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1、文化和文明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文化。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不一样: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即将自然界通过人的劳动转化为文化;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者是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是超越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城市的出现。

2、影响文明趋同的因素(简答、论述)2——5页

1)相对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

2)以农业为主题、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经济环境;

3)以华夏(汉)民族为主题、多民族共存的人文环境;

4)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式的政治环境。

3、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继承权为核心、以祭祀权为其外部形式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君主始终是大宗的宗主,掌握着直系祖先的祭祀权,这样,就是的其即拥有政治上绝对的支配权,又拥有宗法关系上对大宗直系祖先的祭祀权。

4、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史称“封建”。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5、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1)起源的多元性与发展中的趋同性:

多元性: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夏商周以前的中国就形成了以东夷族为主的齐、鲁文化区,以羌族为主的西戎文化区,以苗蛮族为主的长江中游文化区,以古越族为主的南方文化区,以巴族为主的巴蜀文化区,以猃狁族为主的北狄文化区,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区则是由以上的这些文化不断融合才形成的。

趋同性:因为汉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制度层面都始终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才能使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向其学习,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认同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尽管是多元的,但各种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却具有趋同性的根本原因。

2)自称体系和极强的包容性

自成体系: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自成体系和极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建立在家族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文化,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并上升至宗教层面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混合体,其价值的趋向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中华文化史一种世俗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宗教文化体系。

包容性: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但是她却不是封闭的,而是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她乐意吸纳任何其他文化的精髓以不断地丰富自己,从而保持自己不竭的发展动力,这是中华文明另一个特征,也是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8页)

6、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天文学的成就:

我国在天象观测、历法推算、天文仪器制作诸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在夏代就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夏书》中有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第一次日食记录;

(2)秦汉时期,天文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了新星和太阳黑子的准确记录;

(3)汉武帝是颁行《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历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4)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

(5)元代郭守敬集历法大成,与1280年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8、医学与药物学(了解著作)38页

中医学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千金二方》;华佗《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阴阳五行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脏与府、营与卫、寒与热等等;五行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为地五行,风、热、湿、燥、寒为天五行

9、论述:选一个生活方式文明的方面来比较古代、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同。(41页)

10、节庆(名词解释)

(1)春节:古称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太元初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辛亥革命后,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习俗有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北方、南方还有很多饮食习俗。春节还有舞狮、踩高跷等游艺竞技活动。

(2)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据考,元宵节俗起于汉朝。人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吃元宵,表示团圆之意,象征一家团圆和睦。还有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3)寒食与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时间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这一天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茔都在这一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烧纸钱。祭墓之俗始于秦以前,唐时盛行开来。寒食节在清明之前,寒食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午节、天中节或浴兰节。传统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近年来,又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还有人认为端午起源于夏至。端午有吃粽子、龙舟竞赛、饮雄黄酒,浴兰及插艾等习俗。

(5)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把月圆当做人间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视作亲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之所以把中秋作为团圆的象征。一是古代人民渴望合家团圆,二是古代把月圆月缺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中秋有观潮、吃月饼的习俗。

(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位阳数,两久相叠,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到汉代,逐渐盛行。唐代则正是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等习俗。

11、选官制度(名词解释或简答)

(1)察举:亦称“荐举”,即考察和荐举,是一种在先秦乡里举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察举的具体方法是:先由皇帝下诏指定选举的科目,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有关科目的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最后再由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汉代察举的科目繁多,有孝廉、秀才、光禄四行、贤良方正、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看重的是贤良方正,而选拔人才最多的则是孝廉科。

(2)征辟:即皇帝征辟和公府、州郡辟除,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具体来说,前者是指皇帝采用特征的方式聘用一些社会上的名士,对这些被征聘的名士,朝廷往往都为他们提供比较特殊的待遇,并授予很高的官职;后者是指中央各官署和州郡长官以辟除的方式自行聘请官员,被辟除者一般都被授予俸禄百石的低级官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这项制度选拔各级官吏,在州、郡、县各级都分别设置“中征”官。这些中正官负责察举本地区的士人,把他们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按品级向主管选官的吏部推荐,史部根据中正的报告,再依品授官。名列高品的可以做大官、下品的只能做小官。九品中正制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

(4)科举制:所谓科举,乃分科举人之意。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了唐代,在全国范围推行科举考试的取士方法,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宋代的科举制更加完备。

12、科举制(简述科举制的发展——从秦到隋唐的选官制度120页;评价科举制)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①均田制在隋唐的推行,使一部分自耕农和庶族地主有了经济基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豪强地主和庄园经济在隋唐受到了打击,一蹶不振。

②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官僚机构的完备,客观上要求大批文人参与政治。

③社会阶层的划分不拘于庶、士之分,而以现任官僚官爵之高下为依据,使中下层文人由科举而入仕成为了现实的可能。

④造纸术的普及和雕版印刷术的流行,有利于纸质文化的传播。

⑤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实践探索,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现实可行的有效的考试选官的方法(详细:从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初创于隋唐,1905年被废除,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

(1)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①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选拔人才的范围推广全国甚至边远的省份,规定各省的录取比例,文化不发达地区至少一个名额,使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科举制采取定期公开考试的方法和士人自由考试的原则,应考者不必受出身、职业、地位、家业和官员的推荐的限制,有利于知识阶层的上下流动。打击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的局面。

②在科举制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质,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蓝本的。

③通过科举考试,国家政权向广大读书人开放,因此它吸引了大量文人的注意力。科举制造了文官政治,文官政治又培育了一个超越地域、家族和军事势力的阶层。

④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度强化了读书尚文的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早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唐代诗文与书法的突出成就以及儒家的复兴都与科举有着直接的联系。

⑤促进了诗文创作的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科举制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举制自身的演变,科举制消极作用也表现出来,终于在1905年被废除。它的消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①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思维活动的空间单一而狭小。而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艺术受到排斥。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薄弱造成民族文化长期停留在经验和实用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思想也随之僵化保守。

②科举制造成主题意识的丧失。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科举制度不仅在官员素质上为集权政治提供保障,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思想控制工具。历代帝王都注重对知识阶层的思想控制,进而限制他们的行为。明清后科举制已蜕变成扼杀人性的工具。

③思想的同化与僵化。

13、评价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有什么贡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1)孔子以毕生的精力整理了西周文献,作为教学的材料,它们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文献。集中表现在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整理。

①《诗》是西周至春秋500多年间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后,保留305篇,统称诗三百。有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60篇。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风;雅,周人的官话成为雅话,是西周王都成附近的诗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采用赋、比、兴得写作手法,因此,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艺”。

②书,即尚书,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德言辞,政令,是重要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百篇,现存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究《书》的目的,不仅为了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体会先王是如何治理国家政事的。

③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很有研究,也非常向往西周的礼乐社会,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⑤《周易》古经以乾、坤、震、垠、离、坎、兑、撰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孔子研究《易》用力堪甚,爱不忍释。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

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这些是儒家的经典。孔子对五经的整理和研究,是他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贡献之一。

(2)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这是他的哲学基本观念。

①“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其实,仁就是生民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滋养润泽。

②“仁”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也”。

③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具体含义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④仁就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忠的方面说,就是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从怒的方面说,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决不强加给别人。

(3)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倡对于知识要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兴办私学,相传学生达3000多人。

14、今文经:用通行“隶书”书写的儒经叫做今文经,以今文为研究对象的称今文经学。今文经讲求“通经致用”,多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直说,着重发挥着经文的微言大义。立于大学的是今文经。

古文经:用先秦“篆书”书写的儒经叫做古文经,以古文经为研究对象的称古文经学。讲求“通经识古”不讲或少讲阴阳灾异,主要解释经文文字及名物、制度等。在民间传授。

15、宋元明理学:理学是继经学之后出现的又一种重要的儒学形态,也是我国宋元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因其谈论最多的有道、器、理、气等概念,又称道学。它萌发于唐代,形成与北宋,盛行与南宋和元明,至清中叶逐渐衰落。它所构建的思想体系,是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学开创时期: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奠基时期:张载(关学)——气一元论,程颢、程颐(洛学),司马光(朔学);集大成者:朱熹(闽学)——《朱子语录》理一元论。陆九渊——心一元论。

16、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道家:老子,《道德经》(《老子》);庄子,《庄子》

法家:商鞅,《商君书》;韩非,《韩非子》

墨家:墨子,《墨子》

兵家:孙子,《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名家:惠施,《惠子》;公孙龙,《公孙龙子》

阴阳五行家:邹衍,《始终》《大圣》

17、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原始人常常把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记,认为它的盛衰象征着本知足的盛衰,因此要保护图腾,崇拜图腾。这在原始宗教中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根据古史及传说,我过从三皇五帝开始,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且有相应的象征标志。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采集、狩猎经济在宗教仪式形态的反映。但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就它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解释来说,还是孤立,缺乏系统性的。

18、禅宗:创始人是慧能。基本理论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人不能自己认识而已,故主张通过“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无念即对

一切外物都不起贪念,将一切外界的影响尽数消除,见人本心本性;无念并不是什么粘都没有,而是无妄念。至于正确的念还是要有的,这正确的念就是般若。禅宗不仅能被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的统治阶级所欢迎。逐渐成为佛学的代名词。

19、道教的产生与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P187)

1、道教的产生: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但其孕育过程相当久远。它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神话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吸收阴阳五行家、道家、墨家、儒家以及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由方仙道和黄老家演变而来,具有较强的无数色彩。

2、道教的演变:P187——P189

早期道教有两支: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一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魏晋南北朝:

晋代的葛洪不满意早期道教的粗糙,提出改造民间道教,创立官方道教的主张。他撰《抱朴子内篇》,主张用儒术治国安民,用道术养生修仙,把儒和道结合起来。

寇谦之是北方道教的代表,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他将早期道教逐渐融入到儒家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中去。经他改革的傲娇被称为北天师道。

南朝前期道士陆修静吸收佛教仪式,为道教制定较完整的科仪,改变了早期道教中安歇原始粗野的成分。

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内容。

总之,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整顿改造,道教从一个民间宗教转变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官方宗教;经过不断改造,道教也从一个不成熟的宗教转变为成熟完备、与佛教并列的宗教。

唐宋时期是道教兴盛时期。在朝廷的大力扶植下,一时道教大盛,道书的研究蔚然成风,道教的著作日益增多,道教理论向纵深和细密方向发展,著名道家学者和道士相继出现。

金元时期,道教开始分宗立派。当时的政治形势南北对峙,道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要有五大教派,其中以正一派和全真派最为著名。

明清时期的道教,虽然没有唐宋金元的兴盛,但仍有相当的市场。明世宗崇信道教,躬亲斋醮。直到清末,道观都在不断修建。然而道家在理论上逐步丧失了创造力,走向衰微。元代中叶以后,到脚趾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派流传。全真、正一两排明清以来历世相传。直到现代。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

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20、文学艺术(重点)(P187)

1、先秦:诗歌和散文

散文主要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

诗歌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达标左右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和宋玉的《九辨》。

2、汉:赋

汉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张衡的《归田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大赋: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3、魏晋南北朝:骈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以诗歌、骈文创作最为出名,诗歌以五言为主。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开创了田园诗。陶渊明诗平淡、自然、风格清新,代表作为《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4、唐:诗

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三吏”、“三别”

5、宋:词

婉约与豪放派

6、元:曲

散文和杂居组成。马致远的《汉宫赋》,白朴的《梧桐雨》。

7、明清:小说

长篇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吴敬梓《儒林外史》、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短篇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

21、绘画(选择)(P221)

彩陶和青铜纹饰,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22、什么是中华文明圈?哪些国家和地区属于中华文明圈的范围?(P235)

以华夏族为主题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标志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的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形成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朝鲜半岛由于与中国东北相邻,从而与西汉时期最早进入中华文明圈。与此同时,与中国仅一海之隔的日本也开始与中国遣使相好。在东南亚,越南很早便于中国发生交往,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也逐渐融入中华文明圈。隋唐时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与唐王朝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中华文明对朝鲜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入。隋唐时期,随着中华文明的勃兴,日本开始大规模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隋唐以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辽、金、西夏、蒙古等相继崛起,并一度几百了汉人王朝,但是在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民族却逐渐被汉文化所吸收融合,中华文明的根基得意更加壮大。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后,中华文明的对外辐射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受中华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加入到这一地区的开发,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也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圈的一部分。

23、(了解)佛教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P237)

中学生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中学生精华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敲开历史的大门! 在那神秘的远古时代,有着纯朴的中华先民。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褪色的历史。 先说古代文字,最早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金文,西周时期有大篆(籀文),战国时期有蝌蚪文(古文)。此外一些诸侯国还有各自不同的文字。秦统一后,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篆书,这种字体从汉朝在官方和民间通用,至今仍广泛使用。 再来说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纸发明于西汉前朝。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于人民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隋唐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品。此,宋毕节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战国时我国制成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有制成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它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的使用,改变了单纯依靠大刀、长矛和弓箭作战的局面,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继续说一下古代闻名建筑物吧!——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使无数人民付出鲜血而取得的伟大成绩,犹为后人赞叹! 最后说一下兵马俑吧!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的先辈还有好多光荣历史,如今,那些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被中国人一点一点,不用语言,而是行动的侮辱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老辈的好行为传承下去吧!

中华文明史应当怎么写

1、文明史应该怎样写 文明史应当着重如实的描述那些反映文明总体风貌的标志性成果或者对本文明体系或者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明成就。文明史应当分门别类的叙述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的各种成就,但是文明史又不是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艺史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文明史把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准确如实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尽可能的揭示出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史的书写应当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同时,我们在书写某一具体文明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历史的时候应当注意要将这个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把握该文明每个时期的具体特点,了解该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她对于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在总结文明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启发读者对与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再说文明史应当横向写还是纵向写的问题。我现在我看到的关于文明史的书籍绝大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然后再在各个小的时间段内横向的书写这段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局限于绝对的时间顺序。例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在兼顾历史阶段性同时,又超越朝代划分的局限,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为阶段,分为四卷。各卷准确把握住了各个历史阶段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分别从生产、科技、制度、文化等角度加以阐述。再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是按照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这一时间顺序书写的,详细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的特征,然后再从纵向上在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触等方面进行梳理,讲述了一个全面的文明史。 2、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是环境决定了文明,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地貌环境、天气水文环境、周边政治环境等等。 例如日本国大和民族他们的文明体系脱胎于中华文明但多了对外扩张的基因,这与他们狭长且多灾多难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生产资料难以满足越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长城与中华文明史

教研论文 题目:长城与中华文明史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101班 学生姓名:柴文舒 学号: 完成时间:2012年 02 月 15 日 长城与中华文明史 摘要: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运用集体的智慧,修筑了这条屏障,在子孙后代的不断修缮之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是一道屏障,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脊梁。长城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历史上,长城有它自己的功能,它的功能也决定了它的作用,也关系着它的命运,也为中华文明添砖加瓦。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 关键词:长城的建立;中华民族的骄傲;关系 一、长城的建立 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一大奇迹,早已被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坚强精神力量的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 中国人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修筑城池,西周时期、春秋时期,统治者就开始注重城池的修建。统治者修筑城池,是可以保护乡民的主要手段,这样,便可以留住居住在城池里的人。人们安居乐业,就能为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障,国家才会发展、繁荣。城池最原始的功用,便是防盗安民保粮。[1]在影响城池修筑的因素中,战争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众所周知,从奴隶社会开始,为了在战争中保存自己,统治者需要筑墙挖壕、修建城池。 政治因素是城池的另外一个功能。战争往往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往往是政治威严的象征,因此城池的发展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西周末期,直属于周王的军队已经消耗殆尽。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王权下移,诸侯势力大增,各诸侯主为了争夺霸权,竞相组建、扩建自己的军队,不断挑起战争,证明自己的实力,吞并土地和人民。为保存自己,各诸侯主不断修筑、扩增城池。在此期间,路过新建立的城池有19座。 把城墙的范围加以扩大,建筑到国界、边境上,就是“长城”。

谈谈中华文明发展史

谈谈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证:1,间接的资料,即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考古发现。这里可以随便找出很多: 我国北京山顶洞人约在公元前2.5万年前后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其年代远远超出其它较早农耕文明(如时间约在公元前1-0.7万年的西亚“新月形沃土地带”农耕文明)1.5万年以上;距今1.2—1.1万年前的广西柳州大龙潭和广东英德青塘圩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已饰有绳纹,而此时人类的另三大文明还基本处于蒙昧阶段; 公元前6680—642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和石刻文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雏形,比之古埃及、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早出了约4000多年;河南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骨笛,多为七孔,具备音阶结构;公元前6100——56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窖穴达88个之多,储藏粟的总量约10万余斤之多; 中国玉器业的发展早在8000年前就基本成熟,独树一帜;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中充分显示了中华先民纺织业的发达,中国丝织物后来成为古代文明史上横贯中西最为耀眼的彩带;江苏金坛三星村石钺的出土说明了6500年前以有了常备军;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奴隶殉葬,反映了制历权(社会政权)的形成和神权的高度集中;湖南澧县古城墙的发掘证实我国6000多年前就有了城墙的建造和城市的出现…… 这些考古发现,因为技术水平原因,对年代的考证尚不够精确,一些结论也有待进一步商榷,所以,如果单独提出来,也许不一定能够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如此呈集群规模的发现,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就只能说是有色眼镜的问题了。 其次,是可考证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国有编年史记载的历史近3000年,除了近代几百年,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知道,一个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虽然夏、商的历史缺乏记载,但是,如果因此就武断地说中国在商以前是落后于世界的,那么就只有两种解释了,要么中国文明是来自地外文明,要么,就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后来者居上了。 当然,有些人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其他古文明的分支,就像今天的美国文明继承自英国一样。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说法是在难于找到证据,中华文明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风俗信仰,包括哲学,医学,艺术等等都很难看出与其他文明有多大关系。 其实,文字与文学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人类社会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与文明,是从文字诞生而开始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人类由愚蛮向文明的

中国文明史

《国史》之感 从小到大一直知晓的便是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由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而产生的中国。但随着知识的增长,渐渐的知晓,原来人是由最早的古猿演变而成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史上划时代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可以从洞穴走向平原,走向寒冷的东方,甚至越过白令海峡走向另一块大陆。在新时期时代,人类也一下子从食物采集者成为了食物生产者,也因此人类进入了生产经济阶段,这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后的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 在整个中国远古时期,三皇五帝构成了传说时代的历史系统,同时,炎帝,黄帝也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他们的时代也被人成为大同之世。然而,自大禹之后,中国便从这大同之世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中国也由此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了一步。 在属于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也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伴随而生的就是阶级分化与国家机器的形成。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特权的象征,用来向神灵祈求天地上下相互协调,人民承受上天的福祉。这是,中国文字(甲骨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它留下的记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社会生活,同时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也表明了当时比较完善的天文历法知识。相比于夏商,周朝的建立将整个社会带入了一个礼乐社会。建立起了处理人际关系规范,可谓是中国法制的原始启蒙。周朝建立之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封建。虽然这在当时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但是到了周朝末期,各个诸侯国相互对立,不服周天子的管束,战争四起。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候,诸子百家,相互争鸣。有道家的代表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他看来,无比有更加根本,是天下万物的根源。老子之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为一”的境界使他与老子被后人合称为老庄。墨家的墨子提出“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主张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主张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主张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主张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法家的李俚,主张以法治国编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而韩非子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他的理论为秦国的官学奠定了基础。而孔子与他的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中国就真正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秦始皇开创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创立了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他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文化上实行高度的统一。建立驰道与直道,在交通上实现高度统一。焚书坑儒,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但是由于秦始皇的暴虐统治,使得秦

历史论文——中国文明史

中国文明史 王丹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中国文明开始发祥起,以公元元年为分界点,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无数从亚洲大陆之东出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并在无数的灾难中幸存并发扬光大。 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中,只有中国的文明传承的时间最长,五千年来从未断过。曾经也有许多古老的文明与中国的文明一样古老辉煌,但是他们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只能从曾经的文物和有限的文字记载来了解了。但中国的文明却不是这样,虽经历过无数时代变迁,战火的摧残和异族的入侵,依旧存活了下来,甚至把入侵的异族同化了。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精神已深深的植入人们的灵魂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便是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三部分,远古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辉煌的的文明和近现代由衰转盛的时代。 我们中国人总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为啥呢?也不知好久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就有了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和炎帝的部落,在这时一个叫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

炎帝只得向黄帝求助,并得到黄帝族援助,最后攻杀了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打败了炎帝,最后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在此之后与其他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的汉族。 黄帝之后先后出了三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尧、舜、禹。在此之后,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中华文明正式形成了。 在夏以后,又出现了商,西周两个奴隶制王朝。西周灭亡后便进入了长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的混战时期。但却在这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雏形,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百余年的割据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以来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国家,封建帝制确立下来,一直到两千年后的清朝。 秦朝虽有较大的成就,但是统治者残酷的劳役人民,没过几年就完了。秦亡几年后,汉高祖刘邦打败了割据势力,再次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在西汉,文景之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国家积累了很多财富。汉武帝时期,国家大力清除边患,稳定了边疆。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的往来。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国第一个强盛王朝。

智慧树知到《中华文明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文明史》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文明”一词最早使用于哪个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以后 正确答案:西汉以后 2、恩格斯的文明形成理论的要素是() A:人类的出现 B:国家的形成 C:军队的建立 D:文字的产生 正确答案:国家的形成 第一章 1、()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A:甲骨文 B:金文 C:楔形文字 D:图画文字 正确答案:甲骨文 2、甲骨文的特点() A: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B:图画特征明显 C:笔画细长、平直 D:笔画末端露锋芒 正确答案: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图画特征明显,笔画细长、平直,笔画末端露锋芒 3、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 A:隶书 B:楷书 C:篆书 D:草书 正确答案:隶书 4、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初唐的欧阳洵,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这三家与()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A:晋代的王羲之 B:元代的赵孟頫 C:盛唐的张旭 D:盛唐的怀素 正确答案:元代的赵孟頫 8、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正确答案:甲骨文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作者简介】徐海荣男,1956年生,华夏出版社副编审。(北京100028) 【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与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其中,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工艺技术独特的烹饪饮食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且还对丰富完善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文明史/世界地位/影响 一、饮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饮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饮食与哲学 饮食是人类生活经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又集中体现了人类早期的文化观念,而民族的哲学思维倾向也十分自然地包含在它丰富的内涵之中。 “和”是中国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同样,“和”也是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思想。春秋时的晏子就用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非常浅显地解释深奥的哲学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注:《晏子春秋》卷七《外篇重而异者第七》。)这种对饮食整体性的把握,便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饮食中的五味调和说,亦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五行学说,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在古代,人们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并把饮食归于土的范畴,因为饮食中的基本成分是谷类食物,系土地所生,故属土。又,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受五行统辖。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从差异到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最高标准(注:如《吕氏春秋·本味》篇说:“凡味之一,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之变,人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羶,必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所以,在五味中求和,就是矛盾中求统一的朴素辩证法。这种五行和谐的思想在中国茶道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陆羽所制的风炉茶具,其一足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的铭文。“体”指炉体;“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风炉以铜铁铸之,得金之象;上有盛水器皿,得水之象;中有木炭,得木之象;用木生火,得火之象;炉置于地上,得土之象。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可以达到“去百疾”的养生目的(注:参见邹明华、张大为:《论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中华食苑》第二集。)。

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2017-11-16 江苏书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从未被摧毁!屹立东方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为什么绵延不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此刻,我枯坐在静静的清华园里写下此篇文章,就是担心当今和未来的人们在历史书上往往看不到一些很关键的东西。 我们有些历史书总在讲着哪个皇帝和他的弟弟搞什么阴谋,和哪个妃子谈恋爱,永远讲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重大的事情却都没有讲。 一、文化成熟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必须有文字。 第二,必须有城市式的居住方式,城市可以小一点,但必须有居住的方式。 第三,必须有青铜器。所谓有青铜器就是必须有金属冶炼,青铜的冶炼熔点很低,人类最早能冶炼青铜器就是能冶炼金属的初步了。 二、四大文明是哪四大? 四大文明分别是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 1、第一名是谁? 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很不好的地方——伊拉克。 那个地方古代叫巴比伦文明。如果说得更大一点叫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在西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那是人类最早发现文明的地方,也是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它的文明高度成熟的时候,中华文明仅仅初露曙光。 2、第二名是谁呢?

第二名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 3、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名次之争 第三名照理应该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 但是由于这六、七十年来印度的考古发现很少,中国的考古成果较多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在国际上把中华文明说成了第三名。 然而,真正有可能把中国的名次往前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址是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这个比较早,但这还需要国际上的认定。 4、希腊文明怎么没算上? 您可能会问,一个对后来世界影响极大的希腊文明怎么没算上呢? 因为经过全世界的学者们研究,这种文明讲的是第一名巴比伦文明和第二名埃及文明二者在地中海上的遇合,尽管后来有所创造,但不是原创,所以不能算四大文明之一。 5、波斯文明呢? 还有一个文明,就是现在的伊朗,当时叫波斯。 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经过研究以后是第一名巴比伦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陆地上的遇合。因为它们都缺乏原创性,所以也不算。 6、留存到今比较完整的只有中华文明 这四个古文明我们不管中国是第三名还是第四名,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断地发展到今天,没有灭亡的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有一点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现在为什么总是恐怖主义频发,永远是灾难不断、炮火连连?这完全是一个逆反的状态。 而留存到今天比较完整的文明确实只有中华文明。 (1)巴比伦文明 伊拉克是很少能够看到巴比伦文明的遗留的,虽然文明古老,但是它没有任何存档,永远是战场,几千年来永远是战场。 所以他们自己也搞不清古代的东西是什么了,甚至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情况也是非常的差。 (2)埃及文明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国孔儒文化 中国主导文化是从“老”到“庄”;从“孔”再到“孟”,这一路线发展的起来的。发展轨迹是从“道德经”到“逍遥游”、从“清静无为”,到“寄情山水”、从“以景抒情”到“托物言志”。中国文人一直把这种文化当成一种“博大精深”、“宁静致远”、“清静高贵”的文化加以吹捧,甚至发展成一种“自以为、”自欺欺人“、”虚无”“自大”的自恋情结。从中国文字到书法、从中国画的题材形式到技法、从文学到诗歌,从传统建筑带园林盆景无不体现这种文化的精神。 对于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孔儒文化而言,却有着自己的精华与糟粕,有自己的褒贬两方面。 首先说说它的精髓。孔子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思想是他的精华所在。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世界和谐的重要性。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利于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世界和谐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己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同时,他提倡“乐”教以纯洁人心,“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多种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心。同时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制度”,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

中华文明史读书心得

中华文明史读书心得 篇一:名著读书心得2000字 名著读书心得2000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那个遥远的下午到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了巨大诱惑的时间与空间。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一下子造成了艺术上的悬念,令人无法释卷。以这样的开始进行叙述,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相比之下,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始就显得平淡了,没有巨大的吸引力。

《百年孤独》让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奋。在整部小说中,马尔克斯的叙述出神入化,使我深深着迷。如小说的第七章,在写到霍塞·阿卡迪奥自杀后,他对那股鲜血的流向作了全过程的拟人化追踪叙述,写了近两百字。读来真是独具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小说中出现的俏姑娘雷梅苔丝白日升天、阿玛兰塔与死神交谈等等情节,光怪陆离的传说成为一种现实的映照。 现实与幻想、传说与神话、直描与隐喻??马尔克斯以极其新颖而独到的叙述艺术,不可思议地创造了一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神话世界,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现实,更看到了一个小说大师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 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

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 来。”第一次读《伊豆的舞女》时,我就感到了川端康成文字的力量,他几乎不由分说地带着我穿过山道和雨水,来到了那个舞女的面前。“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这是一个美丽的舞女,令川端康成眷恋不已。在追随着舞女旅行于伊豆山水间的日子里,我像川端康成一样变得忧伤而又多情。然而,相聚是缘,离别总是难免的。“我的头脑变成一弘清水,嘀嘀嗒嗒的流出来,以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分别后、躺在船上的川端康成的泪水让我同样无以自制,那一瞬间,如烟往事中飘逝而去的友情或者爱情纷至沓来。《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不是最著名的。他是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代表作获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这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

中华文明史

辨析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班级:2013级水利三班姓名:黄圣杰学号:20133791 要对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全面理解中华文明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提起文明,我们会想到它的对立面“野蛮”,而文明则表示在以特定的时空范围的人类进步状况为比较基准的前提下人类的进步的程度,既适用于全人类,也适用于人类的一部分,还适用于某个具体的个体,甚至某种特定行为。另一方面“文明”与“文化”同义,是指一切经人类加工和创造而产生的东西,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亦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大部分。而中华文明就是指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人所加工和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不仅传承了以前的传统与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地域特色的中华文明,因而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中华文明精华的部分是不胜枚举的,下面就某些方面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在科技文明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造出了适宜农耕的锄、铲、耒等器具,有些至今仍在沿用。中国人更是在观察天象物候与经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中国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须遵循的时间表。中国的水利建设也是领先世界,其中京杭大运河与都江堰现在还是闻名遐迩,后者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独特的“四六分水”的作用一直令人啧啧称奇。而四大发明更是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的轨迹,不得不令人叹服。在生活文明方面,中国人民创造性的用大豆制出了豆腐,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中国人在房屋居住上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讲究建筑的对称性、采光性及风水,例如,苏州园林和故宫,都是文明遐迩的名胜古迹。至于娱乐与体育锻炼,中国人很早就创造出杂技、武术,集健身与观赏于一体,如今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搏得了一致的好评。此外,还有围棋和象棋,经久不衰,现在仍是我们工作学习之余重要的益智类娱乐活动。伴随着各种各样节日的出现如春节、上元、七夕等,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另外,茶叶、生丝和瓷器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英国后来想通过正常的贸易来打开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大门时,却因为这些中国特有的产品而一直处于入超地位,才有了后来对中国的鸦片贸易以及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在制度文明方面,秦始皇吸取了以往分封制的弊端的教训后,大胆地使用了郡县制,到了元朝,它已经发展成了行省制,和我们现今的区域行政制度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既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1、文化和文明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文化。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不一样: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即将自然界通过人的劳动转化为文化;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者是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是超越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城市的出现。 2、影响文明趋同的因素(简答、论述)2——5页 1)相对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 2)以农业为主题、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经济环境; 3)以华夏(汉)民族为主题、多民族共存的人文环境; 4)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式的政治环境。 3、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继承权为核心、以祭祀权为其外部形式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君主始终是大宗的宗主,掌握着直系祖先的祭祀权,这样,就是的其即拥有政治上绝对的支配权,又拥有宗法关系上对大宗直系祖先的祭祀权。 4、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史称“封建”。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5、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1)起源的多元性与发展中的趋同性: 多元性: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夏商周以前的中国就形成了以东夷族为主的齐、鲁文化区,以羌族为主的西戎文化区,以苗蛮族为主的长江中游文化区,以古越族为主的南方文化区,以巴族为主的巴蜀文化区,以猃狁族为主的北狄文化区,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区则是由以上的这些文化不断融合才形成的。 趋同性:因为汉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制度层面都始终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才能使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向其学习,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认同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尽管是多元的,但各种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却具有趋同性的根本原因。 2)自称体系和极强的包容性 自成体系: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自成体系和极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建立在家族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文化,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并上升至宗教层面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混合体,其价值的趋向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中华文化史一种世俗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宗教文化体系。

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华文明史(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50分) “文明”一词最早使用于哪个时期? A. 秦朝 B. 春秋战国 C. 西汉以后 2 【单选题】(50分) 恩格斯的文明形成理论的要素是() A. 人类的出现 B. 军队的建立 C. 文字的产生 D. 国家的形成 1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A. 楔形文字 B. 图画文字 C. 甲骨文 D. 金文 2 【多选题】(10分) 甲骨文的特点() A. 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B. 图画特征明显 C. 笔画细长、平直 D. 笔画末端露锋芒 3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 A. 楷书 B. 草书 C. 隶书 D. 篆书 4 【判断题】(10分)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A. 对 B. 错 5 【判断题】(10分)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A. 对

B. 错 6 【判断题】(10分) 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 A. 对 B. 错 7 【单选题】(10分) 初唐的欧阳洵,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这三家与()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A. 盛唐的张旭 B. 晋代的王羲之 C. 盛唐的怀素 D. 元代的赵孟頫

8 【判断题】(10分)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A. 对 B. 错 9 【判断题】(10分) 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A. 错 B. 对 10 【单选题】(10分) ()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A. 甲骨文

中华文明史作业

易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易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帮助人类安邦治国重要文化之瑰宝。 《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和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易经》成为六经之首。《易经》把世界分成天、地、人三大类。“天”既是风雨雷电云等自然之象的统称,它能觉知天地人事间反应的信息和神灵,含义多样;“地”的基本含义即山川河流,草木荒原等土地之象的统称,亦隐含与神意之天相对的鬼神之意:“人”既指客观又存在具体的人身。又指与人相关的一切人事活动。天、地、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感应。正因如此,世间万象才是可以推测,可以预知给人们一种信息反映和预兆,是一个预测天气变化的气象台台长。 《易经》是哲学,但不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能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和谐。 《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

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八八六十四卦,也是宇宙中六十四个密码里面含有十天干十二地支,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五相,相生相克,互转互用,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 姓名..其法不外乎:把姓名按繁体笔画数,其尾数转换成易学里按天干知识归类的五行属性,排好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最后按81数理诱导数内容以及五格间生克作用关系来笼统分析名字吉凶好坏。 真正的命名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姓名中形成一种五行流通或平衡的气场,才会真正最大限度的帮助人更加顺利和行好运。这也是真正懂姓名学的人所命的名能够改善一个人运气的秘密之所在。 远古时代,先民从宇宙天象、时空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包括四十六个星座,三百余颗星,组成的形象好似一条苍龙。 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六十五个星座,八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蛇与龟的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