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视野下我国的法律行为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180.07 KB
- 文档页数:2
第1l卷第2期 2O13年2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I.11,No.2 Feb.2013
法理学视野下我国的法律行为制度
杨雪瑛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天津300020)
摘要:目前,从我国法律行为制度的发展与特征可知,其融合了前苏联与日本民法的特征。我国法律行为制度从日本民法中融 合了不采用物权行为分离原则与抽象原则;而将法律行为规定为合法行为,则是从前苏联吸取的。基于法理学视野,对我国法律 行为制度进行分析,得出将行为结果作为标准,使其法律行为成为合法行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 关键词:法律行为;合法行为;无效法律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5379{2013)02—0032—02
一、法律行为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民法领域中,逐渐生成了法律行为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德国法做出的巨大贡献。法律行为的出
现,并非偶然,其是由德国法理学在浪漫主义与理性 主义两大思潮共同发展的作用下形成的。法理学领
域中理性思潮的主要体现在于理性法学的出现,并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理性主义出现在文艺复兴
时期,这个时期主张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的张扬。人
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些 问题,并试图寻找答案。例如:人类为什么有这样的
行为?人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这种寻找答案的过程 亦是为行为寻找正当性的过程,但是总有些行为是
人类暂时无法弄清楚的,而这往往被归于神的指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明白神并非万 能,因而行为的正当性只有被置于社会的权威上,这
就是所谓的皇权。文艺复兴时期的任务便在于打破 僵局、解放人权。基于理性法学的角度分析权利的
取得、义务的承担,主要依据还是人本身的意愿。只 有符合自己的意愿,人才会主动承担,只有这样才符
合常理,因而是正当的,以这个理由来追究法律应该 追究的责任便也是属于正当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性与正义总是联系在一
起的,而理性就是选择应该合理,只有行为合理的选 择,才算是正当的。自古以来,正当的标准都在多数
人一方。直观来讲,多数人认为这个行为是合理、正 当的,它才算是正义的。另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理性主义总是在寻找普遍性的东西,其主要使用的 方法为归纳法。这是因为,早在18世纪初期的欧
洲,自然科学兴起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时物理
学、数学上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社会科学方面,牛顿
即大力支持将几何学精神融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当 中。由于法理学是从具体到抽象、概念到逻辑,因此 促使了法律行为从罗马法的各种行为中抽离出来。
要研究现在的法律,就必须联系过去,人生活在
一个客观的世界里,客观的世界也必须由人来面对。
人不同于动物,不是机械式地遵循自然规律而活,因
此不能一味地剥削自然。人需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灵
性,使整个世界充满柔情、充满韵味。历史法学派注
重历史的个性,反对理性法学派以体系化、抽象化的
方法剥夺生命的多样化以及历史的个性化。历史法
学派通过对罗马法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理论,但罗
马法本身也属于体系思考与抽象办法,因此萨维尼
充分利用体系思考办法的优势,对逻辑推理的不足
进行了弥补,从而真正改造了罗马法。从具体的罗
马法制度中抽象出法律行为概念,又将法律行为与
民事权利联系在一起,于是生成了法律行为制度。
法律行为制度在全世界并未被广泛使用,欧洲
一些国家以合同代替了法律行为,甚至将单方行为
放入合同制度。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有总则的
民法典都对法律行为进行了设定,如:日本民法典
等。在总则与分则联系的过程中,只有法律行为才
能使其充分实现。
二、我国的法律行为制度
(一)我国法律行为制度的继受情况
对于我国法理行为制度的应用,孙宪忠 认为,
首先,在清末时期我国已经对德国法律行为理论进
行了全面的继受,并且也全盘继受了其物权行为的
独立性;其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苏联的法
律行为进行了全面继受,但此时苏联的法律行为制
度出于政治目的,将民法的意思资质原则进行了限
制与清除;最后,在改革开放之时,我国主要学习了
日本法的法律行为制度,但是日本法在继受德国法
*收稿日期:2012—01 03 作者简介:杨雪瑛(1976),女,河北省定州人,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理学和法制史。
第11卷第2期 杨雪瑛:法理学视野下我国的法律行为制度 33
律行为制度时并不全面,尤其是在物权制度上进行
了相应改变。解放之后,德国民法在台湾发展很好, 但由于我国将六法全书废除了,因此大陆的行为制
度体现出综合苏联与日本的特色。 将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源自苏联,我国的
民法法则也通过创建民事法律行为将法律行为规定
为合法有效,同时构建一个民事行为,对有效、无效、
可撤销以及可变更的待定法律行为进行统领。这其 实是对民法理论的错误理解与引进,是不成熟的观
点,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根据《民法通则》第四章
的内容,部分条文是基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来对
一般民事行为进行要求的,指出了民事法律行为属
于民事行为上的概念。如《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
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 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形式。”而第六十二规定:“民事法
律行为可以附条件,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
符合附条件标准的情况才能正式生效。”问题在于, 难道民事行为合法之后才能“采取书面、口头或者其
他特殊情况形式”,才可以“附条件”吗?
(二)关于“无效法律行为”概念的新诠释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法通则一旦接受了“法律 行为”归为合法行为的理念,便会产生“无效法律行
为”概念在逻辑上是否正确之争。苏联学者一直在
探讨的问题是:法律行为概念仅指合法表达行为,还
是指清除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若能正确分析解答 这个问题,就能对“无效法律行为”概念的争论做出
一定程度的说明。笔者认为:法律行为制度的目的
是构建、变更、杜绝一定私法关系的,以意愿表达为 核心的行为,而不是指合法行为。
若是将法律行为规定为合法行为,那么即与法
律实践与法律手段不相符合。从依私法自治的原则 来分析,法律赋予了私法主体在有效的范畴内为自
身设定权利义务,并履行已经拥有的权利行为的权
利。可以看出“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在法律行为 制度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但是,能否通过行使权利
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法律效果,主要在于是否有违强
行法的要求,并且该判断是否是由法官在最后做出 的。因此,一开始就分析行为合法与否,严格来说不
与司法实践产生矛盾。 法律行为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进行定义的, 而是根据行为的构成特征来决定的。以行为构成特
征进行定义,是以意愿表达的特征为出发点,将法律 行为划分为目标在于构建、改善、杜绝私法关系的表
意行为即可实现。这符合法律行为的特征,并不考
虑是否已经实现了表意人的意愿目标。因此,表意
人为了表达其意愿而为意思表述,但又因为与生效
条件不符合而最终无法实现其意愿。这种行为仍然
属于法律行为的范畴,也就是无效法律行为。但是
从结果来看,定义则会将法律行为归为合法行为。 这是因为,某种法律关系产生了行为的结果,而这种 行为就是法律的事实,因此,从行为结果的角度来分 析,法律行为必然是合法行为【2]。再者,从大陆法的
角度来看,各国在这个概念上的分歧很小,其普遍认
为这是一种目的在于形成一定法律后果的意识表示
行为。但笔者认为,民法通则将法律行为界定为合 法行为受到了很多学说的影响,大部分学说倾向于
合法,其似乎是从这种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分类
中找到了一些依据。因此,以行为结果为标准,将之 界定为合法行为是合理的。
三、法理学范围下我国对法律行为概念
的使用现状
目前,在法理学的领域,有将法律行为概念扩大
的趋势。换言之,即是将法律行为进行抽象,从而成
为统领每个部门法的概念。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看
出,法律行为还是完全属于私法上的概念,法律行为 与私法自治、社会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律行为的
主要功能是对私法自治进行实践,主要目的是对私
权的推广,与公权进行对抗。有法律学者指出:除开 私法领域,并没有意思自治,也就是说权利义务的设
立、变动以及清除不能依照私人的意思而变化,最终
无法实现意识表示,也就谈不上法律行为的用途。基 于法理学的大体系来说,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行
为这些要素必定会形成,尤其是法律行为。法律规范
本来也属于一种行为模式,其调整的主要对象是社会 关系,而整个社会关系模式也就是法律行为模式。因
此,核心概念的形成,会影响到法理学理论体系结构
的构建。法理学范围下的法律行为概念是对每个部 门法的统领,其中包含了行政法律行为、刑事法律行
为以及民事法律行为。很多法理学教材也出现过类 似的分类,但目前这种分类方式已经越来越少,被逐
渐淡化了,且有意无意地对法律行为的问题进行回 避。只有张文显所编写的《法理学》用了大量篇幅对
法律行为进行诠释,但也没有采用这样的分类方式, 而是将之划分为两类: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其中,
法理学范围下的法律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每一位成员 在自己意志的控制下而实施的,通过法律的规范和要
求,引起法律后果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行为,也就
是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差别 。
参考文献
[1]孙宪忠.法律行为制度构造与民法典的制定EJ].岳麓 法学评论,2003(2):123—138. [2]陈文华.论中国法律行为制度的继受[J].经济研究导 刊,2009(28):207—209. E33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7,
责任编辑:崔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