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心脏移植的现状与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6.67 KB
- 文档页数:4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在生命救助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医学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声音也不绝于耳。
本文将从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自古以来就开始了人体“移植”的实验,但是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成功率极低。
直到19世纪后期,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器官移植的尝试开始创造奇迹。
1906年,法国医生、生理学家亨利·亚历山大在猴子身上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心脏移植手术。
这一手术以失败告终,但不2个世纪后的1967年12月3日,南非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成功地为一名心力衰竭的病人进行了心脏移植,开创了人类器官移植的新纪元。
自此以后,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医生对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也得以加速。
如今,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已经不断升级,从最早的肾脏、心脏、肝脏、胰脏等器官的移植,扩大到肺脏、胃肠、眼角膜等更多类型器官的移植。
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现状根据国际专业机构的统计,目前全球器官移植数量已经大大增加,同时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随之提高。
据了解,全球每年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已经超过10万例,其中以肾脏移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近70%;其次是肝脏移植,约占20%。
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肾脏、肝脏、角膜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主要的几种。
随着技术手段的逐步改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术后生命质量也迅速改善。
例如世界上第一次心脏移植手术过程中所用的外科手术方法已被日益提升,术后成功率显著提高,心脏移植后存活率已比60年前增加了将近50%。
然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解决了所有问题。
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目前全球的器官供应和需求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
中国心脏移植成功案例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心脏移植手术在中国也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功。
以下是中国心脏移植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8年,中国的医生成功进行了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患者是一名五十岁的女性,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药物治疗已无效。
由于她的病情恶化,医生决定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手术前,医生严格筛选了合适的供体心脏,并确保供体与受体的兼容性。
手术
进行了数小时,医生成功地将供体心脏移植到了患者身体里。
术后,患者接受了密切的监测和抗排异药物的治疗。
通过术后的康复和护理,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她的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也得到了提高,这为中国的心脏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这个成功的心脏移植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医生和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也体现
了中国医疗领域的进步。
中国正致力于在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救治和希望。
总结起来,中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这是一个令人鼓
舞的进展,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中国的医疗技术将继续取得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
人体器官匹配移植的实际现状及发展趋势人体器官匹配移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技术,它可以帮助许多患有器官疾病的患者得以延续生命。
然而,由于器官移植涉及到众多的医疗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以及对于器官来源、移植手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目前,全球的器官移植匹配系统主要是基于人类组织抗原(HLA)的匹配原则来实现的。
不同的匹配技术和方法会影响到器官的存活率、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移植术后的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
因此,提高器官匹配的精度、减少器官移植出现的医疗事故和患者感染率,是当前器官移植技术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器官匹配技术的应用方面,目前各国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器官移植的运营和管理都由联邦政府和非营利型组织负责,他们制定器官捐赠和移植的相关政策和标准,通过器官移植数据系统、等待列表以及移植匹配系统等手段来确保器官的匹配和移植。
而中国则是通过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协同合作,建立多层次的器官移植匹配系统,将器官移植列入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之中。
在中国,目前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胰腺和小肠等重要器官在匹配和移植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2013年中国开展了全球首例三段肝移植,2017年中国完成了首次人工心脏移植手术,这些都为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和研究树立了非常高的声誉。
此外,近年来中国也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许多运营和管理上的进展,例如设立了专门的器官捐献机构、实行器官移植分级治理等,为海量器官患者提供了更多高效、公正和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而在未来,器官移植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例如,随着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人工合成、仿生合成等方式来实现自体器官的生产和移植。
同时,器械工程和智能医疗等技术的发展,也有望为器官移植提供更为全面和精确的手段和方法。
总而言之,人体器官匹配移植作为一项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医疗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也需要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心脏移植存活率高,供体稀缺成最大难题心脏移植存活率高,供体稀缺成最大难题核心提示:我们国人还是对捐献心脏还比较陌生,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更多的了解捐献心脏对于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意义所在。
张希教授希望更多有爱心的人士能自愿在身后捐献器官帮助有需要的患者。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是比较成熟有效的,它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这一类病人,如果采用其他的治疗手段,他的恢复期会更长。
就目前而言,心脏移植手术更规范化了,一定是具有准入资格的医院才能开展此项手术,这就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现状——从1995年开始,中山一院就已经开始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心血管外科一共开展心脏移植手术10例左右,除去1995年开展的第一例婴幼儿心脏移植手术后出现超级性排斥而导致失败后,其余开展移植的患者均成功得到恢复。
目前,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的患者最长存活了6年时间,一年存活率达到100%。
窘境——供体、费用成心脏移植两大难题“两个关键因素导致心脏移植开展不多,首先是经济因素,移植手术费用达到20万元以上,而且必须自费,术后还得终生服抗排斥药物,很多患者承担不起,另外供体非常稀缺,很多晚期重病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在自己过世后捐献心脏。
”张希表示,目前仍有很多在排队等候做心脏移植手术。
张希介绍,目前心脏移植手术没有纳入医保范畴,但国内不少专家已经就此向有关部门呼吁,心脏移植将来仍然有希望作为治疗方法之一被纳入医保。
此外,张希教授还希望慈善机构或者有能力的人能为心脏移植术后成立专门的基金,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此外,目前也有一部分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不太能心脏移植手术,一方面是因为手术的本身,对于心脏的置换感到害怕;另一方面是不太能接受别人的心脏,害怕移植他人心脏后性情、习惯等方面会完全改变。
张希教授指出,就目前而言,心脏移植手术更规范化了,一定是具有准入资格的医院才能开展此项手术,这就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人工心脏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为常见疾病,同时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和开放性心脏手术等。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治心脏病,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最终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心脏移植。
但由于移植心脏的数量有限,而且有许多患者并不符合移植的条件,因此人工心脏逐渐成为了一种备选方案。
本文将介绍人工心脏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人工心脏的研究现状人工心脏是一种可以代替自然心脏进行输血功能的机械装置。
该装置被设计为可以在外部电源的控制下跳动,因此可以代替病变的自然心脏。
由于传统的心脏移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人工心脏已经成为了心脏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心脏。
其中一种机器心脏基于电池供电,而另一种则利用了外部能源。
这些机械装置的基本功能是代替自然心脏的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人工心脏的技术有了不断的进步。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小型的机器心脏,从而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使用。
二、人工心脏的应用前景人工心脏的研制是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由于移植器官短缺而导致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人工心脏还拥有如下的优点:1.延长寿命:由于人工心脏可以替代自然心脏,因此它们可以帮助患者继续生活并延长其寿命。
2.改善生活质量:人工心脏可以有效增强病人的身体能力,使其拥有更多的活动能力,并且更好地享受生活。
3.减少费用:与心脏移植相比,人工心脏可以降低费用,并且可以扩大患者的治疗范围。
三、未来展望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人工心脏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因为它需要电池或外部高能源供应,所以其持续时间仍然是限制因素。
其次,机械心脏还没有完全模仿自然心脏的功能,因此它们的适用性和持续性仍然有待改进。
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聚焦于改善机械心脏的精度和持续时间,同时还应该为人工心脏的控制和管理开发更先进的技术。
人体器官移植的现状与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医疗技术,它已经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
器官移植手术可以为那些出生缺陷或患上终末期肝病、心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使他们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本文将探讨目前器官移植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器官移植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医学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因为要解决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器官的供应和接受者的排斥反应问题。
在器官供应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器官的缺乏和短缺。
每年全球大约有600,000个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适当的捐赠器官。
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器官捐赠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器官捐赠的意识和法规正在逐步推广,但仍然存在很多的社会和文化障碍,使得器官供应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除了供应问题之外,器官移植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挑战。
例如,一个接受者可能会出现排斥反应并抵抗新器官的生存。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器官失败和损害接受者的身体健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医生们必须准确地匹配器官和接受者,并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防止接受者的免疫系统攻击新的器官。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仍在不断提高。
目前,肝脏、肾脏和心脏是最常见的器官移植手术,其中肾脏移植手术是最常见的。
此外,肝脏和肾脏的非活体捐献已经成为大多数器官捐赠的主要方式,但也有些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脑死亡病人身上的器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好成果。
在未来几年里,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器官供应量还将继续增加。
近年来,科学家们大力探究基因技术,试图打破器官短缺问题。
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人体组织和器官。
此外,干细胞技术也被认为是一项潜在的技术,可以使科学家们复制和培育器官,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这些技术将是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发展的未来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现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
术后需要接受长期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这可能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疗法的改进探索引言: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免疫抑制疗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疗法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旨在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一、现有免疫抑制疗法的局限性1. 慢性排斥反应:目前使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A和甲氟骚素具有良好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慢性排斥反应。
这种反应会逐渐损害新心脏的功能,导致大量心脏移植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
2. 其他系统副作用:免疫抑制药物不仅影响器官排斥反应,还会干扰机体其他部位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会导致骨质疏松和代谢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多药联合免疫抑制疗法的应用为了解决现有免疫抑制疗法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更全面的免疫抑制效果,并减少某些药物的不良副作用。
1. mTOR抑制剂:与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相比,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如依维莫司具有更高效的免疫调节作用。
该药物通过调控T细胞增殖和大量基因表达来实现对排斥反应的抑制。
此外,mTOR抑制剂还具有一定程度上减少肿瘤发生风险的作用。
2. 新型免疫调节药物:近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开发出许多新型免疫调节药物,如CD28拮抗剂和IL-6受体拮抗剂。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T细胞激活和炎症反应等途径,有效抑制器官排斥反应。
这些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为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个体化免疫抑制疗法的发展尽管多药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所有患者的困境。
个体化免疫抑制疗法的发展正在成为新的希望。
1. 基因检测:通过对患者基因组进行测试,可以确定其对特定药物代谢以及排斥反应的易感性。
这可以帮助医生根据个体需求调整药物剂量和选择,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免疫监测技术:通过利用新兴的生物学技术,例如流式细胞术和单细胞RNA测序,可以实时监测患者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类型和分子标记物的变化。
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与挑战人体器官移植是一项颇有挑战性和特殊性的手术。
它涉及到手术、医学、伦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体器官移植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挑战。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许多无法正常生活的病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命。
器官移植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肺、胰腺等多种器官。
随着移植器官技术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已经过去的40多年里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1、移植器官的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和医学界的专家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移植器官的成功率。
仅以肾脏移植为例,20世纪80年代,患者的生存率为40%,目前肾移植成功率已经超过九成。
2、移植器官的种类不断增多随着科技的进展,可以进行人体的心、肺、肝、肾等器官移植。
例如,肝脏移植是严肃性肝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在许多国家,肝脏移植已成为治疗肝病的首选方法。
心脏移植同样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技术,在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
3、供体来源的广泛化和多样化随着器官捐赠和器官移植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器官移植。
供体来源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器官捐献的来源不仅是亲人、朋友,还有各种器官捐助组织。
例如,在中国,有中国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推动成立的新疆器官捐献中心、重庆器官捐献中心等等。
二、人体器官移植的挑战人体器官移植在医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但是它也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涉及伦理、法律、文化和技术等方面。
1、捐赠和供体问题人体器官捐赠和供体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由于人类文化和法律的不同,不同地区和国家存在不同的的议题和方案。
在中国,有很多人不了解有关器官捐献的信息,导致有很多器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组织排异问题器官移植后,患者的生命一段时间内还受到组织排异的威胁。
这是因为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认为移植的新器官是一种外来物质,并将其攻击和破坏。
3、术中操作技术问题人体器官移植的过程需要分秒相似和确定的手术技术,而不同器官之间和不同患者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手术专业性和操作技术都十分重要。
第14卷 第2期2023年3月Vol. 14 No.2Mar. 2023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专家论坛·心脏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郑子赫 许政 林炘凡 王涛 王威 江鑫 戴小福【摘要】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心脏同种移植面临供心保存困难、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问题已得到解决,然而器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为缓解器官短缺,人工心脏和心脏异种移植方案受到重视,且近年来获得重大进展。
人工心脏应用于临床后极大改善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望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
心脏异种移植还面临许多挑战,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还很遥远。
本文对心脏移植的历史、心脏同种移植的发展、人工心脏的使用和心脏异种移植的进展做一综述,并对心脏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脏同种移植;器官短缺;边缘供心;人工心脏;心脏异种移植;基因编辑;心脏类器官【中图分类号】 R617,R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23)02-0008-08【Abstract 】 Heart transplan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treat end-stage heart failure.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difficulty in preservation of heart allograft, rejec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merge in heart allotransplantation. After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st problems have been resolved. Nevertheless, the shortage of donor orga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donor organs, artificial heart and heart xenotransplantation have captivated attention, and obtain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heart in clinical practice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art failure, which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end-stage heart failure. Heart xenotransplantation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which is still far from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y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 development of heart allotransplantation, use of artificial hear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heart xenotransplantation were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 was predicted.【Key words 】 End-stage heart failure; Heart allotransplantation; Organ shortage; Marginal donor heart; Artificial heart; Heart xenotransplantation; Gene editing; Cardiac organoid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 Zheng Zihe, Xu Zheng, Lin Xinfan, Wang Tao, Wang Wei, Jiang Xin, Dai Xiaofu.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Union Hospital, Fuzhou 350001,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DaiXiaofu,Email:************************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2.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0476);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2019Y9057)作者单位:350001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作者简介:郑子赫,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心力衰竭,Email:**************.com 通信作者:戴小福,Email:************************作者简介:戴小福,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行政副主任。
心脏移植术的发展,经历过一段曲折的过程。
在经过数十年的动物实验后,1967年12月,南非的Barnard医师在首都开普敦成功施行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虽然术后病人仅存活18天,死于肺部感染,但他的初步成功,引起全世界瞩目,使心脏移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紧随其后,1968年,全世界17个国家60多个医学中心共进行了102次心脏移植,但由于排斥反应和感染,病人大多死亡。
1970年,许多中心停止了这项工作,使心脏移植进入了低潮时期,10年中不足50例。
80年代,由于环孢素(Cyclosporine)的诞生,同时由于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外科技术的提高。
为心脏移植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目前心脏移植术日趋完善,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规手术。
目前,全球已有7万余例患者接受了该手术,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5年生存率在76%以上,最长存活者达30余年。
我国于1978年4月由瑞金医院张世泽医师为一例38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首例心脏移植术,术后存活109天,死于排斥反应,这也是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
以后直至1992年我国大陆才开始了心脏移植手术,截止至2004年10月据中华器官移植协会统计,我国大陆共完成310例原位心脏移植,最长存活13年。
上海中山医院于2000年5月23日开始这一工作,迄今共完成142例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97.8%,1年生存率91%。
以下结合文献及作者的经验讨论如下。
1 受体的选择和处理1.1 心脏移植的手术指征:(1)内外科均无法治愈的终末期心脏病病人;(2)肺动脉平均压力≤60mmHg,或肺血管阻力≤4 woods单位(用药物处理后);(3)其它重要器官功能正常或可逆;(4)精神状态稳定;(5)家属、本人同意。
事实上,具体判断有一定难度,何谓终末期,客观指标难定。
一般认为,估计生存不超过1年者为终末期,有学者提出,如EF<25%,肺嵌压>25mmHg,病人多数在半年内猝死。
在我国心肌病是最适合的,因为无特效办法,且这些病人肺动脉压不易太高,如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则指征更强,冠心病在国外占比重较大,但我国此种病人年龄均较大,目前会不适宜,可能今后会逐渐增加。
至于患者的年龄,由于近年来移植成功率较高,年龄因素为相对参考,只要有合适供体,从新生儿到85岁,国外均有成功报道。
糖尿病曾经为移植的相对禁忌证,但目前由于能有效控制,亦可考虑行心脏移植,不过围术期要用胰岛素调整血糖浓度,同时注意预防感染,作者曾为1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未出现其他不良并发症。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只要没有远处转移,亦可考虑行心脏移植,因为要完全切除,常规手术是不可能的。
1.2 禁忌证:(1)不可逆的肝,肾功能不全;(2)严重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6 woods单位;(3)活动性感染;(4)其他器官的状态未定的肿瘤;(5)治疗配合差;(6)高龄(70岁以上)。
1.3 受体的处理:受体均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病情较重,故要加强护理,做好心理治疗,检查方面,肺动脉高压很重要,如有肺动脉高压,要行右心导管检查。
药物治疗,除了一般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外,强心药可考虑静脉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氨力农等药,特别要重视利尿治疗,同时注意电解质的稳定。
一般来说,病人能正常睡眠和饮食,则视为准备尚可。
对严重心衰难以治疗者,要考虑IABP,甚至左心辅助装置或ECMO。
作者简介王春生(1964-),男,江苏溧阳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教授,主要研究心脏移植,心肺移植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心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大陆心脏移植的现状与进展王春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200032)2 供心的选择和处理供心必须是一颗年轻健康的心脏,心脏已停止跳动是不能利用的,因为此时心肌已损害,故只能利用大脑死亡,而心脏还在跳动、血压正常的心脏。
2.1 供心的选择标准:(1)年龄:男≤40岁,女≤45岁(由于供体紧缺,只要无冠状动脉病变,供体年龄可放宽至45~50岁);(2)ABO血型相同或相配;(3)受体血清做淋巴毒试验<10%[或PRA(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4)无严重心脏病;(5)无恶性肿瘤,HIV阳性;(6)体重与受体相差≤30%;(7)预计供心总缺血时间不超过6小时。
2.2 供心的采取与保护:心脏是最不易耐受缺血的器官之一,所以供心的采取要体现一个“快”字,同时各个环节要紧密配合,尽量缩短配合的时间。
具体步骤:给供体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通气后,取前胸正中切口,胸骨劈开,打开心包及两侧胸膜,游离上腔静脉和主动脉,于上腔静脉或主动脉内注射肝素(3 mg/kg)。
阻断上、下腔静脉,10秒钟后紧靠无名动脉处阻断升主动脉,同时于阻断钳近端灌注晶体心停搏液500 ml(灌注压力在80mmHg左右),立即切断下腔静脉和右上肺静脉,使血液流向胸腔,与此同时,将大量冰盐水倒入心包腔,使心脏局部降温。
在主动脉阻断远端切断主动脉,在左、右肺动脉处切断肺动脉,结扎上腔静脉,远端切断,将心脏牵向右侧,在靠近心包返折处切断左上及左下肺静脉,然后全部切断右肺静脉,将心脏取出后立即置于4℃冰盐水中冲洗。
再用供心保存液灌注1次,最后将心脏包裹好后装入容器中运送。
一般认为,供心在缺血的情况下保存3~4小时是安全的,当然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供心需要长途运输,最好用供心保存液,国外以往多用Stanford液。
但近年来,已证实UW液对长期保存效果更好,有6~8小时缺血而成功的报道。
本单位目前均用UW液,供心缺血80~560分钟,平均180分钟,术后均能恢复正常跳动。
3 接心技术心脏移植可分为原位心脏移植术和异位心脏移植术,前者是把病心先切除,再在原位移植一颗心脏,后者是病心不切除,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为右侧胸腔)再移植一颗心脏。
4 原位心脏移植术4.1 病心的切除:病人按常规做术前准备和消毒铺巾,取前胸正中切口,锯开胸骨,在建立体外循环前,先要充分游离上腔静脉和主、肺动脉,目前常用的心脏移植技术有经典的Stanford方法和双腔静脉吻合方法。
前者较容易掌握,但近年来经过长期随访,已认为双腔静脉吻合法远期效果更优,因其对窦房结功能和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较小。
作者目前均选用双腔静脉吻合法。
上、下腔静脉插管要尽量靠近上、下腔静脉(选用金属直角插管),主动脉插管位置比常规手术略高,在供心即将到达前5分钟,开始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按主动脉、肺动脉、右房、左房顺序切除病心,在主、肺动脉分离处仔细止血,同时于右上肺静脉根部置入左房引流管,于吻合时灌注冰盐水。
开放主动脉钳时,行左房引流。
4.2 供心的修整:供心到达后,要仔细检查瓣膜和心脏表面情况,特别是房间隔,不少供心有卵圆孔未闭,应予修补,修心的全过程均在冰盐水中进行,按左上静脉标志处,先修整左房吻合口,将四个肺静脉入口相互贯通,边缘剪平以利吻合。
对于选择标准法者,右房吻合口是沿下腔静脉开口,平行于房间隔剪开,使吻合口径和受体的右房口径相等。
如选用双腔静脉吻合法,则右房不用处理。
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口修整可待吻合好心房后再修整。
4.3 供心的植入:心包腔内先放置冰屑,供心放入后,按左房、右房、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顺序,用3-0或4-0 Prolene线连续一次吻合完成,其中最困难的是左房的吻合,要有耐心,按左上肺静脉标志,先从此处连续缝合向下,至房间隔处停止,再用另一端连续向上缝合,在房间隔处全层缝合,并向下和另一端缝线打结。
完成左房吻合后,通过左房引流管灌注冰盐水,一方面可排气,一方面降温。
右房的吻合口是从房间隔上方开始,一头向下,一头向上,连续吻合,至近下腔静脉插管处时要注意减少张力。
心房吻合完成后,修剪主动脉和肺动脉于合适的长度。
先吻合肺动脉显露更好,大血管的吻合和常规一样,只是肺动脉吻合不必全部缝完,只需完成后壁即可,待开放主动脉钳,右心排气后再完成全部吻合,主动脉吻合一定要严密,更关键的是不能使血管扭曲,当缝最后一针主动脉吻合时,即可排气开放主动脉阻断钳,此时由麻醉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500 mg,待心跳有力后,即可停止体外循环,拆除插管。
由于心包腔都较大,故必须部分切除,并间断缝合,止血后,再逐层关胸,常规安置心外膜起搏导线。
如选用双腔静脉吻合法,则是在左房吻合完成后,用4-0 Prolene线行下腔静脉吻合,再行肺动脉、主动脉吻合,主动脉钳开放后,再吻合上腔静脉。
5 异位心脏移植术异位心脏移植术是保留患者自身有病变的心脏,而将供心与之并列缝接,供心成为患者的子心脏。
由于此方法较复杂并发症亦多,目前只占心脏移植的1%左右。
6 心脏移植术后的一般处理心脏移植术后的处理,基本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但有以下特点:(1)心脏无神经支配;(2)供心缺血损害明显,而受体一般肺血管阻力较高,故容易引致右心衰;(3)须用免疫抑制剂,易感染,要无菌隔离治疗。
以下介绍我院的常规处理。
6.1 清洁房间并消毒隔离,建立医护人员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特别是手的传播很重要。
空气用紫外线消毒。
在我国以隔离1个月后出院为宜。
6.2 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每小时记录一次,至术后24小时。
6.3 常规用Swan-Ganz导管监测肺动脉压。
6.4 摄床旁片每天1次,连续3天。
6.5 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痰培养,每天1次,至稳定,血气随时查。
6.6 心外膜起搏线一般不用,留置7天。
6.7 预防应用抗生素7天。
6.8 床旁超声检查,第2天起,每天1次共7天。
6.9 要特别注意肾功能损害,用利尿和扩血管治疗可有助于肾功能恢复。
6.10 术后3天引流管拔除后即可下床活动。
7 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心脏移植后,均有可能产生排斥反应,故必须终生应用免疫抑制剂。
我们采用的免疫方案是三联用药:环孢素+霉酚酸脂(骁悉Mycophenolatemofeti)+皮质醇,这些药物均有副作用,故既要少用,又要达到免疫效果。
环孢素的个体差异大,早期要每天查血浓度,我们在1个月内控制其血浓度为200~300 ng/ml,以后可逐渐减量,环孢素的肾毒性和肝毒性明显,要平衡调节控制。
霉酚酸脂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药物,其副作用较轻,替代硫唑嘌呤的作用,唯价格较贵,用法为0.5 g,tid或1 g,Bid,皮质醇有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前者可静脉用,后者为口服维持用药,甲泼尼龙一般先用0.5 g(Ⅳ)(术中)以后120 mg(Ⅳ)q8h×3,口服后用泼尼松按0.5~1 mg・k-1・d-1,1周后逐渐减量。
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可考虑免疫诱导治疗,方法是在主动脉钳开放后准备停机时静脉注射赛尼哌1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