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三则ppt课件二
- 格式:ppt
- 大小:926.00 KB
- 文档页数:16
《学记三则》译文学记三则1.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碍学习的事未发生之前加以禁止,这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这叫作及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察学习而得到益处,这叫作观摩。
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难以克服;错过时机以后才去学习,虽然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无章地施教而不顺应事理,就会使教学受到破坏,混乱无绪而无法整顿;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学生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
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3.读书的人有四种易犯的过失,老师必须了解。
人们学习的时候,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时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时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各有不同。
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
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
指宫廷之内。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三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严谨。 2.领会文中所阐明的观点。 3.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第一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文中所阐明的观点。 2.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第一则。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严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它的意思是:(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这句话其实出自《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就出自《学记》。 二、《学记》简介 《学记》是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专著《礼记》中的一篇,作于战国晚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教育专论之一。《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课所选的三则,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责任和增进学业的方法。 三、生字注音 嘉肴.(yáo) 弗.食(fú) 教学相长.(zhǎng)长.善(zhǎng)师逸.而功倍(yì) 相说.以解(tuō) 四、课文解读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 ⑴虽然 ⑵即使······也,纵使 ⑶仅,只。 弗:不。自愧弗如 旨: ⑴封建时代帝王的命令。旨令。 ⑵美味的,美好的。不知其旨也。 ⑶美味的食品。食旨不甘,闻乐不乐。 ⑷意图,宗旨。其旨远,其辞文。 能否将两个分句的顺序对调?为什么? 不能,原句用“嘉肴”来比喻“至道”,用“弗食”比喻“弗学”,目的在于说明“学”的重要。前者是陪句,后者是主句。改动后主陪关系颠倒了。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 困: ⑴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智勇多困于所溺。 ⑵穷苦、艰难。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⑶包围。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⑷疲惫。牛困人饥日已高。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如何理解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教与学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4.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或:有的人,有的事物。 失:错失。 多:贪多求快。 寡:浅尝辄止。 易:急于求成,专找捷径。 止:半途而废。 学习的人容易犯的四种错误: ⑴贪多求快的人往往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快餐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来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欢迎的流行的文化,而实质上确是比较浅显的一种群体盲目追求的文化,它使人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和崇拜。 在阅读名著方面,许多学生避开名著的原本,直接去阅读名著的故事梗概、评论赏析。表面上看好像自己通过阅读获得了不少深刻见解,实质上却只会是人云亦云,只会增长思想的惰性。这就如同吃了许多高热量的汉堡、炸鸡,更多的是转化为脂肪和激素,同时也增长了人的惰性,于是人少运动,肥胖症就增多了。 ⑵浅尝辄止的人往往容易闭门造车,成为井底之蛙。 ⑶急于求成、专找捷径的人往往知识基础薄弱,经不起考验。 ⑷半途而废的人往往 5.阅读课文中的第三则,说说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的指点之后,事半功倍,学习效果很好,懂得感激老师。 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辛勤的教育之后,事倍功半,学习效果较差,只会埋怨老师。 启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能一直是对老师的依赖。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学会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的不是知识,而是自学能力。掌握好了自学方法,学习轻松了,老师也就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同时,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6.在课文的第三则中提到了教师要如何来指导学生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则。 2.完成语文练习册《三则》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