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道教文学创作特质论略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8
阅读张三丰《大道论》心得,卷一——生死之道顺行人,逆行仙,夹在中间颠倒颠……我经常会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长生之术呢?或许大家会笑,这个世界上哪来的什么长生之术,不过是人们的幻想而已。
是啊,要说有,最起码我是没见过,但是要说没有,却也并不完全一定,最起码,宗教典籍里面,只言片语中却也透露长生并非虚妄。
毕竟镜花水月映照真实,若无真实,又哪来的什么镜花水月。
大道三千,条条证得道果;佛家亦有四万八千法门,条条证得寂灭。
从佛家的掌中佛国到道家的袖里乾坤;从佛家的金身罗汉到道家的金丹大道,这些名词我觉得也并不是人们的空想,因为佛门道门修行法门不同,但有些地方却也是有共通之处,而且他们的法门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佛家慧能法师,练就肉身不腐的境界;道家张三丰,养生也是活了一百多岁,这些足以证明早先人类已通晓生命的秘密。
我从小喜欢道教,不知道原因,相比于其他宗教而言就是喜欢,但也仅仅局限于喜欢,却也并不信教。
最近有幸阅读张三丰的《大道论》,本想在文章中翻译成白话加上自己的理解,但有些地方文言太多且枯燥无味,只好作罢。
今夜灌了几瓶啤酒,乘酒兴把翻译改成心得,写出来让大家评判一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道教有一定了解的人或许知道,大道是天地的最高法则,但为什么却去效法自然呢?因为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所以万物就属于上帝,甚至包括自由和思想;但道家讲究顺其自然,条件达到了自然萌发,并不刻意约束。
《周易*乾卦》爻辞:“见群龙无首,吉。
”圣人解释道“天地生万物,自身不居首”。
这便是“道法自然”的意义。
大道创造万物,那人是怎么来的呢?人的出生,是由父亲的精和母亲的血(那时不知道月经)混合而来,父精化为筋骨,母血化为血肉,进入母腹,十月形全。
人从小,灵魂和肉身一同生长,但随着自己的意识和智慧渐渐长大,七情六欲,爱恨情仇无不消磨着自己的心神,从早上一睁眼开始,脑海里的念头就随生随灭永不停歇,直到晚上睡觉后,有时候做梦的时候都费心劳神不得安歇。
古代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是怎样的很多人通过金庸的作品了解到张三丰其人,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以及仙风道骨和高尚德行,钦佩不已,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的相关记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古代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是怎样的张三丰活了多少岁?有人说历史上的张三丰活了两百多岁,又有人说张三丰活了二十多岁,很多读者通过金庸的作品了解到张三丰其人,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以及仙风道骨和高尚德行,钦佩不已。
历史上确实有张三丰这个人,而且可能有三个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元朝的张三丰,明朝的张三丰。
宋朝的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年。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生平时间为1617~1669年)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黄宗羲儿子黄百家,也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跟王征南学过内家拳,在他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说:“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
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王征南是黄宗羲的朋友,是黄百家的师父,黄氏父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关于宋朝张三丰的记载应该是有依据的而且相当认真的。
雍正年间,宁波知府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中说:“张松溪,鄞人,善搏……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
徽宗召之,道梗不前。
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这里张松溪自己说他的武功来源于宋朝的张三丰。
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李亦在《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地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元朝的张三丰,本名张阳,字三风,中岳武当山道士,中岳慈云寺佛徒,创张阳拳和二路通臂拳。
然而元朝的张三丰似乎很难确定,《明史·方伎列传》记载:“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张三丰《养生篇》中养生合道的思想*导读:终生轻死生之意义道教自古以来便极其重视人之生命。
张三丰的《养生篇》继承了这一传统,开头便言:“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终生轻死生之意义道教自古以来便极其重视人之生命。
张三丰的《养生篇》继承了这一传统,开头便言:“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于重其生,切莫轻生。
杀身成仁,见危授命,非轻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虚生,乃虽死而犹生。
”从其言语中,既反映出了张三丰对人之生命的重视,同时又可以看出,张三丰对生命的解读更偏重于生命的意义,而非止于生命本身。
通俗地讲,这很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经常讲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是为了革命,而革命要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之上。
同样,在张三丰看来,生的意义不在生命本身,不在于仅仅“活着”,在于用其生、不虚生。
而用其生、不虚生,则要建立在重生的基础之上。
长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生命的意义。
假如只是为了长生而不顾一切,片面地将重生理解为延长自己的生命,这种极端的养生观念恰恰是背离了道教重生思想的本质。
*术须合道术道并全张三丰在《养生篇》中分析了养生与金丹大道(修真)的区别:“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
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比较养生与金丹大道二者,养生属于人有意识地延年益寿的方法,而金丹是根本的超脱生死之道。
换而言之,金丹大道是道、是本、是无与无为;养生是术、是具体方法、是有为的阶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养生不重要,只是养生不能仅仅停留于几种养生方法之上,而是须明古今天人之理。
张三丰这里强调,在养生方法背后必须有一个根本的理念指导,否则不得要领,最终与道相合也不是不可以。
张三丰在《养生篇》的结尾处表示,若养生方法得当“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大致是这个意思。
《张三丰全集》大道论·上篇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
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
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瘵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
张三丰[武当派始祖、武林显赫人物]人物生平张三丰[武当派始祖、武林显赫人物] 张三丰,太极拳创始人,[1]元代技击家,武当派道人,武当山丹士,被奉为武当派创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子其道号也。
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日:“此山,年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皆毁於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届之,已而舍去。
” [7]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扬于世。
由三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
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
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张三丰龙行书法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峰子。
亦有因“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
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
游止无恒。
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入明,自称“大元遗老”。
时隐时现,行踪莫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
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
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张三丰的内丹之学张三丰的内丹之学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到道教内丹术时说道:"生命之丹的观念在中国踯躅了几个世纪以上,虽然并未曾有炼丹术普遍复兴的迹象,但确实引起了明代几个皇帝的爱好。
......永乐年代的成祖皇帝,仍在寻求张三丰。
并在1459年英宗终于给张以通微显化真人称号的荣誉。
张山峰的名字,现今一般与中国拳的另一个派别太极拳练习在一起。
"据?明史·方技传?曰: 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
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
以其不饰边幅,又号称张邋遢。
其为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朗,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看书过目不忘,浪游住处无常,或云一日千里。
善于嬉谐,旁若无人。
尝游武当,时五龙、南岩、紫宵诸宫俱毁于兵火,张三丰创草庐居之。
并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
明太祖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得。
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乃游四川,访道求真。
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隐显莫渺。
永乐年间,明成祖遣使四处屡访,遍历中国,积数年而不遇。
至天顺三年(1459),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初,张三丰入川云游,足迹遍及大邑鹤鸣山、青城山、成都青羊宫等道教圣地。
?峨眉山志?载:张三丰自成都青羊宫上青城山,又到鹤鸣山,转而又到峨眉山,唔旧友。
在成都青羊宫,张三丰应道友之邀,曾作?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反应了张三丰的内丹思想。
张三丰游蜀之时,会见蜀王朱椿,劝其长生修道。
朱椿作诗赞曰:“若有人兮,出世匪常。
曩自中土,移居朔方。
奇骨森立,美髯戟张。
距重阳兮未远,步虚靖之遗芳。
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
爱寻师而问道,岁月亦云其遑遑;既受决于散圣,复续派于瓜王。
全一真之妙理,契未叛之纯阳。
南游闽楚。
长绺短褐,至于吾邦。
吾不知其甲子之几何,但见其毛发之苍苍。
张三丰真人《无根树》《上天梯》,道家的传世奇书,值得鉴赏助读资料《无根树》是张三丰道长当之无愧的杰作代表。
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
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
这篇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
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无根树》全文一、叹世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二、勉力学人无根树,花正危,树老将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三、劈旁门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雌鸡卵,怎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儿无妻是旷夫。
叹迷徒,太糊涂,静坐孤修气转枯。
四、言匹配阴阳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铅,孤阴寡阳各一边。
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五、言调和阴阳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己乡。
东家女,西舍郎,配作夫妻入洞房。
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
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六、言炼己之功无根树,花正清,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腥荤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七、言药生之时无根树,花正新,产在坤方坤是人。
摘花戴,采花心,花蕊层层艳丽春。
时人不达花中理,一诀天机值万金。
借花名,作花神,句句敲爻说得真。
八、言认取真铅无根树,花正秾,认取真铅正祖宗。
精气神,一鼎烹,女转成男老变童。
欲向西园牵白虎,先从东家伏青龙。
类相同,好用功,内药通时外药通。
九、言采取药物无根树,花正多,遍地开时隔碍河。
难扳折,怎奈何,步步行行龙虎窝。
采得黄花归洞去,紫府题名永不磨。
白云窝,笑呵呵,准备天梯上大罗。
武当祖师张三丰的诗词,原来是一部秘诀提起“张三丰”,人们就会想到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真实的张三丰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修炼大成就者可称得上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足以顶礼膜拜神仙本是真实,否定只缘迷失张三丰玄奇而真实的一生是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响再次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深邃瑰丽能不能礼敬我们自己优秀的先人能不能重视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或许就是今天中国人走向道德重生的关键诗评万象张三丰出生1247 | 05 | 15张三丰,名君宝,武当派祖师,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
游止无恒。
入明,自称'大元遗老'。
上天梯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此《上天梯》词,是祖师苦求金丹大道,修炼有成的过程自述。
可作为张三丰生平和出身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张三丰栖止无定,到处为家,生卒年与籍贯的说法,也是异说纷呈,一般认定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曾作《辽阳积翠村》等诗四首。
籍贯所在其实并不重要,他在人间驻留,哪里的栖止地都是“家”,也都不是家。
重要的是,他来过!辽阳积翠村二首手执长弓逐鸟飞,是谁知是老翁归。
白杨墓上留诗句,城郭人民半是非。
纷纷景象乱如麻,身世粗完早出家。
莫待巢危复累卵,功名势利眼前花。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玄机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等,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
张三丰是修真者吗,《大道论》是长生不老的修炼之法吗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这是大道论的一小段。
其实修真最主流的认识是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几个阶段,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算是炼精化气,白话的说法。
《大道论》是张三丰的代表作之一,张三丰生活于南宋末年,明朝初年,是著名的道士和儒士。
在武学方面,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法和内家拳法;在文学思想方面,张三丰著有《玄机直讲》、《玄要篇》等书籍,都是关于张三丰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大道论》中,有说: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最忙最速者,时也;可大可久者,金丹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在天地之间,即人们生活的空间之中,人类是最有智慧,最具灵性的个体;但是一天之间流动的最快的当属时间;但是持续时间最永久的,当属金丹。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张三丰主张丹道修炼。
具体怎么修炼没有详细的记载,依常论而言,多不过论及具体法门,如何打坐,如何用念,如何呼吸,如何这样,如何那样,又问道在何处?在道的理解上,张三丰师承扶摇子陈抟,他认为道士虚无的,但是道又是看得见的,人们所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阴阳相互协调的社会,道可以解释万物生长和衍生规律。
在《大道论》中,张三丰以婴儿为例,旨在说明下一代的衍生都是阴阳的互相结合,由婴儿到成人,其中是自然规律,也是道的法则。
张三丰还强调了,随着人的发展,私欲越来越多,人们为了绞尽脑汁想到办法实现对私欲的追求,每日都掏空心思,生物钟完全被打乱,心和身体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久而久之,气就会空虚。
气的空虚导致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健康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于我而言,张三丰更像是谜一样的存在;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然而最后卒于何时,无法考证,更有人猜测并且相信,他懂得长生不老,至今仍逗留人间;如此,使得我更加迫切的想了解他的一生,就连他的名字也想细细探讨。
陈春建张三丰读后感“这是一部好看的书,引人入胜的书,教化众生、开启智慧的书。
”全国著名作家二月河如是评价卧龙作协主席陈春建最新力作、长篇历史小说《张三丰》。
张三丰是武当道派的开山祖师,太极拳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民间最富有传奇性和艺术性的道教人物。
他无论在道教史、哲学史、文化史、气功史等方面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年间,几代帝王慕其道行高深,纷纷遣臣屡访,敕建遇真宫拜候,终未能如愿。
张三丰行踪莫测、隐世度世、除暴安良、为民解难,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深得百姓爱戴。
2014年,在天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张三丰和孔子、释迦牟尼一起“走进”论坛,在世人中再次掀起一股张三丰热潮。
英国德印太极协会太极宗师李晖盛赞由张三丰独创,如今在全球范围备受推崇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养生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
”然而,长期以来,张三丰的身世被戏说,文化被讹传,极大地误导了世人。
作者怀着一种历史使命感,遍历各地、搜集素材、查阅历史、去伪存真、数易其稿,让一个有血有肉的张三丰跃然纸上。
小说通过对张三丰的成长、成就和爱民故事的描写,阐述了道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弘扬了道教顺天时、地性、人心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学理念。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教。
”——足见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成功再现了张三丰一生深藏道法、广具神通、嫉恶如仇、普度众生的活神仙形象;同时,把太极拳理、丹功要诀、诗文绘画、书法艺术等内容与人物故事水乳交融,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厚重性。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给予陈春建著作的《张三丰》极高评价,称赞本书是对中国道教文化的积极贡献。
《张三丰》一书,独辟蹊径,开创了文学新领域、新天地,塑造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人物艺术形象,可谓是文学界的一个重要收获,特别是在需要呼唤传统回归、弘扬社会正气的今天更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第4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月 Vol.4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8──────────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2YBB184) 收稿日期:2018-05-11 修回日期:2018-06-08 作者简介:蒋振华(1964- ),男,湖南新邵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27-文学研究张三丰道教文学创作特质论略蒋振华(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张三丰道教文学创作代表着明代道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探讨其诗文样式的内涵与形式关系,揭示其诗文创作的理论意蕴,归纳其文本建构的艺术取境,有利于展示明代道教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发现明代文学思潮与明代道教文学之间相激相荡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张三丰;道教文学;灵性自然;月意象;文学思潮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4-0027-08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06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 San-feng’s Taoist Literature CreationJIANG Zhen-hua(School of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Abstract: Zhang San-feng’s Taoist literary creation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aoist literature in Ming Dynasty. It is meaningful to reveal the general law of Taoist literature creation in Ming Dynasty b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and form of poetic style, revealing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its poetic crea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its text construction.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general law of Taoist literary creation in Ming Dynasty. And it is useful for the finding of historical logic between Ming Dynasty’s literature trend of thought and Ming Dynasty’s Taoist literature.Key Words: Zhang San-feng; Taoist literature; spiritual nature; lunar disposition; literature trend明代道教文学创作由于道教在官方和民间的平行发展而出现两种创作趋势,一是以一大批“青词宰相”为群体所追求的道教青词趋雅倾向,一是以隐仙张三丰为代表的道教文学“自然化”倾向。
张三丰道教文学的自然化,以其诗文的实用性和多样性,近体诗的书写灵性自然和意境上追求用月亮意象蕴含道教神仙自由信仰来体现,由此构成张三丰道教文学创作的基本特质,在中国道教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诗文创作上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张三丰的道教文学创作,以散文和诗歌创作为主。
在散文方面,文体繁多,包括论体31篇,训诰体30篇,语录体2篇,经文3篇,诀体69篇,符文1篇,传体6篇,序跋记解4篇,书疏图话5篇,赋1篇,鉴考2篇,合计154篇。
在诗歌方面,共计372首,包括绝句、律诗、乐府、四言、联句、歌行、引、吟、词等等[1]。
张三丰的论体散文多阐述其金丹大道思想,如《大道论》从道家关于“道”的宇宙本体论和生成论入手论及丹道的根本要义,再对道教自身的教派繁多而又混乱的现象进行批驳并澄清那些旁门左道的危害,立起金丹大道性命双修延年益寿的实用有效的真理性结论,指出道教的根本教义之所在。
全文说理透辟,分析精辟,结论稳当,艺术性强。
如云: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第40卷第4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月-28- 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允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
各讲各的妙处,各讲各的好处。
何必口舌是非哉?失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
[2,p21]训诰之体,据《文心雕龙》的解释,是属于上级对下级的训令告布之言,尤其是君对臣而言,故《尚书》有誓、令、训、诰之体[3]。
张三丰运用此两体成文,表示了自己作为“隐仙派”的师父身份而教导、劝告其信徒门弟子的言论,沿用文体初本之义。
此类文体形制短小,要义精炼,符合体式规范与要求,表现了他“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等级观念和写作原则,既承祖训,又传嗣代,如《毁誉篇》云:人何以故而毁我?人何以故而誉我?彼何以故而毁人?彼何以故而誉人?望人誉而功不至,斯毁之矣;防人毁而过能悛,斯誉之矣。
是故毁誉我者无其渐,我招毁誉有其渐;毁誉人者无其因,人招毁誉有其因。
吾爱天下人,不求誉而行可誉之事;吾恶天下人,不畏毁而行可毁之端;吾耻天下人,不知毁誉而湮没以终。
湮没以终,人不毁而自毁也。
生前以有过自毁者,人必誉之;生平以有功自誉者,人必毁之。
虽然,誉人而过乎其实,标榜之风必起矣;毁人而过乎其实,求全之辈可诛矣。
世人勉之戒之。
[2,p45]探索因果,返本求源,正反论证,对比辨析,语重心长,告诫训教之苦衷历历可见,警世喻人之作用立竿见影,训诰之意名实相符。
张三丰的语录体散文回归先秦语录体散文中春秋时期独白、自言的语体角色形式,通俗浅白,全部用“张子曰”引起所要告白于道教信仰者的思想内容。
有时将此三字稍作变动,使之不至于板滞生硬,如“张子谓忍受、忍辱二道士曰”“张子谓卓庵曰”“张子谓山中人曰”“张子谓调理劳瘵者曰”“张子谓山居道流曰”等等;有时在单调格套的说白训教中,穿插叙事成分的故事性、情节性,把告白与叙事结合起来,使散文摇曳生姿,富有艺趣。
如《闲谈》有云:三月三日,山中诸子浴乎锦水之湄,风乎青林之下,听子归啼,忽有木叶坠地,折叠如函,启视之,则有如鱼子兰者封裹其内。
问之土人,曰:“杜宇珠也”。
问有何用?曰:“弗知也”。
话张子戴笠逍遥而来,与二三子言曰:“汝欲知杜宇珠之故乎?蜀王入山之后,蜀人思之,故王命子归赐蜀民以珠。
子归者,蜀王之鸟使,原名谢豹。
”[2,p57]此段文字将叙事与对白融合,取境《论语》“东鲁春风”又极富道教神仙色彩,且化用杜宇神话为宣教之用。
张三丰传体散文多传写仙道中人物,所传者虽不多,但却从仙道特色出发,大异于传统传记以年系事的规范,往往抓住极具神秘仙道趣味的个案或节点来渲染其奇诡处,真正以传奇为职能,亦不忘宣教之使命,而且一般篇幅短小精悍,点到为止,如《陈雷谷传》:雷谷仙翁陈可复,定海人也。
生而疏爽,丰骨不凡。
白少好仙术,无功名意。
遇平江林道人铨,传以召雷法。
时值大旱,祷仍莫应。
或有戏者曰:“陈道士能召雷雨”。
命至官庭。
将俟其不验而侮辱之。
可复即以法兴云,须臾雷电大作,雨下尺余。
常至鄞之天庆观。
中秋有方士赏月,可复不与其会。
戏以墨水噀空,顷即乌云蔽月而雨黑雨,坐客惊避,衣尽缁矣。
众知其所为,延之入席,云收雾敛,月复朗然。
其响应率皆类此。
至元间世祖诏见,命主长春宫。
暇则杜门静坐,不与客见焉。
[2,p57]本传敷衍涂饰,增绘渲染,对传主的神奇功力赞赏致极,读之惊世骇俗,表面上耸人听闻,实际上乃彰显文学的想象力,将想象的神奇和传体的通俗融为一体。
张三丰的赋文存世者仅一篇,却精巧别致,将铺陈、描写、寓意融为一体且又综合散体、骈体、骚体、诗体于短制之中,非文学高手、才思敏捷者不能作,该赋名《刀尺赋》,其文曰:三丰先生常携刀尺以遨游,空乎两大,浩乎十洲,客有怪者,不知其由,先生乃为之赋曰:是刀也,能开混沌;斯尺也,用絜蓬莱。
故相随而不失,知造化之剪裁。
尔其百点明星,双叉皎雪。
绳墨从之,锋芒騞若。
分修短兮合宜,剪水云兮快绝。
期妙用之无方,岂微能之足述。
至如裁妙理,削尘嚣,量度数,别昏朝。
火功寸寸,风信刁刁,胎养刻刻,羽衣飘飘。
度龙门至万仞,如虎剑之两条。
梦益州而不愿,蒋振华:张三丰道教文学创作特质论略-29-与方丈而同超。
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
匪欧冶之能镕,匪公输之能造。
与我偕行,任他嘲笑。
将求织女之云绡,缝出仙翁之衣帽。
歌曰:一刀一尺遍天涯,四海无家却有家。
破衲补成云片片,袖中笼住大丹砂。
[2,p277]该赋极陈刀尺之妙用与功能,白描刀尺之外观与形貌,宣教布道的寓意深刻广泛,言在此而意在彼。
韵散结合,参差错落,各体皆工,在赋史上独具一格[4]。
二、近体诗灵性挥洒,妙趣自然张三丰的近体诗,就题材内容来讲,绝大部分是借写游览山水来宣道布教,有近三百首之多,收录在其《水云前集》《水云后集》和《水云三集》之中,陈全林先生评此类诗“混于唐人诗集,也难分辨”“有魏晋之风骨,唐人之灵韵,宋元以降,无出其右者”。
虽有拔高之嫌,“但从诗中可见张三丰‘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并生’的仙道风神,大有‘江山为我留胜迹,我为江山写精神’的高古气象”[2,p31],这种高古,即陶潜自然原古的妙趣,又似王孟山水自然的神韵。
如以下数首:凿石得清泉,泉流仍洗石。
戴笠出山来,一笑空烟碧。
(《石生泉》)亭亭天亭峰,跨鹤上崖去。
空山静无人,独与云相遇。
(《天亭山》)风日清于酒,水云淡若诗。
乾坤壶里坐,这个老仙师。
(《自题画像》)分神游海岳,长啸过江峰。
秋气满楼阁,高窗云自封。
(《江楼》)天谷本天生,长歌石窍鸣。
栖神须此地,坐炼大丹成。
(《天谷洞》)吾从海岳来,带得海云至。
栖神须此地,坐炼大丹成。
(《游潮阳寺》)[2,p233-249]这些诗主旨多为纪游山川海岳,描写来去不定的飘忽神仙形象,这正是诗人被民间称为“隐仙”的重要依据。
它们着意描写清空自然、宁静淡泊、神韵灵动的境界,是诗人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生命而要成逍遥神仙的道教徒的灵性之流露,这种灵性,就是思想、精神的率性、自然,不拘形式规范的约束,正是“隐仙”的本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