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三省小银毫版别

东三省小银毫版别

东三省小银毫版别
东三省小银毫版别

东三省1.44银币版别

版别说明

等级

1、中满文边三星版

1)背鹿角龙龙云有雕刻*

2)背鹿角龙龙云无雕刻*

3)背光角龙*

4)背毛角龙*

5)正面“缶”宝背毛角龙*****

6)正面珠圈密且字大背毛角龙**

2、中空版

1)背鹿角龙英文(PROVINCES) *

2)背鹿角龙且英文多E (PROVIENCES),俗称多E版***3)背鹿角龙且两处英文S后都有点,俗称双点版***4)背毛角龙S后有点*

5)背毛角龙S后无点**

3、中梅花版

1)梅花花瓣几乎在中心相连,俗称精梅花**

2)大梅花,花的轮廓大而粗**

3)大精梅花缺口

***

4)小精梅花缺口

***

5)中梅花居中,花的轮廓较大梅花浅而花小*

6)中梅花背大火珠(龙珠中心有一个明显的大点)***7)中梅花背右大火珠***8)中梅花背龙爪中有点****4、中梅花中心有点且边花下有点版

1)背大火珠龙爪中无点**

2)中梅花明显偏下背龙爪中有小

点***

3)背龙爪中有大点**

5、中梅花中心有点版

1)背小火珠龙爪中无点***

2)背大火珠龙爪中无点***

3)背龙爪中有点***

描述:111.五角星雕云

一、中满五角星、六角星

111.五角星雕云;112.五角星结云121.六角星雕云;122.六角星结云描述:112.五角星结云

二、中满三星大字

132.三星大字尔宝,线云稀珠边;133.三星大字尔宝,线云密珠边134.三星大字尔宝,卷云稀珠边;135.三星大字尔宝,卷云密珠边

描述:132.三星大字尔宝,线云稀珠边

三、中满三星小字

141a.三星毛角龙卷云; 141b.三星毛角龙线云

142.三星光角龙; 143.三星鹿角龙雕云; 144.三星鹿角龙结云描述:141a.三星毛角龙卷云

描述:142.三星光角龙

四、中空齿边鹿角龙

211.齿边鹿角龙,稀珠圈; 212.齿边鹿角龙,密珠圈;213.齿边鹿角龙,NS后有点

描述:211a.齿边鹿角龙,稀珠圈,上开云

描述:211b.齿边鹿角龙,稀珠圈,下开云

描述:212.齿边鹿角龙,密珠圈

五、中空齿边七齿龙

221.齿边七齿龙,稀珠圈; 222.齿边七齿龙,密珠圈描述:221.齿边七齿龙,稀珠圈

描述:222a.齿边七齿龙,密珠圈

描述:231a.珠边鹿角龙,细字,上开云

描述:231b.珠边鹿角龙,细字,下开云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原文及教案【原文】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教案】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介绍资料《美丽的小兴安岭》

《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资料 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林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雄居“金鸡之冠,天鹅之首”。她境内山峦叠嶂,林莽苍苍,被誉为“金鸡冠上的绿宝石”。小兴安岭是兴安岭山脉的东段,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它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针叶树种以红松、沙松为主,落叶阔叶树种有白桦、水曲柳、色木等。植物种类超千种。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 春涌兴安,沁人心脾的兴安岭杜鹃缀满群山;夏日林莽飘香,浓绿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胜地;秋日层林尽染,山果飘香,红、白、黄、褐、绿相间的“五花山”尽收眼底;冬到兴安最富诗意,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衬着皎洁晶莹的冰雪世界,是冰雪旅游的最佳场地。 在浩瀚的绿色海洋中繁衍生息着寒温带马鹿、驯鹿、驼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野鸡、榛鸡、天鹅、雪兔、原麝等各种珍禽异兽400 余种,是四季狩猎的天然猎场。在千山万壑间纵横流淌着甘河、多布库尔、那都里、呼玛、额尔古纳20多条大小河流,盛产鲟鳇鱼、哲罗、细鳞、江雪鱼等珍贵冷水鱼类,是垂钓的好场所。自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聚而成的黑龙江源头开始,两岸青松翠柏,激流险滩,风光秀丽,奇险无比。 沿途能参观中俄雅克之战古战场遗址——古城岛,还可领略对岸俄罗斯的异国风情。在闻名遐迩的中国“北极村”,游人可在“神洲北极”石碑下徜徉留影,领略夏至前后“北极村”的“白夜”景观。还可在我国这个唯一能欣赏北极光的地方,一睹那光耀天地、奇异瑰丽的自然景色。 位于兴安岭最高峰的寒温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中自然保护区,山峦竞秀,古木参天,沟深谷幽,神秘莫测,其中珍禽在天,奇兽在山,锦鳞在渊呈现着大森林的原始风韵。 “林海之都”加格达奇以西45公里的“嘎仙洞”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而且是拓拔鲜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旧墟,洞内石壁上清晰可辩当年北魏皇帝拓拔焘勒石祭祖的碑文。从这里南迁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为民族大融合与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嘎仙洞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致和深壑莫测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来此探古访幽。能骑善射的鄂伦春族是鲜卑人没有南迁的一支,他们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国内外闻名。在嗄仙洞下,在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3.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4.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 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 三大地形区: 土壤类型: 耕作类型: 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 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 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 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

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秀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宋老师带上耳麦后有什么不同了啊? 生1:我觉得宋老师的声音又大一些了。 师:噢,声音大了,一会声音还会更大。(众笑) 生2:我觉得这个地方(好像)更隆重了。 师:恩,人多了是吧!(老师做出赞同的动作) 师:那这样呢,大家看啊(老师做出一个模特秀的姿势,众笑,生大笑)。什么感觉? 生:宋老师变帅了!(生笑) 师:宋老师变帅了,可是大家看我的眼神没有变。那么帅的一个帅哥,大家应该用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呢?(众人不住地发出笑声) 生1:应该用尊敬的眼神。 师:哇,尊敬我。 生2:应该用羡慕的眼神。 师:啊,羡慕我长得帅,你长得也很漂亮。(众笑) 生3:应该用崇拜的眼神!(声音大了许多) 师:哇,有人崇拜我啊!(众大笑) 生4:我和他一样。(笑声更大) 师:谢谢,大家欣赏我一下就行了,好不好! 生:(共同)好。 师:欣赏的眼神会吗? 生:(共同)会。 (老师用欣赏的眼神与学生对视) 师:孩子们,既然大家很欣赏我,我想和大家要一件礼物好吗? 生:(共同)恩,好。(声音小) 师:看,坏了,要东西就都不说话了。 好不好? 生:(共同)好!(声音大了) 师:大家不用担心,我要的这件礼物啊非常简单,大家随身携带,人人都有。如果你愿意做,一天可以做N次,可以送给我N个。想知道什么礼物吗? 生同:想! (老师故作沉思状) 师:给我一个微笑好吗? 生同:好(轻松地送出微笑给老师)。 (老师环视。) 师:哎,非常感谢大家!好,我们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它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23 《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预备起。 生同: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能不能读得美一些?! 生同:能。(再次齐读课题)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学案第6章第2节 东北三省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学习重点: 1.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3.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 学习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及工业发展影响。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___________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工业发展条件:东北三省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矿产资源。 3.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导,包括__________、电力、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善的__________体系。 4.20世纪90年代,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的引导,认真阅读教材并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包括文字与任何图片),完成课本相关活动,并独立完成导学案。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随时记录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区,准备课上讨论质疑;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

大胆质疑。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2.阅读东北三省开发历程,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问题。 当堂检测 1.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形成产业是() A.钢铁、机械 B.石油、化工 C.煤炭、电力 D.轻纺、电子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城市:A 、是省的行政中心; B 、是省的行政中心,主要的工业部门,是全国著名的汽车城。 C 、是省的行政中心,主要的工业部门:。 D 、主要的工业部门:。

2010-2陈明远论文: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陈明远 在阅读清朝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作品、文献资料时,我们经常遇到“银两、大洋、银圆、银角子、银毫子、铜元”这些现代早已不再使用的货币名称。特别是银圆、大洋等。 银圆(或称为大洋、银洋)是满清末年和中华民国前期,流通的主要货币(通货)。“圆”是白银铸造的扁圆体,而“钞票”则是兑换银圆的凭证即“兑换券”。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系统称为“银本位制”。 “银本位币”的购买力 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以前,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到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当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往往折合为“标准银圆”换算。这时银圆仍然在市面上流通,民间有所谓“大头小头、买进卖出”的谚语。所以,在法币和人民币时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银圆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货币使用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货币制度。 我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采用“银本位”,通行银两、银圆、铜币和银圆兑换券。银两与银圆皆作为货币的主体。 本文中,对于“银大洋”、“银圆”也就是“银本位”的货币单位,一律写为“圆”;而对于铜元以及后来的纸币、一直到现在人民币的货币单位,则一律写为“元”,以示区别。本文认为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银圆”的币值在几十年间一直很稳定,而铜元、兑换券和法币、金元券等纸币的“元”,则因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 那么,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 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内中100家为汉人、95家为满人。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5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须收入100银圆,以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5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注1】 【注1】狄登麦(C. G. Dittmer),哈佛大学出版《经济学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大头版别

大头版别 袁世凯流通银币的收集与研究在银币收藏中是难度最大、研究最为深奥的币种。因为此币版式太多,正因如此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能说得清楚“袁大头”有多少个版别,应该可以肯定“袁大头”还有些版别目前尚未挖掘和发现,所以对它的收集与研究将是还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 据记载:中国机制银币自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建厂生产,到民国二十四年政府发布禁止银币流通至,银币作为我国法定货币流通,前后最多只有三十八年时间。 民国元年一月十三日孙中山辞职后,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民国二年十月十日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民国三年开始铸制“袁大头”,直止民国十六年五月北伐胜利,前后有十四年铸制“袁大头”的时间。我国银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只有三十八年时间,可想生产流通银币也只有三十八年,而“袁大头”银币生产时间占了十四年。据记载:当时就天津造币厂每日生产银币三十万元,加上奉天、南京、武昌、长沙、成都、广州、云南及重庆造币分厂(局)的生产,可见当时“袁大头”的生产量史无前例。 又因当时政府令各省造币厂照“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制铸,再加上当时军阀混战私铸币甚多,故而“袁大头”版式极为丰富,其暗记更加丰富多彩。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袁大头”的生产时间最长,生产量最大,流通时间最长,版式最多。

作为钱币爱好者,挖掘归纳我国银币的内涵文化责无旁贷,也是通过论谈提高自己知识的好机会。 本人对银币的收藏和研究时间不长,见识少,“班门弄斧”对“袁大头”壹圆面值银币版别作如下分类归纳,还望各位泉友多多指正,给予完善充实。 一、年份版别 1、三年版 最大的特点正面无“造”、“民”有点,版别最多,中央版及部分地方版存世量最大,“O”版最特出,珍稀版多在此年。 2、八年版 版别较少,多数版弱打,孕珠版最特出。 3、九年版 版别最少,雕刻精致,深打,特别是精发版的雕刻技术登峰造极。 4、十年版 版别较多,“T”点年版别相应多一些,其次是小齿顶珠版别也不少,尤其是修模顶珠版,圆珠修改成花瓣珠,很有特色。稀少的上顶珠就在此年。 二、字体版别 1、“中”字 有斜头中、直头中、开口中、缺口中,缺口中又分为上缺口中、左侧缺口中,上缺口中又分为左缺口中、右缺口中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2课时)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名师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这重要的地位。本节系统讲述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标题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东北三省》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的问题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阅读材料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习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课程标准】 用事例说明东北三省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东北三省城市分布、工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知道为什么东北三省由北大荒成为北大仓,认识东北商品粮基地,归纳其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2.通过阅读教材材料,知道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了解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总结出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交通上说出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优秀)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背诵“春夏秋冬”任意一段。 4.学习作者按四季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3.师生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课时安排----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秀教学设计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小兴安岭”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出示课件,介绍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及美丽风光)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3.揭示课题: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小兴安岭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融化献出人参酸甜可口”等。 (2)(指导记忆难写的字:浸献赏映软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下列词语: 浸在抽出欣赏苍翠宝库葱葱茏茏严严实实

三、细读课文,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读后汇报交流。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由练习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等词语的意思。 3.齐读。 【设计理念:从课文最后一段总结性的段落入手教学, 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清晰的写作思路,初步理解课文先 分后总的写作手法】 五、布置作业 将课文有感情朗读或背诵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 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背诵“春、夏、秋、冬”任意一段。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作者按四季顺序,抓住 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1、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

O版大头详解

袁像民国三年O版大头,简称欧版。目前所见O版,全都是中华民国三年的. O版图案与普通三年袁大头银币大体上一样,O版重量都在26.6-26.8克,与普通三年大头最显眼的差别是背面交叉嘉禾的束带中有一个很小英文字母的O字。此外,人物的衣领,肩章,发丝也不同于普通三年。 关于O版产生的背景,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北洋军阀时期造: 持有这个观点的泉友,主要依据是奥地利收藏家耿愛德所著的《中國幣圖說》载有0版而没有三角元,该书1954年出版,耿愛德解放前(1949年之前)在中国工作,解放后回国,根据当时在中国搜集的资料所整理的图说,里面已经有O版大头的记载,O记图文资料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整理出来,可见0版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而三角元在耿愛德的《中國幣圖說》却无记载,依此来断定,三角元跟O 版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三角元才是1949年后铸造的. 二是解放后铸造: 持有这个观点的泉友,主要依据是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11月3日,中共东北银行接收造币厂,11月8日,东北银行沈阳支行成立。东北人民政府选调曾在关内解放区制造过银币的周鉴祥,到造币厂主管制造银圆工作,造币厂成立银币科,筹备制造银圆。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指示,为稳定和发展部分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形势,繁荣当地经济,沈阳造币厂又先后铸造了两批袁大头壹圆。 由于铸袁大头所用的机械和模具都是利用解放战争后期缴获的,所以在造币风格上也区别不大,只是为了区别旧政权的货币,特意添加O字暗记,该O字暗记主要是方便金融监管,防范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所铸过度货币的破坏.所见的O版及O 版三角圆,三角圆,三角圆浅O版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为什么新中国要重新铸造袁大头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要解决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这里要讲一点历史:在我国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用银元交易的习惯,他们一开始就拒绝使用人民币.所以建国初期,人民币在这些落后的地区根本无法推广,要争取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只能让少数民族同胞慢慢来接受使用人民币,而不能武力强迫使用人民币.在新旧货币交接的过程中,必须大量的银元来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物价.因为白银流通一旦供应不足,物价就会飞涨,老百姓生活将更加痛苦,社会更加动荡.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货币改革,必须首先用银元来平抑物价,然后再来按比例兑换人民币.但当时中央已经没有足够的银元可用,必须重新铸造一批新银元,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其二,是解决西藏问题. 西藏解放前还是农奴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经济体制.内地货币唯一能在西藏地区被承认的就是银元,解放军进藏部队必须携带银元才能在当地购买生活物资.在当时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要取得西藏的解放,解决银元紧张的局面.必须铸造一批银元急需之用.另外,由于西方列强的敌视封锁政策,人民币无法获得实际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铸造的一批数量可观银元,途径尼泊尔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用于换取外汇.购买国家建设急需设备. 关于解放初期的西藏货币,引用点资料: 1951年4月12日,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签发中财委复西南财委请示

美丽的小兴安岭(整理)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课文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课文紧扣“美丽的大花园”与“巨大的宝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其中,第二段按四季更迭的顺序具体介绍,是进行情感熏染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载体。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孩子们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并重,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语文课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所以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主动识字的意识,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能积极的搜集、整理资料,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心,逐渐树立了实践创新的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 2.了解有关小兴安岭的内容,自觉地进行语言积累。 3.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小兴安岭的美景这一主体教学环节,扎扎实实训练学生的语感。 2.领悟作者观察与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教师渗透学习方法与学生尝试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欣赏自然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件激趣,谈话导入。 优美的景色能给人美的享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几张图片,和大家共同欣赏。(课件播放: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草木旺盛,绿树成荫的夏天;落叶飞舞,果实累累的秋天;冰雪覆盖,白雪皑皑的冬天。)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色吗?指名回答(板书:小兴安岭)指导学生用“兴”的不同读音组词。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看了这几张图片,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指名回答。(板书;美丽的)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说,小兴安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指名回答。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既是美丽的大花园,又是巨大的宝库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电教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部编版美丽的小兴安岭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2)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掌握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5、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1、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抓住景物的季节特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到东北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出示视频) 2、板书课题:23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3、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绿色的海洋”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小兴安岭树的数量、品种极多,树的面积之大,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垠,一望无际,从“数不清”一词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4.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有一段话概况浏览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找出来。 (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2—5自然段,体会四季的美。 1、春天的小兴安岭 (1)、指小组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在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时,抓住了哪些事物来描写? (2)、指名反馈。(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3)、品读词句 树木有什么特点?(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知识学习总结要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知 识点 原文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

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字词 海洋、树木、嫩绿、积雪、雪水、小溪、散步、喝水、脑袋、欣赏、影子、葱葱茏茏、严严实实、森林、乳白色、浓雾、花坛、苍翠、葡萄、榛子、鲜嫩、蘑菇、木耳、名贵药材、膝盖、紫貂、黑熊、松鼠、景色诱人、宝库句子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 练习题 1、这是一段写小兴安岭——————的景色。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

池河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年级八 科目[来源:学 科网] 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3.7 课题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学案)授课类型新课 课标依据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来源:学科网ZXXK]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来源:Z。xx。 https://www.doczj.com/doc/c715606363.html,]知识与 技能[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c715606363.html,][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c715606363.html,] 1. 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 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2. 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 临的问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东北地区的资料和地图,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学生形成环境观、可持续发 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的条件、分布特点教学 难点 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新课引入知识目标文字 B C 温故而知新 2 教材 编号:04

过程与方 自主预习 图片 C E 建立表象8 教材法 讲解能力目标图片 A E 帮助理解18 教材 归纳总结情感态度文字J I 升华感情7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 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 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 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 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2019七年级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语文

七年级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 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

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优质教学设计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4.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 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比较多,字形比较复杂,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乳”“梢”“舍”是翘舌音,“融”“兴”是后鼻音,“欣”“浸”“显”“临”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认清字形:可用加偏旁的方法,如,“当—挡”“才—材”;还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如,“连—库”。 本课13个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发现它们左右或上下大小的比例、高低和宽窄的不同,然后交流各自的发现。如“挡”和“刮”,一个是左窄右宽,一个是左宽右窄;“线”“材”“软”在高低和宽窄上则基本相同;注意“舌”在作部首时和独立成字时写法的不同。 2.朗读课文 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3.积累运用

本课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要以读为主,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小兴安岭喜爱、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情感表现出来。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资料,搜集红松、白桦、栎树、榛子、紫貂和黑熊的资料及图片,帮助自己认识这些事物。 (3)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尝试对生字组词,能对会写字进行归类,可以自己总结易错字的易错之处和同学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等自己常用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导语并配小兴安岭的图片。 同学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受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字叫“小兴安岭”,那里可美了,像个大花园。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看一看。(教师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1.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解题)

银币与仿制品欣赏上集

银币与仿制品欣赏 (上集) 点击换页按ESC退出 E-mail文化传播网https://www.doczj.com/doc/c715606363.html,

一,流通银币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俗称龙洋。清代的江南省地辖江苏省和安徽南部。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洋大臣刘坤一筹建造币厂仿铸银元,于当年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光绪二十三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光绪元宝”,至光绪三十一年,前后共铸造九套银币。第一套未注干支的称为“老江南”,其余八套则为“新江南”。自第二套辛丑银币开始,所铸银币左上方或右上方都铸上一些英文字母,这些字母为江南钱局所聘外籍化验师姓名的缩写,以此取信于洋人。光绪三十年(1904),江南钱局改名“江南户部造币分厂”,两年以后又改名为“江宁户部造币分厂”。(1992年55元/枚) 壬寅币直径:39mm 1902年铸造 重量:27.2克含银:90% 甲辰币直径:38.5mm 1904年铸造

宣统三年壹圆大清银币 俗称宣统龙洋。在各省竟铸银元的时候,发生了对铸造银元计量单位两、圆之争,从光绪十年(1884)到宣统三年(1911),争论持续了二十七年,清政府时而决定,时而变更,以至朝令夕改的地步,直到宣统三年才颁布大清国币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规定以“圆”为单位,主币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银色九成,正式定名为“大清银币”,但是不久武昌起义成功,清王朝被推翻,因此,“宣统三年壹圆大清银币”也就成了满清王朝最后的一套银币。(此币为发行量大的曲须龙宣统三年,1992年64元/枚)

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 俗称“小头”。民国初年,币制混乱,没有统一的货币。1912年3月11日,临时政府财政部呈文孙中山请求铸行纪念银币,图案采用大总统肖像。孙中山同意铸造纪念银币,并提出纪念银币新花纹“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意,垂劝农务本之规”,并命财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币厂按照新模式铸造,并作为中华民国国币发行。开国纪念银币并非都在民国元年铸造,直至民国17,18年还在铸造开国纪念银币。此枚银币系民国17年由南京造币厂铸造,称六角星版。该币铸造量大、流通面广,是极普通的一种版别,价格低廉。(1992年40元/枚)

2020新人教版八下地理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设计

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 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3. 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4. 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 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 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 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 三大地形区: 土壤类型: 耕作类型: 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 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

北三省,看看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 3.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思维发散,探索求解]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 [强化训练,精点评析] 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回归应用] 课堂小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享 ※作业布置

【教案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优质课教案

《美丽的小兴安岭》优质课教案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 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④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 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课前准备 ①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②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2、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①初步感知。 a.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b.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交流。 a.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集体读。 b.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c.指名学生读课文,大家评价。 三、再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

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②学生读画,教师观察学情。 四、写字写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 ②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 认读词语卡片。 二、感悟品味 ①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引导诵读品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