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0.37 KB
- 文档页数:3
84384384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e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有1例(0.99%)一侧下肢B r om a ge 运动神经阻滞评1分,此3例均有感觉功能恢复延迟,在停止硬膜外泵注止痛药后迅速恢复。
3、4、5各组产妇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均在1~3小时内完全恢复,没有延迟性下肢运动功能异常。
3讨论我们的观察发现,术前没有任何脊神经功能异常的产妇,CSE 腰麻后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混合液行术后镇痛对麻醉恢复有明显影响,表现为下肢感觉和运动恢复延迟。
虽然0.1%布比卡因以上浓度镇痛效果满意率稍高,但较多产妇出现下肢感觉或/和运动功能异常。
布比卡因浓度降到0.075%,其协同芬太尼镇痛效果与高浓度组没有明显差异,而下肢感觉和运动异常减少。
浓度降到0.05%时协同止痛效果减弱,而单纯用芬太尼止痛效果较差,但没有神经功能恢复异常。
总计近3%的病人出现下肢感觉恢复延迟,以局限于某一支或几支脊神经区域轻微麻木为主。
有3例病人麻醉后轻微屈髋无力,且其感觉障碍也较重绝大多数病人在停止泵注后4小时内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很快恢复。
但2组有一例出现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停药后会阴区感觉和排便异常长达5天,此例术前没有任何马尾神经功能异常,不能排除与麻醉和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有关,很可能这些病人对镇痛药或局麻药的敏感性较高,导致脊神经或脊髓毒性反应。
绝大多数感觉异常局限在一侧下肢,提示与硬膜外导管的位置有关,有研究表明插入长度超过5c m 时导管尖端多位于硬膜外一侧腔内[1]。
我们采用非常柔软的硬膜外导管,更容易改变方向使尖端偏离中线到某一支脊神经根附近,连续泵注很小容量药液持续作用于一支或相邻几支脊神经,感觉麻木区即为管尖所在的位置。
对椎管内麻醉和镇痛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已有很多研究,但其确切原因仍不清楚。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以肢体远端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可累及四肢全身皮肤出现撕裂样或烧灼样的疼痛。
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具有明显的综合调节优势,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药治疗该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一.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祖国医学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但其与“消渴”有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其属于“痹证、痿证”范畴。
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亏耗,阴虚内热而灼伤营血,气血运行不畅,致脉络瘀阻,或病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行凝滞,脉道瘀阻,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四肢肌肤失养而发为本病。
而“消渴”病本为肾虚,故迁延不愈,使肾气亏虚,肾阴不足而加重本病,总之,由于正气不足,气阴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邪滞经络,气血不能濡养经脉筋骨而发病。
此外,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肾主骨,因此该病涉及肝、脾、肾三脏,而尤以肾为主。
二.辨证施治1.气阴不足、淤阻脉络型:以脾气虚和肾阴虚为主要临床表现,证见:肢体麻木疼痛、沉重酸胀、口渴多饮、神疲乏力、动则汗出、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脉沉细弱,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法。
常用药物,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熟地、黄芪、鸡血藤、地龙、牛膝、川断、寄生、川芎、丹参、当归等。
2.肝肾阴虚、血瘀风动型: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荣、无以养筋脉、引动肝风之证。
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疼痛如针刺、有灼热感、舌质红少苔或有瘀斑点、脉弦细或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熄风逐瘀通络。
常用药物,生地、熟地、山芋、山药、枸杞子、黄精、龟板、牛膝、丹参、鸡血藤、川断、寄生、全蝎、蜈蚣、地龙等。
3.阴阳两虚、痰瘀阻滞型:消渴迁延不愈,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脉络瘀滞,以致肢体痿弱弛缓,或肢体沉重为主。
证见畏寒肢冷、行走无力、甚或步履艰难、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软、阳痿不举、舌体胖大、边有瘀点、舌苔白腻、脉沉细、治以滋肾助阳、活血通络、化痰逐瘀为法。
84内蒙古中医药第 39 卷2020 年 12 月第 12 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9 No.12 2020疗法与万约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宋广军庄君苗(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研究的18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93例 纳入对照组,接受常规疗法;96例纳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NSS 评分、N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前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结论: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采取中药足浴的方法能够收到显著的效果,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系统血液供应。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足浴;效果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 2020) 12-0084-02糖尿病是发生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在发达国家非传染类 疾病中,糖尿病的占比较高,该病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 后果,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统计,60%~90%的糖尿病患者会患有DPN 。
L )PN 会导致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触电感 等)、疼痛(灼痛、刺痛、钻凿痛)、异常出汗、乏力等。
查体可发现足部皮肤色泽晦暗、毛发稀疏、皮肤变薄.且踝反射、感觉功能 降低。
随着病程进展,可导致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感染、破溃、坏疽等,病情严重的还可能需要截肢.从而对正常生活、身心健 康产生严重影响。
该病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西医药物治疗为常见方法.但是从疗效来看,不甚理想,且经济负担较重。
健康讲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一、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
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二、DPN的临床表现1、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早期最多见的神经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四肢远端有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温度觉异常,常有共济失调、踏棉絮感,四肢蚁走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随后可伴有深部钝痛与痉挛样痛,即痛性神经病变,疼痛呈持续性、自发性或疼痛过敏。
病程少于6 个月至1年为急性,超过6 个月至1 年为慢性。
多见于下肢疼痛,常伴有其他感觉异常:如麻木,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的 C 型纤维损伤病变有关。
2、周围运动神经病变2.2.1单神经炎局部运动神经病变好发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伴疼痛,与营养神经的血管堵塞有关。
好发部位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可发生腕管综合征;累及桡神经、股神经、大腿外侧皮神经、腓神经、足跖正中神经与外侧神经,可出现皮肤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累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
2.2.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也称糖尿病性肌肉萎缩,与慢性炎性多神经脱髓鞘病变、神经结构破坏、神经蛋白漏出引起自身免疫有关。
临床特点有:①以老年患者为主,起病缓慢,个别突然起病;②以大腿或骨盆疼痛为主;③常伴有下肢近端肌无力,坐下后起立困难;④多由单侧起病发展为双侧病变;⑤可有自发性肌束收缩症状;⑥体检见明显的髂腰肌、闭孔肌、大腿内收肌肉群无力,臀大肌及臀小肌相对完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DPN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对DPN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DPN病名的认识古代医籍中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
宋代《卫生家宝》载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金代李杲《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时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痛”。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统称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症的症状,还揭示了本病发展的规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证,再到消渴病痹痿病。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1.古代医家对DPN病机的认识。
DPN的基本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太过,情志失调,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
《素问·奇病论》日:“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病消瘅,偏枯、痰、厥、气逆、发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指出过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发症等疾病。
《内经》载:“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朱丹溪指出:“麻为气虚,木为湿痰死血。
”说明了DPN表现出的四肢酸软、四肢不温或发凉、麻木或疼痛等临床特征与气虚关系密切。
《类证治裁·痹证》载:“诸痹……良由营卫先虚……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进展张广金(天津市西青中医院,天津300380)[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9)07-0828-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及体征为:患肢皮肤呈对称性疼痛(烧灼刺痛或撕裂样痛)或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蚁行感、瘙痒发凉等),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膝、跟腱反射明显减退或消失。
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对于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物等,其疗效不甚满意。
中医对本病认识早,能够从整体、多层面、多靶点、多途径进行防治,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笔者仅就近些年来中医各家对DPN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及临床辨证治疗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传统的观点认为,DPN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从临床所见,多为阴虚血瘀、气虚血瘀等,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责之痰瘀为患。
孙春英[1]认为,DPN为本虚标实之疾,气阴两虚为本,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是DPN的病理基础。
吕仁和认为本病属消渴病、痹痿病,病机为消渴病治不得法,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或燥热亢盛,痰热郁滞,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伤,经络失活,血液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血脉失和,经脉不通,则肢体麻木疼痛[2]。
任爱华[3]认为,肾阳不足,阳不达于四末,则四肢不温,阳不化气,四肢失于温养则麻木疼痛。
元阳亏损,温煦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为本病的关键。
吴兆利[4]认为,从其发病机制看,无论阴虚生内热,耗伤阴血,还是气虚推动血行不利,或阴寒客,则血凝涩,均可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
因此,气虚、阳虚及阴虚都与瘀血互为因果。
由此可见,DPN发病基础无不与气血阴阳有关,与血瘀有关,而血瘀是本病的要点及病机所在。
2 辨证论治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及“痿证”范畴,临床上多采用活血通络、温阳补肾、益气养阴、化瘀祛痰等方法进行论治。
211 活血通络法 瘀血是DPN重要的病理基础,因此活血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其他各治法均以此法为基础。
李双蕾[5]从血瘀论治,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控制饮食、服用西药控制血糖外,治疗组给予自制的水蛭注射液4mL(含生药8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采用自制的熏洗舒痹汤(血竭30g、藏红花10g、防己20g、艾叶20g等)500mL加水1500mL熏洗患处,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对照组30例给予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江红勤[6]在控制饮食、降糖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基础上,予自拟活血通络汤治疗,药用:黄芪50g,丹参30g,桃仁10g,红花、桂枝各15g,路路通20g,地龙15 g,附子8g,细辛5g,金银花20g,蒲公英30g,每剂药取汁200mL,早晚各服100mL,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总有效率87.8%;治疗后正中神经、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29例,无变化4例。
田长安等[7]以活血通络为法治疗本病40例,方药组成:黄芪30 g,川芎、地龙各20g,当归、桃仁、红花各15g,桂枝10g,蜈蚣2条,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500μg肌注,每日1次,30d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0%。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王晓平等[8]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8g、桂枝4g、赤白芍12g、当归12g、丹参15g、甘草5g、大枣7枚、生姜3片)治疗DPN,瘀血甚加桃仁、红花,麻木甚加蜈蚣,每日1剂,水煎早、晚口服;并以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肌注每日1次做对照。
2组均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均以2周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别为显效53例、12例,有效28例、32例,无效12例、31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52.3% (P<0105)。
魏玲玲等[9]用补阳还五汤(黄芪60g、当归20g、红花10g、桃仁10g、赤芍15g、川芎10g等)加减治疗本病40例,总有效率92.5%。
用维生素B12、弥可保等治疗40例,结果总有效率45%。
2组的主要症状好转率、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血流变指标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王荣欣等[10]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本病89例,方用黄芪15~30g、太子参15~20g、生地黄15g、山药30g、天花粉15g、丹参30g、当归15g、鸡血藤15g、地龙10g、水蛭6g、土鳖虫10g、全蝎6g,肢体发凉者加桑枝、桂枝、附子等以温经散寒,肢体水肿者加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等以健脾利水消肿,结果有效率达94.6%。
212 温阳补肾法 许多学者治疗本病从补肾入手也取得较好疗效。
梁晓春[11]用补肾温经活血法治疗本病,认为中药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对防治DPN有较好的疗效。
孟洪亮[12]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本病,药用山药20g、熟地20g、川芎10 g、地龙10g、丹皮15g,肢冷重者加桂枝、鹿角霜,阴虚肢痛灼热者加女贞子、知母,口干咽燥者加黄芩、栀子,便秘者加决明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9%,高于用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的对照组(60.5%)(P< 0105)。
窦红等[13]从肾论治,用益肾活血汤治疗本病45例,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各30g,葛根20g,茯苓、水蛭、淫羊藿、乌梢蛇、骨碎补、桑枝、山药、苍术各15g,附子、威灵仙各10 g。
结果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
李国庆等[14]用益肾活血汤(黄芪30g,生地30g,黄精15g,山药30g,山茱萸9g,丹皮9g,枸杞子12g,当归15g等)治疗本病34例,总有效率94.12%。
213 益气养阴法 DPN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者可用此法治疗。
姜希才等[15]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本病,自拟处方:黄芪20g、太子参15g、葛根10g、天花粉20g、山茱萸12 g、生地15g、麦冬10g、玄参12g、丹参20g、鸡血藤30g、当归12g、川芎10g、红花10g、水蛭10g,总有效率86.5%。
丁立峰[16]运用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本病43例,方用黄芪40g,玄参、川芎、益母草各15g,苍术、红花、郁金、桂枝各10g,山药、生山楂、丹参各30g,赤芍20g,治疗3个疗程。
结果显效2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7%。
李萍[17]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治疗本病80例,药用黄芪、党参、丹参、鸡血藤、白芍、山药各30g,川芎、当归、地龙、苍术各10g,葛根、牛膝、玄参各20g,甘草10g,下肢麻凉疼痛加细辛3g、桂枝10g,烦渴甚加知母、生地黄、天花粉,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显效25例,有效5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范红梅等[18]用益气养阴为法,自拟通痹汤治疗DPN40例,药用黄芪40g,玄参、赤芍、白芍、鸡血藤、葛根各20g,川芎、地龙各10g,徐长卿12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并随症加减,连用2个月。
结果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
陈召[19]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DPN56例,药用生地、麦冬、桃仁、川芎、当归尾、鸡血藤、木瓜各15g,黄芪50g,太子参20g,红花、全蝎各10g,丹参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设对照组54例采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每天1次肌注治疗。
2组均以西医控制血糖,并控制饮食;均以30 d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显效28和15例,有效各23例,无效5和16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1.07%和70.37%。
214 化瘀祛痰法 证属痰瘀内阻者,用本治法效果甚佳。
王映坤[20]对痰瘀内结、筋脉不舒型患者用化瘀祛痰、舒筋活络的白芥子、地龙、僵蚕、苍术各10g,黄芪30g,葛根20g,山药、丹参各15g治疗,总有效率达90%。
崔宏等[21]以活血化瘀、祛痰除湿、祛风散寒止痛为法治疗本病27例,方用辣椒、花椒、桔皮、桃仁、红花各等份(10g)泡白酒(150mL)外擦患处,6d为1个疗程,停3d,再用第2个疗程。
结果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且简便易行,未见不良反应。
衡先培[22]以化痰通络之方糖脉通(由水蛭、白芥子、冰片、延胡索等)治疗DPN64例,达美康与肌醇治疗的65例相对照,结果化瘀祛痰治法疗效明显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结 语综上所述,从DPN发病的病程演变过程来看,瘀血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并且贯穿DPN病程的始终。
中医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各种治法,创立了诸多有效的方药,在改善症状和客观指标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而且具有很好的治疗前景。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①临床治疗研究疗效标准不一,难以评估治疗水平,所以还应制定客观的、科学的统一标准;②临床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很多没有设立对照组,缺乏大样本等严谨合理的临床设计,或者仅限于临床个案报道,从而缺乏循证依据;③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糖耐量减低或糖耐量损伤时,神经损伤已经开始发生,所以应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方面进行研究施治的措施。
因此,中医药应扬长避短,发挥其长处,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上下功夫。
相信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1] 孙春英.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江苏中医,2000,21(12):22[2] 陈谦,吕仁和.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35-36[3] 任爱华.痿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0(7):5[4] 吴兆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血瘀论治[J].中国中西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231[5] 李双蕾.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1(2):6-8[6] 江红勤.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87[7] 田长安,郝金凤.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医药信息,2002,19(3):58[8] 王晓平,鲁改丽.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4):48[9] 魏玲玲,刘震,丁莉.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1,42(7):421-422[10]王荣欣,马建华.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3,34(10):18[11]梁晓春.筋脉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517[12]孟洪亮.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9例[J].国医论坛,2004,19(5):31-32[13]窦红,窦前,董书惠.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J].四川中医,2005,23(10):65[14]李国庆,叶健.益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3,25(1):7-9[15]姜希才,吴湘华.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2例[J].吉林中医药,2000,20(2):24[16]丁立峰.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3例[J].四川中医,2000,18(3):26[17]李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J].中药在治疗结核病中的作用与临床应用邵艳新,赵良义,张笑丹,王晓静(河北省胸科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41)[关键词] 中药;结核病[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9)07-0830-03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属于祖国医学“痨病”范畴,是人类主要传染病之一,据WHO 估计,全球约有1/3的人口感染过结核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单一病菌感染引起死亡最多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