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 格式:doc
- 大小:11.01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中华孝道” 主题活动方案
中华“慈孝”文化源远流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树立新时期的孝道观念,学校特制定“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孝道文化”活动方案。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我校注重德育教育的实际,倡导同学们认知孝道文化,励志践行,充分发挥孝道文化在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全校营造“孝行天下”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孝道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打造御外“孝道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 长 徐向臣
副组长 李志华
成 员 办公室、工会(负责教师活动)
政教处、团委(负责学生活动)
三、活动实施的主要内容 宣传工作
1、向全校所有教师同学发出“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中华孝道”的活动倡议,号召人人传承中华文明、践行中华孝道。
2、开展教师“七个一”活动
3、召开“孝道“主题班会,全面做好思想动员,布置相关德育作业。
4、校园宣传栏内张贴“弘扬孝道文化”海报
5、国旗下讲话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题
活动开展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
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书中孝的故事,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开展“行孝道、知感恩”专题讲故事比赛
通过自身所知道的一些敬老爱老的故事来开展讲故事比赛,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一条语录,施一件孝行,践行“七个一” (即一周七天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并主动长期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活动
如: 做一次饭
洗一次碗
洗一次衣服
擦一回地
洗一次脚
捶一捶背 揉一揉肩
2012年第3期 第25卷 (总119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3 2012 GenerM No.I19 Vo1.25
论中国传统孝道的政治效能
吕其镁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孝道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中国传统政治 文化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常数而存在,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存量。中国传统孝道具有维持中国传统 社会政治秩序基础的政治效能;孝道教化的推广为中国古代威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孝道为主的精 英培养模式,有对人格的培养塑造和责任感教育的作用,是人才选拔与评价的重要标准。文章对中国传统孝道的 政治效能做出了考量和解析,对我们继承孝道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和批判其不足之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孝道;政治效能;政治秩序;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2)一03—0018—05
一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
(一)孝道的概念 孝道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
德行为的称谓。《尔雅》:“善事父母日孝。”¨ 《说
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 承老也。”_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孝道的最
初理解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孔子和 孟子给孝道赋予了崇敬父母的内容,以便与其他一
切动物行为上的照料其上代相区别,这样使孝道作 为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独有特征而存在。尤
其是孟子,把对父母的崇敬看作是孝道中最重要的 环节。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言:“孝子之至,莫
大于尊亲。”后来历代学者对孝道的理解基本都是 沿袭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认为孝道是善待父母和
崇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而心中对父母的‘敬”和 “爱”更胜于具体的“事亲”行为。由于历代统治者 们和学者们大力推行孝道,使得中国传统孝道形成 了庞大的体系,包括“孝”与“慈”、“悌”、“五义”、①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园林)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学 生 沈晓宙
专 业 园林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111
学 号 ************
学习中心 苏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 苏州新气象
2013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摘 要: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西周时“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 两重性 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孝道的产生及演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而“孝”的造字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该书的作者许慎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训》,也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因此,“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康学伟博士在《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指出:“孝观念的形成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社会晚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而且“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懂得善事父母、报答父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孝意识。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中国传统孝道作文500字
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分享了中国传统孝道作文,一起来学习孝道吧!
中国传统孝道作文1 百善孝为先。孝是什么?是儿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每一个人都心存孝敬,可又有多少人尽了自己的孝心呢?
其实做有孝心的儿女并不难,只看你有没有这份孝心。也许是一件华丽的皮草,也许是一件普通的外衣;也许是一桌丰盛的酒席,也许是一桌家常便饭;也许是一栋豪宅,也许是一间平房。可它们在孝心的天秤上是等值的。古时候无论是人主、人臣、还是士民,都是很有孝心的。《孝行览?孝行》中说:“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是啊,确定做人的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长大成人,为事业拼搏,为名利奋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面对的却是父母的一方坟墓。这人间悲剧不知何能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尽孝心,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你一份孝心吧!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还要听从他们的教诲,更要学会关心他们,就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开门时的一句问候,疲惫时的一杯白水,冲突时的一次退让就会让父母心满意足。
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要忘记生命的不堪一击,更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抓紧时间吧,抓紧你每一刻可以尽孝的时间吧,时间是不会等待你的。(苏州万达企业服务
中国传统孝道作文2 亲情,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需要的,亲情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因为亲情只有“奉献”二字。有多少孩子没有父母,感受不到亲情。然而,我们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之中,这都是因为父母,他们给了我们这样美好的生活。比起那些孩子,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那?难道我们不该回报我们的父母吗?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摘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孝 孝道 儒学 伦理道德
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fuciouism 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onfuciouism ethic consciousness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之含义、起源与孝道理论的完成
中国孝文化,其初始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这是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现象的角度予以探讨的。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 ①;《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 1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谨记孝道”主题班会说课稿
一、 说主题
当今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公主王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道索求不知道回报与奉献,跟父母顶嘴耍脾气更是家常便饭,生活中以我为中心,很少有孩子知道体会父母的辛苦与关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一代一代的流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知道回报父母,让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因此本次班会我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孝敬父母”为主题。
(一)教育目标:
1、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父母的爱,体会父母之情,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知道回报父母。
3、理解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4、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意义。
(二)教育重点:学会从生活中体会父母的付出与关爱。理解“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三)教育难点: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关爱,尊重父母的教导,知道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分辨生活中的是非,也是性格成长的关键期,所以正是接受良好思想教育的时期。我 - 2 - 班的学生90%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孩子家里条件十分优越,现在的家长都十分的逆爱孩子,承担了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全部责任。时间久了学生便觉得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仅没有感激之心,偶尔家长有做不到位的,孩子还要埋怨父母一番。针对这一现状唤醒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迫在眉睫。
二、说教法: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学生的情商,规范学生的道德是班会活动的主要目的。而如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仅局限与简单的说教,要给学生创设一份真实的能促动学生心灵的情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共鸣,情感达成共识。所以本次班会我采用引导法,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与呵护。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所感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班会活动的开放性,和班会与社会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具体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孝道
时间:2017-08-14 21:18:08 | 作者:强哥
一个人由咿咿呀呀的稚童到心怀理想的青年,这个过程叫成长。由后者到身躯佝偻的老人,这个过程叫衰老。但我认为这两者具有一致性,成长就是衰老,这是亘古不变的定理。
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呢?当走在爸爸身后看到稍稍弯曲的后背时;当坐上家里的“老爷车”感到鞋子与地面的磨擦时;当听到洗澡后妈妈帮我梳特不好梳的头发叫我蹲下的声音时……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当我在成长的时候,我最爱的人在变老。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消耗,意识到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以后该怎么办?然后开始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很遗憾,许多人都觉得太不现实,然而,有一项,肯定所有人都能做到,那便是孝!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一个人呱呱坠地起,便与一个家庭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最浓厚的一份亲情。从个人角度而言,孝道是道德的要求,从国家角度而言,孝道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做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使命。
我国自古就有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有一篇讲的是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母并不喜欢他,好几次去王祥的父亲那里告状,可王祥很听继母的话,继母让他做的事,他都会尽力把它做好。一天,后母生病了,想要吃活鱼,可外面风呼呼地吹,天空中飘着大雪,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怎么可能捉得到鱼呢?这时,王祥灵机一动,他想:我可以用自己的体温使这河面的冰熔化。于是,他就脱掉了衣服,趴在寒冷的冰面上,他冷得直打哆嗦,但为了继母,他一直忍着。突然,他身下的冰面裂开了,两条鲤鱼蹦了出来,他高兴极了,提着两条鱼就回家给继母煮汤喝了。其实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也深有感触,想着自己也要像王祥一样,为父母做一些事。但是因为太懒了,所以做的很少。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等。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领导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今天的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孝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和指导,任何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结合传统进而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引向深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德才双优的培养目标。
一个人的孝意识起萌于知晓人事之时。什么是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可见,善事父母、敬爱父母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孔子在《论语》中对“孝”作了一系列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1.“能养”,即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奉。2.尊敬,对父母还要尊敬,只养不敬与养犬养马没什么区别,不能算尽孝。3.和颜悦色,在父母面前要经常保持和气、愉悦的容色。4.“无违”,指事奉父母要不违背礼的规定,包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不远游’等。5.“几谏”,即父母做了错事要婉转劝说,父母不听也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一、对传统孝道推陈出新
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指导方针,也是继承中国传统孝道具体的指导思想。
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能够称得上独立而系统的“文化”,恐怕没有中国传统数学更具有代表性了。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数学,对于促进当今中国数学甚至整个科学技术良性发展不无裨益。遗憾是人们越来越来追逐当今那些所谓“显学”,对中国传统数学缺乏基本常识,深为我们所忧虑。希望这篇小文,能使读者有所帮助。
1.“数学”一词在中国
现在,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包括自然数和在各种运算下产生的性质,运算法则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可是,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算术的含义比现在广泛得多。
在我国古代,算是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算术是指操作这种计算器具的技术,也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九章算术》分为九章,即方田、粟米等。这些大都是实用的名称。如“方田”是指土地的形状,讲土地面积的计算,属于几何的范围;“粟米”是粮食的代称,讲的是各种粮食间的兑换,主要涉及的是比例,属于今天算术的范围。可见,当时的“算术”是泛指数学的全体,与现在的意义不同。
直到宋元时代,才出现了“数学”这一名词,《益古演段.序》[1]第一句话就是“算数之学由来尚也,率自九章,子分派委,刘徽、李淳风又为之注”,后文继续说“数学在六艺为末,求之人最为切要”。不过,在当时数学家的著作中,数学一词往往与数书、算学等词汇并用,例如《数书九章》也叫《数学九章》,当然,这里的数学仅泛指中国古代的数学。
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方传教士多使用数学,日本后来也使用数学一词,中国古算术则仍沿用“算学”。 1953年,中国数学会成立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确立起“算术”现在的意义,而算学与数学仍并存使用[2]。1937年,清华大学仍设“算学系”。 1939年为了统一起见,才确定专用“数学”,直到今天。
2.中国传统数学的定义
中华传统美德之孝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孝”最初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才是最无私的,无悔付出的,伟大的。这,我们无法还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
晋代琅琊郡有一个名叫王祥人,他因为孝心感动天地被称为是晋代有名的孝子。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爸爸为他找了一个后母,后母常常折磨他。在苦难中长大的王祥,不但不记恨后反而非常孝敬她。一天,他的后母生病了。王祥:“妈妈您想吃点呀?”后母说:“我想吃鲤鱼。”王祥:“您等着,我去抓。”王祥走到河边,北风夹着雪花呼呼地吹着,王祥冷的瑟瑟发抖,这可怎么办呢?王祥:“有了!”王祥脱下自己的衣服,整个身体躺在冰面上,用自己的身体融化了厚厚的冰,终于抓到了两条鱼。王祥高兴地回家。王祥:“妈妈,您等着,我可以给您熬鱼汤了。”后母:“你真是个好孩子。”从此以后,王祥孝顺的事迹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 摘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足以见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 在此基础上产生。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传统中的孝道、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如有纰漏,还望老师批评指出。
二、 孝道的内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祭。
孝,首先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 一个“子”字组成, 《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
孝,其次表现为一个“敬”字。《辞海》对孝的注释:“善事父母日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所谓“养老送终”, 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 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
此外,《孝经》中还告诉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三、古代传统中的孝道
“ 孝” 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 : 其一 , “尊祖敬宗” , 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古人认为去世先人 , 特别是氏族首领 , 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 , 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 , 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荣昌盛。祖宗敬仰作为 “ 孝 ” 的重要内容 , 一直传承到现代 , 如家族兴建祠堂 , 供奉祖先灵位 , 组织清明会 , 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皆是“尊祖敬宗”行为 。 其二 , “ 传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 : “ 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 ” 。 朱熹注释 :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 谓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 , 一也 。 家贫亲老 , 不为禄仕 , 二也 。 不娶无 子, 绝 先祖祀 , 三也 。 三者之中 , 无后为大 ” 。 因我 国现在人 口 过盛 ,
中国传统孝道的陨落与救赎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给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领域都带来了一定的刺激和冲击。“孝道”文化在当前存在被误读和曲解的现象,考察中国传统孝道,并对其提
出批判性反思,不仅有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意义,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当代家庭关系建设具有现实意
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权力;重建 收稿日期:2017—09—16
作者简介:张耀天,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周易历史哲学、中国
古代堪舆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B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17)05—0047—06
“孝”,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讲的初意是“孝,善
事父母者”。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孝”是人类最初、
最本真的血亲行为,是一种自然的血缘回馈。随着社
会发展、文明进步,“孝”在中国语境下被赋予了更为
丰富的内涵,被提升为一种“孝道”,这是中华民族文
明的特有道德形式,同时也被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中国,孝道从来不是以单一家庭伦理调节规范出现
的,都是呈现出一种占据至高道德规范的价值观:中
国哲学的底色是生命哲学,如《周易・彖传》中讲“天地
感而万物生”,天地生养万物,宇宙生生不息,人与自
然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与融洽,体现在家庭伦
理关系上就是“孝”。“孝”尽管脱胎于自然关系,但却
被赋予了神圣的生命意义。中国传统元典“十三经”, 相传为圣人所著,其中就有《孝经》,“夫孝,天之经,地
之义,民之行也”(《汉书・艺文志》)。“孝”的神圣价值
即体现于此,它在中国传统语境下,被提升到了“道”
的范畴,与性、命、天等形上学的范畴一样,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给建立在
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体制都带来了一定的刺激和>中击,给社会普通公民带 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剧变”:一是生活
第l6卷第3期 2006年9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TV University Vo1.16 Sept. No.3 2006
试论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鼠彦颓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行 探讨,提出传统孝道具有维持家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维护社会安 定团结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孝道;代际和谐;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c;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06)03—0022—02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
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是传统中国
社会人生的终极价值准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绩,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经济飞
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
式,使传统的孝道文化也受到了挑战。在人们物
质生活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一些家
庭不和谐的现象也出现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
会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
社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提倡的孝道,是对传统孝
道的超越和扬弃,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
的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享
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 看,正是由于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传统,才
彰显了孝道特殊的现代价值,更需要大力继承和
创新、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
一、传统孝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孝道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起了与其
他文明社会无与伦比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家庭
结构的变化,使得现代家庭结构对传统孝道的挑
战日益凸现。目前我国旧时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解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
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
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 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