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312.24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作者:毛雪飞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要素。
主体与客体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3-0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主体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来讲的,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1.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过程中能动的因素,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阶级性。
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第二,主导型。
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被客体所审视。
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化的典型表现。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2.1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涵。
客体也是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是指在活动中采取被动、消极态势,居于受动、受控地位,具有非主导性、受动性、依附性的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这一概念不同于其他哲学中的客体概念。
其他哲学中客体是指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客体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对象。
2.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者:吴雨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0期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经常出现主体、客体等概念。
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通过对主体、客体的研究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针对新时期发展进程中对这二者的相关的探究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令更多人明确其中的意义,为今后新时期的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相互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始终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无论在哪个发展的时期,这二者始终是最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对主体以及客体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有助于通过联系性的思维看待问题,而不是采用单一的眼光与思维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
综上,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主客体的认识与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主体与主体性的论述在众多的研究课题中,人们对主体以及主体性具有不同的见解,只有正确认识主体以及主体性,才能顺利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发展依据。
在众多的研究结果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是单主体说,这一学说中又分为了两个子学说,即教育者主体说以及受教育者主体说。
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是双主体说。
双主体说强调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是主体,将其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这种双主体性的不足之处在于将两种不同的概念相混淆,具有矛盾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多主体说,与双主体说类似,多主体说主要是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多个因素都当做了主体看待,相比较于其他学说来讲,这一体系过于空泛,实际上将重点的问题分化了出来,反而忽视了主体性,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类似的主体学说还有很多,笔者通过对相关工作的研究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的主体应该是能够承担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的人,具备了实施思想的人,因此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特点之一,能够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时间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更好的发展。
浅谈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ACADEMICUPDATE浅谈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一撰文/何二毛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满着主客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主客体之誓羹哲霎茎喜蓦闻具有对立统一的实践关系,交互作用的价值关系和双向建构的发展关糸.王各体垌一疋匠仙匝,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因.【关键词】主体;客体;相互关系◆作者简介:何二毛,(19705一),河南科技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2?中国青年科技'繁.期0引言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充满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主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马克思曾以"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全面考察实践过程中必然展开的各种主客体关系(人与自然,人与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科学规定.从实践的视角探讨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主客体协调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的认知和理解.对象化活动规定着人的主体地位我们所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化的世界".在这里,人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受着活动对象化的客体的制约和规定.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在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共存共生的.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总的来说,人的主体地位具有三大特性.一是自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分化的产物,只有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满足自身需要,才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从宏观的视野,将人置于整体的自然之中,不仅视人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视人为"对象性的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并"使自己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而人在与自然,与动物的联系与区别中确证并发展着自己的本质.正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才有必要也有可能以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同自己的对象发生物质的相互作用,才有可能成为具有认识功能并从事认识活动的物质承担者.这是人能够成为主体的自然物质前提.二是社会性.主体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组织毕竟只是人能够成为主体的自然基础,而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只有从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1845)》中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三是意识性.主体又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思维的能动性.人有意识,能够形成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不仅能直观地感知事物,更能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主体的意识包括对象的意识和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所以具有能动性的一个重要根据.主体的存在形式有个人,团体和社会.个体主体是指主体性质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团体主体也叫群体主体,是指由个人构成的具有自我意识,共同目的和自觉组织的从事实践活动的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等.社会主体是指处于同一经济形态内的,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维系的不同集团和个人构成的主体活动系统,在阶级社会,国家是社会主体的集中代表.2有度的认知规定着外界对象的客体界域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主体实践和认识范围,又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客观事物,它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是指作为对象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通过实践加工而成的人造物质.社会客体是指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在这一生活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当我们把人的精神理解为特殊的自然物质(人脑)和社会物质所产生的现象,精神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它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隶属于物质客体的一种现象.从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主体实践,改造和认识的外界对象,但就其现实性来说,一定认识阶段上的客体只是世界上的一部分事物,也就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客观事物.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客体首先是不依赖于主体,客观存在的事物,比之主体※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5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82008年4月?33 ACADEMICUPDATE具有优先的地位,客观性是其鲜明的特征.这是客观事物成为客体的首要前提.但是,何种事物优先地成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则不仅仅是由于它的客观存在,还由于它同主体发生具体的联系, 成为主体活动的对象.客观世界上那些还没有进入人的活动范围,还没有同主体发生具体联系的事物,尽管它客观存在着,还不是现实的认识的客体,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客体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体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主体能力的不断提高,主体活动的对象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原来不是客体的事物不断地转化为客体.从而,由主体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打下了人的实践活动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其范围也在日益扩大.3主客体的协调统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科孝发曩与稳谐进步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二者之间具有对立统一,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关系.首先.主体与客体间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实践关系.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实在的客体经过"改造"而移入人的大脑,成为精神性,观念性的存在,主体则通过这种主观形式的观念l34'中国青年科技.第166期获得客体的客观内容,从而形成主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关系所派生,并最终受实践关系制约.在实践,认识关系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对立统一关系.主客体问的相互对立表现在:二者具有不同的本质规定性,各是实践和认识关系中的对立两极;二者地位不同,主体起主导作用,客体处于被支配地位,同时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既受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及其暴露程度的制约,又受到客体作为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二者的相互统一表现在: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主体离不开客体,客体离不开主体,单独一方的存在都是毫无意义的;交互作用,协调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客体的领域和层次不断扩大和深入,而客体领域和层次的深入,又进一步提高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主体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与认识活动改变了"身外的自然",使之"人化",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就像"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一样,人类所创造的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作为现有的条件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主体,使人的感觉,情感,认识,想象,需要等获得进一步发展,从而不断推动实践和认识活动向更宽深的领域迈进."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正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持续发展,与时俱进,进而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其次.主体与客体间表现为交互作用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蕴含着内在规律,同时又是※3: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82—8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95.※5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82—83.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饱含着需求驱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的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又认为,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其限度,主体活动既要受到自然条件,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还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主体通过改造对象,使之适应自己,而客体则通过制约主体使之适应对象世界.由此可知,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兼顾主体和客体,强调协调一致,同生共促,科学发展,不可强求一方而偏弃一方,失调,失衡,失序,失态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人类曾经或正在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第三,主体与客体间表现为双向建构的发展关系.主体和客体互为前提,互有所求,二者的互动关系应是同价共建,增值双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当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均衡,协调发展一致时,社会运行和发展就处于良性和谐状态~.而一旦主体与客体出现排斥,抵触,交恶,主客体关系就会异化,扭曲,变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会陷入不协调状态,社会运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甚至出现越轨,危机或战争.比如上世纪后期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贫富差距,资源透支,精神信仰危机,世界性或局部性战争等众多全球性问题,暴露出主体与客体的矛※6郑杭生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J1东南学术,1999(5)盾与冲突激化,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过分索取与征服,人对社会的对抗与压制,人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人对自身的道德滑坡与信仰丧失,等等.因此,人类远景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自身全面的自由发展,其现实的推动力源于不同层次的主客体相互间的持续互动,同构和共建,并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他人和谐,人与自己和谐的关系状态和运动方式,这是主客体关系更高层面上的新的统一,协调和发展.[Title]:APreliminaryDiscussion onSubjectandObjectandTheirCorrelation[Author]:HeErmao.(Henan Institu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HenanXinxiang,453oo3)[Abstract]:Subjectandobject belongtophilosophycategory. Duringthehistoryprocessofhumansociety,theconflictandreciprocity havealwaysexistedbetweensubject andobject.TherelationshiPs betweensubjectandobjectare practicalrelationwithaunityofopposites,thevaluerelationwith interactionandthedevelopmental relationwithbilateralconstruction. TheharmonyandUnification betweensubjectandob-jectarethe basicmotivationtobuildaharmonysociety.[Keywords]:Subject;object;corre】atjon【参考文献】[1]石义斌,杨宇军.试论主容体统一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J].江西社会科学, 2001(2)[2]李诚.试论主容体统一的现实基础[J].宜宾学院,2002(7).[3]查庆,田方林.构建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po1itiCs/2006—10/18/ content一5218639.htm(2006—10~18).2..8年4月?35。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目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新阐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它仍不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间性说等。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说代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主体间性说的阐释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为了建构交往理论范式而提出的核心范畴,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但也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各主体之间,承认双主体或多主体;(2)主体间性强调各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体现主主关系与主客关系的融合;(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主体性合理发挥的规约。
[1]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和谐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属性。
[1]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辨析摘要:主体性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物。
本文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探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地位,继而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状况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客体性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与其他物种的语言沟通能力,决定了其必然产生文化,这在雅思贝尔过往言论中得到体现。
而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教育就变成一个直至关重要的行为,这一行为成为了统一群体思想的重要举措,并为文化这一主体间行为甚至于精神于肉体之间联动行为的升华,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施教者很多时候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长期的主导性行为,往往会习惯性的忽视受教者的感触,进而导致发展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反向效果的行为。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变,一方面有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的主客体区分,意识的觉醒才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开始,区别于无序与野蛮,由此开始步入群体社会,进入文明文化的状态。
17世纪,在认识论问题中开始灌入主客体概念,如: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理念”、康德提出“人向自然立法”,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科学地阐释了主体性,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主体性的观点。
即“过去所有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力量的对象化,现实世界体现并确认了人的主体性存在。
”[1]人的主体性存在于与客体相互作用之中。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初,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总结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故而,在整个哲学范畴内,如何发挥出人的价值,尤其是主观能动性的价值,研究人的主体性,获取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客体及相关要素分析张雅静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加大,范围的拓展,对象的多层次化,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其自身的局限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任务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如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目前理论界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是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即多是就具体的观念、内容、载体、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喊创新而创新不够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笔者就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客体及相关要素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涵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在我看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内容、制度、体制、载体、方法和手段的首创与改革,应该是一种哲学意义的创新,是否定之否定,是对过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因此,在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时,不能只是看它新不新,更重要的是要与过去相比,是否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基于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特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实性。
就是这种创新必须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主体的随意想象,刻意创新。
(二)有效性。
就是这种创新必须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有效的创新。
(三)针对性。
就是这种创新必须是针对某种需要产生的创新,不是泛泛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创新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既要有主体条件,同时又要有客体条件及相关条件,是主客体与相关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突破前人、常规,又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建的过程。
创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受主客体及相关要件的约束,而不是主体想当然,也不是一味地去标新立异。
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体制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首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有改变和提高现有工作状态和水平的欲望和激情;同时,还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探索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角度)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从教育者的角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一)意识形态性(二)实践性指它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原则性。
(三)综合性(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整合)什么是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定义1(教材):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民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1、本质:因阶级或政党的需要而产生,是阶级利益的非暴力实现形式。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阶级性,不仅实施者代表一定阶级意志,而且表达着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2、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分工的重要分支,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广泛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对人自身的塑造来实现其价值。
3、元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二为“开发潜能、发展素质”。
因此,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一)思想和行为(1)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和观念。
(2)思想的特点①能动性。
第一,自觉主动地认识世界。
第二,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第三,具有内在制约性和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②主体性。
第一,多角度性。
第二,层次性。
第三,阶段性。
③可塑性。
人的思想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
④暂时隐蔽性。
它在特定的时空领域内不易被人觉察。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与发展述评作者:蔡小菊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经历了初步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研究过程的回顾与梳理,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1987年至1999年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形成阶段,但这一时期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在理论准备、研究视域和探索深度上相对狭窄和表浅;从2000年到现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阶段,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上,主客体理论都有了重大突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关系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39-0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的关系是该活动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这一理论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梳理,能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是1987年至1999年,依据是:1987年由金鉴康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的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从1987年开始,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研究就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有关文件中可以看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