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艺中构成主义形式的审美特质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4
现代陶瓷艺术的形态结构特点分析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而现代陶瓷艺术则是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
现代陶瓷艺术的形态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陶瓷艺术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
传统陶瓷艺术在形态上较为局限,多以实用性为主要目的,形式多为器皿和装饰品。
而现代陶瓷艺术在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家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
现代陶瓷作品可以是以器皿为载体的艺术品,也可以是雕塑、装置等抽象形式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们通过对陶瓷材料的处理和构思,赋予作品以新的形态和内涵。
现代陶瓷艺术在结构上注重独立性和空间感。
传统陶瓷艺术在结构上多以圆筒形或扁圆形为主,强调整体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而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则更加注重对结构的独立性和空间感的表现。
艺术家们通过对瓷坯的造型和结构的处理,使作品呈现出层次感和内外空间的对比。
作品的结构既能够保持整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作品内部和外部的流动和变化。
现代陶瓷艺术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形态结构的新特点。
传统陶瓷艺术多采用陶土为主要材料,而现代陶瓷艺术则采用了更多的新材料,如矿石、石英、玻璃等,使作品在形态上更加多样化。
现代陶瓷艺术的工艺技术也得到了革新和提高,如釉下彩、拼花、嵌画等工艺的应用,使作品在形态上更加丰富和细腻。
现代陶瓷艺术的形态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样性、独立性和空间感、创新和个性化以及材料和工艺的变化等方面。
这些新的形态结构特点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力,也使现代陶瓷艺术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分。
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陶瓷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意蕴和多重功能要素的文化载体,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
这种多重与多维是由陶瓷器物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方面较之其他纯粹的实用具,陶瓷有着丰富而鲜明的文化和艺术,这表现在它的造型和纹饰上;另一方面,較之纯粹的艺术品,如绘画,它始终又有实用目的的伴随,这表现在它的实用功能方面。
正是这种实用与审美的结合,陶瓷器物反映出人类建立在生存需求基础上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种贴近人生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情怀,使陶瓷不局限于纯粹的艺术品或纯粹的实用品单一特性。
本文阐述当代陶瓷的艺术化与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并系统梳理了其中内在的联系。
标签:当代审美;陶瓷艺术说起陶瓷,一般会按照官窑、民窑这样从窑口属性对它们进行区分,这在封建社会迎合了社会阶层的划分,从一定意义上说,陶瓷是一种对“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殊沟通。
这些特点里包含着一些重要的哲理,它在简单中孕育着人性的自然要求,在实用中包含着理想的追求,在无意中体现着必然,在随意中展露着人的天性,而且曾在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过程中,以实实在在的“存在”凝结着最初“发生”的一瞬及其人的精神目的,“物化”着我们的心灵,“结构”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当代陶瓷审美的多样化特点1. 雅、俗的两极分化和转化雅文化在陶瓷艺术上的审美需求表现主要是精雕细琢,画面富丽堂皇,比如传统陶瓷粉彩艺术。
俗文化反映文化程度低的民间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文化需求,比如民窑青花瓷,随意几笔勾勒画面,体现出简洁粗犷的艺术特色,画面题材也多是体现民间劳动人民的世俗生活,比较多的题材是表现民间传统的岁时节令、生活礼仪、民间风情等,如体现儿童放风筝、蹴鞠、放鞭炮等画面的“婴戏图”,以“福”、“禄”、“寿”、”喜”、“善”进行装饰的画面。
从当今的陶瓷审美来看,当代人对“雅”、“俗”有了重新的认识,年老之人认为传统之雅是至高无上的,无以伦比的。
而年轻人则认为陶瓷市场上千篇一律的传统陶瓷显得非常之俗,不管此陶瓷作品的绘画功底有多么的精细,只要画面模拟传统而一成不变,即显得非常之俗。
28吴月琴 吴路琴陶瓷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陶瓷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陶瓷颜料、陶土以及陶瓷艺术创作工具等),通过艺术家的想象思维,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
创作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形成一种空间的,也是一种静态的陶瓷视觉艺术。
而陶瓷绘画艺术是陶瓷造型艺术的基本。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视觉形式 陶瓷绘画艺术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一切精神性的内涵都需要通过独具个性的视觉形式来表现。
在创作中,形式总是确定的,而内容可以是不确定的,形式可以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除去形式,绘画就不复存在了。
文学、戏剧、影视等单纯追求形式是没有意义的,视觉艺术却能够相对独立地呈现形式美。
无论是他类艺术的发展,都是形式变幻的历史。
当然,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也要有意味,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中国绘画总结出用线的十八种描法,山水画绘制的几十种皴法,以及各种运用水墨的技巧,如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没骨法等,而陶瓷绘画有瓷上国画之称也就是很好地吸纳了中国画的精髓。
历经元、明、清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在形式创造方面形成了明暗法、色彩学、艺术解剖学、透视学等,其目的都在于努力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求造型与写意的完美,展现陶瓷艺术美。
2、具有瞬间延展性 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但绘画艺术常常以这种瞬间的、凝固不动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内涵,使观赏者从绘画所表现的瞬间,联想到瞬间前后的延续情节、情感等。
绘画表现动作时必须“寓动于静”,也就是选取动作发展的某一瞬间,而最佳的一瞬间应当是最能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能使人想象出更多东西来的一瞬间。
珠山八友王琦的粉彩人物《桃园三结义》,画的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一段故事情节。
作者选择了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由于怀着同一个梦想而结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他们的抱负于是就在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从此开始了他们轰轰烈烈的壮阔人生。
陶瓷美学特征分析报告陶瓷美学是指以陶瓷作品为载体,通过艺术手法和审美原则创造出的艺术品的美感特征。
陶瓷美学具有以下特征:首先,陶瓷美学具有形式美。
陶瓷作品在造型上追求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无论是器形还是雕塑形象,都力求在形态上达到美的境界。
例如,在中国传统陶瓷中,瓷器的器形多以曲线为主线,突显整体的韵律美。
其次,陶瓷美学强调色彩美。
陶瓷作品的色彩运用是陶瓷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能够使陶瓷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或者庄重典雅。
例如,中国古代青花瓷器采用了蓝色与白色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色彩美感。
再次,陶瓷美学注重质感美。
陶瓷材质的特点决定了陶瓷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感美。
陶瓷作品表面的光泽、质地和纹理等都能够给人以触觉上的愉悦。
例如,中国象牙白瓷以其光洁细腻的触感,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
此外,陶瓷美学追求功能美。
陶瓷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品,所以其实用性是陶瓷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容器或器具,陶瓷作品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操作的便捷性。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具和餐具,在造型上通常会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和方便。
最后,陶瓷美学注重情感美。
陶瓷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意境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中国著名陶瓷艺术家范曾的作品《蓝调》传达了作者对夏日阳光下的湖泊的浓浓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陶瓷美学具有形式美、色彩美、质感美、功能美和情感美等特征。
这些特征的融合和统一,使陶瓷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陶瓷美学的特征也是我们欣赏和评价陶瓷作品时的重要参考。
陶瓷艺术的三大美感陶瓷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陶瓷为材料,通过手工艺和装饰技巧创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美感,包括形式美、色彩美和纹饰美。
下面将从这三大美感角度对陶瓷艺术进行探讨。
在古代中国,陶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器型的设计上。
比如汉代的陶俑、唐代的三彩釉陶瓷、宋代的青瓷等,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器型美感。
汉代的陶俑以其栩栩如生的造型和细腻的手工艺术而著称,唐代的三彩釉陶瓷则以丰富多彩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著称,宋代的青瓷则以其简洁的器型和纯净的釉色成为当时的佳品。
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形式美已经不再局限于器物的实用性,而更多地是对艺术家个体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表达。
现代陶瓷艺术家通过对形式的塑造和设计,创造出了许多富有艺术感的陶瓷作品,这些作品既不失实用性,又展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力。
色彩美陶瓷艺术作品的色彩美是指釉色、绘画和烧制工艺所呈现出的美感。
色彩美是陶瓷艺术作品最直观的美感之一,不同的釉色和绘画风格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在现代陶瓷艺术中,色彩美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釉色和绘画风格,艺术家们通过对釉色和绘画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色彩美。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中的釉色和绘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蓝、白、红等颜色,而是包括了更加多样化的色彩和绘画形式,使得现代陶瓷作品呈现出更加鲜活和生动的色彩美感。
纹饰美陶瓷艺术作品的纹饰美是指雕刻、烙画、压花等装饰技法所呈现出的美感。
纹饰美是对陶瓷作品表面装饰的审美价值的一种称谓。
中国古代的陶瓷作品以其独特的纹饰美而著称,比如唐代的三彩釉陶瓷中的纹饰多为花鸟人物等自然图案,宋代的青瓷中的纹饰则多为抽象的几何图案和篆刻书法,这些纹饰都展现出了中国古代陶瓷作品的独特的纹饰美感。
陶瓷艺术拥有着独特的美感,包括形式美、色彩美和纹饰美。
这三大美感共同构成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审美魅力,使得陶瓷艺术在人们心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陶瓷艺术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美感,为人类艺术创造更加优美的视觉享受。
陶瓷艺术的特点陶瓷的发展史人类进化的文明史,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那么,陶瓷艺术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瓷艺术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现代陶艺的特征现代陶艺需要借助于物质材料凝固它的存在。
这种物质材料有着最具亲和力的一面,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塑造出蕴含着艺术家审美感情的艺术形象。
现代陶艺的艺术形象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一)物质媒介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家是用他的艺术材料、工具来感觉、体验和选择事物对象的……艺术家不仅是有审美感情的人,且是时时带着他的材料直觉和材料意识进行审美感知和体验,从而进入创作构思和实践性创作活动的人”。
现代陶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艺术家对材料及其性能的认识、掌握以及对其所进行的审美加工。
材料不同,审美加工方法不同,艺术作品的面貌随之不同。
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物质媒介的特殊审美属性,艺术家们自觉寻找和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段和方法的材质,以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使得物质媒介的天然审美属性得到释放和裸露,构成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国美学家鲍桑奎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任何艺术家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这种愉快和能力感当然并不仅仅在他实际进行操作时才有的。
他的受诱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的特殊灵感”。
现代陶艺的物质媒介性,表现为材质(泥性)、色(釉料)等所表现的审美意义,具体表现为材质美、釉色美等等。
材质美,表现为质地美、纹理美和光泽美等能激起人们美感的自然属性。
拥抱泥土,回归本色,是当代众多现代陶艺家的内心渴求,有的在这一方面已有成功的探索和卓绝的成就。
(二)技巧性任何一种艺术,如美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等,都需要高超的技巧,这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是艺术创作,就需要这种技巧,正如黑格尔所说:“除才能和天才外,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很接近于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
浅析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美学特征陶瓷装饰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它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都是在传统、创新、继承、发展中过来的。
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传统,而且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标签: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美学特征中国的陶瓷艺术经历了数千年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提高,在物质生产、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都呈现举世无双,被世界人民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不论古今中外的人士,每论及中国的陶瓷装饰艺术无不钦佩。
当今,中国陶瓷艺术更有了飞速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方面都令世人赞叹不已。
中国陶瓷之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像征,是由其造型、材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决定的。
陶瓷装饰有釉上绘画,釉下雕刻,利用各种颜色釉装饰,也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综合装饰。
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紧密相联的,同时也受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陶瓷装饰艺术就是讲究美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装饰布局,通过艺术装饰來衬托材质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中国陶瓷装饰的渊源与发展中国陶瓷是沿着简单到复杂的道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装饰各具特点,都经历了其发生、成熟、发展的过程:(1)东汉到三国,是我国陶瓷完成从无釉到有釉,釉层由薄增厚,实行通体施釉、釉层光润似玉的重要阶段,装饰特色为“古拙质朴、厚重的装饰味、简淡空疏”;(2)唐代,北方的白瓷与南方青瓷相呼应,形成了唐代的“南青北白”的陶瓷布局,“唐三彩”广泛流行。
唐代陶瓷以其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艺术风格著称;(3)宋代是中国瓷艺蓬勃发展的时代,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产品有单色刻划花纹片釉与堆雕影青及釉上加彩等技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效果。
宋瓷装饰的特色为“素淡、恬静、幽雅”;(4)元明清时期,彩绘广泛流行,创青花、釉里红、斗彩、古彩、珐琅彩、粉彩、色釉等各式陶瓷装饰手法,中国陶瓷装饰文化正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智慧的结晶。
论现代陶艺如何塑造美感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中,现代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吸引着众多的目光。
它不仅仅是泥土与火焰的交融,更是艺术家情感、观念与审美追求的载体。
那么,现代陶艺究竟是如何塑造美感的呢?材料与工艺的巧妙运用是塑造现代陶艺美感的基础。
泥土,这一最为原始的材料,在现代陶艺家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泥土为作品带来了丰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陶艺家们通过对泥土的揉、捏、搓、压等手法,展现出泥土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同时,现代陶艺在烧制工艺上也不断创新。
从传统的柴烧、煤烧到如今的电烧、气烧,不同的烧制方式赋予作品不同的色泽、肌理和硬度。
比如,高温烧制能使作品表面产生光洁、坚硬的质感,而低温烧制则可能带来质朴、粗糙的效果。
此外,釉料的运用也是关键。
釉料的色彩、透明度和流动性,为陶艺作品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
陶艺家们通过对釉料的精心调配和施釉技巧的掌握,创造出或含蓄、或奔放、或细腻、或粗犷的艺术风格。
造型与形式的创新是现代陶艺塑造美感的重要手段。
现代陶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瓶、罐、碗等实用器皿的造型,而是大胆地突破常规,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
有的作品以抽象的几何形状组合,展现出简洁明快的现代气息;有的则模仿自然形态,如花朵、树木、山川等,传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还有的将不同的造型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
在形式上,现代陶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有的作品注重整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有的则强调局部的细节和变化;有的以对称的形式展现出平衡与和谐之美,有的则运用不对称的手法营造出动态和不稳定的感觉。
这种创新的造型与形式,使现代陶艺能够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触动。
功能与审美并重是现代陶艺塑造美感的独特之处。
现代陶艺作品不再仅仅是装饰性的摆设,而是更多地融入了生活的实际功能。
例如,一些陶艺制成的餐具、茶具、花器等,既实用又美观。
它们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一份艺术的韵味。
试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首先,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现代感和时尚感。
在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设计思路,不断创新和尝试,使得陶瓷艺术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如今的陶瓷艺术已经不再是单调的静态陈列品,而是更具活力和动感的艺术作品。
例如,国内知名的人民陶艺就推出了一系列时尚精致的手工陶瓷,极具文化和艺术魅力,这些最新的作品采用了很多现代工艺和数码生产技术,呈现出了更加独特的陶艺魅力。
其次,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表现力和体现力。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代,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轮美奂,而更加注重表现力和体现力。
现代陶瓷艺术家们越来越注重通过自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艺术家们用陶瓷的材料和技术,创造了一些实验性和表现性很强的陶艺作品,例如类似佛像形状的高科技瓷器和仿古整体莲花陶瓷器等,以及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陶艺作品,如使用现代家具设计元素的陶瓷艺术品以及乔治亚陶瓷艺术家Avery Palmer创作的复杂陶艺品等。
最后,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文化和环保意识。
现代陶瓷艺术号召人们挽救传统手工艺术和环保理念,让古老的工艺得到周期性地发扬和光彩,以及将环保理念融入陶瓷艺术中,让人们感知到生态环保所带来的美和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主张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再生,同时也提供了更加环保和安全的材料和工艺,战略性地发展陶瓷艺术理念,达到更好的环保效应。
总结来说,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现代感、表现力、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艺术家们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元素,注重对当代生活的反映和创造,也不断创新和挑战传统审美。
真正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变革趋势,成为了当代艺术界的瑰宝和迷人之物。
试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陶瓷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和实用性,而是更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传统的陶瓷作品往往以传统工艺和图案为主,而当代陶瓷艺术家更加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创作。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陶瓷形式,而是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性化。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
当代人们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他们希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快乐和情感的表达。
陶瓷艺术家注重通过作品传递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造型、色彩、纹理等艺术手法打动观众的情感。
观众也可以通过与作品互动,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现代生活和文化的表达。
陶瓷艺术家通过将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他们可以运用陶瓷材料表现当代人物形象、城市景观、社会问题等,同时也可以通过题材选择、图案设计等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增加,陶瓷艺术家也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
他们注重使用环保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创作,关注作品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利用,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不再局限于实用性和传统形式,更加注重创新、个性化、审美体验、情感表达、现代生活和文化的表达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代陶瓷艺术家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手工艺品陶瓷的审美形态和价值一、审美形态手工艺品陶瓷的审美形态主要包括造型、图案和色彩三个方面。
1. 造型手工艺品陶瓷的造型是其最基本的审美元素。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陶工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结构的把握,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器物。
这些器物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餐具、酒具,也可以是装饰品、工艺品等。
无论是简约大气的清代青花瓷,还是精美细致的宋代官窑瓷器,其造型都展现了陶瓷艺术的绝妙之处。
造型的设计既考验着陶工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这是手工艺品陶瓷所特有的审美形态之一。
2. 图案图案是手工艺品陶瓷的另一个重要审美元素。
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吉祥纹样和自然图景一直是陶瓷器物上最常见的图案元素。
这些图案既能够增加器物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又可寓意吉祥如意,给人以美好的寓意。
比如青花瓷上的莲花图案、龙纹、寿字纹等,都是传统陶瓷器物上常见的图案,它们通过不同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丰富的审美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色彩二、价值手工艺品陶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
1. 审美价值手工艺品陶瓷在审美价值方面具有独特魅力。
它不仅体现了陶瓷工艺的精湛和绝妙,更反映了陶瓷器物在审美形态上的卓越表现。
无论是古代的青瓷、白瓷,还是近现代的景德镇彩绘陶瓷,都展现了不同的审美特色。
陶瓷器物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工艺品陶瓷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陶瓷艺术家们追求的艺术目标。
2. 文化价值手工艺品陶瓷在文化价值方面也有着重要地位。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无论是景德镇、宜兴等陶瓷之乡,还是南宋、元明等历史时期的名窑,都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
这些陶瓷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和瑰宝,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82Vol.18720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了包豪斯学院。
当时,包豪斯学院的学者们做了许多有实效的尝试,在作品设计过程中他们摒弃了许多装饰因素,专注探索如何用结构本身来展示作品的美感,并且有实际应用价值,逐渐形成了包豪斯学院理念: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即把拥有丰富想象力的理念和现实比较纯熟的技术结合起来,为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服务。
这种理念可以应用于建筑、雕塑、陶瓷、绘画等多种艺术材料的创作,为以后的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实际可行的理论方法与现实依据。
包豪斯学院的建立为构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有前卫思想观念的构成主义(当时主要是指由一块块金属、木块、玻璃等材料组合起来的雕塑)迅速发展起来,形态构成学也随之得以确立,得到广泛的传播,涉及的方向也趋于多个艺术领域(如建筑、绘画等),最终明晰了其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构成主义的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美的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视觉表象产生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审美判断会受到地域、气候、环境、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但在审美判断过程中,有一些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相对稳定、成为人类社会所共识的审美原则,即形式美的形式法则。
①形式美法则的形成是历史的演化和积累的结果,因而构成主义的形式美法则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陶瓷造型设计与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其他艺术一样,是体现视觉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陶瓷造型设计是实现陶瓷实用与欣赏双重功能的重要环节。
在陶艺创作过程中,陶瓷造型设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在造型设计方面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仍需要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法则来做引导。
陶瓷艺术造型表现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含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
现代陶艺审美特点的几点思考作者:李梅来源:《佛山陶瓷》2014年第01期摘要:现代陶艺具有所有视觉艺术的特征,从形式到表现手法,再到观念意识的表达全部注入了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爱好与审美取向。
审美作为人的复杂心理活动受到审美主体的个人文化修养、社会观念意识的影响,现代社会总的审美倾向具有多元性、流动性,主观性。
关键词:现代陶艺;审美;多元化1 前言“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
[1]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审美认知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道两家文化为核心的审美倾向。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
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3]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2 现代陶艺审美的多元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