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贵福”--中国第一位步枪设计师

“刘贵福”--中国第一位步枪设计师

“刘贵福”--中国第一位步枪设计师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副所长刘贵福设计的“八一式马步枪”产品图

早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刘贵福设计制造了两种新式轻型步枪:“无名式马步枪”和“八一式马步枪”。他是中国第一位自行设计制造步枪的人,是世界“轻型化步枪”的先驱。由于当年八路军条件简陋,信息闭塞及保密要求,世人鲜为人知。

一、延安的“无名式马步枪”

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制造步枪的兵工厂是延安“陕甘宁边区机器厂”。

193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延安举行“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在展览会的展品中,出现了许多新奇的展品,琳琅满目,五光十色,荟萃一堂。

最惹人注目的是一支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式轻型步枪,它是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枪械修造部领导人刘贵福等,按照毛泽东关于运动战、游击战的要求而设计和主持制造的。它的特点是短小精干、轻巧实用,因展出时还未来得及命名,展览会就标了“无名式马步枪”,口径7.9毫米,枪管短,近似马枪,折叠式的三棱枪刺,平时折叠在枪身下,拼刺时可甩动扣合在枪口前,适当缩短了射程,减小后坐力,射击准确,式样新颖,独具特色。

这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无疑是一个奇迹,尤其对手持长矛、大刀与日军拼搏的战士来说,更是珍贵。

毛主席亲蒞参观,手拿新枪比试一番,十分称赞地说: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枪造得很好嘛,也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见薛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0.8第1版第1次印刷,第179页。)

过去中国兵工厂制造的步枪都是仿造外国的。而这种新式的轻型步枪是步、马枪的结合型,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支步枪。开创了国际步枪轻型化的先例。

5月12日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闭幕大会上,由毛齐华、李富春、滕代远、张浩、高自立、高岗、曹菊如等人组成工展会评判委员会,按照符合“制造精巧、合于当前实用;对国防工业有特殊贡献;对边区工业有特殊贡献”等要求,“无名式马步枪”被评为甲等产品奖,边区机器厂被评为特等奖单位;刘贵福等五十余人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刘贵福并代表劳动英雄在大会上讲话。为此,毛主席亲笔题词全文是:“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毛泽东”(见《薛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65页,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0.8第1版第1次印刷。)。

从此开始,第一次有了“劳动英雄”的称号,刘贵福就是第一批劳动英雄的代表。

延安《新中华报》有关‘工展会’的报道

1939年4月底,军工局决定将边区机器厂枪械修造部,迁至安塞县郝家岔村单独建厂造枪,改为“军工局二厂”,对外称“边区机器二厂”,专门生产“无名式马步枪”。

1939年6月初,他们生产出第一批“无名式马步枪”。进行寿命试验时打了200发子弹,证明效果良好。因子弹缺乏,叶季壮部长说:“不用再打了,挺好,就这样生产吧!”经过努力,月产量最高时曾经达到70支。

1940年9月,朱德总司令等领导人陪同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到工厂参观,当他听说这种新式马步枪是工人自行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时候,很是惊喜,赞叹不已。朱老总說:“边区的工人有不少天才,将来一定会有不少专家、工程师和斯达哈诺夫工作者。” (见《革命的历程》战士喜爱新七九)

当时,这种新式步枪首先装备了中央警卫团,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过贡献。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向延安进犯,中央警卫团护卫毛主席和党中央主动撤出延安,继续在陕北与敌人周旋,领导着全国的解放战争。此时,毛主席曾送给为中央带路的延安地委白生财同志一支无名式马步枪,鼓励他勇敢杀敌。这支枪的三棱刺刀,于1977年7月曾经展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综合馆里。

二、八路军的“八一式马步枪”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派一批干部、技术骨干,支援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批准刘贵福、刘先惠、曹加仪、李玉华、封域中等组成300多人的工人行军营,刘贵福任三连连长。刘贵福背着一支无名式马步枪,于1939年10月到达军工部。先后担任军工部技师、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副所长,并受命改进无名式马步枪。

正在这时,刘鼎调来军工部担任部长,看到刘贵福的设计,赞赏之余,他想起和刘伯承的一段往事。

刘鼎说:“那是二十年代在苏联东方大学学习时,有一次他向我讲述:有一些国家单纯追求步枪的射程,把枪管搞得很长,很笨重,结果是射程越远,命中率越低。刘伯承同志认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在二百米以内射击准确,越轻越灵巧越好。”

刘鼎又回忆说:“我们本着这个战术技术要求,又根据山地游击战的特点,提出了新的步枪设计方案,由水窑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副所长刘贵福组织设计试造。”

当时军工部用手工造的枪,尺寸不规则,许多零件不能互换,各厂造的步枪型号、规格不尽相同,性能各异,产量少,质量差,成本高,常常在战斗中发生故障,甚至伤害自己。怎样把各厂制造的各种规格的枪支统一起来,实现步枪的制式化,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件大事。

1940年8月1日,终于造出了一支自己设计的新式步枪。这种枪吸取了‘无名式’‘捷克式’‘中正式’‘三八式’以及‘汉阳造’等步枪的优点,它的长度比一般步枪略短,比马枪稍长,取名为‘八一式马步枪’。枪的刺刀紧紧连在枪筒口部,平时折伏在枪杆下不会丢掉,肉搏时能迅速脱钩弹出展开。全枪重3.36公斤,口径7.9毫米,射击准确,刺刀锋利,枪体轻巧、坚固、外形美观。

八一式马步枪

刘鼎和刘贵福背着新枪,到总部汇报,彭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见后十分高兴,彭总拿着枪边看,边做刺杀动作,连说:好枪,好枪。特别是在场的徐向前副师长背上枪不肯放下,笑着说:我当兵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见《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90页)

刘伯承也欣喜地说:“刘鼎,我们俩在苏联就曾想自己造的好枪,今天你们造出来,真是太好了。”(见《刘鼎》第71页)

彭德怀副总司令当即责令军工部迅速组织统一批量生产,实现我军步枪的‘制式化’。

百团大战时部队战士拿到这种枪后笑逐颜开,使用效果比‘三八式’好,很受部队战士欢迎。1946年解放太原时,彭副总司令拿着缴获的阎锡山兵工厂制造的步枪说:这不如我们水窑(黄崖洞兵工厂)的枪好。

“八一式马步枪”是刘贵福副所长在刘鼎部长的领导下,按照刘伯承的设计理念,对‘无名式马步枪’进行改进设计之后,实现了彭德怀、刘伯承、刘鼎对八路军步枪“制式化”、“轻型化”的理想。

三、中国人第一次设计步枪

在当年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刘贵福的步枪设计方案上报之后,后勤部叶季壮部长亲自到厂鼓励。他赞扬说:你们的设计思想正确合理,结构精巧。你们运用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从我军的实战要求出发,博采众长,有所创新,这样设计的枪符合运动战、游击战的要求。比起国民党大工厂的那些只知道迷信外国,跟着洋人仿造的工程师还要高明。这说明我们边区的工人阶级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一定能造出我们八路军自己的好武器。(见《革命的历程》‘战士喜爱新七九’)

步枪终于在1939年4月25日试制成功了,周鉴祥厂长在庆祝会上大声宣布:“同志们,咱们边区机器厂自己研制的第一支新式步枪成功了!”

曹广化政委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自从我军成立兵工厂以来,这是第一次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步枪。这在中国兵工史上是空前的!咱们兵工工人在毛主席思想指导下,发扬了红军不怕困难的传统,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为我军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我们边区工人阶级的最大光荣。”

确实,在过去还没有真正中国自己设计的步枪。自从中国有步枪以后,可谓五花八门,都是帝国主义侵华的洋枪。中国的兵工厂,只能仿造,不能设计。造枪的生产技术都由洋人控制。中国最早的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所谓开国第一枪“汉阳造”,也是仿造德国毛瑟1988年式7.9毫米口径步枪。

民国时期著名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及巩县兵工厂等制造的步枪都是引进和仿造外国的步枪。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旧中国各兵工厂所造步枪,有德国毛瑟式和日本三八式两大类型,前者又有四种型号,全见下表:

类型简称口径(毫米)初速(米/秒)制造厂名

(一)、德国毛瑟式

1,1888年式 88式或汉阳元年式 7.9 650 汉阳

2, 1898年式 98式 7.9 820 东北、巩县

3, 1904年式 04式 6.8 ——广东、四川

4, 1924年式 24式或中正式 7.9 800 巩县、21厂

(二)、日本三八式三八式 6.5 762 东北、太原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曾向德国引进大量24式步枪。同时南京兵工署认为24式的构件与98

式大部分相同,遂令巩县兵工厂在98式的基础上,改为24式,并令该厂厂长毛毅可赴德国引进24式步枪工作图和全套样板。该厂于1935年8月筹造,到10月即完成。兵工署极为满意,一方面对该厂传令嘉奖,一方面上书蒋介石报喜。当时制造司司长杨继曾用署长俞大维名义上报蒋介石,称蒋“德高望重,功在党国,即以国产24式步枪,命名中正式步枪,以示颂德报功,永志纪念。”云云。不久获蒋批准。此即“中正式”步枪的由来。(引自兵工史编辑部《兵工史料》第九辑146页)

自从清朝开办兵工厂起,旧中国没有培养出兼通军事和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沈阳兵工厂自成立到九一八事变,产品完全被外籍技术人员操纵。中国的大学、留学技术人员只能是副技师、副技士,规定很严,不得超越。中国技术人员,只能担任一般的机械、化工工作,不能按照军事需要自己设计,因此沈阳兵工厂制造了不少武器弹药,但均系仿造。

兵工厂的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甚至购买外国的半成品。如火炮的炮身,在外国工厂缎成毛坯、钻好炮膛;炮架上的一些零件也是在外国制成雏形,再运回国内加工组装。

兵工厂的另一个重要缺点是轻视工人,技术人员与工人中间存在隔阂。一位有经验的工人感慨地说:“我们运用这些机器,加工制造更精良的武器,是很有办法的。但这里的工程师看不起我们。他们自己又不会动手,这样如何搞得好。”当然,在反动政权统治下,是不可能解决的。(见《兵工史料》第五辑‘奉张时期和日伪时期的东北兵工厂陈修和’)

四、世界“轻型化步枪”从延安开始

随着世界远射程武器的发展,步枪逐渐失去远射程的意义,成为一种单兵近战武器。刘伯承将军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指出的:有一些国家单纯追求步枪的远射程,把枪管搞得很长,很笨重,结果是射程越远,命中率越低。他认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保证在200米以内射击准确,越轻、越灵巧、越好。(注: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0.3第1版第1次印刷第293页;另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0.4第1版第1次印刷。第90页)成为设计轻型化步枪的新理念。

据说费德洛夫在俄国部队装备M1916时,曾说过:单兵武器的未来演进可能出现两种类型的枪械:一种为冲锋枪和轻型卡宾枪合二而一,使用新枪弹(即现代短突击步枪的概念),另一种为轻型自动步枪,应当使用成力较大一些的枪弹(即现代突击步枪的概念)。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费德洛夫在减小步枪口径、缩短步枪作战距离和提高步枪火力方面是位"先知先觉"者,但当时世界各国军方主流思想都认为步枪的射程应在1200米以上,而费德洛夫的设计思想与之格格不入,被淘汰是命运使然。

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及时改变远射程的旧观念,仍使用那些远射程的旧式步枪。

然而,在中国抗战时期的延安却是一个例外。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影响深远,刘伯承有关步枪设计的战术技术理念也属于这个范畴,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使步枪的改革在中国延安有了萌芽的土壤。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指引下,刘贵福不受西方远射程保守观念的束缚,研制成“无名式马步枪”、“八一式马步枪”。可见毛泽东思想威力之大。

所谓“轻型化步枪”,具有短小、轻便,使用灵巧、可靠的特征。适应机动、灵活战术技术要求,射程不超过400米的单兵近战武器。而“无名式马步枪”、“八一式马步枪”正符了刘伯承关于“轻型化步枪”的理念。开创了“轻型化步枪”改革的新途径。也是刘伯承有关步枪设计理念的第一次实践和验证。(见刘国梁《步枪的变革与设计思想的演变——从刘伯承到“齐射”的研究与发展》载于《现代兵器》1990年4期第26页) 到二次大战后期,刘伯承有关步枪设计的理念,在德国得到第二次验证。当时德国陆军技术部门的官员,有感于步枪的射程过远,后坐力太大,就瞒过了持远射程观念的元首希特勒,冒名制成“MP43式冲锋枪”,实际上是缩短射程的轻型步枪,受到前线部队的欢迎。当希特勒知道实情之后,“生米已做成熟饭”,发怒之余

只好顺水推舟,命令改称“突击步枪”。1944年又将步枪与冲锋枪相结合,正式生产了短而轻、结构紧凑实用的“Stg44突击步枪“,这就是突击步枪的由来(见王裕安《国外轻武器更新换代的向个特点》载于《轻兵器》1984年2期第1页。)

突击步枪在苏德战场初露锋芒,被苏军发现受到重视,也改变了远射程的旧观念,很快制成M43式中间威力短弹,用于CKC半自动步枪,逐步演变成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突击步枪,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或效仿。突击步枪在世界步枪发展史上又形成新的潮流。(见朵英贤《轻武器不轻》载于《轻兵器》2002年第1期第6页)

可是,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初,美国军方在北约国家的会议上,仍然坚持步枪的射程在1000米以上,这种远射程的陈旧观念显然是十分落后的。1952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作战研究室执行著名的“齐射”专题研究,研究了二战、朝鲜战争及越南的战争等步枪实战效果的大量数据。主要结论是:步枪90%的实战射程在300米以内。这与二十多年前刘伯承元帅关于步枪设计的论述基本一致,不谋而合。(见刘国梁《步枪的重量与变革》载于《现代轻武器》1990年第3期第5页)

不久,在“齐射”研究的影响下,美国的步枪设计师斯通纳将枪管的口径缩小,制成5.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这种步枪短而轻,杀伤力更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越南战场使用的M14步枪,射程远、体大、过猛,由于后坐力太大,士兵们普遍有“怯枪”心理,更爱使用苏联的突击步枪,处境被动,不得不改变远射程的陈旧观念,被迫采用口径5.56毫米的M16小口径步枪,这种小口径步枪在战场一经出现效果显著,各国纷纷效仿,风行世界。这也是刘伯承步枪设计理念的又一次验证。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轻型化步枪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起自1939年延安的无名式马步枪及八一式马步枪;

第二、起自1943年德国的突击步枪;

第三、起自1966年美国在越南战场的小口径步枪。

以上就是世界步枪“轻型化”发展的过程。不管是新式马步枪、突击步枪,还是小口径步枪,它的设计理念基本都是:缩短射程;减轻重量。采取的措施都不外乎是:缩短枪管的长度、缩小枪管的口径或结构。总之,都是减小步枪的长度和重量。一致的目的都是使步枪达到“轻型化”。可以说:都没有脱离刘伯承元帅有关步枪轻型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事实证明,二战以来,中国“无名式马步枪”、“八一式马步枪”的创新,开创了步枪“轻型化”演变和发展的新历程,走在了德国、苏联和美国之前,是世界步枪“轻型化”的先驱。刘伯承元帅是步枪轻型化发展的伟大预言家,刘贵福则是步枪轻型化发展的第一位实践者。

还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苏联总结的经验,几十位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如苏联著名的AK47步枪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等,多数是有经验的工人和军人出身,他们平均35岁,经验丰富,设计思想不受拘束,具有先进的战术设计思想,这是优秀枪械设计师的重要条件。 (引自王裕安《国外轻武器更新换代的几个特点》载于《轻兵器》1984年第2期第3页。)而刘贵福和同志们能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战争条件下,在我国第一个设计、研究、制造出中国的轻型化步枪,并为国际步枪轻型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从这种意义上,未尝不可以说刘贵福是一位中国的“军工英雄”。

1938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举办的延安第一届“五一”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边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支步枪和由马克沁重机枪改造的第一挺高射机枪。两支枪迅即成为展览会的亮点,吸引了参展的八路军首长和战士。毛泽东拿着新枪仔细地看来看去,拉拉枪机,瞄瞄准,高兴地说:“我们自己也能造枪了!要创造条件多生产,支援前线。”受到毛泽东赞誉的这2支枪的设计者就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中国轻武器设计专家——刘贵福,当时,毛泽东还亲自为刘贵福题词,称他为“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刘贵福其人

刘贵福1908年7月19日生于山东省宁津县兴无寨村,因家庭贫寒读不起书,只能到当地学堂偷学认字,一学就是4 年。1923年,时年15岁的刘贵福外出谋生,在北京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修械所当学徒,说是学徒,其实是给人家打杂干零活的,这样干下去什么手艺也学不着,怎么办?偷学。他晚上一有空就跑到工作间的窗口偷看,从中学到不少手艺。以后他又到国民党修械所和阎锡山的山西太原兵工厂机枪分厂当工人,主要从事机械修理和制造,这为他后来设计制造新步枪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修械所期间,刘贵福很快就成为手艺精湛

的工匠,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里,穷人本事再大也遭受歧视,一些工头拉帮结伙凌辱其他工人。当时工厂工人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刘贵福为首的有技术的工人,另一派是溜须拍马没工作本事的人,这批人想方设法要踹走一些技工,刘贵福忍无可忍,跑到当时的主管上司孙殿英家,用砖头去拍他家的大门,要见孙殿英,说明是非。孙殿英也怕好技工都走了,枪械的质量没法保障,所以就同意双方各制造同样数量的枪,一起进行射击检验。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射击比赛开始了,枪声如同爆豆,弹光串串闪耀,没过多久,对方的枪管就红了,而刘贵福方面的枪还在打个不停。孙殿英目睹了这一场面,严厉训斥了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的无能,使这些人的欺凌行为得以收敛,而刘贵福在穷哥们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痛击日寇的消息使刘贵福看到了希望,他串联了4个人要去解放区,可临走的那一天变成了16 人,这些穷哥们要跟刘贵福共生死。就是这些工人后来为延安武器制造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刘贵福历任山西342厂厂长、4厂厂长等职,后任兵器工业部七局主任工程师,负责枪械弹药生产制造的技术指导,为我国兵器工业特别是枪械制造技术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刘贵福同志因病逝世。

第一支步枪的诞生

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中央对刘贵福的待遇很优厚,每月50斤小米,5块钱,这和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待遇是一样的。这怎么能不令刘贵福感动?他把所有的干劲都用在了工作中。

1937年10月22日,毛泽东发出自造步枪的指示,军工局提出了先搞设备,后造步枪的生产方针。11部机器很快运到延安,为自制设备创造了条件。为了扩建工厂,兵工厂迁到了茶坊,对外称“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分为东西2个厂,东厂为枪械修造部,由刘贵福负责,西厂为机器制造部。

刘贵福和孙云龙等同志开始设计制作模具和样枪,他们以捷克式卡宾枪(马枪)为基础,在不影响枪支基本性能前提下,根据八路军作战特点,大胆简化步枪零件,并且立足手工制作,以便于大量生产。制造的主要难点是枪管加工,没有深孔加工设备,他们在车床上用深孔钻加工,没有拉来复线机,就用冷挤压法拉出膛线。最有创意的是设计了新的折叠式三棱刺刀,直接连在枪上,平时贴于枪杆,肉博时按动键钮一甩,可自动展开,便于刺杀。就这样,1939年4月25日制造出样枪,经过试验,性能良好,当时就列为“五一”展览会展品,临时叫它无名式马步枪。1939年10月,刘贵福进一步改进无名氏马步枪,试制出了一种新枪,当年正值朱德总司令55周岁,工兵战士为表达对首长的敬仰,将新枪命名为“五五式”步枪,以后正式定名为“新七九”步枪。

试枪时,后勤部长叶季壮说:“对你们的要求不高,一仗能打几十发子弹就行。”可是在验枪时一连打了200多发弹,仍然很好,试枪的人还要打下去,因为枪弹缺少,叶季壮说:不用再打了,挺好,就这样生产吧。这是给新式步枪的充分肯定,中央指示成批生产这种步枪。

按照中央指示,在全体员工的一致配合下,克服了许多实际困难,以每月三四十支的速度生产,到1942年3月,两年半的时间造枪1000多支,其中的130支步枪用在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武装。

6天时间,将马克沁机枪改成高射机枪

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工人们义愤填膺,上级批示研制防空武器。当时延安没有炮,也没有做炮的能力,只有把机枪改成高射机枪。刘贵福等人把库存的2 挺马克沁机枪经过加工支架,重新设计全新的三连环型瞄准具和方向、高低转动机,改进发射机构,制成了高射机枪,试射200发弹,这一切只用了6天时间。因性能良好,枪身油漆还没干,就连夜送往延安。

第二天清晨,2挺高射机枪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挺立在清凉山和宝塔山上,参加到保卫延安的行列中。

出笼“八一式马步枪”

1940年5月,八路军总部军士部部长刘鼎根据刘伯承将军提出的“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200m内射击准确即可,质量越轻越好”的要求,并结合我军长期坚持山地游击战、近战、白刃战的需要,提出了关于新步枪的设想,交给了时任水窖一所副所长的刘贵福组织设计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的刺刀仍有着八一式马步枪的风范刘贵福受领任务后,吸收了日本“三八式”、国民党“汉阳造”、延安“无名式马步枪”的优点,尤其对无名式马步枪中折叠式枪刺进一步改进,于1940年7月,试制出新步枪及枪刺。刘部长兴高采烈地带着新枪到八路军总部汇报时,漂亮的外观、优良的性能得到彭德怀副司令员、左权副参谋长的赞扬,时值8月1日,故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该枪质量仅3 .36kg,体积小,比五五式短30mm,口径为7.9mm,射击准确;护手和准星是重新设计的,彭德怀副总司令将该准星誉为“天一第准星”。其新式三棱刺刀,底部为正方形,连接稳固,枪刺以无名式马步枪的设计为基础,改有出血槽,刺杀时易拔出,经过淬火又增加了强度。平时刺刀反贴于枪管上,肉博时按动键钮一甩,可自动展开固定。在近战中,刺刀的快速展开对取得白刃战的胜利至关重要,所

以实战效果优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枪刺。这种独特的枪刺结构一直被沿袭到建国后我军制造的53式7.62mm步骑枪、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63式7.62mm自动步枪及56式 7.62mm冲锋枪等多种制式枪械的刺刀。

八一式马步枪的优良性能得到总部首长的赞赏。军工部立即停止了其他步枪的生产,将该枪的图纸和工艺方法迅速送往根据地各兵工厂统一组织生产。太行山区接近前线,制枪的金属零件全部都采用日伪的铁轨制作,枪托采用山区核桃木,原材料供应充足。这两方面优势使枪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充分的保障。

从1940年8月至1945年,八路军各兵工厂共生产了8 700多支八一式马步枪。优秀的设计保证了枪的技术性能,淬火工艺又提高了枪的抗腐蚀性、抗磨损性,从而使枪的使用寿命长,维修方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八一式马步枪是根据地制造量最大、使用最广泛、性能最好的步枪,其实战效果受到前线官兵一致赞扬,名扬各抗日战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