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8.99 KB
- 文档页数:2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
1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展成足溃疡,85%的糖尿病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的[2]。
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高达46倍[3]。
糖尿病足发病率高,医疗成本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
在实践中发现,中医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6]。
依据中医的辨证分型,辨证施护可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全面、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足,达到控制病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效果。
本文就目前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糖尿病足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阳衰不能温煦,气虚不能帅血,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7]。
糖尿病足病机多认为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气滞、血瘀、热(火)毒、寒凝、湿热、痰浊等[8]。
2.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的范畴[9]。
最早见于《灵枢?痈疽》:“发于足指,名日脱疽。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至今缺乏统一标准。
李晓军[10]等参照《中医外科学(第七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脱疽》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将糖尿病足分为气阴两虚淤阻型、气血两虚淤阻型、脉络热毒型。
张兰蓉[11]等将糖尿病足分为:肝肾亏虚型、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痰瘀阻络型四型。
陈琳婷[12]等将糖尿病足分为:血脉痹阻证、寒湿阻络证、湿热毒盛证三型。
3.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方法3.1.情志护理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干预,心理治疗已被证明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可以在多学科方法中用于促进疼痛强度的减少[13]。
心理护理即为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14]。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阿曼古丽•阿不都克热木打马丽”(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了饮食及运动的失衡,使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
故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既能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存活率,又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过程中能起到有效控制血糖、血压及减少蛋白尿的作用。
一方面中药卓有成效、复发率较低,另一方面中药无副作用。
因此总结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进展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综述因糖尿病肾病发病时临床症状较为隐没,当患者出现蛋白尿时,其肾损害已进入危机性阶段,进而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受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过程中会导致肾脏排泄,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低血糖发作、体重增加,外组织水肿,过敏反应,高血钾症以及急性肾损伤等危险,甚至会诱发一些心血管事件,进而影响尿病肾病的治疗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应用中,既能控制血压和降低血糖,又能减少蛋白尿以发挥保护肾脏从而达到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药较理想的应用前途。
故本文就单味中药有效成分,中药药对及中药合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肾病1.1牡丹皮是目前临床的常用中药之一。
许舜军等[5]发现丹皮含有萜类、酚类、苷类、黄酮类、多糖、糅质等50多种化合物,牡丹皮苷/酚是牡丹皮重要的活性组分,主要由芍药苷、氧化芍药苷、丹皮酚等成分组成。
陈娟等问予牧丹皮苷/酚干预后治疗2周,结果发现牡丹皮苷/酚通过抑制TGF-P1诱导的Smad2/3,p38MARK通路活化,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尿蛋白的含量,以发挥维护肾小球原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进而起到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的作用。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血糖水平,但长期用药难免会产生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探讨其研究现状、成果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认为是由气阴两虚、燥热内生所致。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激发经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例如,一项基于2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动物实验也证实针灸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
在西医领域,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针灸还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神经调节等途径来缓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症状。
综合以上所述,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以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关键词搜索,收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
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发现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针灸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药物用量。
193第25卷 第1期 2023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5 No. 1 Jan .,2023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王尽欢,刘军彤,石岩,杨宇峰(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XLYC1807145);辽宁省人社厅百千万人才资助项目(20200512)作者简介:王尽欢(1997-),男,辽宁铁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杨宇峰(1979-),男,辽宁凌源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代谢综合征中西医临床基础。
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等,与中医的消渴病接近,可归属于“消渴”范畴。
中国是世界上DM 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而其发病率、致残率逐年上升,造成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
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等组成。
白虎加人参汤作为清气分热盛、主治气津两伤的中医经方,治疗火热迫肺、上消多饮者效如桴鼓。
依照DM 的基本病机,白虎加人参汤可单用或联合诸如胰岛素等化学药物来治疗DM。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白虎加人参汤能明显改善DM 患者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等病理状态,同时还可以干预体内的炎症状态、氧化应激水平,对于DM 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血管并发症、抑郁症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其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疾病等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该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Pubmed 等数据库从理论基础研究、临床疗效研究和实验机制研究3个方面,将近年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DM 的报道研究做一详细综述,以期为以后深入阐明白虎加人参汤治疗DM 的作用机制和该方的开发及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ed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anditsclinicalphenotypes[J].AmJTranslRes,2020,12(6):2521 2537.[22]D?AZ GARC?AE,JAUREGUIZARA,CASITASR,etal.SMAD4overexpressioninpatientswithsleepapnoeamaybeassociatedwithcardiometaboliccomorbidities[J].JClinMed,2020,9(8):2378.[23]OLIVAI,GUARDIOLAM,VALLV?JC,etal.APOA5geneticandepigeneticvariabilityjointlyregulatecirculatingtriacylglycerollevels[J].ClinSci(Lond),2016,30(22):2053 2059.[24]DUP,WANGJ,HANY,etal.BlockingtheLncRNAMALAT1/miR 224 5p/NLRP3axisinhibitsthehippocampalinflammatoryresponseinT2DMwithOSA[J].FrontCellNeurosci,2020,14:97.[25]TANGY,WANGJ,CAIW,etal.RAGE/NF κBpathwaymediateshypoxia inducedinsulinresistancein3T3 L1adipocytes[J].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20,521(1):77 83.[26]BIGINIEG,CHASENSER,CONLEYYP,etal.DNAmethylationchangesandimprovedsleepqualityinadults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anddiabetes[J/OL].BMJOpenDiabetesResCare,2019,7(1):e000707.DOI:10.1136/bmjdrc 2019 000707.[27]LIMX,YANCY,WANGS.NewinsightsontheroleoftheinsularcortexandhabenulainOSA[J].SleepBreath,2015,19(4):1347 1353.[28]BROWNDL.Sleepdisordersandstroke[J].SeminNeurol,2006,26(1):117 122.[29]JAGANNATHANR,SEIXASA,ST JULESD,etal.Systemsbiologygeneticapproachidentifiesserotoninpathwayasapossibletar getforobstructivesleepapnea:resultsfromaliteraturesearchre view[J].SleepDisord,2017:6768323.(收稿日期:2022 03 21)·综述·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2020YDDF0043);长沙市老年代谢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项目(kh2201058);长沙市科技局专项(kq2001019);宁夏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0年度创新平台项目(2020DPC05018);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引导项目(2021SK50925);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培养内分泌学科带头人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B2023015)作者简介:李婷,硕士研究生,Email:15700772714@163.com通信作者:李强翔,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liqiangxiang@nxmu.edu.cn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李婷1,吴志训1,陈小元1,方芳2a,李强翔1,2b,3,41.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长沙410005;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a医学教育管理处,b内分泌科;3.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4.湖南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摘要]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发达国家终末期肾衰和肾脏透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KD)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属于并发症中典型且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疾病进程进展,易致肾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其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及情志失调有关,其治疗理念及手段也各有侧重。
文章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文献,对DKD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探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1.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临床上并无特定的中医病名与之对应。
其主要发病原因归于体质,即素体肾虚,糖尿病病程日久迁延不愈,耗伤气阴,五脏受损,兼夹痰、热、郁、瘀等致病。
其初期多为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随着病情进展,阴损及阳,伤及脾肾;疾病后期,肾阳衰微,浊毒内蕴,或见气血大亏,五脏俱损[1]。
2.辨证论治2.1分型论治不同医家对疾病的辨证思路及兼证、变证的治疗各有侧重。
其主证主要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及脾肾阳虚。
兼证以血瘀及湿热多见,变证可见浊毒犯胃、水气凌心、溺毒人脑等,常预后较差。
林兰[2]根据阴、阳、寒、热辨证将消渴病辨证分为3型,每型又根据脏腑辨证分数证。
阴虚热盛型包括肺胃热盛、心胃火盛、心火亢盛、肝阳偏亢;气阴两虚型包括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包括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心阳虚弱等。
同时治疗阴虚热盛型以清胃泻火,方用玉女煎加味:石膏,知母,生地,麦冬,黄连,栀子,牛膝;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为主,方用生脉饮加味: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芪,知母;阴阳两虚型以滋阴温阳为主,方用右归饮加味: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子;夹湿热者多见于糖尿病早期尚未得到合理治疗,或糖尿病病情未得到控制,糖尿病合并急性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药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连翘等;夹寒湿者多见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药用苍白术、山萸肉、泽泻等;夹瘀者糖尿病各种血管病变,药用:当归、丹参、桃仁、乳没、川芎等。
·药物临床·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王琦琪1**钱程1***宋钟娟1吴飞2,3周海峰1沈杰1张薇1(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40;2.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上海 201203;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终身病。
中成药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在改善临床症状,推迟最终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
本文就近年来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成药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糖调节异常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86; R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9-0029-03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WANG Qiqi1**, QIAN Cheng1***, SONG Zhongjuan1, WU Fei2,3, ZHOU Haifeng1, SHEN Jie1, ZHANG Wei1(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ua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2. Innovative Research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3.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oder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kind of common, frequently-occurring, chronic, and life-long diseas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delaying the occurrence of final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i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type 2 diabetes;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胰岛素抵抗是T2DM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而PI3KAkt信号通路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使其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本文将对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T2DM 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T2DM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接着,重点分析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如何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改善胰岛素抵抗。
还将综述近年来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总结中药治疗的优势和不足。
展望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3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存和代谢调控通路,它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转位和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状态下,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GLUT4的表达和转位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PI3KAkt信号通路还可以调控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的磷酸化和活性,进而影响胰岛素信号的传导。
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状态下,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会导致IRS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胰岛素信号传导受阻,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4-02T15:50:53.07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作者:易倍吉邓小敏周烨鑫丘树林曾山容[导读]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也可简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易倍吉1 邓小敏2 周烨鑫1 丘树林1 曾山容1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也可简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慢性肾脏微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导致糖尿病终末期慢性肾脏病和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发病原因。
DN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年来日益受到广泛社会关注与临床研究。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和治疗优势。
通过对近10年多来关于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证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从病因病机、治疗等多方面论述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气虚血瘀证;综述;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编号S2018105);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课题(编号:2017ZJ00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DN是由糖尿病所诱发导致的慢性肾脏病,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治疗,有很高的致死率,我国大约有 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这也是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危险原因[1]。
在林善锬[2]等研究中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DN也已经成为了慢性肾衰竭的最主要危险原因。
中国古籍中虽然对此病名没有明确记载,但张元琛等[3]在研究中根据其临床病程中可能会出现尿浊、水肿、胀满、关格等症状表现,均称其属于肾病的范畴,故定名为“消渴病肾病”。
近年来,中医药在对防治糖尿病肾病这方面的理论及治疗的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成果。
中医科研课题范文大全第一篇: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关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关注。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很多科研人员开始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治疗中。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很多中医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比如黄芪、鸡内金、人参等等。
此外,一些中医药还可以增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例如山药、茯苓、熟地等等。
这些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中,有很多关键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药的治疗机制。
研究人员需要了解每种中医药的成分及其对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并且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外,中医药的选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不同的中医药可能对不同的症状产生不同的疗效。
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来进行中医药的选用,并且进行合理的配方,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科研人员需要从中探寻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二篇:中医药对肺癌的预防和治疗肺癌是一种高发病、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多种不良习惯有关。
中医药在肺癌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肺癌的发病主要与吸烟、空气污染、化学毒物、射线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中药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具有多个优势如治疗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易掌握剂量和药效等。
例如,中药徐汇花可抗肺癌细胞的增生并促进其凋亡,对腺苷酸酰化酶的自然抑制因子具有细胞毒作用,能阻止肺癌的转移和组织的破坏。
同时,在肺癌预防方面,也有很多中草药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玫瑰花、川贝、黄芪、百部等,它们均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解毒清热、镇痛止咳、抗氧化等作用,对肺癌的防治能从多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4028 梁毅,等.地甘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和脾脏基质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 6(10):43529 刘志强.扶正生津汤提高人体抗辐射能力的临床研究.河北中医,1999,21(1):1030 陈建业,等.护生宝口服液对辐射的防护作用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4):27331 毛兰芝,等.抗微一号辐射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1998,15(3):21832 方朝晖,等.寿星宝对大鼠60CoΧ射线所致自由基代谢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15 33 王亚平,等.中药首乌复方抗辐射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1):4834 高月,等.四物汤及其单药对辐射小鼠骨髓造血调节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5):336(收稿日期:2003211229)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浙江中医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310053) 鲁科达 张冰冰关键词:糖尿病 中医药研究 文献综述糖尿病(D iabetes M ellitu s,简称D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根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1]。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
现将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糖尿病的形成现主要认为是由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或七情不调、过违其度,或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脆弱,或房室不节、劳欲过度等所致。
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或肠胃因此而积热、化燥,致伤阴;七情失调,则肝失疏泄,致使代谢失控,或因肝郁化火,使阴伤而燥热,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终致消渴;房劳体虚,肾精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阴液,而成消渴。
至于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各家也都有自己的观点。
传统的“三消学说”[2]认为阴虚内热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阴虚则内热,内热又灼伤阴津,两者互为因果,使病程迁延,病情加重。
脾胃论者[3]认为脾胃功能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若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之功失职,转枢不利,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
与肝相关论者[4]认为肝是病机所在,因肝主疏泄,主调畅情志活动,主调节气血运行,或肝郁化火,阴伤燥热,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
瘀血论者[5]认为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且血瘀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致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
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气虚为主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机[6]。
各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千秋。
2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2.1 中医药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甚多,从总体上看,大致有滋阴清热法、益气养阴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固精法、滋养肝肾法、补气扶正法、活血化瘀法、泻下润燥法、以酸胜甘法、益胃生津法、水火并补法、燥湿祛痰法等。
其中一些治法是根据阴虚内热的病机,使其渐趋正常;补气扶正法则针对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患糖尿病的病人进行医治;燥湿祛痰法是根据糖尿病人多肥胖,而肥人多痰来进行论治;活血化瘀法是依据瘀血病机进行论治;泻下润燥法是治因于阴虚内热所致之肠燥津枯的大便燥结或便秘不通;健脾、益胃、补肾之法自是依据相应病机而治[7~8];以酸胜甘法源于甘过胜可伤脾土,而酸可胜甘之说[9];水火并补法是使水火功能恢复正常运行,各司其职[10]。
各法灵活运用,共济治消渴之职。
2.2 有效的单味中药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用法简单,药专力宏,若能用之得当,可使其发挥较大的疗效,较好地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开发前景很大。
且单味中药适当的用入复方及中成药中,效果甚佳。
目前,经实验或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11~14]:黄连、苦瓜、仙鹤草、西洋参、山茱萸、女贞子、僵蚕、大黄、知母、薏苡仁、人参、猴头菇、褐藻、银耳、麦冬、紫草、汉防己、大蒜、三七、人参、蚂蚁、南瓜粉、枸杞子、葫芦巴子、桃树胶等,均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现多用其单味中药或有效提取物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2.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分析[15~1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途径、多个因素实现的。
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55・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M A Y2004,VOL.19,NO.3岛素;②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③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其亲和力;④改善胰岛素抵抗;⑤影响受体后糖代谢的某些环节,如增加肝糖元、抑制糖原异生等;⑥拮抗升糖激素,如通过拮抗皮质醇、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而降低血糖;⑦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使中医药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⑧抑制细胞外基质增加,改善由于糖尿病肾病而引起的肾组织结构的改变,从而对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⑨清除自由基,增强对抗成分,抗脂质过氧化;βκ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βλ改善微循环;βµ纠正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使胆固醇降低,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提高;βν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由上可见,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是通过各种有效成分作用于多系统、多靶点来实现的。
3 实验研究3.1 目前实验常用的糖尿病模型 目前实验用的糖尿病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用手术或化学药物将胰岛内Β细胞移除或破坏造成糖尿病;②利用内分泌激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一定的途径使胰岛Β细胞破坏而致糖尿病;③给动物以过量的食物或高蛋白高脂高糖饮食,使动物Β细胞负荷过重而发生萎缩,引起糖尿病;④通过损伤脑中如第三脑室或下丘脑内腹内侧核的饱食中枢,引起糖尿病;⑤采用大剂量中性胰岛素抗体注入动物体内,一定时间后,内源性胰岛素与抗体结合而导致糖尿病;⑥用病毒诱导的糖尿病模型;⑦采用遗传性及自发性的糖尿病模型。
目前,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①类中的四氧嘧啶及其类似物所致模型、链佐霉素模型和②类中的肾上腺素所致模型。
3.2 实验研究方法与检测指标 目前在中医药实验研究上,较多的在于探索单味中药或成药、成方的药效或药理作用,以及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等。
所用的实验方法多是采用上述模型,使用预防给药或治疗给药,将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根据所定在造模前或造模后给药,一定时间后测量、观察动物的各项指标,如血糖值、采食量、饮水量、排尿量、胆固醇、胰岛素、C 肽、甘油三酯、Β脂蛋白、血液流变等,用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性及药效等。
如郭健等[18]使用大鼠四氧嘧啶高血糖模型,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中药血糖安能有效降低血糖和糖耐量,增强胰岛素B 细胞的功能。
又如陈淑利等[19]研究证明夏枯草提取物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作用有预防作用,同时对四氧嘧啶所致高血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4 展望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法、药物、实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目前真正降糖疗效确切,真正超过西药优降糖的中药还未发现,能够代替胰岛素迅速控制血糖的中药还未问世[20]。
由此可见,对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实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唯有不断努力与探索,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开展研究,才是发展之途,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真正发挥出它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1 韩宏妮,段英春,侯毅敏.香豆素磺酰脲类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2)∶1602 杨建宇.张子和《儒门事亲》对消渴病诊治发展的贡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653 许淑英.糖尿病脾胃论治53例.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2)∶224 姜生坤,马新和. 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探讨.陕西中医,2002,23(5)∶4285 丁爱国,江翠红.论阳虚血瘀是 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江苏中医药,2003,24(6)∶136 王冠民,李国臣.糖尿病的气虚津亏说.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57 张红卫,胡艳,沈晓燕,等.降糖合剂为主治疗 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638 周卿孚.糖尿病辨治七法.河南中医,1999,19(6)∶379 吴淑华.糖尿病中医治疗六法.中国民间疗法,2001,9(2)∶510 赵锦令,高阳.肾气丸临证应用举隅.国医论坛,2000,15(4)∶811 范尚坦,李金兰,杨忠东.单味仙鹤草治疗糖尿病1例.福建中医药,2002,33(2)∶3212 舒思洁,庞鸿志,明章银.山茱萸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咸宁医学院学报,1997,11(4)∶14813 胡明灿,浦祖元・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应用概况.中国民间疗法,1999,7(7)∶4814 公素琴,孙兆祥,朱孟国.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及应用.中国药业,1999,8(6)∶1215 潘孝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6(2)∶6516 张丽杰,赵振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临床荟萃,2003,18(9)∶53017 丁鹤林,傅祖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0)∶71318 郭健,艾静,李青松.中药血糖安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6)∶39919 陈淑利,徐声林,陈兵利.夏枯草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6)∶43620 乔富渠,胡莜娟.中医药治疗 型糖尿病概况.中医文献杂志,1997,4∶41(收稿日期:2004202211)・65・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M A Y 2004,VOL.19,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