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城市解读

成都城市解读

千古风流,锦绣天府

亦是梦里温柔-----最成都

版权声明

? 2008 龙湖地产有限公司

一、关于地理

1、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秦巴山脉、云贵高原间的聚宝盆。

2、成都平原:邛崃山脉、龙泉山脉间、岷江上游的天府之国

3、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雨少日照、物产极为丰厚

4、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西岭雪山、三星堆—金沙遗址、古镇。周边的九寨黄龙、峨眉乐山、蜀南竹海、四姑娘山、川西高原世界级风景名胜。

5、截止2011年人口1400万,位列重庆、上海、北京之后。

二、关于历史(一)

公元前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

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

二、关于历史(二)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发达,尤其是织锦业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与长安、洛阳、太原、越州成为全国五大城市。同时,由于中原战事不断,朝代更替,成都开始成为中国后花园,各路文人豪杰都曾客居游历成都,并留下千古绝唱,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商隐等。

二、关于历史(三)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明清时期,经济中心东南移,在战乱纷纷的年代,成都依旧作为中国的后花园,成为众多战事的大后方,经济上与泉州、杭州、广州成为当时经济中心。但是满洲八旗入川,与张献忠的激战,造就成都的毁灭,而后便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运动。

三、文明简史(上)

1、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从此被誉为"天府之国"。

2、公元前61年于临邛(邛崃市)开采深井天然气,世界最早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

3、兴盛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今城西有“锦绣工场”。

4、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学。

三、文明简史(下)

5、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中茶”

6、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成都现存《陀罗尼经咒》。

7、北宋年间成都商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8、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四、相关荣誉

1、2009、2010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世界美食之都”。

2、2010年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之一。

3、2011年《财富》杂志评为15座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之一。

4、世界500强中西部城市占有量最多城市。

5、外国使领馆中西部最多城市。

6、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目前航线数量和运次位居第四。

7、中西部城市地产均价和写字楼租金最高城市

8、商贸零售业进入中国最多城市

9、2011中国十大优质生活城市之一,中国最佳休闲城市

五、关于经济

1、2011年,全市实现GDP 6854.6亿元,全国第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1.3亿元,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2元,中西部仅次于长沙。

2、成渝经济带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郑州-武汉-长沙中原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四大经济圈之一。

3、商贸业自古发达,优越的地理人居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特点形成了重商消费性城市。

4、中国城乡统筹建设示范基地。

5、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为城市四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为4.1:3.9:2.0。

六、关于文化

1、川剧、川茶、川酒、蜀锦、蜀绣、漆器。

2、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

3、独特的三国文化

4、魅力的茶文化

5、道教文化

6、客家文化

7、休闲文化:吃文化、耍文化

七、房地产开发历史(一)

1、萌芽阶段:88年到94年,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开始发展。

A、本土转制型房企诞生,如中房、金房、统建等企业,城西城南一环外为开发区域,如现在著名的棕北小区、玉林小区、黄忠社区等。

B、92年二环修通,城南城西二环外为重点开发区域,尤其城南,诞生了锦绣花园高级别墅区,进而在周边开发出了桐梓林成片高级住宅区,城南富人区显雏形。

C、城西内双楠开始开发,形成了最早一批中产阶级居住区,进而五大花园开发,使得城西开始往高级住宅区方向发展。

七、房地产开发历史(二)

2、发展阶段:94年到98年,商品房蓬勃发展期。

A、本土企业置信掀起地产开发新模式,以生活方式打造融入地产开发,城西二环内外双楠板块居住品质大幅提升,并延伸至二环城西光华片区、城南紫荆片区。

B、一环二环都是市中心、城南城西领跑楼市发展。

C、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下岗出现,城东大量厂区准备和已经停产、搬迁、改制。

D、城北个体经济、批发市场红火

七、房地产开发历史(三)

3、竞争阶段:98年—04年,各路资本进入、群雄并起。

A、地产巨头万科98年进入成都,随后各路开发商进入。海派、粤派、港派等等群雄并起。

B、大盘时代开启

C、5+2模式出现,郊区楼市兴起,城南华阳,城西温江,城东龙泉

D、2002年底三环路建成

E、民间城市定性:南富、西贵、东穷、北乱

七、房地产开发历史(四)

4、规范提升阶段:05年—10年,各区域开发遍地开花。

A、地产开发向三环迈进。三环居住时代开启。城南,城西先行。

B、高新南区启动建设,天府城南国际新区开发高起点高规格。

C、为城市定性:国际城南、人文城西、财富城北、中产城东

D、随着工厂搬迁,大量土地供应,城东地产发力,各巨头涌入,沿二环从锦华路到万年场到建设路

E、城北商贸物流、各类市场规划外迁

七、房地产开发历史(五)

5、调整阶段:10年—现在,地产开发多元化。

A、地产政府调控第三轮,并不断深化,地产开发规模化、多元化。

B、城南三环至绕城至绕城外为开发一线热土,各大一流开发商抢滩。

C、城东继续发力,开始往三环发展,开发品质拔高,东客站、攀成钢、新建设路片区大量优质土地供应。

D、城市中心区域优质旧城改造启动,包括传统春熙路,顺城大街

E、城市综合体(商业)开发呈井喷式发展,城南(天府大道)、二环沿线(城东)尤甚。

F、城北开发启动,大开发商进入。同时成都最大民生工程北改启动。

G、城南天府新区建设启动,城南往更纵深方向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国际新区。

八、商业地产开发历史(一)

1、九十年代----商业发展起步

A、社区商业随着房地产市场开发随着兴起。

B、专业市场开发起步,城北尤甚,包括荷花池批发市场、五块石批发市场、九眼桥灯具市场。

C、太平洋百货作为第一家进入大陆地区外资商贸企业进入成都,成都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华联商厦传统国营百货开始了外来竞争。

D、销售型非社区商业开发起步,主要是以蓝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开发的以商业街区+卖场、商业街区+SOHO的模式

八、商业地产开发历史(二)

2、2000年到2007年,类综合体发展阶段

A、百货市场异常繁荣,本土百货商贸企业纷纷北收购或吞并,外来百货互相厮杀,包括著名的“百太之争”。

B、高端卖场起步。

C、商圈概念诞生,主要是春熙路、骡马市、盐市口商圈。

D、“塔楼为住宅、写字楼,裙楼为商场”的类城市综合体开始兴起,代表有铂金城、新城市广场、大世界商业广场,开始为成都商业带

来新气象。

E、准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开始在非传统商圈外开发,包括西北二环的会展中心MALL、南二环的百联天府、东二环的SM广场。

八、商业地产开发历史(三)

3、2008年到现在,多商圈开始发展,城市综合体盛行

A、伴随着地产开发和城市新一轮向外发展,多商圈开始形成。

B、以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高尚住宅为组合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始占据成都地产开发半壁江山。

C、真正意义上得购物中心开始出现,以东南二环万达广场为开始,沿二环环线,和人民南路沿线往南为主要发展区域。

D、百货公司开发由传统百货向类购物中心方向开发。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2012 届经济学二学位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江西省萍乡市房地产业金融政策探析 学生姓名:卢小亮 所在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号: 20081119094 指导教师:达古拉

2012 年 3月 目录 摘要 (2) -、古城镇旅游 (2) 二、历史街区旅游 (4) 三、旅游发展的主导思路 (5) 1、保护性的发展 (7) 2、商业与文化协调互动 (8) 3、区域品牌的塑造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摘要:历史悠久的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因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历史街区旅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成都;古镇旅游;历史街区旅游;问题;对策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古城镇旅游 四川素有中国“风景省”,无论是在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这些品种繁多的景点里,成都地区拥有里面众多的旅游资源,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城市。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处处是景点,引得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下面以成都古城镇旅游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来浅讨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第一部分:成都市宏观环境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成都市宏观环境现状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呈现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稳中趋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对外经济发展加快,财政金融经济运行良好等特征,据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达425.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08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5.28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86.31亿元,增长26.5%,进出口总额为33.65亿美元,增长33.7%,进出口相抵,顺差3.71亿美元。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大关,达2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为近十年以来最高水平。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2004年成都市房地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2004年共计完成投资为291.41亿元,增长18.8%,其中商业营业用房完成55.15亿元,增长83.4%;住宅完成185.6亿元,略有下降;办公楼完成9.86亿元,增长18.1%;其他用房完成40.8亿元,房地产投资的火热局面也将形成一定的资金人才吸聚效应,为房地产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1-11月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6.6元,消费性支出为7358.5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居住消费支出为899.9元,同比增长16.2%,但居民居住支出的比重则较去年下降了2%,仅为9.6%,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目前成都市的用以衡量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维持在40%以下,且呈下降趋势。 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将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越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预期,2005年,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宏观政策环境 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存在着投资过热,投机性购房比例上升、房地产市场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成都市旅游市场分析

四川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成都市旅游市场分析课程名称:旅游地理 2012.11.10

目录 一、成都旅游资源概述 (3) 二、成都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 (3) <一>、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3) 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3) 2、高峰指数。 (4) <二>、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5) <三>、结论 (8) 三、成都市旅游形象景观代表 (9) 四、成都市旅游客源分布图 (12)

一、成都旅游资源概述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明珠"。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成都的天赋,但成都并不甘于现状,一直在默默的努力奋斗。今天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城。最近,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誉。以上的种种使得成都成为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 二、成都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 <一>、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由旅游季节性引起的,可以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来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是:

成都城市特色分析

成都城市特色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城市更新与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成都 指导教师: 姓名:提起成都,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闲”,他们爱打麻将、爱吃串串、一得空就想着法子的玩;而去过蜀地的人则是被它青山绿水的“青”所吸引,古谓天府之国绝不是徒有虚名;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其宗教文化特色,那非“道”莫属了,作为道教创教开派的核心地区,成都地区坐拥数座道教名山、名观。 闲——自古以来成都就以“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载于史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一无二的都江堰灌溉之利,为成都人提供了一片富饶美丽的沃土,间接形成了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乐天性格。成都的美食可谓源远流长,川菜稳坐我国四大菜系,麻辣成为成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两味原料,让无数饕客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往。成都的茶馆也是别具特色,大街小巷随处都会摆出几把竹桌椅以作闲聊品茶之用,伴随着川剧演绎的重新兴起,颇具档次的茶馆正在成为其城市的一张新名片。说到喝茶,其实很多麻将馆摊是兼职着茶馆运营的,浣花溪公园里沿河支起的麻将桌边摆着茶水和小食,没有人会认真的计算输赢多少,打的是那一份恬静闲适。着名文人杜甫在这里曾居住过,借助他人的资助支起简陋的草堂,自己亲手种上花花草草,虽远离京城而心怀国家人民,至

今成为无数学生学者的必访之地,时至今日成都仍以休闲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闻名海内。 青——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府南河穿城而过,赋予成都平原的富饶和成都城市的灵气,作为岷江水系的支流,其温润舒适的气候使得这座城市四季常青、绿意常在,也滋润出了成都妹子有名的美貌。成都平原四周围绕着岷山山系、秦岭山系、龙门山系等,以青城山和都江堰为代表,这里的树种株高较高、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攀登起来不觉费力与危险,水流有力而不湍急汹涌,穿行其间油然而生一股“青城天下幽”的清净之感,也许这就是真人们多选择于此隐居的原因吧。古时人们便依水而居、依山而建,成都自然拥有了其悠远的历史文化,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三国蜀文化”,漫步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青石铺路和灰褐低矮的围墙决然不同于汉唐、明清的大手笔,也与江南的雅致小景颇有不同,成为其城市历史主题之一。 道——青羊宫、天师洞都是我国着名的道观,相比之下的昭觉寺和大慈寺显得并不出名,成都地区作为道教最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而且是最早的道教传播区域,直到现在,这里也是道教的圣地。道士们盘发穿褂、建筑以黑金两色为主、随处可见的八卦图、讲求天人合一,与大多数北方城市佛寺为主的景象非常不同,世人有"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说,可见道教及其文化重要的历史渊源。至今成都已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道教文化节,可见成都对于道教的地位和道教对于成都的作用。

成都城市特色分析

成都城市特色分析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城市更新与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成都 指导教师: 姓名:提起成都,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闲”,他们爱打麻将、爱吃串串、一得空就想着法子的玩;而去过蜀地的人则是被它青山绿水的“青”所吸引,古谓天府之国绝不是徒有虚名;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其宗教文化特色,那非“道”莫属了,作为道教创教开派的核心地区,成都地区坐拥数座道教名山、名观。 闲——自古以来成都就以“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载于史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一无二的都江堰灌溉之利,为成都人提供了一片富饶美丽的沃土,间接形成了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乐天性格。成都的美食可谓源远流长,川菜稳坐我国四大菜系,麻辣成为成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两味原料,让无数饕客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往。成都的茶馆也是别具特色,大街小巷随处都会摆出几把竹桌椅以作闲聊品茶之用,伴随着川剧演绎的重新兴起,颇具档次的茶馆正在成为其城市的一张新名片。说到喝茶,其实很多麻将馆摊是兼职着茶馆运营的,浣花溪公园里沿河支起的麻将桌边摆着茶水和小食,没有人会认真的计算输赢多少,打的是那一份恬静闲适。着名文人杜甫在这里曾居住过,借助他人的资助支起简陋的草堂,自己亲手种上花花草草,虽远离京城而心怀国家人民,至今成为无数学生学者的必访之地,时至今日成都仍以休闲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闻名海内。 青——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府南河穿城而过,赋予成都平原的富饶和成都城市的灵气,作为岷江水系的支流,其温润舒适的气候使得这座城市四季常青、绿意常在,也滋润出了成都妹子有名的美貌。成都平原四周围绕着岷山山系、秦岭山系、龙门山系等,以青城山和都江堰为代表,这里的树种株高较高、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攀登起来不觉费力与危险,水流有力而不湍急汹涌,穿行其间油然而生一股“青城天下幽”的清净之感,也许这就是真人们多选择于此隐居的原因吧。古时人们便依水而居、依山而建,成都自然拥有了其悠远的历史文化,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三国蜀文化”,漫步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青石铺路和灰褐低矮的围墙决然不同于汉唐、明清的大手笔,也与江南的雅致小景颇有不同,成为其城市历史主题之一。 道——青羊宫、天师洞都是我国着名的道观,相比之下的昭觉寺和大慈寺显得并不出名,成都地区作为道教最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而且是最早的道教传播区域,直到现在,这里也是道教的圣地。道士们盘发穿褂、建筑以黑金两色为主、随处可见的八卦图、讲求天人合一,与大多数北方城市佛寺为主的景象非常不同,世人有"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说,可见道教及其文化重要的历史渊源。至今成都已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道教文化节,可见成都对于道教的地位和道教对于成都的作用。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如今城市建设成绩突出、高新科技产业飞速发展,自然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较好,成都人身上的非物质城市特色也未被现代浪潮吞噬,人们一边行走写字楼间、一边喝茶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导读】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成都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目录 1、总 则......................................................................................................................1.... 2、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 度...........................................................................................1... 3、规划编制的成果内容要 求.......................................................................................2... 4、规划成果的统一格 式.............................................................................................1..2. 5、附 则........................................................................................................................1..3.. 附 录......................................................................................................................1..4.. 附录 A :.......................................................................................................................1..4.. 附录 B :.......................................................................................................................1..5.. 附录C :.. . ...................附录D :.......................................................................................................................1..7.. 附录E :.......................................................................................................................1..8..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成都市青羊区新城区城市设计

成都市青羊区新城区城市设计 项目概况 青羊区为成都市六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中西部,是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青羊新城区位于青羊区西部的苏坡、文家乡范围内,铁路西环线以西、成飞空军基地以东、武侯区以北、清水河以南,总用地面积约。 本城市设计根据项目定位和功能要求,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土地现状特征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提出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设计方案。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区行政办公大楼和体育公园为主的中心区和光华大道与成飞大道沿线地区。 ? 城市设计原则 ·服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尊重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地域特色景观。 ·营造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 ·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可操作性。 工作主要内容 1.项目的策划与研究 (1)青羊区城市建设研究 (2)城区空间拓展战略 (3)城市建设的水文化 (4)新城区重要建设项目 2.控制性规划内容 (1)规划结构 以上一层次规划为指导,在对土地使用现状、土地权属、批租资料等的调查基础上,综合分析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成因,研究经济区位及土地价值变化对本区发展建设带来的各种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了“一轴、两带、五大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轴: 是指沿着成飞大道贯穿用地南北的生态绿轴,这条轴线依托成飞大道,由南自北联系了区行政中心、体育公园、文化中心、城市门户、展览中心、成飞基地,又是青羊新区主要通道和景观轴线。 两带: 是指沿成温快速路和光华大道的发展带,其中沿着光华大道是新城区中心所在,是城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特色景观带,而沿着成温快速路则是城区的对外交通中心和物流商业发展带。 五大片区: “行政文化中心区”:主要位于光华大道两侧,规划拟将青羊区的行政中心迁至此处,也包括区一级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用地,总面积约。 “北部综合发展区”:位于用地北部临近清水河,现状已有一些工厂、生活区和特殊用地,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规划准备作为居住区为主的综合区域,计划安排居住人口万人。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2003年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3-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通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1、行政区划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