重损害。
(1)进口数量大,损害程度也将加深。
(2)对进口国相同商品价格的影响:如进口国国内相同产品的价格因商品进口而大幅度削减或妨碍了进口国相同商品价
格的合理提高,则被认定为严重损害。
(3)进口国的工业确定。
此外,严重损害必须是由商品倾销造成,如不是,则不能采取反倾销措施。
(二)、反倾销的滥用
不能否认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的措施来达到保护主义的目的。
这种做法就叫做反倾销滥用。
在反倾销滥用的措施下,政府
屈从与国内产业界的压力,他们可以利用反倾销调查的任一环节的关贸—世贸体制的漏洞而达到保护主义的目的。
四、中国反倾销现状
1、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
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受害者,从1987至1997年10年期间,WTO成员国针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有247起。
其中有158起呗裁定为反倾销成立。
60%的出口商遭到不同程度的调查,直接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反倾销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阻碍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重要手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的受害者。
2、我国对进口商品的反倾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定:因进口产品数量增加,使国内相同产品或与其直接竞争的产品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
害的威胁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消除或是减轻这种损害或是损害的威胁。
近几年,中国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涉及的反倾销规则的研究,合法制止大量向中国低价倾销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幼稚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我国的国内产业越来越容易遭受到以倾销方式进口产品的
损害,保护我国国内产业应该是我国主要的反倾销政策目的。
但是,由于反倾销法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往往是以消费者利益和国
民整体经济为代价的。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在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不能只把国内产业受损情况作为考虑中心,避免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国际商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P355--356
《国际贸易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P335--337
《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P361--363
《欧共体反倾销与中欧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P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