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
- 格式:doc
- 大小:9.68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楚雄彝族年俗及其文化内涵姓名:倪祖繁考号:272106400207考区:指导教师:谢晓霞论文定稿时间:浅谈楚雄彝族年俗及其文化内涵姓名:倪祖繁考号:272106400207 考区:楚雄市摘要:天文历法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都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楚雄市大过口乡大宜基彝族村是楚雄典型的彝族聚居地,位于楚雄市中山镇、三街镇、大过口乡接壤处。
全村虽然只有49户人家但全都是彝族,是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完整,民风淳朴的小山村,该村过年有一些有趣的习俗。
是楚雄彝族人民过年习俗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能看到有关彝族年的年节遗俗,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本文拟对当地彝族的过年习俗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楚雄彝族;十月历年节遗俗;文化内涵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冬天将要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即将来临。
虽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都有过年(春节)的传统习俗。
因为春节在人们有关岁时节令的记忆中,是祭祀最多,娱乐休闲时间最长的节日,过年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当然要对将来一年的生产生活作出一些具体的安排部署。
而我们所过的阴历新年,正值立春节令前后,是小春作物的中耕管理阶段,是农事相对空闲的时候。
如《礼记·月令》里,在“孟冬之月”下面,就特别提到“劳农以休息之”等语,也就是说农民劳作之处田野,辛苦之余,谁不喜欢娱乐热闹,到一年的事情做完了,自然要庆贺娱乐一番,做一些求神祭祀,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
也就是形成阴历过年为何时间会过得这么长的真正原因。
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各民族乃至同族异居的人,欢度节日(春节)的礼仪习俗也不尽相同。
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
刘尧汉;朱琚元;刘小幸;李世康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历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世界五大文明古国皆以其精湛的历法著称于世。
本文通过对涉及玛雅十八月历等十四本中外书籍的分析和多年对云贵川的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及彝族向天坟等的实地调查相对比后得出,被认为是星外来客之遗迹的玛雅文化在历法、图腾崇拜、读写方式等不少方面与彝族文化有相同之处,然则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产生时代却先于玛雅历,彝族先进的十月太阳历就是由彝州十八月太阳历衍生而成的。
对其探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总页数】6页(P62-66,61)
【作者】刘尧汉;朱琚元;刘小幸;李世康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景观构建的历法依据和民俗基础 [J], 普珍
2.从中国彝族十八月历到美洲墨西哥玛雅人十八月历 [J], 刘尧汉
3.《黄帝内经》的历法知识与五运六气理论(三)\r——十月太阳历、五运六气历篇
[J], 张登本
4.彝族历法是阴历不是太阳历 [J], 罗家修
5.再论彝族历法是阴历不是太阳历 [J], 罗家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彝医基础理论源自十月太阳历王敏;王舒怡;李仲良【摘要】中华文化的起源,不是起于文字,不是起于儒家、道家,而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天文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太阳.文字之前的天文历法,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太阳.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得出的结论是:彝医的基础理论出自十月太阳历.太阳历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论的发源地.十月太阳历和十二太阳历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功绩就在于:能够合理地、完美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核心理论的出处.追根溯源,太阳历演化出了彝族文化、彝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和由此基础上产生的彝医临床各科学说.【期刊名称】《攀枝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6页(P1-5,36)【关键词】彝医;基础理论;起源太阳历【作者】王敏;王舒怡;李仲良【作者单位】楚雄齐苏堂彝医馆,云南楚雄,675000;楚雄齐苏堂彝医馆,云南楚雄,675000;云南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所以,研究源头的中华文化无论如何不能忽略彝族文化。
运用阴阳五行是先秦华夏文化的基本特征。
但是部部经典没有一部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诸子百家没有一子、一家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
在中华大地上的民族大家庭,能够完整、完美、一气呵成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唯有彝族文化。
如果没有彝族文化,阴阳五行这个千古文化之谜,永远没有谜底[1]22。
旗帜鲜明的指出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
在现代历史背景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继刘尧汉教授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之后,广东珠海刘明武教授步刘尧汉之思路,对彝族十月太阳历作了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有幸于五年前结识了刘明武教授,并于2015年12月和张之道先生一起专程到广东拜访,双方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明武教授也专程到楚雄来了两次。
火把节是什么民族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来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火把节是我国少数民族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现今的很多地区贵州、云南都是十分流行。
那么火把节具体都是哪些民族的节日,火把节一般都是在什么时候举行呢?接下来就和XX一起来往下看看吧!火彝族是我国的传说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人非常重视的节日,这个节日也是因为彝族是一个比较大的民族,所以影响到了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现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也是过这个节日。
火把节是什么民族火把节的来历火把节的来历一:当时天神与地神斗争的时候,人们帮助地神,用火把将天神的虫军消灭后,战胜了天神。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
这一现象使得白日里烈阳暴晒,夜晚中强光照耀,使得天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荒芜人们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天下妖魔乱行,世间常常受到生命的威胁。
火把节的时间和来历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这时候,彝族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利用弓箭将多余的太阳跟月亮都射了下来。
并铲除了在世间为恶的妖魔,将洪水肆虐的现象治理好了。
从此之后,彝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繁荣兴盛的生活。
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美满,遭到了天神的嫉妒,于是年火把节是我国少数民族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现今的很多地区贵州、云南都是十分流行。
那么火把节具体都是哪些民族的节日,火把节一般都是在什么时候举行呢?接下来就和XX一起来往下看看吧!火彝族是我国的传说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人非常重视的节日,这个节日也是因为彝族是一个比较大的民族,所以影响到了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现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也是过这个节日。
火把节的来历火把节的来历一:当时天神与地神斗争的时候,人们帮助地神,用火把将天神的虫军消灭后,战胜了天神。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
楚雄州博物馆位于市南门坡,占地近60亩,总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
分序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民族厅、中共楚雄州地方党史厅、书画厅、动植物标本厅7个展厅,12个展室,展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出各类文物8400余件。
1995年7月21日建成开放。
走进楚雄州博物馆,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让您忍不住打开一个个充满记忆与想象的“魔盒”,兴致勃勃地寻找千古谜的答案。
过时光的隧道,是那闪耀着智慧与灵光的十月太阳历,是那震撼心灵的恐龙化石,是那至今还响着古老文明恢弘声音的万家坝铜鼓,是那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土掌房民居建筑,是那展示着万种风情的五彩多姿的民族服饰……。
漫步时光的隧道,历史上每一个时点都发出耀眼的光芒;漫步时光的隧道,不禁令人感叹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感慨自身的渺小与人类的伟大;漫步时光的隧道,与历史交流,与前人会谈,与未来相拥……。
时光的长河绵延不息,人类的繁衍生生息息,人类的文明灿烂永恒。
楚雄州是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元谋人的故乡;是禄丰恐龙的故乡;是迄今发现铜鼓最早的地方;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文物文化十分丰富。
楚雄州博物馆内展出了闻名中外的禄丰恐龙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元谋猿人牙齿化石、万家坝铜鼓等一批珍贵文物,另外还有民族手工艺绣品、精美的彝族服饰、彝族太阳历、书法、油画、中国画、壁画、剪纸艺术品等,是了解彝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彝族虎图案的源流及其在服饰中的运用[摘要]彝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种,彝族的图腾崇拜也是最为鲜明的,其中尤其虎崇拜最具代表性。
虎文化渗透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其在彝族服饰中的运用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虎图案的源流为出发点,探讨虎图案在彝族服饰中的运用,以及在图案的组织和色彩运用上的特点。
[关键词]彝族虎图案组织色彩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临乌蒙,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南部属于哀牢山系,北部毗邻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楚雄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众峰环绕,谷地错落,溪河纵横,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常居有彝、傈僳、苗、回、傣、白、哈尼等多个少数民族。
楚雄彝族支系众多,民族服饰可谓万千百态。
彝族是一个崇尚虎的民族,在其民族生活、礼俗等诸多方面都表露了虎文化,尤以服饰中虎图案的运用最为多姿多彩。
一、彝族虎图案的源流恩格斯说:“神圣的东西最初是我们从动物界取来的,就是动物”。
动物崇拜在少数民族部落中非常普遍。
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崇拜,在众多的民族中都有崇虎的习俗。
而彝族的虎文化也最为突出,这与彝族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彝族自称“罗罗”,“罗”即为虎的意思,男人自称罗罗颇,意为公虎,女人则称罗罗摩,意为母虎,幼儿称为罗榕,意为虎崽。
彝族世代聚居的山脉、河流大多以虎命名,以虎作为姓氏、人名者也较多。
举行祭祖时门上悬挂着虎头葫芦瓢,以求驱邪纳吉。
彝族实行火葬,氏族部落首领火化时裹虎皮,平民百姓则裹羊皮或羊毛披毡,死者才能还原为虎。
古老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用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记日,一轮为十二天,三轮为三十六天,为一个月;新年的第一个月叫虎月(汉族叫正月),因此,彝族十月太阳历又叫虎历。
由此可见,彝族对虎的崇拜遍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彝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特征等等,也是彝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OBSERVATION SCOPE VIEW324浅析楚雄彝族自治州昙花乡十八月太阳历梁辰(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225)摘 要:中昙华乡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中部地区,它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通过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计时规律,属物候历。
它把每年定为365天,分为十八个月,每个月分为20天,一年的最后五天作为祭祀日;以物候的形式每个月又以花草、虫鸟、禽兽等动植物命名,把十八个月的划分与大自然物候变化相联系,它的形成融入了天文、地理、自然等科学知识,在当时就能以物候表象较为准确地记述和客观反映气象变化特征和物候表象,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经著名的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刘尧汉教授考证,源于昙华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早于美国墨西哥玛雅历法五千余年。
关键词:昙华;彝族;十八月太阳历一、昙华乡的人文地理昙华乡位于大姚县域中部,距县城公路里程45公里,处东经101°7′30″—101°18′45″,北纬24°52′30″—25°02′45″之间,跨经度11′15″,跨纬度10′15″,北接桂花,东接六苴,东南接新街,西接三台,西南接石羊,东西最大横距1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公里,全乡以冷凉湿润亚高山林气候为主,昙华乡生态环境优美,曾于2006年申报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民族文化绽放,昙华乡植被茂密,著名的昙华山风景区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原始森林的气体,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昙华乡有着浓厚的彝族文化根基,它不仅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发源地,它还是彝剧的诞生地、“咪依噜”的故乡,“咪依噜”是我们彝族的女英雄,关于她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她是一位美丽、善良、勇敢的彝族姑娘,她为除暴安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彝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把象征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马樱花插在头上、房门上、田地间、畜圈门上来祭奠她。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区地形、气候复杂多样。
经过长期发展,彝族地区现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属杂谷栽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彝区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贵州部分彝区及凉山部分彝区具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他们除从事一定的农作物栽培外,还从事畜牧业生产,属畜混合农业经济文化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人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
经济较发达地区,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劳致富,奔小康。
V ol .40N o.4A pr .2019第40卷第4期2019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Soc.Sci )一、研究背景(一)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凸显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1]。
为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别,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任务[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及“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中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差距,更是文化上的落差。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018年2月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提出了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一个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
随着人的创新劳动的持续积累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将逐渐从满足人的有限的物质自然性需求,向满足人的无限广阔的全面发展的精神社会性需要的方向发展[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4]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5]通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赋予乡村人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更好激发人们在乡村生活的意愿[6]。
传统是民族的“密码”,民族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根本,是民族行为的支配力量[7],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是擅长保持自己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楚雄“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被冷落,甚至有消亡的危险[8]。
彝族概况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分布: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总体大分散小聚居支系: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语言文字:有语言文字,6种方言节日: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插花节、赛装节......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 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区地形、气候复杂多样。
经过长期发展,彝族地区现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属杂谷栽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彝区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贵州部分彝区及凉山部分彝区具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他们除从事一定的农作物栽培外,还从事畜牧业生产,属畜混合农业经济文化类型。
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项)一、国家级项目(11项)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彝族梅葛、大姚彝剧、姚安坝子腔、姚安花灯、元谋花灯、彝族酒歌(彝族民歌)、彝族老虎笙、查姆、彝族左脚舞、彝医药二、省级项目(32项)1、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10个)双柏县大麦地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武定县环州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禄丰县叽啦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南华县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姚安县左门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子武镇以口夸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元谋凉山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姚安县马游坪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大过口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姚县昙华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传统文化艺术之乡(2个)双柏彝族老虎笙艺术之乡、牟定彝族左脚舞艺术之乡3、传统项目(20项)阿鲁举热、镇南月琴、彝族刺绣、禄丰大刀舞、彝族十二兽舞、姚安莲花落、双柏打陀螺、元谋彝族摔跤、武定彝族服饰、永仁赛装节、大姚插花节、永仁苴却砚制作技艺、创世史诗《开奔勒笃—六祖古歌》、阿苏者跳歌调、彝族器乐、禄丰醋制作技艺、拨云锭传统配方及制作技艺、老滔村“赶鸟”习俗、火草纺织技艺、铜器制作技艺三、州级项目(79项)1、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7个)楚雄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武定麻栗棵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牟定九条沟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永仁直苴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大姚三台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南华五街镇咪黑们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禄丰大箐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双柏李芳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楚雄市西舍路达诺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姚县百草岭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武定县猫街镇罗婺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禄丰县高峰乡大小花箐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马街镇秀水塘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五顶山乡牛丛回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雨露白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姚安县太平各苴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牟定县蟠猫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传统文化艺术之乡(14个)楚雄大过口乡彝族歌舞之乡、楚雄三街镇刺绣之乡、楚雄云龙镇传统工艺之乡、双柏鄂嘉民族歌舞之乡、禄丰仁兴镇大箐苗族歌舞之乡、武定万德石雕之乡、姚安花灯之乡、南华天申堂乡三弦舞艺术之乡、南华兔街乡歌舞艺术之乡、牟定凤屯腊湾玛咕民间歌舞之乡、牟定蟠猫乡彝族歌舞之乡、元谋花灯之乡、大姚彝剧之乡、大姚龙街乡塔底彝族刺绣之乡3、传统项目(48项)彝族毕摩典籍、彝族十月太阳历、马樱花节、土主祭祀习俗、楚雄市阿苏则说唱、三女找太阳、五兵哥、阿左分家、妥甸酱油制作技艺、恐龙文化节、大箐苗剧、彝族迁徙舞、九渡造纸技艺、皮影戏、禄丰花灯、剪刀制作技艺、鸡街子苗族服饰刺绣技艺、银器制作技艺、菖河蜂蜜制作技艺、沙街调、南华阿苏则说唱、扭柴河太平乐会、詹官屯铁器制作技艺、牟定油乳腐制作技艺、喜鹊窝酒制作技艺、元谋大刀舞、花筒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姜驿石板房制作技艺、彝族十八月历、小把粉丝制作技艺、野坝子蜂蜜制作技艺、永仁彝剧、宜就民间器乐演奏、彝族服装节、金山羊老鼓舞、阿乖佬、楚雄彝文古籍收藏与研究、楚雄彝族毕摩文化、彝族啊噻调、彝族葫芦笙舞、彝族大三弦舞、彝族羊皮鼓舞、和平镇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一平浪英歌哨苗族传统纺织技艺、弥兴镇上屯村土陶传统制作技艺、大姚县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穿花衣、双拐。
第三章云南州市概况第一节昆明市1、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
2、昆明是国家一级口岸城市,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窗口。
3、昆明地处云南中部,东与曲靖市接壤,西与楚雄州相连,南与红河州、玉溪市毗邻,北与四川省隔金沙江相望。
4、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5、1276年,昆明设中庆城,首次成为省会城市。
6、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
7、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
8、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9、2011年昆明市全市辖6区(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东川)、1县级市(安宁)、7县(晋宁、富民、宜良、嵩明县和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免租自治县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共14个县(市)区。
10、昆明市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彝族,其次是回族、白族。
11、昆明市地势北高南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
12、昆明市矿产主要有磷、盐、铜、铁、钛、煤、石英砂、硅石等。
盐矿储量138亿吨,居全国第2位。
磷矿探明储量22.77亿吨,昆阳磷矿为全国三大磷矿之一;铜矿探明储量355万吨,东川区为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13、昆明属高原红壤地区,主要有红壤土、紫色土和水稻土3种。
14、山茶、玉兰、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绿绒蒿、龙胆是云南八大名花。
15、茶花为昆明市花。
16、昆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基地。
17、滇池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
18、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有石林。
19、2011年11月24日,全国爱卫会发布《关于命名2009—201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决定》,昆明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命名。
第二节曲靖市1、曲靖是珠江源头第一市,爨文化的发祥地。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指彝族先民发明创造的以太阳运动定冬夏,北斗斗柄指向定寒暑,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恒定36日,外加5至6日过年日的古老历法。
本条例所称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以下简称太阳历文化),是指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和与之产生、流传、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第四条太阳历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及其相关的大姚三台等观象台遗址、武定己梯彝文碑刻、毕摩绘画、雕塑、器皿、图腾、壁画、服饰等;(二)《梅葛》《查姆》《阿鲁举热》《三女找太阳》等民间文学;(三)《彝族历算书》《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等记载太阳历文化的古今彝汉文献资料;(四)十二兽舞、老虎笙等传统舞蹈;(五)毕摩礼仪及彝族祭祖、祭火、祭土主、祭龙、祭山神等传统礼仪;(六)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庆;(七)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八)其他太阳历文化表现形式。
第五条太阳历文化保护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加强管理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第六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太阳历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对下列太阳历文化保护工作给予资金支持:(一)太阳历文化的抢救、记录、调查、整理;(二)太阳历文化原始资料、实物的征集、保存;(三)太阳历文化研究及成果的出版发行;(四)太阳历文化区域性整体保护;(五)太阳历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传承人的资助;(六)太阳历文化传习场所的建设与维护;(七)太阳历文化研究、交流、宣传、展示、展演等活动;(八)太阳历文化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创作;(九)其他太阳历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第八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太阳历文化的保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编制并组织实施太阳历文化保护和利用规划;(二)组织开展太阳历文化调查、记录并建立档案;(三)组织评审认定、推荐申报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四)监督管理太阳历文化保护资金;(五)开展与太阳历文化保护有关的其他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民族宗教、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教育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太阳历文化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对《梅葛》《查姆》、十二兽舞、老虎笙、毕摩绘画、图腾等濒危的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建立保护名录、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对年事已高的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艺应当进行抢救性记录。
第十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太阳历文化保留完整、特色鲜明、资源集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下列特定区域,设立太阳历文化保护区,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一)彝族十月太阳历观象台遗址地大姚三台;(二)《梅葛》《查姆》的主要发源地姚安马游坪、双柏大麦地;(三)十二兽舞、老虎笙传承地楚雄树苴、双柏法脿;(四)太阳历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大姚昙华、双柏李方村、楚雄以口夸、元谋凉山、禄丰高峰等。
第十一条太阳历文化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太阳历文化保护区专项保护规划,并采取下列保护措施:(一)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识标牌并向社会公示、公告;(二)建立传习所、展示馆,开展传承、展示活动;(三)对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等开展整体性保护;(四)支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太阳历文化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太阳历文化保护区专项保护规划提供给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由其根据规划要求将有关内容依法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二条楚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功能特点和保护需要,划定并公布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
第十三条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一)建设除保护设施、游客服务设施之外的建筑物、构筑物;(二)损毁保护标志;(三)占用或者破坏水体、道路、绿地;(四)设置与环境风貌不协调的广告、灯箱、电子显示屏;(五)在建筑物、构筑物上刻划、涂污、张贴;(六)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十四条在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建设控制区内新建、改建或者修缮建筑物、构筑物,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符合城乡特色风貌规划;(二)新建、改建或者修缮的建筑物、构筑物以低层为主,布局应当开敞、通透,留出观景视廊,高度由内向外有序递增;(三)新建、改建或者修缮的建筑物、构筑物在体量、风格、色调等方面应当与保护范围环境风貌相协调。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建设控制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同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代表性项目;(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同一个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有两个以上个人或者团体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同时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六条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一)享受传承人补贴;(二)开展讲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三)参加由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免费健康体检。
生活确有困难的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当地人民政府适当给予生活补助。
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七条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传承人;(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太阳历文化普查、调查、挖掘、整理等工作;(四)参与太阳历文化传播、展示和保护活动;(五)接受相关部门指导、管理和考评。
第十八条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另行确认并公布代表性传承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第十九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支持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带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三)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资料收集整理、著作出版;(四)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五)其他传承、传播活动。
第二十条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开展太阳历文化相关的研究。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艺术)团体开展太阳历文化相关培训,培养管理、研究、传承等专门人才。
第二十一条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冬至日为彝族年。
鼓励和支持在火把节、彝族年等年节期间开展祭火、祭祖、十二兽舞、老虎笙等与太阳历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
第二十二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太阳历文化宣传、展示、表演等活动。
自治州、县(市)博物馆、文化馆内应当设立太阳历文化展室。
鼓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公共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太阳历文化知识。
第二十三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太阳历文化传播与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第二十四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具有地方特色、受众范围广泛、适宜普及推广的传统舞蹈、戏剧等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
自治州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统筹本地剧场资源,通过安排演出场所和演出时段、提供场租补贴、售票补贴等方式支持传统舞蹈、戏剧等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展示展演。
第二十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图腾、雕塑、绘画等太阳历文化资源,开发下列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项目:(一)建筑装饰、服饰、器皿、用具、工艺品、乐器等;(二)影视、文学、艺术等;(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四)其他产品和服务。
禁止歪曲、贬损、滥用太阳历文化资源。
第二十六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利用太阳历文化资源的单位予以扶持。
单位合理利用太阳历文化资源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
第二十七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太阳历文化补偿机制,保障太阳历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八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将合理利用太阳历文化资源形成的成果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登记著作权。
自治州、县(市)知识产权等部门、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太阳历文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
第二十九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依法开展太阳历文化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第三十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太阳历文化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下列规定的,由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一)违反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二)违反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三)违反第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四)违反第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五)违反第十三条第五项规定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文物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