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传承及现代价值
- 格式:docx
- 大小:9.34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作者:邱国勇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10版)
【文明观察】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于如果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弘扬孝道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孝”最基本的含义,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龙源期刊网
《论语》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韩旭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2期
摘 要:《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理念,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同样在《论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始终是维系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标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对《论语》中阐述的孝道理念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使孝道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现代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论语》;孝道观;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各位先人思想精华的总结。为社会行为提供引导,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影响,是中华民族特性的体现。因此有必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促进孝道观念在现代和谐社会构建中效用的充分发挥,首先需要了解《论语》所提出的孝道的涵义。
1 孝道的概念
孝道指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之情,通常包括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等的孝心。《论语》中认为孝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与赡养。对父母尽孝,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的条件,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体现。那么,应如何来尽孝呢?《论语》提示我们: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其次,奉养要承父母之欢。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但是,儒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孝的观点带有封建色彩、宗法等级色彩和政治色彩。封建统治者把“孝”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标准,并充分利用御用文人及各派思想把孝逐渐扩大到愚忠,把老百姓禁锢在伦理、纲常的桎梏当中,麻醉和欺骗人们,扼杀了个性、自由,“培养”了一些人的奴性,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特质,这对人性与教育的发展都是一个束缚。总之,对此种孝道观,我们应剥开其阶级外衣或政治外衣,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吸取其精华,去掉其糟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
—————— 皇塑 堕—— 论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杨 蒙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610054)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内在的动力,孔子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 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使其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要 构建新时期的孝道文化的新内容,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孝道文化;历史作用;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300—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孝”是一个重要范畴。 “孝”不仅影响这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而且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 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梁漱溟先生亦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韵文 化,自是没错。”…《孝经・开章明义》中说:“夫孝,德之本也。”可见古代 对孝道的看重和推崇。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 会,因此对孝伦理进行探本溯源是非常必要的。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 理念又有制度礼仪。通过对《论语》其中有关孝的语录加以筛选、分类, 孝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 1.养亲、敬亲 养亲指在物质生活方面奉养父母,足孝的最低层次。子女要“谨身节 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辛》)意思是子女要尽可能满足父母物质生 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在养亲的基 础上,更要做到更高境界的敬亲,即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在这一层面 上,孔子除了要求子女要从外表上和颜悦色,而且还要怀着真正崇敬的感 情奉养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满足父母的需要。《论语・为政》:“今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这也就 是说,养亲只是起码的要求,能养不等于孝,只有敬才是孝的最高体现。 2.尊亲、谏亲 中国传统中蕴含着“尊亲”顺从长辈的意思,这一意义的存在有其产 生的客观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决定了生产经验和生活 经验的获得往往依靠自己的实践,这就使的与人口年龄的增长可以说是 正比关系。长者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就成了权威的象征。但为防止尊亲过 度,尊亲还包括“劝谏”之意。《孝经・谏净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 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不义的时 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若父母 依旧坚持己见,也只能“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3.祭亲、继亲 祭亲即指父母善终,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的很重要,在丧礼上要尽各 种礼仪。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 政》)送死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继亲,即指作为孝道最高阶段的孝承。这 里的“承”要求子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而孔 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 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庄子・庚桑楚》)可见,在父亲去世后,仍 能坚持“父之臣”与“父之政”,才是执行了最好的孝礼。 二、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孝道文化内涵丰富,几千年来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作为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 方面的:在老龄化社会的条件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 需要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做合理的分析: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摹础,“大孝,德之本 也”。(《孝经》)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 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行。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养性为基础。在 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孝道文化所规定的赡养父母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 单位的状况下,子女与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在父母应如何对待子女的 问题上,孔子又提出另一个道德规范“慈”。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只 有做到“孝慈”,家庭才能和谐,家庭中的关系才能融洽。 3.凝聚社会:孝道中所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可以调节社会行动,建立 一些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孝道在中 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 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的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 孝道文化是根据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经过改造和大 力推行,成为道德观念的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 作用。虽然孝道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 免会夹杂进不合理的成分,但孝道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 仍是不容忽视的。 三、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敬老养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 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当今,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 期,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扩大。构 建新时期孝道文化需要把其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和诠释, 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应当包括四个基本内容: 1.孝敬: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 良传统,它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础,也是传统孝道文化的根本。从某种 意义上说,孝敬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谛,也是东方文化的鲜明特征。 因此,在新时期,弘扬孝道文化,首先要树立公民的孝敬意识。而要做到 这一点就是要大力宣传尊老敬老思想中的优秀精华,使其在现代社会文 化建设中占有一定的价值地位。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树立起尊老 敬老的有良好道德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孟子》) 2.平等: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前提。在传统孝道文化中,没有 平等的观念,其所提倡的对父母的服从,对国君的愚忠已不再为现代人所 接受。在新时代,构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必须扬弃这一文化缺陷,用平等 的观念予以弥补。只有用平等的观念对家庭关系作出新认识和新调整, 孝的传统才能得到后世的认同,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3.保障: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核心。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 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有保障老年人生 活的思想因素。但从制度上予以保障,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新成果。为 了使这一新理念得到落实,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的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 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要求的 实现。 总之,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优秀精华。它源远流 长,影响广泛,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产生了显著地历史作用;它为人称 颂,深入人心,依然是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璀璨价 值。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 点。因此,继承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优秀美德,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行 为规范和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 高,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 [3]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和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杨俐.《孝道在构建传统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西安邮电 学院学报,2008.06.
龙源期刊网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
作者:王莹 俞宁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
摘 要:孝道思想作為伦理道德规范,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传统孝道思想存在封建落后性,在新时期,必须转变传统孝道观念的思想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实。“新型”孝道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当代养老问题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扬弃的继承传统孝道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孝道思想;现代转换;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3;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60-04
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孝道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孝道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
在甲骨文中,孝字 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周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与“追思”。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纵观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慎终追远。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赡养,保障物质上的满足。对父母生活和物质上的赡养,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道德内涵。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教育
试论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李丽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20世纪以来,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化,孝道和孝文化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对传统孝道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让老
年人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对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现代价值;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01—0131—02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化,孝道和孝文化遭
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连历年来用做赞许德行的词语“孝子贤
孙”也衍化成了一个贬义词。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把传统
孝道视为纯封建道德礼教,对它在道德建设上的基础地位和
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实践中忽视和遗忘孝道建设,进而
影响到了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孝道”是一个涉及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规
范,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用头承老人手 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也就是老
人步入老年后,子女应给予生活上的照料。从敬养层面来看,
传统孝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奉养、敬亲、立身、
谏诤、侍疾、追念。
(一)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
赡养父母。费孝通先生曾经以“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
分别指称东西方代际文化的特征。所谓“接力模式,指的是
父母将子女养育成人后子女不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而是直
接进入到下一代的养育过程中,这是一种单向的义务关系。
而所谓的“反馈模式”则是指父母将子女养育成人后子女有 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在养育下一代的同时必须回报父母的
龙源期刊网
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及思考
作者:宋子怡 郭仲楠
来源:《祖国》2017年第09期
摘要: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在社会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辩证的看到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对于社会转型下出现的问题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孝道文化 孝文化现代价值
一、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伦理关系,是几千年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精神文化因子。从家庭亲族开始,逐步地扩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扩展为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同时,孝道文化也是精神文化 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从孝心开始,逐步养成道德的自觉意识。
(一)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百善孝为先”、人无德则不可立,国无德则难以兴。孝道文化,是支撑千年中国社会不断延续、发展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信仰和终极的人文关怀,更是我们道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达生产力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生活,扩展人作为主体在精神领域存在空间的同时,商业资本也在不断改变和侵蚀着现代人性和精神的自由。“资本”在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支配中,造成了人们在效率生活中的迟钝,在物化生活中的傲慢,在享乐观念下的粗暴和对金钱世界狂热追逐中的冷漠,社会在整体上开始失去了精神文明的深度。另一方面,植根于民族精神深处的孝道文化和观念也在情感认同和良知道义的基础上,促使人们回溯过往,寻求传统孝道带给人们在心灵上的温暖和人际关系上的和谐;促使人们在经济时代下对真正的幸福做出更深层次的反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从遵循孝敬父母的孝道伦理开始,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一个以孝道丰富滋养个人境界,回归人的价值本性的世界。这将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道德素养。
龙源期刊网
浅析曾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薛晋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
摘 要: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人最为尊崇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先秦时期曾子是最讲孝道的人,曾子的孝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为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其博大精深的孝道伦理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为我国当今现实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子;孝道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020-02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人最为尊崇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被称为“宗圣”的曾子,以诚敬、伟大的孝心、孝行,为中华民族孝文化的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而成为天下古今孝子的楷范。
一、曾子概述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2年),姓曾,字子舆,尊称曾子。春秋末年战国初年鲁国南武城人。曾子的母亲上官氏是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从事纺织,操持家务。曾子在青年时参加农事劳作。总之,曾子的家庭情况虽不是过着“无衣无褐”的困苦生活,但也不是一个富裕之家。曾子不仅留有作品还躬行孝道,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子的孝道观是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和发展。把孔子“仁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了自身的“三省”体悟,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并把子女对父母敬养的孝道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总而言之,曾子孝道观内容丰富,蕴意深刻,使孝道思想更加完善。
(一)孝是德之根源
曾子通过对“三省”领悟,把“孝”道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说明,突出了家庭伦理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提出了具有一般意义和价值的根本规则。
龙源期刊网
阳新采茶戏的现代价值及其传承保护
作者:王素凡 林畅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 要:阳新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优秀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戏剧剧种,被誉为“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①,作为阳新县知名文化品牌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受西方文化及日韩文化的冲击,传统采茶戏越来越不受重视,人们保护意识薄弱,采茶戏面临着被其它剧种同化的危险。保护与传承采茶戏,不仅要加大宣传,从教育着手,也要规划保护,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链。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价值;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21-02
一、阳新采茶戏剧种简介、历史溯源与现代价值
下文,将从音乐组成特征、历史、习俗及现代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阳新采茶戏作简单介绍。
(一)音乐组成
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域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剧种。由正腔、彩调、击乐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曲调优美,可塑性大,板式变化多,表现力强。除了正腔外,彩腔也是该剧种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彩调节奏明快,包括民歌、灯歌、田歌以及从说唱音乐中吸收过来的道情。
(二)剧种特征
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
舞蹈性表演动作贯穿于人物整个动作之中。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其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②,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明快,气氛浓烈。若在戏台上演出,乐队依然占据戏台中央,生、旦、净、末、丑各角色皆由男性来扮演。
(三)代表剧目
阳新采茶戏有传统剧目100余个。彩腔包括专用小调插曲40余支。采用方言演唱,人声帮腔。阳新县采茶戏剧团成立以来,曾排演了大批优秀剧目,其中《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等,都曾先后获得省级汇演各项大奖。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优秀人才③,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传承
作者:杨建东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杨建东,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传承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黄色文明更是我国文化中的特殊形式,而孝文化是黄色文明的重要体现。孝文化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孝文化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更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尺度,这是我国价值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从“孝文化”的基本内容、特征等进行了阐述,对传统孝文化进行了辩证分析,并且叙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当代价值;孝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019-03
孝与孝文化
(一)孝
首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经》中认为“孝”是天生就具备的,是德的本质所在,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随着汉字的出现就已经产生了,“孝”最早出现在《殷商甲骨卜辞》中,从该文章中对“孝”的描述可以看出孝是非常形象的,其中上半部分代表着一位老人,而下半部分代表着一个孩子,而整个“孝”字就代表着一个孩子侍奉一个老人。可见从“孝”字中可以体现出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社会起源的角度对“孝”进行分析。随着母系氏族的发展,“孝”就随之产生,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公社时期一般是定居式,在整个公社时期母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母性地位的不断巩固,就产生了“孝”,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情感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发展,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进行沉淀。[1]在这种伟大的情感中就发现,当子女出生开始,就对妈妈具有一种非常崇高的感情,但是那时的“孝”是一种不系统的、自由随意的、零散的实践活动。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孔子对“孝”进行了升华,从此“孝”不再是一种随意而简单的行为,更不是自觉而自然的意识,“孝”是人的一种本质,是人的基本德性。
龙源期刊网
钱氏家训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肖蕾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3期
摘 要:家庭是修习与实践美德的第一场所,家训作为家庭精神风貌的表征,与美德有天然的联系。钱氏家训强调立志读书、慎独修业、均爱睦家、和易处世、亲民爱民,倡导教于幼、敬先祖的成人原则,还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说为蓝图,秉持“平民”立场,强调“知行合一”。这些都具有极大的现代价值,值得传承。
关键词:钱镠;钱氏家训;亲民爱民;现代价值
钱镠,字具美,小字婆留,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在战火纷乱之际如何“全身保性”、“立身扬名”,钱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晋代以来大族衰亡为鉴,写下“八训”以晓喻子孙;临终前作十条“遗训”,对“八训”内容做了强调。钱氏后人据此收集历代钱氏家训家规整理编辑而成“钱氏家训”,其中蕴含的修身处世智慧泽及后世,成为家族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
一、钱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家训分为三个部分:“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大都是钱镠对子孙的教诲警言、劝诫勉语,涉及范围较广,主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角度出發,大多围绕“修身”、“孝道”、“睦亲”、“诚信”、“爱民”等主题,在钱氏子孙立己修身、持家治国等方面做出全面训导。
(一)立己之学
谨言省事,慎独自律。家训中“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出自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和程颐撰文阐发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以自警的四句箴言。“勿忘”、“宜佩”表明,修身需经历实实在在的实践,经常省察反思,戒除慢心、傲心、妒心,尤其对钱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倘图眼前富贵,一味骄奢淫佚,死后荒烟蔓草,过坵墟而不知谁者,则浮生若梦矣”,做到“不见利而起谋”,那么,治家则家和,处世则修睦。家训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持躬不可不谨言,临财不可不廉介”的道德行为准则已成为钱氏族人自讼自审、慎独自律的来源。
第16卷第2期 2013年6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N0.2 V0L.16 JUN.2013
[文章编号]167l一8178(2013)02__o066-_05
论孝道文化的现代意义与弘扬传承
钟俊 ,姚丹
(1.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与旅游系,湖北十堰442000;2.江西武宁县第三小学,江西武宁332300)
[摘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审视贴近人性需求的传统孝
道,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孝道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应有全面认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社会主义孝道
来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并努力建设好孝道文化传承体系。 [关键词]孝道文化;核心价值观;取舍改造;传承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D64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强
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我国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
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
如同公民道德建设一样,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培育,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中华民族的优
良道德传统,孝道已深深地融人到传统文化和民族
意识之中,在当代仍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
聚力,对培育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研 究发掘并推陈出新。
一、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孝道
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后,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 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第35卷第10期 V0l-35 No.1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5年l0月20日 0ct.20 2015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5.10.119 传统儒家礼仪的现代价值及其传承 宋玉琳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传统儒家礼仪植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分析儒家礼仪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传统儒家 礼仪在社会道德风气提升,良好行为规范形成,和谐社会关系建立方面的现代价值,提出将儒家礼仪精华融入 家庭教育,用“礼乐”思想完善学校教育,发挥社会实践对儒家思想的推动作用等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批判性 传承传统儒家礼仪提供参考。 关键词:儒家礼仪;礼仪文化;现代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10—0251.02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灿 烂的礼仪文明。传统礼仪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 活,是通过长期历史积累慢慢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和谐 的相处之道。在传统礼仪的形成过程中,儒家礼仪文 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礼仪习惯与习俗至今 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重大影响。因此,研究传统儒 家礼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儒家礼仪及其精神内涵 (一)儒家礼仪 儒家礼仪是指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对社会 文明道德的一种追求,其内在形式为人的思想道德品 格,外在表现为人们的Et常行为规范。儒家礼仪突出 强调人在礼仪文化的感染下,其行为与习惯的和谐 性。这种和谐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 谐,还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传统礼仪文化 的影响下,人们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其他社会 团体的关系。 (二)儒家礼仪的精神内涵 对礼仪文化精神方面的探索,是儒学研究最基 本的问题之一。礼仪文化追求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 的统一。传统儒家礼仪注重个体在没有外界强制要 求的前提下,能够自觉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习 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虽然社会不断变 迁,但儒家礼仪文化的精髓相对稳定,主要表现在 “仁”“礼”“诚”“敬”四方面。 “仁”作为儒家礼仪精神之一,主要表现在仁是礼 的根本内核。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 规范的最高原则。从理论上讲,“仁”是“礼”的核心, 是“礼”的内在道德依据,失去“仁”的精神,“礼”也 就不能称其为“礼”。 ‘ L”在儒家思想中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功能, 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规范和制度的遵守。这种遵 守是人们良好思想品格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与时俱进。 同时,儒家思想还十分注重“诚”的品质,“诚” 即诚实。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礼仪之本,诚信是社 会礼仪存在的前提,是个人自我修养的根本准则。如 果一个人失去诚信,那么礼仪对他而言也就失去了存 在价值。 儒家礼仪思想还十分重视“敬”的态度。“敬”是 对待周边人或物的理解与尊重。尊重是人与人沟通 的重要渠道。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必须对交 往方思想、行为和习惯有充分的认识,并且以尊敬之 礼对之。唯有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二、儒家礼仪的现代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风气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十分注重建立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作为后 辈,应尊敬长辈,‘父母在,不远游’;做人应言而有信, 做分内之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廉 政爱民,“以政为德”,与被统治者承担相应的义务, 这些礼仪思想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社 会整体道德风气。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规范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关于人 行为的礼节、制度及规范的综合,主要包含两方面的 收稿日期:2015—10—06 作者简介:宋玉琳(1973一),女,福建闽侯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育。 ・251・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
作者:王莹 俞宁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
王 莹,俞 宁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孝道思想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传统孝道思想存在封建落后性,在新时期,必须转变传统孝道观念的思想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实。“新型”孝道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当代养老问题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扬弃的继承传统孝道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孝道思想;现代转换;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3;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60-04
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孝道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孝道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
在甲骨文中,孝字 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周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与“追思”。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纵观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慎终追远。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赡养,保障物质上的满足。对父母生活和物质上的赡养,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道德内涵。
第l6卷第3期 2006年9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TV University Vo1.16 Sept. No.3 2006
试论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鼠彦颓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行 探讨,提出传统孝道具有维持家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维护社会安 定团结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孝道;代际和谐;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c;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06)03—0022—02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
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是传统中国
社会人生的终极价值准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绩,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经济飞
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
式,使传统的孝道文化也受到了挑战。在人们物
质生活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一些家
庭不和谐的现象也出现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
会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
社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提倡的孝道,是对传统孝
道的超越和扬弃,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
的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享
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 看,正是由于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传统,才
彰显了孝道特殊的现代价值,更需要大力继承和
创新、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
一、传统孝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孝道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起了与其
他文明社会无与伦比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家庭
结构的变化,使得现代家庭结构对传统孝道的挑
战日益凸现。目前我国旧时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解
龙源期刊网
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义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中的精华部分主要有善事双亲、敬爱父母、合理谏诤、感恩祭祀等内容。传统孝道的精华部分以及现代社会家庭的继续存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以及经济基础的变化等因素对现代孝道伦理的呼唤,使得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成为可能和必然。现代孝道包括赡养父母,敬爱老人、合理谏诤,平等共享、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新的内容,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性、注重感情性和精神性、道德性和法律性的统一等时代特征。
关键词:传统孝道;现代孝道;家庭养老;孝道教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
中图分类号:B823.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4-0026-04
“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孝道意识淡化,传统孝道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传统孝道伦理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的现代孝道应运而生,它在巩固个人立身、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有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大力倡导现代孝道,对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国家的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一、传统孝道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具有十分丰富的伦理内涵,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的精华部分,如善事父母、敬老爱老、合理谏诤、感恩祭祀等积极内容,为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可能。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持和发扬传统孝道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精华部分。概括地来说,传统孝道中的合理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善事双亲。这是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就是子女应怀着爱心去侍奉和赡养年迈的父母。一方面要照顾父母的日常起居,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时提供必要的物质奉养;另一方面,在父母生病时还应及时治疗并悉心照顾。《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讲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这就从奉养、护理、丧葬等方面对子女孝敬父母提出了具体的规范。《礼记·曲礼上》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2]这是在父母生病期间对子女提出的要求,子女应全心照顾患病的父母。 龙源期刊网
第38巷第3期 2017年3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e.Sei) Vol_38No.3 Mar.2017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
王莹,俞宁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摘 要:孝道思想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传 统孝道思想存在封建落后性,在新时期,必须转变传统孝道观念的思想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实。“新 型”孝道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当代养老问题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扬弃 的继承传统孝道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孝道思想;现代转换;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3;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60—04
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
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孝道
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孝道思
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 在甲骨文中,孝字 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
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周 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
“祭祀”与“追思”。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 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
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
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
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
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在不同历史时
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 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纵观孝道思想的继
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
孝道的传承及现代价值
作者:任小娟
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2期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为个体言行提供了伦理规范,在个人素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挖掘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传统美德,其中占重要地位的就是孝文化。但“孝”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并日渐丰富。
一、 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孝”观念的形成和确立
关于“孝”文化的起源,学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殷商时期。这一时期,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的作用,崇拜的鬼神虽然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对祖先神的崇拜。他们认为“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希望通过祈福来表达对先祖的思念、获得先祖的庇佑,这时的“孝”主要指祭祀先祖。
(二)“孝”观念的兴盛和发展
到了西周时期,孝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既包含了祭祀祖宗以表达哀思、寻求庇佑之意,又新增了“善事父母”的含义。《尚书·酒诰》记载:“妹土嗣而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可见,当时人们的关注点已由过去的先祖变为现世的父母。又如,《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唐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解释:“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这是对“孝”最直接的阐述,孝的基本含义由此得来。
(三)“孝”文化的政治化
到了汉代,“孝”的含义进一步扩大,衍生出了“忠君爱国”之义。“孝”由个人、家庭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此外,在政治制度上,“孝”成了选拔官员的一个基本标准,兴“举孝廉”,察举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
人做官。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成了封建君王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四)忠孝极端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在“三纲”的基础上上升为“天理”,“君權”“父权”“夫权”更加的绝对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有不慈,儿不可不孝”成为这一时期普遍的价值观念。可见,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孝道逐渐走向极端化,向着畸形化的道路发展。
(五)“孝”的变革
近代,由于西方观念的影响,子女被抹杀的个性逐渐被唤醒,“个性”“自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呼唤。“孝”因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受到批判,引发了人民对“孝”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为孝道的重构打下了基础。
二、 传统孝文化的伦理规范
从孝的变迁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内涵是在发展中日渐丰富的,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对孝的实践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一)“事生”“事死”
1. “事生”
“事生”即怎样对待活着的父母亲人。传统孝文化对此做了具体要求。《孝经·庶人章》就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事生”的前提就是赡养父母,那赡养父母是不是仅仅供父母吃喝,显然不是,我们还要有好的态度,就像儒家经典强调的那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 “事死”
“事死”指如何对待故去的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此可知,“事死”不仅要把丧事办妥当,还要经常祭祀。古代,有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不仅程序烦琐而严格,态度更要虔诚,要满怀敬意。此外,真正的孝子还要尽办法完成父亲的遗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
(二)睦族尊老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族的作用,家族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传统孝文化就在对家族、对老人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儒家就提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忠君爱国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把家庭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习惯,我们常说“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家庭与国家密不可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孝的伦理规范由个人家庭延伸到了国家的层面。
总之,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从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对传统孝的实践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三、 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即使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今天,“孝”在精神层面仍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挖掘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培养个人爱己立身之道
“孝”不仅要“善事父母”“敬养父母”,还要敬重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有责任保护好它,爱自己是“孝”的前提,只有爱自己,才能不让父母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二)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传统“孝”在规范父子关系时提到“父慈子孝”“父慈”是“子孝”的前提,“父慈”“子孝”构成了双向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另外,“孝”还在家族内部亲友关系的维系中起到重要作用,要尊敬老人、和睦兄弟、爱护幼小,这些都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
(三)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个人和家庭离不开社会,“泛孝论”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善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人;要以一颗责任之心去忠于职守,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要以一颗爱国之心去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团结,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说“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失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传统孝文化蕴含的价值之光照进现实,并且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杨建东.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传承[J].现代交际,2016,423(1):23-25.
[2]赵文宦,陈喜云.传承孝道培育新人[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80.
作者简介:
任小娟,安徽省亳州市,中共蒙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