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症。
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以骨骼改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化。
那么针对这种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知识。
严重者致骨骼畸形,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并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各种感染,且使其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应积极防治。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3.维生素D及钙、磷吸收障碍。
4.其它,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道闭锁等。
病理改变
以骨质软化(正常小儿骨骼内2/3为无机物,1/3为有机物,佝偻病儿骨骼内二者比例恰相反)、钙化不全的骨样组织增殖代替正常的临时钙化线,使骨的长度发育受到显著障碍为主要变化,形成侏儒状态。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当VitD缺乏到一定程度时,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多汗,特别是在吃奶和哭闹时,汗味异臭;易激惹,夜惊、夜啼。
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但在好发地区,参考有关条件,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骨骼病变体征。
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标准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抽血化验来判断数值的高低来确诊,从而针对性治疗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症可能是长期营养不良引起,会造成体内的钙磷代谢紊乱,主要发生于儿童,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造成佝偻病。
需要及时去医院,通过血清检测数值的高低来确定和判断,症状轻微时要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鱼肉、瘦肉、蘑菇、蛋黄等,比较严重时,需要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葡萄糖酸钙片、维生素d滴剂等药物治疗。
治疗期间要适当参加有氧运动,适当晒晒太阳,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控制。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它在维持骨骼健康、免疫系统功能、肌肉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阳光照射和食物摄入,但是很多人由于生活习惯、环境等原因,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缺乏症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很多,包括骨骼疼痛、肌肉无力、易疲劳、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那么,如何明确诊断维生素D缺乏症呢?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关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一、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诊断维生素D缺乏症的金标准是测定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
血清25(OH)D是维生素D的主要代谢产物,其浓度反映了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
一般来说,血清25(OH)D浓度在30ng/ml以下就可以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症。
而在20ng/ml以下则属于明显缺乏,此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有关维生素D缺乏的各种临床症状。
二、骨密度检测: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骼健康问题,因此进行骨密度检测也可以作为诊断维生素D缺乏症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骨密度,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等问题,进而确定是否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
三、临床症状: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症状包括骨骼疼痛、肌肉无力、易疲劳、关节疼痛等。
在诊断时,医生也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缺乏症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最好还是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最终诊断。
四、食物摄入情况: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骨密度检测、临床症状和食物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症,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以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维生素D缺乏性骨质疏松症等更严重的疾病。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人群有所帮助。
【2000字】第二篇示例:维生素D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它与钙的吸收、骨骼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第三章病例分析——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概念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的来源及代谢1,25-(OH)2D3的生理功能病因(1)日照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生长过速(4)疾病因素(5)药物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
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可出现枕秃。
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25-(OH)D3下降,血清PTH升高。
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
8~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
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
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形成严重膝内翻(“0”型)或膝外翻(“X”型腿)。
此外,可有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甚至骨盆畸形等。
2)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
3)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4)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部位名称好发年龄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迟3~6月8~9月迟于1.5岁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胸部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1岁左右四肢手镯、脚镯O形腿或X形腿>6个月>1岁脊柱后突侧突学坐后骨盆扁平(3)恢复期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
一、佝偻病活动期:
1、内容
(1)主要体征:颅骨软化、乒乓颅、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形腿、X形腿。
(2)次要体征: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
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
(3)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
(4)病史:近1-2个月缺乏日照,又未补充维生素D 的婴儿,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及人工
喂养儿,食欲不振或生长过快的婴幼儿。
2、依据:
(1)有2项主要体征,同时有维生素D缺乏史和明显症状者
(2)有一项主要体征,和两项次要体征,同时有维生素D缺乏史和明显症状者
(3)有两项次要体征,同时有明显症状、维生素D 缺乏史和病史中其他条件者。
(多汗、夜惊)
3、分度:再以体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
轻度:(Ⅰ°)轻度骨骼改变,如轻度颅骨软化;
中度:(Ⅱ°)明显骨骼改变;
重度:(Ⅲ°)严重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碍或表现病理性骨折等。
二、佝偻病恢复期:
曾有活动期佝偻病病史,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好转或消失、体征减轻病情稳定者。
初诊时仅有两项主要骨骼改变、无症状、运动功能正常者。
三、佝偻病后遗症:
多见于两岁以上儿童,既往有佝偻病史现无症状,仅有明显骨骼改变者。
四、可疑佝偻病:
有症状、体征和诱因,但不具备上述条件者。
二、管理措施
(1)加强管理,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
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2)2、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多进食含钙较高的食物。
坚持每
天晒太阳1-2小时。
(3)生后15-20天投维生素D每天400单位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