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3.10 KB
- 文档页数: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移植适应证复发或耐药的DLBCL进行系统性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挽救性治疗,继而对于化疗敏感的患者进行高剂量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化疗敏感的患者如果干细胞动员失败或在二线化疗后存在骨髓侵犯,可以考虑进行异基因HSCT。
自体HSCT适用患者的要求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移植中心是不同的。
年龄不应作为主要决定因素。
一般根据患者的“生理年龄”进行个体化考虑。
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ASBMT)发布了HSCT治疗DLBCL的2010声明,明确的观点有:化疗敏感的复发的DLBCL推荐以自体HSCT作为挽救性治疗;尽管老年人的治疗结果不如年轻人,年龄并不是自体HSCT的禁忌;外周血是自体HSCT标准的干细胞来源;不推荐两次或多次连续的自体HSCT。
当前ASBMT 认为尚无足够的数据可以明确回答以下问题:自体HSCT后进行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必要性;自体HSCT前诱导治疗的最佳疗程;异基因HSCT的应用;异基因移植应用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还是清髓性方案。
具备一个或多个下列因素的患者不适合自体HSCT:直接胆红素>2mg/dl(34.2μmol/L);血清肌酐>2.5mg/L(221μmol/L);长期稳定透析治疗的患者不包含在内。
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的行为状态评分为3分或4分,因骨疼痛造成的ECOG 3、4分不包含在内。
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Ⅲ或Ⅳ级。
(二)影响自体HSCT疗效的因素自体HSCT治疗经二线化疗获得疗效的复发或耐药的DLBCL患者,相比单纯化疗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
化疗敏感的复发患者或化疗敏感但从未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自体HSCT后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30%~60%。
而二线化疗耐药的DLBCL患者自体HSCT后,DFS不足10%~20%。
多中心随机试验(PARMA试验)在215例化疗敏感的复发性侵袭性NHL(主要是DLBCL)患者中进行了自体HSCT与巩固化疗的比较。
最新: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 )的成功使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数量快速增长口23]。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组报告,2019 年我国140家单位实施allo-HSCT近万例,其中haplo-HSCT占60%o 尽管allo-HSCT的疗效不断改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仍然是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
目前急性GVHD的国际指南中的证据多来自HLA 相合同胞供者(简称同胞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移植,各种指南的推荐存在差异,推荐的疗效评判标准和严重程度分度标准也不尽相同[4,5]。
与国外alIo-HSCT以HLA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移植为主的模式明显不同,我国haplo-HSCT占第一位。
鉴于我国的移植现状,加之各移植单位规模差别较大,急性GVHD的处理经验难免存在差别,所以有必要制定中国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在国际指南基础上纳入了中国医师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旨在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诊疗规范,为各移植单位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为移植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共识由22 位本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讨论制定。
一、急性GVHD的定义和发生率(一)急性GVHD的定义GVH D指由异基因供者细胞与受者组织发生反应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的定义将急性GVHD分为经典急性GVHD和晚发急性GVHD :经典急性GVHD 一般指发生在移植后IOO d ( +100 d)以内,且主要表现为皮肤、胃肠道和肝脏三个器官的炎性反应;晚发急性GVHD指具备经典急性GVHD的临床表现、但发生于+100 d后的GVHD o晚发急性GVHD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0Od后新发生的急性GVH D s已获控制的经典急性GVH D在+10Od后再激活、经典急性GVH D 延续至+100 d后。
干细胞移植在器官再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方法,可以为器官再生提供新的可能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为器官再生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重点讨论干细胞移植在器官再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干细胞来源、移植方法、治疗效果及存在的挑战与前景等方面。
1. 干细胞来源的扩展干细胞的主要来源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各类细胞,并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由于胚胎干细胞的获取存在伦理问题,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
相比之下,成体干细胞的获取更为方便,主要包括骨髓、脂肪组织、血液和胎盘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诸如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等新型干细胞来源,进一步扩展了干细胞移植的潜力。
2. 移植方法的改进干细胞移植的效果受到移植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干细胞移植方法包括直接移植和支架移植。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移植效率低、成活率低和免疫排斥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移植方法,如协同移植、3D生物打印移植和纳米支架移植等。
这些新方法可以提高移植效率和存活率,减少免疫排斥反应,为器官再生提供更好的支持。
3. 治疗效果的展望干细胞移植在器官再生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例如,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干细胞移植也被应用于肝脏再生、肾脏再生、胰岛细胞移植和神经再生等领域。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
4. 存在的挑战与前景干细胞移植在器官再生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免疫排斥和肿瘤发生等问题是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然而,科学家们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有望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为器官再生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干细胞移植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趋势细胞治疗作为一项潜力巨大的医学领域,为临床医学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治疗方式。
其中,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细胞移植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趋势。
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来源于骨髓、脐血、胚胎等的干细胞通过适当的方法注入患者体内,以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的治疗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下面将就干细胞移植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趋势进行介绍。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干细胞移植带来了新的机遇。
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精确地编辑干细胞基因,进一步提高干细胞移植的效果。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干细胞的遗传修复,降低移植后排异反应的发生率。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和功能提升,进一步增加干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其次,干细胞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干细胞移植带来了更好的存活和定位效果。
纳米技术能够将干细胞与纳米材料结合,形成纳米复合物,从而提高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率和定位效果。
纳米复合物可以通过改善干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增强干细胞对于治疗区域的定向性,进一步提高移植效果。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纳米磁性颗粒的应用,实现对干细胞的实时成像和追踪,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监测和评估手段。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模型。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加个体化的干细胞移植方案,并提供全面的风险评估。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模拟和预测模型,提前判断干细胞移植的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干细胞移植不再是一项经验性的治疗手段,而更加科学和精准。
最后,干细胞移植的趋势是朝着个体化和精准化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的选择和定向分化将更加精确,移植方案将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
• 466 •l u i J P»lo〇(l T r a n s l u s H r i n a t o l.N()vc-mln r 2〇2〇. \'o l.I S.\o.•专题论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新进展马润芝1张苏东1杨帆2冯四洲1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20 ;2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49通信作者:冯四洲,Email:szfeng@【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造血十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病态造血,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 M U转化风险高为主要表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唯一可治愈M D S的手段,但其疗效受到患者及治疗相关因素的影响。
0前,学者围绕基因突变对MDS患者的预后价值、移植前是否桥接去甲基化药物(HM A)展开了深入研究。
笔者拟通过对allo-HSCT治疗M D S的适应证与移植时机、影响MI)S患者alio-H SC T疗效的因素、alio-H SC T后复发的预测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改善M D S患者allo-H SC T疗效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基因造血千细胞移植;去甲基化药物;复发;预后基金项目:十三五_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2021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8PT32034);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8JCZDJC3440O)D O I:10. 3760/cm a. j. cn511693-20200527-00110Advances o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u R u n z h i、Zhang Sudong' •Ytuig Fcui2,Feng Sizhou']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E xperim ental H em atology National Cli?iica/ Research Center for BloodDiseases^ histitute o f H em atology Blood Diseases Hospital* Chinese A cadem y o f Medical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 ianjin300020, China; 1 Department o f H em atology *Aerospace Center Hospital •,B eijing100049* ChitiaCor r es ponding author:Fenf^ Sizhou* E m a i l:sz fe n^@ih c a n2s.ac.cji【Abstract】M 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 D S) is a group of clonal malignant disorders arisefro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pathological hematopoiesis and high-risk oftransform ing in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 M L).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 SC T) rem ains the only curable strategy for MDS. The efficacy of allo-H SCT was affected bypatient-related factors and treatm ent-related factors. Recently,investigators have made rem arkableprogress on the prognosis value of genetic m utations in MDS patients and w hether pre-transplanthypom ethylating agent (H M A)is necessary. T 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cent advances on the indicationand optim al tim e of allo-H SC 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allo-HSCT efficacy^ prediction and treatm ent ofrecurrence after allo-H SC T,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cffectiveneSvS of allo-H SCT in treatm ent of MDS patients.【Key words】M yelodysplastic syndrom e;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 ypom ethylating ag en ts;Recurrence; PrognosisFund programs: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Periods (2017ZX10202102 ) ;Non-profit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Fund of Chinese Academy ofMedical Sciences (2018PT3203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ianjin City (18JCZDJC34400)D O I:10. 3760/cm a. j. cn511693-20200527-00110W际输血及血液u n〈丨:11 j丨筇n挖第 >;期• 46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由造血干细胞成熟障碍引起的克隆性疾病,具有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进展风险高的特点。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新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新进展,包括提高移植效果的新方法和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新趋势。
1. 提高移植效果的新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采集个体本身的造血干细胞,并重新注入其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供受者差异导致的排斥反应和损伤等。
为了提高移植效果,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方法:1.1 增强无毒性预处理剂传统上,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要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或放射治疗来杀死癌细胞和免疫系统。
然而,这些传统预处理剂不仅对肿瘤组织有毒性作用,还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
为了减少这种损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无毒性预处理剂,如免疫调节剂和抑制剂等。
这些新方法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减少排斥反应,并提高移植效果。
1.2 创新治疗策略除了改善预处理剂外,还有一些创新的治疗策略被引入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
例如,近年来广泛使用的质量筛选技术能够分离出含有更多造血干细胞和少量污染物的样本,从而提高移植后稳定性与效果。
此外,也有研究者探索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前对供受者的干细胞进行修饰以增强其抗菌能力和抗肿瘤能力。
2.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新趋势除了传统的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近年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还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进展:2.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可以选择性地去除或增加特定群体的免疫细胞,从而进行免疫调节。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通过重新注入经处理的干细胞,人体的免疫机制得到重置与修复。
2.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有许多临床试验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在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将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注射到受损心肌部位,可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加速受损组织修复。
2020版: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Ⅲ)(全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有效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
在我国,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成功使得移植病例数量快速增长。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组报告,2019年我国共实施了近万例allo-HSCT,其中haplo-HSCT占60%。
虽然allo-HSCT的疗效不断改善,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
目前,急性GVHD的国际指南中的证据多来自HLA相合同胞供者(简称同胞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移植,各种指南的推荐存在差异,推荐的疗效评判标准和严重程度分度标准也不尽相同。
与国外allo-HSCT以HLA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移植为主的模式明显不同,我国haplo-HSCT占第一位。
因此,有必要制定中国的专家共识,以便为各移植单位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为移植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急性GVHD是由异基因供者细胞与受者组织发生反应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XXX(NIH)的定义将急性GVHD分为经典急性GVHD和晚发急性GVHD。
经典急性GVHD一般指发生在移植后100天以内,且主要表现为皮肤、胃肠道和肝脏三个器官的炎性反应。
晚发急性GVHD指具备经典急性GVHD 的临床表现,但发生于100天后。
晚发急性GVHD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00天后新发生的急性GVHD、已获控制的经典急性GVHD在100天后再激活、经典急性GVHD延续至100天后。
当急性GVHD表现和慢性GVHD同时存在时,诊断为重叠慢性GVHD。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急性GVHD诊断以DLI时间为计时起点,其他与移植后急性GVHD诊断标准相同。
尽管allo-HSCT的疗效不断改善,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主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组报告,2019年我国共实施了近万例allo-HSCT,其中haplo-HSCT占60%。
[4]AldsdeJA.EpidumlfibrosisafterPe㈣entcatheterinsertionandinfudan[J].JPainSymptomManage,1995.10(8):624-631.[5]HassenbusehS.BurchielK.CoffeyRJ,ete1.ManagementofintratheeaJcatheter-tipinflammatorylTlaBⅫ:aconsensus枷emen|[JJ。PainMed,2002,3(4):313—323.[6]DeerTR.RasoLJ。GartenTG.InflammatoryInnsBofnintratheealcmheterinpatientsreceivingbaclofen∞asoleagent:arepol'toftwoca目andareview0ftheidentificafionand咖men|ofthecomplication[J1.PainPhysician,2008,II(2):89一104.[7]Kni出KH,BrandFM,MchmmabAS,eta1.Implantableinaathecal-pumpsforchronicpain:higIIIight8andupd帅[J】.CroatMedJ,2007,48(1):22—34.[s]KowM,FerranteFM,NewonsetlumbarradicularpaindtetimplantationofⅡinuathecaldrugdeliverysystem:ifnagi“gcathetermigration[JJ.RegAnesthPainMed,2006,31(4):363—367.【9]PattinsonKT.Opioicbandthecontrolofrespiration[J].BrJAnaesth,2008.100(6):747-758.[In]BenzonHT.Raj4SN,MolioyRE,eta1.Esaentisisofpainmedicineandregion8IAnesthesia[M].2nded.Edinburgh:ChurchillLivingstone.2005:87-91.[II]1日lImCA。DragoumaniscK。VogiatzakiTD.ela1.Pmph),lacticinla'avenouaOlKlal咖nanddolasetranininUathecalmoq)hine・inducedpruritus:a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咖dy[J]AneathAnalg,2005,101(5):1516一1520.[12]RaanX,Tadi8R.CouchJP.ela1.Severeperipheraledemaduringanoutpatientcontinuousepidura]morphineinfusiontrialin8patientwithfailedhack“伊rysyndrome[J].PainPhysician,33412008,ll(3):363—367.
[1JJAl&eteJA,Coutodasd"J
M.崦
edemafromintr:athecalopiateinfusions[J].EurJPain,2000,4(4):361—365.
[14】WebsterL,AndrosM,SteddardGM.Modafiniltreatment0fopioid.induced
sedation[J].PainMed,2003,4(2):135—140.[15】AbsR,Verhel矾J,MseyaertJ.el曩I.
EndocrineConsequences0flong—term
intrathecaladministrationofopioids[J].J
ClinEndocrinolMetab,2000.85(6):
2215—2222.[16]KatzN.MazerN
A.11.eimpactofopioids
ontheendocrinesystem[J]Clin
JPain,
2009.25(2):170—175.(17]Ruanx,CouchJP,ShahRV,eta1.
Priapismarmcomplicationfollowingcontinuousepiduralmorphineandbupivacaineinfusion[J].PainPhysician,2007。10(5):707—711.
(收稿:2009—03-06编辑:吴淑金)
非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eatomcelltransplantation,si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HSCT可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graftVenUSleukemiareaction.CVLB)消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近年来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前期实验均表明,类似这种GVL反应.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raftVel'¥U8tumor。GVT)同样存在于对实体瘤的治疗中…。按预处理方案不同分清髓和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rlon.myeioabLativehematopoietie蛳emcelltransplantation.NST)两种。传统的标准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由于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通常为20%一50%.因此认为不适合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全面摧毁受体的造血功能,移植后形成混合嵌合状态(供受体造血细胞并存),再通过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onorlymphocyteinfusion,DLI)。从而形成完全供体型嵌合。即使移植物不能在受体内植活.受体的自身造血功能也能重建.移植相关毒作者单位:441000潮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杨进渡董明驹来贵忠曹琳性明显降低,因而适用于年老体弱而不能耐受常规移植的患者。在此过程中,供者干细胞的植入被作为一种诱导免疫耐受的途径。可使功能完备的供者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治疗作用.降低了预处理强度,扩大了allo.HSCT的适应范围。l治疗适应证及临床应用进展非清髓性移植治疗实体瘤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用于治疗某些有HLA相合亲属的转移性实体肿瘤患者。目前NST主要应用于病情稳定的非进展性患者、对GVT效应敏感的肿瘤患者、年龄较大或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不适宜致死性放化疗预处理者【2】。异基因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启动T细胞反应。产生的细胞因子又能维持T细胞反应,为异基因过继细胞治疗提供动力[”.引起的GVT效应在肾癌、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这些实体瘤的治疗中均已得到了有效的观察…。1998年,Childs等口}用NST治疗I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移植后60d形成混合性嵌合体,100d形成完全性嵌合体。移植后60d出现局限于皮肤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u8hostreacdon.GVHR),200d出现慢性GVHD。CT检查显示:移植后63d患者肺部转移灶开始缩小,110d完全消失.疾病缓解长达1年。随后Childs等…采用同样方法治疗19例对常规疗法无效的转移性肾癌患者。总缓解率达53%。其中3例肿瘤病灶完全消失.7例病灶至少缩小50%。此外还有4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肾细胞癌的小样本临床报告,各有7一15例患者.除一组7例患者未观察到GVT作片I外.其他各组均有30%一7l%的患者发生GVT。供体T淋巴细胞起到了关键作用。2004年Tykodi等…同样对8名转移性肾癌患者进行了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形成了混合性嵌合体,接受DLI后2例患者病情达到稳定.1例部分缓解.同时证实了供者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从而起到有效的GVT作用。动物模型发现输人异基因T淋巴细胞同样能够针对转移性乳腺癌促发有效的GVT作用,从而控制肿瘤细胞生长。临床研究亦发现,非清髓性异基网造血细胞移植后GVT作用在20%一40%的患者中的确存在.推测与DLI后形成的完全供体型嵌合有关‰Bregnii9】和Carella等…的报道提供了利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发挥GVT作用治疗乳腺癌更有意义的临床证
万方数据3342据。赵宏等【”]报道了国内首例异基因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第27天后多次骨髓检查分别提示完全供者嵌合型.第30天皮肤发生I度GVHD,移植术后1个月CT检查示病灶较前缩小。Bay等m】对5例卵巢癌患者进行了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2例接受了DLI,结果肿瘤有效抑制牢达50%以上.4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GVHD。接受DLI的患者能更长时间维持病情的稳定性。2相关机制2.1T细胞亚群引发GVHD和GVT的效应细胞有CIM・细胞中的Thl和1112,CD8+细胞的Tcl和"1"c2。Thl细胞主要是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一2以及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介导GVHD的发生,而Th2细胞可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一4、IO抑制GVHD发生。Girralt等-oJ发现采取选择性的输入供者单核细胞混合物中的某一亚型细胞能直接诱发GVL反应,而发生GVHD最少。Tcl对GVHD的诱导弱于1hl,Tc2很少导致GVHD。但在GVL中具有重要作用。2.2NK细胞哑群郭宏锋等[“1研究了清髓和非清髓性异基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恢复的情况。两组患者移植后3—6个月内各种淋巴细胞数逐渐恢复,移植后12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后者1个月后NK细胞数增长到高峰,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其杀伤活性在早期就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清髓性allo-HSCT组.这提示NK细胞在移植后增强抗肿瘤作用、根除残留的肿瘤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oretta等m】认为NK细胞亚群可以被异基因细胞活化并显示出特异的反应。在接受去T细胞的HLA部分相合的allo.HSCT后.发现受者具有相似特征的NK细胞比例增高。提示这可能是NK细胞的一条特别成熟途径。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非清髓预处理方案没有破坏NK细胞的功能.NK细胞可能在抗GVHD和发挥GVT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2.3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HLA相合的allo.HSCT中,供者T细胞对受者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g)产生的异源性免疫反应在GVT效应中起重要作用。mHag最初被确定为在人类自细胞抗原匹配的异体移植中导致移植排斥反应或GVHD的抗原!m。基因型差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问的移植使得mHag无论对于供者或是受者都已成为非己抗原.mHag的编码基因分散于整个基因组中.它们作为多态性的基因产物,可以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完全相合的骨髓移植供、受者之问诱发明显的T细胞反应。mHag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只在白血病细胞及造血细胞表面表达,能诱发有效的T细胞反应.有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肿瘤(尤其是造血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MHC相同/mHag不同的个体之问进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之后所产生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极为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在众多mHag中.HA.1受限表达于造血干细胞和一些实体肿瘤.而在引起GVHD的相关靶细胞中并不表达。这使得其在免疫治疗中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能够有效地放大体内的GVL效应并有选择性地针对HA.1阳性的肿瘤细胞却不会造成GVHDE”j。Torikai等【-s】研究发现不仅HMHA.1编码的HA—l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溶解黑色素瘤细胞.BCl2A编码的ACC.1.ACC.2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也能发挥很好的溶瘤作用,提示编码mHag的这两种基因均能提供有效的靶抗原,发挥GVT作用。3不良反应目前NsT供者资源短缺,因为NST治疗实体瘤的经验有限.原则上需要选用HLA相合的亲属干细胞供者.而用HLA相合的非血缘无关供者将增加AIIo—HSCT相关的病死率和GVHD的发生率。众多学者对移植物移入后的动力学与急性GVHD之问的发生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对HCT后较早期行捐助者嵌合体水平的评估能否确定急性GVHD的高风险率。McSweeney等【19]将45例患者非清髓性预处理:全身照射(TBI)2Gy后接受外周血千细胞移植后发现高嵌合率的患者在第28天后发生Ⅱ~Ⅳ级GVHD的机率远大于那些低嵌合率的患者。Marls等㈨同样得到类似的结果(预处理为TBI2Gy+氟达拉滨)。Prez.Simon等㈨l发现在预处理为氟达拉滨+美法兰或白消安后28~56d内体内捐助者T细胞嵌合体只有17%的患者发生急性GVHD的几率较嵌合率达50%的患者有着更低的趋势。在最近的报道中.Baron等[2l系统分析了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术后嵌合体的状态与发生GVHD之间的关系。157例患者给予相关移植后第14天达到高捐助者T细胞嵌合体水平的患者与发生Ⅱ一Ⅳ级GVHD的危险性存在相关性。嵌合水平低于50%的患者随后发生GVHD的几率塞旦匡堂盘查21螋堡苤堑鲞筮!!塑为38%.嵌合水平在51%一75%之间发生几率为49%.嵌合水平高于75%的发生几率为71%。尽管似乎发现了两者的发展趋势.但对于指导l晦床的预后与评估应用还为时过早。RC.HSCT未完全破坏受者免疫系统、DLI的应用和为增加GVL效应过早地将环孢灵素减量等因素导致GVHD发生率明显增高。目前人们积极探讨既保留GVT效应义能减少GVHD的方法.如给予去CD6+HSCT输注、CIM+CD25+细胞的应用等。CD4’CD25’细胞是胸腺来源专职诱导和保持自身免疫耐受和阻止自身免疫发生的细胞。它能阻止离开胸腺的T细胞识别胸腺外的抗原的活化和扩增。Sakayuchi等㈤发现输入CIM+CD25q"细胞导致小鼠自身免疫异常.而这种异常输CD4.cD25+细胞后被抑制。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采用不同途径抑制或调节供者或受者的DC功能。可使异基因移植物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通过对DC的特异性识别诱导其清除.降低未成熟DC受体介导的吞噬能力.抑制其巨胞饮作用从而有利于预防GVHD的发生[“。Alia.HCT能有效的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随之而来各种并发症可能会相应发生【…。和自体移植相比.第1年内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的发病风险会有所增高,而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二次白血病的发病率却很少。这无疑让我们对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的预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指导临床的正确应用。4展望靶抗原分布的组织特异性或广泛性最终决定GVT效应是否相伴发生GVHD。未来的研究将指向鉴定。分离和克隆引发GVT的靶抗原.进一步降低毒性,并实现选择性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从而最终能够有效解决移植物物排斥问题同时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同时设法提高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作用。尽量减少程序有关的毒性和死亡率。从多方面保证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使异体的细胞在新的个体中达成一种和谐的格局。5参考文献[1】BregniM,BernardiM,CiceriF,e【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