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成人依恋和情绪智力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关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热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和情绪智力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系统梳理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理论,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为引言、成人依恋理论概述、情绪智力理论概述、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情绪智力现状分析、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策略和结论。
2 成人依恋理论概述2.1 成人依恋的定义与分类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年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的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并在他的依恋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成人依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依赖,能够有效应对压力和冲突。
2.焦虑型依恋:这类个体对伴侣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常常担心伴侣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焦虑和紧张。
3.回避型依恋:这类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较低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对伴侣的亲密需求较低,有时甚至抗拒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2 成人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成人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早期亲子关系、个体经历和性格特点等。
以下是这些因素对成人依恋发展的影响:1.早期亲子关系:个体的依恋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依恋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
依恋是指个体对亲密关系的依赖和依存,包括情感依存、行为依存和认知依存。
大学生成人依恋是指在大学时期形成的依恋类型,通常表现为对父母、朋友、恋人等亲密关系的信任和依赖。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对其自尊和人际信任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成人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及其与自尊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具体目的包括:1. 描述大学生成人的依恋类型及其在大学时期的变化趋势。
2. 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其自尊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
3. 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其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一般背景、研究问题与目标、研究现状分析、方法论、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等。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在线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成人的个人信息和依恋类型、二是大学生成人的自尊水平、三是大学生成人的人际信任水平。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数据,我们采取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例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等。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预计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描述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及其变化趋势。
2. 说明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自尊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
3. 说明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究大学生成人的依恋和自我认知发展情况,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成人的情感成长和人际关系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XX学院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摘要]对215名被试进行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调查,结果发现:(1)在孤独感方面,总体情况较好,大学生的孤独感呈中等偏下水平,在城乡、年级、性别、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在人际信任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呈现中等偏下水平,在城乡、年级、性别、是否独生上没有显著差异。
(3)在孤独感和人际信任的相关性方面,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不愉快,痛苦的主观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社会因素对孤独感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影响[1]。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2]。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孤独感的形成也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笔者推想人际信任会对孤独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低人际信任使交往受限,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孤独感产生。
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我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成长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这一时期亦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3]。
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并研究它与孤独感的关系,旨在从新的角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有效的辅导预测和指导。
1.2 概念界定孤独感(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所提及,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确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
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摘要:本文探讨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以及社交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提出干预措施。
通过对112名大学新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安全型成人依恋对人际适应具有正向影响,避免型成人依恋则对人际适应具有负向影响。
其中,社交自我效能感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安全型和避免型成人依恋能够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来影响人际适应。
为了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本文提出了加强社交技能训练和促进安全型成人依恋形成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成人依恋;人际适应;社交自我效能感;干预措施一、介绍大学新生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生面临着很多新的场景和人际关系,需要逐步地适应。
然而,一些新生可能会遭遇人际适应问题,如感到孤独、社交恐惧等,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
因此,在大学新生群体中,人际适应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个人认知模式,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大量研究表明,成人依恋对人际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将个体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避免型三类成人依恋,其结果发现,安全型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避免型成人依恋则有可能增加人际适应问题的发生率。
社交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本身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交情境和交流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在各种社交情境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人际交往、演说和面试等。
一些研究也表明,社交自我效能感对于人际适应能力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并研究社交自我效能感对这种影响的中介机制。
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以帮助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
二、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的参与者是112名大学新生,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其中男性67人,女性45人。
2.2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了以下测量工具:(1)成人依恋量表:量表包括三个项目,分别是安全型、焦虑型和避免型成人依恋。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研究大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圈子。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变革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可能会感受到孤独情感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缓解孤独感的建议。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大学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机会和挑战。
首先,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背景,他们的交往圈子更加广泛。
其次,大学校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团组织和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
然而,过多的选择和社交压力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焦虑。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1. 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的社交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连接世界的途径,但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孤独感。
许多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往往感觉与他人的互动是虚幻的,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而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也会让大学生变得更加封闭,减少了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机会。
2. 学术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即使在一个充满人群的校园中,他们也可能感到孤独和沮丧。
学术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流和社交活动。
持续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孤独感加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3. 人际关系建立的困难大学生阶段是人际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初到大学的新生往往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的挑战。
而在大学期间,人际关系的破裂、友情的背叛等问题也会导致大学生感到孤独和失望。
三、缓解大学生孤独感的建议1.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校园中的社团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结识新朋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成人依恋类型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探讨[摘要]本文从目前对成人依恋类型及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并由不同的成人依恋类型,探讨其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成人依恋;大学生;孤独感一、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状况(一)孤独感的界定与分类孤独,并不是单纯的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
一个人可以在众人环境中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独感是一种个人体验。
孤独感可分为两类:内在的孤独感和外在的孤独感。
所谓内在的孤独感,是指一种最深层次的心理感受,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具有根本的、永恒的、难以驱散的性质;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
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既与其个人特点或人格有关,也有其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根源,此外,大学校园环境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问题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1.大学生个体因素。
(1)缺乏基本社交技能,同伴接受性差。
(2)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缺乏社会支持。
(3)青年期闭锁心理,自我防御性较强。
(4)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2.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
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大学生与其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
(1)否定、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否定型:干涉型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批评多于鼓励;与孩子缺少交流;限制多于信任。
(2)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成员亲密度低,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到孤独。
(3)独生子女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减弱。
3.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学校和社会因素。
(1)大学新生入学环境易使学生产生外在的孤独感。
(2)不会安排在校闲暇时间。
(3)自卑产生孤独。
二、成人依恋研究现状(一)依恋概念及依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社会对他们的重要要求之一。
然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感依恋问题成为影响他们与他人良好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1.1 家庭依恋与成人依恋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独立生活一段时间,与家庭的依恋较过去有所减弱。
然而,新的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压力增加,往往使大学生重新体验到了与家庭的依恋。
家庭依恋对于个体的情感发展和自我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表现出情感需要家庭感的特点,如对家庭成员的关注、倚赖和寄托等。
1.2 社交依恋与恋爱依恋除了家庭关系,大学生还面临着无法避免的社交和恋爱问题。
在面对新的社交环境时,大学生成人依恋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注和寄托。
大学生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如果无法获得外部的关爱,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孤独感增强等问题。
此外,大学生的恋爱依恋也是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那些更加倚赖于他人的大学生而言,恋爱依恋往往表现为对伴侣的过分依赖和不安全感。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2.1 自我认同与人际交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往往体现在他们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上。
在情感上寻求安全感的大学生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渴望他人认可的倾向。
同时,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追求他人所期望的样子,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和不稳定。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过分依赖他人的情况,而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2 承诺与人际交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还可以从承诺的角度来解读。
成人依恋较强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依赖他人的情感需求,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冲突,以避免对方的反对和冲突带来的伤害。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到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交流和合作。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论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论文摘要为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孤独感量表(UCLA)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的平均分为9.26.孤独感量表的平均每题得分为2.19,性别与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孤独感程度一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孤独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困扰越多,就越孤独。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人际关系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
对于青少年,余苗梓等0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隐瞒和自我暴露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Weiss明确指出人际关系是孤独产生的主要原因。
0有人通过因素分析对被试的孤独情境作了描述,目的是探索人际困扰对孤独的作用,其结果表明,最大的因素是情感威胁,因此人际困扰可能是解释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取向去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状况,并考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被试本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天水师范学院选取2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
最后筛选出有效问卷182份,男67人,女ll5人,一年级55人,二年级62人,三年级38人,四年级27人,平均年龄20.4岁。
1.2测量工具(1)孤独感量表(UCLA)。
(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01.3施测方法问卷调查均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在人际关系总分和四个维度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交际与交友和交谈的平均分分别是9.26、1.8O、2.14、2.82、2.50。
被试大学生的困扰总分平均分为9.26,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评分规则(大于9分就存在人际困扰)来看,有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张裕鼎;徐碧波【摘要】The author used 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to survey 326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College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is positive with low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level; (2) seniors’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juniors’, and rural stude nts' subjective suppor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3)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low, but with juniors’ lonelines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eniors’;(4) adult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le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and adult attachment and social support,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5)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while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and (6)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have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loneliness.%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
(完整版)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论文设计优秀论文审核通过未经允许切勿外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心理0802班学生林乐超学号指导教师闫秀梅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学生林乐超学号论文题目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国内外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
在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方面,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唐民等人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女生。
李传银采用UCLA量表的调查结果相反,发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
国外Borys和Perlman 的研究得到男女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样的结果。
在城乡差异方面,蒋艳菊等人的研究表明,生源地对于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影响在总分上并不显著,但是在人际孤独这一因素上非常显著: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重的人际孤独感。
在专业差异方面,邓丽芳、王瑞和郑日昌的研究发现理工类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爱情孤独及社交孤独。
在孤独感与网络的关系方面,刘加艳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卷入度越高,孤独感越强。
但是,Shaw等人认为网络使用能够降低孤独感,孤独者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张晓琴等人对84名经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证实了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的直接作用。
在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方面,邹赐岚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外向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目前,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定性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对孤独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的研究结果尚存有分歧;三是,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对生物、文化因素缺乏分析和研究。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将担负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孤感独的关系,其中孤独感的探讨主要以特质性孤独为参照。
被试来自于本校的在校大学生共200名,调查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性别在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三个变量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统计学上明显的负相关。
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也有明显的负相关。
这些结果告诉我们在理解孤独感的产生时,既要考虑成人依恋的不同维度,也要考虑人际信任的作用。
关键词: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人际信任特质性孤独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247-02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社会性和情感需求的关键时期,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际信任发展的程度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依恋理论体系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是一个发展得较成熟的体系。
根据成人依恋理论,研究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成因及三者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1 人际信任的定义人际信任的经典定义产生与1995年。
本研究中由于采用的rotter等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量表的编制中将人际信任看做是“个体对对方的言辞、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1]。
1.2 孤独感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关于孤独的描述有许多,peplau的说法较受赞同:孤独涉及个体对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和质量的感觉,“当一个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
在国外,weiss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孤独类型理论,强调孤独感应该是多维的,不同群体会在孤独感的不同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特点[2]。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1.3.1 问题提出成人依恋在西方的心理学界已达到鼎盛时期,而在国内的研究也逐步地发展起来。
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摘要: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水平的现状及关系,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41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孤独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处于中等孤独水平,不同年级存在差异;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越强烈。
关键词:人际信任在校大学生孤独感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大多数学生存在较低的人际信任,人际交往技巧缺乏,不能很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和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无法与社会协调发展。
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摆在人们面前的交往压力,而且对于由于交往技巧贫乏或质量较差引起的孤独感体验给予较多的关注。
个体的人际交往程度可以相对稳定地预测人际交往状况。
孤独感是个体情感变动的心理体验,是日常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的根本性的不同,使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交际技巧、认知或沟通能力等都发生了广泛性的迟缓。
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孤独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心理是否健康,所以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话语、诺言及书信或口头陈述的可信任程度的概括化期望。
彭泗清的研究证明:一般将人际信任划分为: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人品的信任,其中对他人能力的信任指相信某人有足够的才能办好一件事,对他人人品的信任主要指对人品的信任。
孤独感,社会学家强调指一种非客观的心理感受,是主观意义上的一种心理感受,普遍发现它是困扰现代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1]。
韦斯(1973)指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特别指个体感到缺少令他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即现有的人际交往水平与对渴望中的人际交往的差距。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成人依恋作为个体早期经验与当前人际关系之间的桥梁,对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依恋风格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进行界定,随后综述相关研究,最后提出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依恋理论的起源:依恋理论最初由Bowlby提出,用于解释儿童与其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成人依恋的研究:Ainsworth和同事们将依恋理论扩展到成人关系,提出了成人依恋的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依恋类型的影响: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的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效能感的定义:Bandura提出的效能感概念,强调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社交情境中,个体对自己有效沟通、建立和维护关系的信念。
实证研究:综述不同研究对成人依恋类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关系的探讨。
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不同研究在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关系上的共识与差异。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如样本范围、研究方法等。
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领域,如跨文化研究、长期追踪研究等。
这一部分将系统地回顾和综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研究样本选取了我国某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涵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在样本选择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减少样本偏差。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等第二部分为成人依恋量表,采用修订后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进行测量,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第三部分为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大学生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
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大学生的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增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来研究大学生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
以某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包括男女生各100人,共200人。
使用ARMS-II、SAS、SCL90等量表对样本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不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指标上的差异。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预期发现以下结论:
(1)不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差异;
(2)具有不良人际关系的学生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存在孤独感的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表现更为明显。
四、研究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与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密切相关。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为
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