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本病是以眼底微小血管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糖尿病所引起的严重的、致盲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体现。
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畴。
多因气虚血滞、阴虚火旺及脾虚湿盛所致,重者痰瘀互结而成顽疾。
【诊断】1糖尿病史,眼前闪光感,视物不清,最终盲无所见。
2 .在非增殖期,眼底见微血管瘤,小片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
荧光血管造影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上述病变随病情发展不断加重。
3 .在增殖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纤维增殖,最终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是防治本病的关键,非增殖期患者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增殖期患者难以取效。
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滞眼前闪光,视力下降,眼底视网膜轻度水肿,散在微血管瘤,小片出血及硬性渗出。
伴体虚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涩。
治法:益气和血明目。
方药举例:党参、黄黄、黄精、意及仁、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蒲黄、牡丹皮各IOgo4 .阴虚火旺视物不清,甚者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出血色鲜量多,伴体虚盗汗,口渴咽干,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止血。
方药举例: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车前草、侧柏叶、龟甲、鳖甲各10g。
5 .脾虚湿盛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明显,渗出多,出血少,玻璃体混浊,伴食后腹胀,大便清稀,舌淡苔白微腻,脉濡。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举例:太子参、意瑟仁、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陈皮各IOg,六一散、牡丹皮、山楂、神曲各5g。
6 .痰瘀互结视物不清,甚至盲无所见,眼底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可见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
治法:祛瘀化痰明目。
方药举例:陈皮、半夏、茯苓、昆布、赤芍、丹参、红花、蒲黄、山楂各IOg,全蝎6g,牡蛎、石决明各20g。
二、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阴虚火旺。
香砂六君丸每次5g,每日2次。
适用于脾虚湿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郜旭亮;张晓昀;王旭玲;魏玉婷【摘要】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其辨证论治、治法用药等方面认识已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着重阐述中医药对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其外治法方面的研究,展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优势及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6【总页数】2页(P封3-封4)【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疗法;综述;消渴;雀目【作者】郜旭亮;张晓昀;王旭玲;魏玉婷【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6;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6;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6;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6【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201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1]。
随着糖尿病患病人群数量的增加,DR患病率不断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
其眼部主要临床症状为视力减退、视物重影、或事物变形,甚至失明。
西医以控制血糖和眼底视网膜光凝为主,主要缓解其症状,延缓病情。
中医药在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笔者结合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方面,作一下论述。
古代中医文献并无DR的病名,但对其相关症状已有记载。
刘河间在《河间六书》中指出消渴一症,“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消瘅》中说:“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但用治下消中诸补药,滋生精血自愈。
”DR属中医学“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等范畴。
现代中医各家对DR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多数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阻络。
王东[2]教授认为本病病机早期以脾虚、气血不足为主,后期以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为主,血瘀贯穿本病始终。
眼睛视物模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试试这六种中成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周围的细胞坏死,进而导致内皮细胞变薄、内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由管内渗到组织中,造成视网膜病变病变和功能障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高血糖不仅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同时也导致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两者为视力下降的共同原因。
今天罗大夫就参考糖尿病患者眼睛视物模糊,和大家谈一谈有哪几种中成药可以助力阻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一、芪明颗粒[1]主要成份:由黄芪、葛根、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组成。
功效: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
适应症:用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中医辨证属气阴亏虚、肝肾不足、目络瘀滞证,症见视物昏花、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便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1袋,一日3次。
疗程为3~6个月。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胃脘不适等。
注意事项1.服用本药期间仍需服用基础降糖药物,以便有效的控制血糖。
2. 服用本药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 脾胃虚寒者,出现湿阻胸闷、胃肠胀满、食少便溏者,或痰多者不宜使用。
4. 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ALT的轻度升高,尚不能完全排除与本品有关。
5. 服药期间出现胃脘不适、大便稀溏者,可停药观察。
6. 与大剂量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中药合用,或与大剂量扩张血管药物合用,应咨询有关医师。
二、双丹明目胶囊[2]主要成份:女贞子、墨旱莲等。
功效:益肾养肝,活血明目。
适应症:用于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症见:视物模糊,双目干涩,头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疗程为4个月。
三、杞菊地黄丸主要成份:枸杞子、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中医调理糖尿病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反映机体内分泌状况及血管损害程度的微血管病变。
其主要表现是视物模糊不清,甚至突然失明等。
中医眼科将本病归入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病中。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脏腑虚衰以及瘀、热、痰、湿等邪气侵袭眼底有关。
中医认为,精血津液等属阴。
目能视,有赖于精血津液的滋养,阴虚日久必致目失所养。
而目居上位,为人之上窍,精血津液等需依赖阳气之温煦、固摄和推动作用,方能上输于目。
阴阳互根,阴虚甚,可损及阳气。
阳气亏虚,则必加重目窍失养,最终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阴虚燥热或脾虚气弱为本。
素体阴虚、情志失调、劳伤过度均可致脾失运化,久病必穷及肾,水不济火,致虚火伤络动血,或气虚统摄无权,致血溢脉外,出现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等。
病变过程中常伴因虚致瘀、痰湿互结、虚实夹杂,可使病变丛生,形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复杂多变的病理改变。
治疗篇中医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辨证治疗效果显著,下面分型说明。
阴虚燥热型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舌红苔黄。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
治宜滋阴清热。
方用玉女煎、增液白虎汤或养阴益气汤。
瘀血阻络型患病日久,热灼营血,血瘀目络,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出血。
治宜凉血活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肾阴亏虚型症见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暗苔白或少苔。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机化。
治宜滋阴补肾。
方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墨旱莲、知母。
用中成药治疗此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对于有视网膜出血者,还可服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
对于眼底出血久不吸收者,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可起到活血止血的作用。
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之“消渴”、“视瞻昏渺”、“暴盲”的范畴,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物不清、失明等,给患者带来了长期的痛苦,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8~80岁,平均42.6岁。
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3例。
治疗方法:全部给予中药口服,同时配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以控制血糖。
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菊花15g,枸杞10g,山茱萸15g,山药15g,黄芪20g,泽泻9g,丹皮10g,茯苓15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丹参20g,熟地20g,青葙子20g,三七6g,丝瓜络15g,甘草6g。
每日1剂,1次/日口服。
10天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视力完全恢复。
②显效: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③有效:视力较治疗前提高。
④无效:视力无提高。
结果治疗10~60天,临床治愈17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
讨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随年龄的增长及病程的延长患病率逐渐增高,在病史超过10~1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其中有>50%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多见,病变的早期出现微血管瘤和视网膜小静脉扩张,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的水肿、出血、渗出等病变逐渐出现。
增殖性视网膜性病变的标志是出现新生的血管,预示着病变的预后不良。
糖尿病患者发生增殖性视网膜性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因为形成的新生血管容易发生破裂,会导致视网膜前和玻璃体的出血,血凝块激化后,纤维组织牵拉造成视网膜剥离而使患者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之“消渴”、“视瞻昏渺”、“暴盲”的范畴,中医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病机,日久致使气阴亏虚,肝肾阴亏,瘀阻目络,络伤血溢。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李高彪;刘欢;杨婧;周云云;雷晓琴
【期刊名称】《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年(卷),期】2015(005)003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全身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视网膜病变导致患者视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失明.目前西医治疗DR的手段丰富,但总体疗效不够理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暴盲”等范畴,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在改善视力、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病因病机、分型论治、专方专药治疗、单味中药制剂研究、中医药联合现代技术、针刺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的优势,提示积极开展中医药相关研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进展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5页(P161-165)
【作者】李高彪;刘欢;杨婧;周云云;雷晓琴
【作者单位】712046,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710004,陕西西安,西安市第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J], 孙晓艳;何慧琴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J], 杨玉青;臧乐红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气阴两虚型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孙洪歌;俞莹;缪晚虹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J], 董文;颉瑞萍;刘勤
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J], 王蕾蕾;王宁;冯奕斌;张殷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李怀鑫;陈鸣【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24(16)2【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R分为非增殖型和增殖型,随病程的延长,不断向增殖型进展,可并发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等症,造成严重视力障碍[1]。
目前西医的治疗措施主要有视网膜激光、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切除手术等,但这些手段存在费用昂贵、病情易反复等不利因素。
中医药对DR的治疗具有优势,现代医家运用中医经典方剂治疗DR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经方”主要是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2],是中医经典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方严谨、选药精当,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凭其独特疗效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3]。
近年来应用经方治疗DR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很大凸显,通过总结各方面的研究文献,可以探究其特点与机制。
本文总结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DR的经方及部分机制研究进展,望有助于明确经方治疗该病的深层内涵机理,为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更多医学证据。
【总页数】4页(P119-122)【作者】李怀鑫;陈鸣【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R774.1【相关文献】1.益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1眼临床及彩色多谱勒眼动脉血流频谱观察——附单用西药治疗52眼对照2.补肾活血方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3.益气滋阴补血方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探究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的临床观察5.益气养阴明目方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该吃什么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治疗方法之一是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将激光束对准新生血管光凝,以破坏新生血管和封闭渗漏的血管。
因为视网膜不含感觉疼痛的神经,激光光凝术不会引起疼痛。
如果血管损害引起了广泛出血并进入了玻璃体,则可能需做手术切除(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可能提高,而玻璃体逐渐被眼内液取代。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西医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1)长期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根本治疗是治疗糖尿病。
原则上应当首先并经常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虽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能否随糖尿病的控制而好转或退行尚有争议,但有较高血糖水平的病人,即严重的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其视网膜病变更为严重,这一点已很少被怀疑。
不少学者认为,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全身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对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进展和减轻病情肯定是有益的。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实验”研究机构作了一个多中心随机实验,对1441例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追踪观察4~9年。
该组病人年龄13~39岁,病程1~15年,其中726例无视网膜病变,715例有轻(只有微动脉瘤)到中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在无视网膜病变组和有视网膜病变组中又分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每天自动监测尿糖或血糖,治疗目的是解除高血糖症状和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C1)值不被用于指导治疗,除非超过了13%的上限。
强化治疗组每天通过注射或体外泵给药3次或3次以上,用药量根据自动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每天至少4次),以及规定食物摄取量和锻炼,目标是空腹血糖水平在3.9~6.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每月测1次,HbAC1在非糖尿病范围(6.05%)。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是糖尿病最常
见的眼部并发症,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萤
星满目、血灌瞳仁、暴盲等范畴。DR常可出现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
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严重损害视力,甚则失明。因此,DR的防
治是糖尿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R取得了较大
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DR的发生多与阴虚燥热,肝、脾、肾亏虚,以及久
病入络,痰瘀互结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DR
中医病机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李华等[1]认为血瘀痰湿是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的重要病机。郭连川等[2]指出DR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瘀阻、阴阳平衡失调所致。文小敏等[3]认为瘀血为DR发生发
展的主要原因,而“瘀血”的成因多为阴虚致瘀、虚火致瘀、气滞血
瘀、气虚血瘀、实火血瘀5个方面,并将瘀血所致病变归纳为目失所
养、瘀阻目络,血不循经、瘀阻目络,浊邪壅滞3种。易细香等[4]
研究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以虚为本”,其病机特点为“本虚
标实”, 脾气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之根本,脾气亏虚,痰瘀内
2
生是DR发生的重要机制,气虚证、湿证、瘀证贯穿各病程的始终。倪
青[5]提出DR的病因主要责于阴虚、血瘀、痰浊、气虚、血虚等,
病机总由肝、脾、肾脏腑虚损,真元耗伤,气血在经络输布失常所致,
病位主要在肝,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津皆相关。周水平等[6]则
根据络病理论来研究DR病因病机,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典型的络
脉病变,络脉瘀滞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础。目络瘀阻,日久不愈,血行
不畅,精血不能濡养视衣,目精失养,神光失灵,则可出现视觉功能
障碍。邪客络脉,营卫运化失常,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则
津液失渗,停聚络脉内外而痰瘀互结,则出现增殖性病变,进一步发
展,机化牵拉,导致视网膜剥脱而失明。
2 治疗方法
2.1 分型论治
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对DR进行分型治疗。张懿先[7]分5
型治疗DR 48例:①阴虚胃热型,治宜滋阴养胃、清热润燥,方用玉女
煎加减;②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③肺
肾阴虚型,治宜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方用增液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④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⑤阴损及阳型,
治宜补肾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较治疗前
有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达86.08%。王重农等[8]辨证分为4型:
3
①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山
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等;②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
生津明目,药用黄芪、党参、太子参、沙参、白术、升麻、陈皮、黄
精、葛根、天花粉、山药、天门冬、麦门冬等;③血瘀型,治宜活血
化瘀,通经明目,药用川芎、当归、赤芍药、白芍药、丹参、桃仁、
红花、泽泻、益母草、鸡血藤、牡丹皮、何首乌等;④痰湿型,治宜
化痰去湿,散结明目,药用白术、苍术、茯苓、鸡内金、桔梗、泽泻、
牛膝、山药、土贝母、决明子等。共治疗32例,治愈率为28.1%,有
效率为93.7%。刘红娣[9]主张将DR分为3型:①阴虚火旺型,治
宜滋阴降火,清热润燥,方选知柏地黄汤合增液白虎汤加减;②气阴
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选生脉六味地黄汤加减;③脾肾两虚型,治
宜脾肾双补,方选归芍六味地黄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经临床应用,
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以法论治
依据DR的病因病机予特定的治法来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
法。任少兰[10]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药用生
地黄、赤芍药、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谷精草、密蒙花,
随症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86.7%,研究还显示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
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视网膜的高凝状态,减少渗出,保
护视网膜。李有田等[11]以活血化瘀、通络明目法为主治疗,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