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

合称为生态梯度。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

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Shelford)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14.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5.生物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生物体的生物量的金字塔图形叫生物量金字塔。3.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6.动态生命表:是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一个种群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编制的表。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7. 森林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森林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地区,通称为森林群落交错地区。

18.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9.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

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20.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21.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22.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23. 种群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 m。

2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2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26.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

27.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28.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29.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30.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1、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2、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3、正式的学生群体含义: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分类: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4、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5、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授是学习目标之父。 6、发展的概念: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稍梯度。顺序:感觉运动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接着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7、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倾向。调节环境倾向称之为适应。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8、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时间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9、顺应:当主题不能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10、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英气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学习这种现象的关键:a要有变化的发生b变化相对持久;c变化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d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e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学习后表现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特点:A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B组织计划性。C有效性。D年龄差异性。E面向未来特征。 11、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 12、恢复: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地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为恢复。

生态学 名词解释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 生态寿命:有机体的生活年限。 干扰竞争:竞争双方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构建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形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复杂、更稳定的阶段,更充分利用环境,更强烈改造环境。 逆行演替: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生物富集:食物链中的生物类群能够对周围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进行浓缩。 环境因子:在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适应: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适应的过程。非密度制约因子:指那些影响作用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而变化的生态因子。 种群衰落: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协同进化:物种A的性状作为对物种B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物种B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营养阶层,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参数的比值。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0、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刚、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5、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疏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8、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增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0、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1、守恒:是指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12、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1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4、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1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系指个体在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16、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7、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8、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9、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20、完形—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领悟和理解,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过程。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 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 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 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 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 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 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 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1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 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 子的影响。 17.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 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19.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 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20.尺度(e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 2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的生产。 2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 的生产,就是异样生物的生产。 23.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 演替。 24.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25.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 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6.存在度(presence):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 27.搭载效应(hitchhiking effect):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管理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个性: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等 动力方面的特点。 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群体: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需要: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性格: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独特性、 整体性和持续性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 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群体压力:是群体利用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一致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 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 符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五种理论: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抉择-----企业的人性面》一文,反对X理论(对泰勒制的总结和概括),主张Y 理论。 超Y理论 梅约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 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卫提出Z理论 五种人性假设:1965埃德加.施恩在《组织心理学》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大题或者选择题),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1982迪尔和肯尼迪针对Z理论提出了文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

生态学考试之名词解释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生态学,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Biosphere生物圈(或全球生物系统),地球及其大气中有生物生存或能够维持生命的部分,也指全球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影响该群落的所有非生物因素形成的统一整体。 Nutrient养分,生物体发展、维持和再合成需要的化学物质。 Epiphyte附生植物,一种可能自己获取食物但附生在其他植物的顶端以获得更多阳光和水分的植物。 Ecotone群落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从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到另一类型的空间过渡带,例如:从草原到树林的过渡区。 Climate diagrams气候图,表示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等时空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的图示。 Biomes生物群系,主要由其主导植被区分并与特定气候紧密相连,例如:热带雨林,荒漠群落。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Tropical savanna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在干湿季比较明显的热带地区,树木稀少而草很多的草原。 Temperate forest温带森林, Tundra苔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Kelp forest海藻林,是由海藻所构成的海底森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到两极地区的岩岸海域。海藻林主要由海带目(Laminariales) 的大型褐藻所构成。 Coral reef珊瑚礁,指造礁石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 Salt marshes盐沼,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Mangrove forest红树林,是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 Salinity盐分(或盐度),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水的质量比值。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 Microclimate小气候,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Macroclimate大气候,主要由特殊环流所形成的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Acclimation驯化(或驯服),指通过实验诱导,使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增强的过程。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的基本特点。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尺,它是从许多同龄人心理发展的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而被确认的。 2.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3.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称为顺应。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6.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自我同一性: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是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的个体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0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就称为泛化。11分化:条件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是有机体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反应不作出反应。这一过程就称为分化。 12消退:指的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出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13、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够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应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其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个体的准备状态作为学习的先行条件,是十分重要的。(P 103) 14.效果律: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否能建立,依反应之后是否能获得满足的效果而定,即“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P104) 15.练习律:对于已形成的联结,经常练习会增强联结(使用律),不用则会使联结减弱甚至消失(失用律)。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弱越甚;练习的时间越近,则联结的保持时间越长。(P104)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主要经历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进行知觉的过程。榜样和榜样行为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以及观察者和榜样的关系都会影响这一过程。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示范信息的储存。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言语或图像等符号形式进行储存,此阶段对进行编码的符号系统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者根据储存的信息亲身再现榜样行为。观察者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这一过程的顺利产生影响。动机过程是上述三个过程后,学习者可能会将所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这四个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P118) 17.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P108) 18. 潜伏学习:托尔曼将这种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获得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称为“潜伏学习”。补充实验结果说明(外在的刺激物和强化物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只是这时学习的效果没有表现出来而已。(P 133) 19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尊重个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尺度: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 围和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 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 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 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 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 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 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 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 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

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 12.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 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 于380)、可见光(波长380-760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 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 限带,即380—710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1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 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18.似昼夜节律: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 19.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 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是才能 开花的植物,如菠菜、萝卜、小麦、凤仙花等。 21.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是才能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