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3.62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童年创伤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亲爱的同学:你好!你对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是否感到舒服? 你是否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你能否完全信赖别人? 成人依恋理论认为,在幼儿关系环境中学习到的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反应,为成年期亲密关系模式的建立打下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成人依恋的关系,及家庭和同伴支持在这种关系中的作用。
请仔细阅读每一部分的说明,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如实作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填写本问卷大约需要10-15分钟,请确保完成所有的题目,以确保数据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查结果为匿名填写,仅用于课堂教学,不会泄露个人隐私,请放心回答。
衷心感谢你的理解和参与!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信息你的性别: [单选题] *○男○女你的年级 [单选题] *○大一○大二○大三(23专升本统一为大三)○大四请输入您的出生日期: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专业 [单选题] *○普通学前○学前教育(专升本)○学前教育(中本贯通)○学前教育(高本贯通)○学前教育(中外合作)你的家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与地区: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为独生子女 [单选题] *○是○否你的家庭类型为: [单选题] *○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三代同堂○隔代家庭(只有祖父母与孙辈)○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其他你的家庭经济状况 [单选题] *○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第一部分】指导语: 下面的28 道问题用于反映您 18岁之前与家长相处的状况,请选择最贴合您实际的一项。
(选择哪个就在哪个选项上打"√")。
注意:不要多选也不要遗漏。
说明:1)问卷中的"家长"是指与您生活在一起并抚养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您的父母,还有的是爷爷奶奶、养父母、兄长等;2)如果在某种行为上"家长"们并不统一,请根据行为程度表现的更严重的来回答。
大学生成人依恋家庭类型和生源地差异研究作者简介:柳絮(1982-),女,河南省驻马店,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家庭类型和生源地上的差异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大学生成人依恋量表,随机抽取1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从家庭类型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在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从生源地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4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家庭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家庭类型前言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1]。
大学生良好的成人依恋是安全型,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在和亲友相处中,对接近和亲密感到舒服的程度较大以及大学生生活中感到在需要别人帮助时,能有效依恋他人的程度也较大,而生活中担心被别人不喜欢或者不接受及担心被别人抛弃的程度也较小。
大学生的早期依恋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的互动没用改善的话,成人依恋会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品质。
故成人依恋的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很有必要,为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家庭类型和生源地上的差异现状,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随机抽取1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98份,有效回收率100%。
其中,家庭类型:独生子女家庭有27人,非独生子女家庭有171人;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有30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168人。
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
(二)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基本情况,包括班级职务和学历。
采用2003年吴薇利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1],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共18个项目,采用五点自评,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
该量表含4个维度,分别为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及焦虑维度。
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一、本文概述依恋理论,源自发展心理学,描述了人类个体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
这种纽带对于个体的情感发展、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扩展至成人领域,形成了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量表,作为衡量成人依恋模式的重要工具,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
文章将对成人依恋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将重点介绍《成人依恋量表》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量表有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阐述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修订过程,以及样本选取、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和讨论,文章将评估《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该量表在中国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为成人依恋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 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是个体在生命早期与主要抚养者(通常为母亲)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已经从婴儿期扩展到了成人期,形成了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人阶段对他人,特别是亲密伴侣的情感联结方式。
近年来,随着亲密关系研究的兴起,成人依恋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成人依恋量表作为评估成人依恋模式的重要工具,其在国内的应用和评估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后续的成人依恋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估工具。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款成人依恋量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成人依恋问卷》(AAQ)、《成人依恋量表》(AA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等。
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恋爱是每个人成长中的一部分,而青年时期的恋爱关系更是至关重要。
在青年恋人之间,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以及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类型对冲突解决行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冲突解决行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成人依恋是如何影响青年恋人的亲密关系的。
成人依恋类型通常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的恋人通常对亲密关系有着较高的信任和安全感,他们倾向于积极主动地与伴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回避型依恋的恋人更可能避免与伴侣产生亲密关系,他们往往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缺乏共情和支持。
焦虑型依恋的恋人则对伴侣的安排和情感回应过度关注,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全感,他们常常依赖伴侣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因此,安全型依恋的恋人更容易建立稳定、满意的亲密关系,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恋人则面临着更多的困扰。
然而,即使拥有不同的依恋类型,恋人之间的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冲突解决行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又有什么影响呢?研究发现,合作、妥协和解决性冲突的行为都与较高的亲密关系满意度相关。
当恋人能够共同面对冲突,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愿意进行妥协时,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将更加稳定和满意。
然而,当出现攻击、回避或沉默等不良的冲突解决行为时,亲密关系满意度则会下降。
因此,积极的冲突解决行为是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
除了冲突解决行为,亲密关系满意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互信、倾听和共情能力是构建满意亲密关系的关键。
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以及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倾听和共情,都有助于增进亲密感和满意度。
此外,亲密关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对满意度至关重要。
当恋人能够持久地经营和维持亲密关系时,他们更有可能在彼此间建立起满意的关系。
综上所述,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类型、冲突解决行为以及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依恋与成人关系的转变依恋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保护、依靠和安全感的需求,它在婴幼儿期起源于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与成人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依恋与成人关系的转变,并分析其对个体成长和成人关系的影响。
一、婴幼儿期的依恋在婴幼儿期,依恋是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密切而特殊的情感联系。
根据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文斯的研究,婴儿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和不稳定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婴儿通常表现出对母亲的信任和探索性行为,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则表现出过度依赖或拒绝亲密接触的行为,不稳定依恋的婴儿则会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紧张和焦虑情绪。
二、童年期的依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童年期的依恋模式也发生变化。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拥有更多的社交关系,包括与同龄人的亲密友谊和与老师、父母的良好关系。
这些关系对儿童的依恋模式和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中,儿童将依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转移到与老师的依恋上。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儿童建立信任感和学习动机,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导致儿童情感不稳定和学习问题。
与同龄人的友谊也对儿童的依恋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研究,有良好友谊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安全依恋的特征,相比之下,孤独和疏远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不安全依恋的特征。
三、青少年期的依恋进入青少年期,个体逐渐独立成长,依恋模式也再次发生调整。
青少年期是个体探索自我身份和建立独立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与同龄人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加重要。
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发生转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同伴的依赖增加。
与此同时,青少年也开始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分离的冲动,试图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这是一个逐渐解开与家庭依赖,并寻求独立的过程。
四、成年期的依恋进入成年期,个体在依恋关系上经历了新的转变。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爱情关系和创造自己的家庭。
爱情关系成为成人依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依恋经历选择伴侣,尝试在爱情关系中获得曾经得不到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成人依恋理论下《正常人》的依恋类型解析成人依恋理论下《正常人》的依恋类型解析《正常人》是作者萨利·鲁尼的一部成人小说,它以男女主角康奈尔和玛丽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依恋关系。
本文将根据成人依恋理论,对康奈尔和玛丽安的依恋类型进行解析,从而深入探讨小说中的情感动力和情绪变化。
成人依恋理论是基于儿童依恋理论的延伸,认为个体在成年后同样存在着依恋需求。
根据这一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安全型依恋意味着个体能够信任他人、接受他们的支持和安慰。
回避型依恋则表现为对近距离关系的回避,个体更喜欢独立自立。
焦虑型依恋则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恐惧失去对方。
康奈尔是个性内向、封闭的人,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父母关系破裂和自己被欺负的经历。
这些不良经历使他形成了回避型依恋。
他在与玛丽安的感情发展中,一直尝试着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害怕陷入依赖关系,害怕与玛丽安产生过深的情感联系。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试图远离玛丽安,甚至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只为了避免与她产生更多的关联。
回避型依恋使得康奈尔无法真正地与玛丽安沟通和相互依靠,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分离。
相比之下,玛丽安展现出了焦虑型依恋的特征。
她在童年时期缺乏充分的安全感,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与康奈尔的感情发展中,她表现出对他的过度依赖。
她需要不断地得到他的关注和关心,否则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感。
在小说中,她经常自责自己缺乏吸引力和价值,害怕康奈尔会离开她而导致失去全面。
玛丽安在康奈尔的面前失去了安全感和自信心,无法独立自立。
最终,她选择了一个没有康奈尔的生活,以期寻找自己的独立和坚强。
由于康奈尔和玛丽安的依恋类型不同,他们的感情关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干扰。
回避型和焦虑型之间的互动往往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康奈尔的回避和玛丽安的焦虑使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手。
康奈尔觉得他无法满足玛丽安的需求,而玛丽安则感到自己始终无法得到康奈尔的真正支持和理解。
异地恋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关系:沟通姿态的中介作用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异地恋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沟通姿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异地恋作为一种特殊的恋爱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罕见。
由于地理距离的隔离,这种恋爱模式对个体的情感依恋和沟通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成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的依恋经历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依恋风格,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关系。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异地恋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同时,考虑到沟通在异地恋中的重要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沟通姿态如何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数据,以期为理解异地恋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升其恋爱关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文献综述在撰写《异地恋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关系:沟通姿态的中介作用》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时,我们将首先概述异地恋、成人依恋、恋爱关系满意度以及沟通姿态这四个关键概念的相关研究。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些概念在异地恋背景下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沟通姿态如何在这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我们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异地恋,或称为远距离恋爱,是指情侣双方因地理距离而分隔两地的一种恋爱模式。
异地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维持机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提高关系满意度。
研究发现,信任、沟通、承诺和情感支持是维持异地恋的关键因素(Stafford Dainton, 2006)。
异地恋情侣通常需要更高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Guldner Swensen, 1995)。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其成年期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和维持亲密、安全感的倾向。
成人依恋风格通常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Fraley, 2002)。
研究表明,成人依恋风格与个体的恋爱关系满意度密切相关。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面临更多关系问题(Mikulincer Shaver, 2007)。
2004年第3期No.3 200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32期SumNo.132
[收稿日期]2003-11-10[作者简介]吴薇莉(1967-),女,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博士生,西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简渝嘉(1967-),女,重庆人,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方莉(1970-),女,重庆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博士生。
§博士生论坛§成人依恋研究吴薇莉1,简渝嘉2,方 莉1(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和成人依恋的检测维度。[关键词]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心理过程[中图分类号]B8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3-0131-04
一、依恋概念及依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1969)[1]是最早提出“依恋”概念的学者。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依恋的阶段性发展及其内部机制,并对依恋的特征进行了剖析。Bowlby在KonradLorenze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HarryHarlow的研究(幼猴尽管由铁丝做的母猴喂养,但却寻求依偎有绒织物的母猴)的基础上提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面对现实可能的威胁和危险时会产生对照看者的亲近以获得安全感,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方式。所以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弱小个体,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安全感。由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依恋联结却是持续存在的,这一本质使得依恋理论能够扩展应用,安全 不安全的依恋质量会成为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因此,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研究。Bowlby在依恋的定义中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2]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二、成人依恋研究的领域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和成人依恋的检测维度。主要涉及成人依恋类型研究;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心理病理;成人依恋的评估等。1.理论研究:(1)依恋关系A.成人依恋状态与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关系依恋理论揭示,在童年期发展出的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成为其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Bowlby认为依恋是人类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成人的依恋状态与其童年经历有关,很多孤独的成年人报告其童年与父母关系糟糕,成年后或者与伴侣疏远或者过度牵绊,这提示依恋历史会影响到成人孤独的发生和出现频率[3]。童年时代形成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会指导、形成其亲密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并在其一生中都会产生作用。B.成人依恋与成人人格特质的关系依恋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一个假设是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他人热情,与他人互动较好,而有回避性依恋类型的人较少卷入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与其相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系。McCrae和Costa在1990年的研究中用NEO人格量表(五因素人格模型)评估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经验开放性与谨慎性五个特质。Shaver和Brennan(1992)年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比矛盾和回避依恋类型的个体较少表现出神经质,而更多表现为外倾性[4],Carver在1997年也用五因素人格模型评估人格特质,发现安全依恋类型与外倾性和宜人性的人格特质有关,而矛盾依恋类型与神经质有正相关,回避依恋类型与外倾性和宜人性有负相关[5]。Hazan和Shaver(1990)年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成人比焦虑—矛盾依恋类型的个体有更高的自尊和表现得更直率,较少孤独。总之,研究发现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个体在某些人格特征上也有差异,并会持续其一生。除了对正常人格特质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的研究外,也有研究关注人格的病理维度与依恋类型的关系,后面将会叙述。C.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成人情感依恋的研究最初始于Hazan和Shaver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Bowlby认为依恋关系在成人情感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Hazan和Shaver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有浪漫的热情的爱,而较少有极端的无我的、完全奉献式的爱;回避依恋类型对应于游戏式的爱;焦虑—矛盾的依恋类型对应于占有、依赖式的爱。安全依恋类型常有积极的关系,回避依恋类型较少有满意的、亲密的关系,焦虑—矛盾依恋类型则与除热情以外的积极关系的特征呈负相关。Feeney和Noller的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类型对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当信任并有充分的自信,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回避类型主要表现为回避亲密关系,而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焦虑—矛盾类型主要特点是依赖和渴望投入情感中,常常是一种神经质的投入,而非慎重的、朋友式的爱[6]。
(2)成人依恋工作模式Bowlby(1982,1988)认为个体在其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形成“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工作模式又称心理表征模式,这是一套认知结构,并被整合进其人格中,对其自身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影响。内部工作模式不仅包含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还包含了个体对他人和自身的情绪反应及情绪的调整。个体在早期对母亲或父亲的依恋中形成的自我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到其他各种关系(伴侣、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关系),并对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情绪、认知和行为起着指导作用。依恋模式及与之相连的内部工作模式在早期一旦形成,并在外部环境中持续和固定下来,则它们在个体人生发展中的变化就会相对较小(Bowlby,1979)。这些模式可以过滤现实中的相关信息,操控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反应。Ainsworth(1989)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Bowlby依恋理论中心理表征的核心是依恋行为系统伴随人的一生,并提供了一种理解依恋表达的发展变化的依据,以及了解它对各种关系中的行为和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3)成人依恋类型A.Bowlby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儿童的依恋会转变成成人依恋模式,并描述了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这三种分别是: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型。强迫给予照顾型是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他们常常因为需要一些人的关注而给予别人帮助,也常常设法对另一些并
·13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132期不需要或不欢迎他们的侵入性的建议或行为的人给予帮助。这种人典型的童年经历是由于其母亲有心理疾病如抑郁或残疾而导致母亲功能不能发挥作用,儿童扮演母亲的角色去照顾父母亲、兄弟姐妹等,这种经历会产生一种信念,通过给予帮助而产生情感联结。强迫寻求关怀型来源于童年时代长期处于一种害怕丧失或被遗弃的状态,如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没有反应,或者孩子的需要被拒绝,父母由于管制或监禁而不在家,儿童可能会由养育机构养育或由亲戚抚养,其住所可能变化不定;另一种情节,即当父母以他会离开威胁孩子,或伤害孩子或伤害他自己或伤害父母中的另一方时,孩子会产生一种心理遗弃(psychologicalabandonment)感,这种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父母行为常使儿童产生焦虑反应。因此,在这些个体的成人关系中会渴望爱与支持。由于强烈地害怕被依恋对象遗弃,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或信任(Bowlby,1977)。强迫自我依赖型是强迫寻求照顾型的对立表现,Bowlby(1977)认为这两种类型可能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强迫自我依赖型是把自我从他人身边转移开,而不是与他人联结,他们对他人不信任,总是将他人推开以避免被亲近,这可以保护自己免受被遗弃的伤痛。B.Georage,Kaplan,Main(1985)的成人依恋访谈(AdultAttachmentInterview,AAI)量表分数对成人依恋作了三种分类:安全 自主,不安全 拒绝,不安全 先占。安全 自主类型的个体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地评价依恋关系。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经历的记忆与过去经历的意义,如不安全 拒绝类型的成人否认或低估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他们回顾特殊事件有困难,常常将经历理想化,也常会描述他们早期被拒绝的历史;而不安全 先占类型的人,则表现出对过去经历理解的混乱,与父母当前的关系常常抱怨,可能表现为指责,也可能表现为暗自生气。此外还有所谓“悬而未决”型,这是一个“无法分类”的类型,这些成年人可能报告与依恋相关的创伤,如丧失或虐待,他们一直不能将创伤与现实整合统一。C.Bartholomew,Horowitz(1991)的成人依恋访谈(AttachmentInterviews)量表有四个分类系统:安全、先占、拒绝、恐惧。安全型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认为关系有价值,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先占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拒绝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型的特征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2.成人依恋的临床心理病理研究Bowlby是临床精神病医师,他的依恋理论的创立也是源于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二战后孤儿院中孤儿心理障碍的研究,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养育机构的危害。他在临床中也试图寻求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整合,他的临床工作对依恋理论具有指导性的影响。母亲的死亡或其他影响儿童身体或心理的事件,会使儿童产生焦虑和行为不良,成年后产生心理疾病。从依恋理论可知,依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结构,它在一个人的人格、个体发展、与他人关系等方面会产生认知的、情感的影响。因此它对一个人潜在的影响可能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也可能表现为各功能的病理类型。成人依恋类型与自杀行为、癔症的转换症状、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情感关系、不良婚姻、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等有关系。许多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并支持心理病理与不安全依恋的关系。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依恋与总体心理良好状态、症状学及个人问题之间有关系。而且,在对一年级大学生的研究中,Kenny和Perez(1996)发现安全依恋与心理困扰呈负相关。Armstrong和Roth(1998)发现在27名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住院女病人中96%属于焦虑依恋类型。Kenny和Hart(1992)发现进食障碍的女性描述她们对其父母很少有安全依恋,她们的父母很少支持她们的独立性,当她们遇到困扰时也很少寻求父母的帮助。依恋与心理病理关系的研究还涉及抑郁症。Armsden,McCauley,Greenberg,Burke,&Mitch-ell(1990)[7]发现临床上报告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与无抑郁症状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对其父母的安全依恋更少。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青少年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