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词汇能力石化现象探析_刘座雄
- 格式:pdf
- 大小:130.43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作者:李大昕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05期摘要中介语石化是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防止大学英语写作中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英语写作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大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尽管仍旧在不断学习,但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一些难以改变的永久性错误,写作水平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这种现象就是英语写作中介语石化现象。
1 中介语石化的概念“语言石化”这一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首先提出的,他指出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种,不管学习者的年龄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大学生身上,这种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写出来的文章原全照搬母语的表达。
大学生的语言石化现象大都属于暂时性石化现象,是可以防止或避免的。
2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石化现象示例及分析从大学生的英语作文来看,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词汇、表达方式、语法三方面的石化现象。
(1)词汇方面的石化: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词汇量的缺乏或者没有理解词汇的内涵,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可能缩小、扩大外延而产生的。
例如:But it still conserves very well. (其中it 指的是淹城,我们暂时不考虑主被动方面的错误, 学习者可能认为只要是well 就能表示好, 实际上应改为completely贴切。
)I only can see the cosmetics ads on TVs, or check some magazines about them with the computer.(其中check一词显然用得不恰当, 可用read或browse这样的词替代。
高中生英语词汇石化现象及应对策略摘要:在当今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普遍存在词汇学习的停滞问题,或是思维的固定化模式问题,形成词汇的对应模式,造成学生英语词汇水平停滞不前,此现象称为英语词汇的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介绍石化的概念,阐述石化现象的分类、表现和成因,进而提出了避免石化现象产生的词汇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词汇石化现象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有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停滞不前、很难再有较大提高的现象。
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词汇能力的石化,且该现象常见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
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都会发现,特别是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从而形成语言石化现象,不能取得理想的目的语学习成效。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石化(也称僵化)现象被看作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现象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文章通过分析词汇石化的定义、成因和特点,探索在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该现象的教学对策。
一、词汇石化现象及其原因在高中英语学习中,词汇的石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Selinker的分类,学习者个体石化大体表现在两方面:1.词汇偏误石化(Diction Error Fossilization)。
表现为被纠正多次的,并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反复出现,如学生总把“university”写成“universty”等,而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并很难纠正。
蔡虹在《英语学生写作中词类混用现象》中提到,此类偏误主要表现在因受中文词性使用较灵活含糊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正确使用词性的意识,在英语写作中常出现不分词性、词类混用的错误。
2.词汇能力石化(Diction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
表现为学习者个体的中介语在语言、词汇及句法结构方面的石化,即学生的作文缺乏内容、没有思想、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文章中用词口语化、简单化和缺乏准确性笼统化。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沟通的工具,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供重要基础。
词汇作为语言范畴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类运用语言交流和表达,在任何一种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教学都作为必要课程存在。
尤其是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掌握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中,还是在语言学习课堂的模拟语境下,越来越多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面临词汇石化困扰,学术圈就词汇石化的普遍现象展开多维探讨。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基本概述(一)石化现象石化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中介语状态下无法完全掌握第二语言系统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学习能力下降。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于1972 年提出,并确定了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机制,受二语学习者所青睐,且石化现象与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和目标语言无任何关联[1]。
1978 年,Selinker 重新定义石化现象,其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石化现象必然存在,不受二语学习者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至1992 年,Selinker 更新关于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现象被解读为持续性的非目标语言结构,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状态,制约中介语水平。
从上述关于石化现象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石化现象的认知逐渐加深,从而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和概念动态调整。
更有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解析石化现象,丰富该定义,拓宽了石化现象的探索范围,综合各角度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可以肯定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2]。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表现中介语石化现象被提出后,学界又对词汇石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可分为对词汇习得量石化、词汇语义及词汇运用石化的研究。
词汇习得量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词汇习得量石化。
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在英语学习中,词汇量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石化现象”。
这一现象是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些单词的理解和使用无法脱离固定的语境,一旦语境发生变化,学生就难以理解和运用这些单词。
因此,探讨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消解“石化”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和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石化”现象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Pinkham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只能记住单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而无法将单词灵活运用到其他语境中。
这一现象在学习外语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和中级学习者来说,英语词汇的“石化”现象更为严重。
为了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石化”现象的消解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结合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影响;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消解策略,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石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语境练习,无法深刻理解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二是学生常常只单词的表面含义,而忽略了单词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单词用法的深入讲解和引导。
为了消解这些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练习;二是引导学生单词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词的含义;三是加强单词用法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用法。
研究还发现,通过运用这些消解策略,学生的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目标单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表明,“石化”现象的消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和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浅谈商务英语高职生口语词汇产出能力的石化现象浅谈商务英语高职生口语词汇产出能力的石化现象导读:本文借助Nation和Coxhead开发的RANGE软件对三年来商务英语高职生口语词汇的产出能力进行了衡量。
结果表明,商务英语高职生口语产出词汇的发展不具备线性增长的特点,而是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律性,即一二学年迅速增长,第三学年则几近停滞。
这说明低年级是口语及词汇教学的黄金时期,而高年级则是口语词汇产出的石化期。
为此,笔者建议应注重间接学习,运用多媒体手段及开设专门课程,以切实提高商务英语高职生的口语词汇产出能力。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高职生,口语词汇,产出能力,石化1、口语词汇产出能力的界定词汇知识包含形式(即发音和拼写)、词义(包括词义的联想知识,如同义词、反义词、下义词等)、语法行为(即该词的词类、与之相关的屈折和派生词缀以及该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形式)、与其它词的搭配、使用频率、语体风格和语域限制等方面。
因此从词汇知识的类型来看,词汇能力至少由两个维度组成,一是不同类型的词汇知识,另一个是运用词汇知识的能力,包括接受性能力(receptive ability)和产出性能力(productive ability)。
前者指学习者在听、读等理解性语言行为中的词汇运用能力,后者侧重学习者在说、写等表达性语言行为中的词汇运用能力。
Laufer (1995)区分两种词汇产出能力:一是任务促使的单词运用能力,即控制型产出。
二是自由型产出,即随意运用单词而无需特别的促成条件,如自由作文、自由口语表达中的词汇运用。
本研究中口语词汇产出能力的操作性定义为商务英语高职生在控制型口语表达中的词汇运用能力。
2、商务英语高职生口语词汇产出能力的发展模式笔者于2010年12月采用Nation和Coxhead开发的RANGE软件从词标(word tokens)、词类(word types)、词频概貌(lexical frequencyprofile)和词汇丰富度(word richness)四个方面对来自我校08,09和10级商务英语的89名高职生的口语词汇产出能力进行了衡量和统计。
石化现象【论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石化”现象】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
然而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渡语的某些特征如语法、语义、语音等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在语言学上,我们将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称为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
一语言“石化”现象的基本概念语言学家们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它的发展是指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从“O”状态向以该目的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fNss)的语言能力状态不断前进的过程。
但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这一前进过程无法顺利完成,他们的中介语水平永远无法达到NSs的语言能力状态。
Selinker将这一现象定义为“石化”(fossilization),即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长期”(10ng-term)停滞不前,当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仍包含有一些与目的语不符的“语言结构”(stuctures)时,他们就停止了学习,他们的中介语永远无法发展到NSs的状态。
语言的“石化”现象可存在于语音、语法和词汇中。
其中以语音“石化”现象尤为突出。
二、语音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习得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对第二语言产生影响。
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
正如Allan James所讲:“本族语结构对第二语言结构的影响,在语音方面比其他方面大得多。
因为学习一个全新的语音系统意味着学习新的发音和听觉模式。
这些模式属于语言行为的生理方面,与语言行为的认知方面来比,它们更抗拒改变和调整。
”同时,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
两种语言在语音上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正是这些似是而非之处影响正确的英语发音,形成了负迁移,使学生的发音带着浓重的“中国腔”。
比如说,他们常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甚至是用汉语中某些相近的音替代汉语中没有的读音的现象,而且,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英语和汉语在语音上的区别,即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xuebao.net155 英语写作词汇能力石化现象探析
刘座雄[摘要]作为外语学习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石化也常见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而作为英语写作基础的词汇能力一旦石化就会阻碍写作的进一步提高,形成写作能力的石化。本文阐述了普遍存在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词汇能力石化现象,剖析了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避免和打破这种石化,提高学生写作词汇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石化;英语写作;词汇能力[Abstract]FossilizationisanuniversalphenomenoninChinesestudents'Englishwriting.Thefossilizationofdictioncompetenceisagreatbarrierforthefurtherimprovementofwriting.Thisessayfullyexploresandana-lyzesthephenomenonoffossilizationofstudents'dictioncompetenceanditsmajorcauses.Andsomefeasiblesuggestionsforteachingandlearningareproposed.[KeyWords]fossilization;Englishwriting;dictioncompetence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7)S8—0155—04
作者简介:刘座雄(1975-),男,湖北咸宁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研究。湖北武
汉 430070
一、石化现象和相关研究简述绝大部分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都会发现这种现象,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不能取得理想的目的语学习成效,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戴炜栋(1999)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状态不起作用。根据Se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形式上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石化(fossil-ization)可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sistentfossilization)两类。石化现象在外语学习中非常常见,近年来我国语言学者对语言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多数都是从中介语的角度来研究石化现象的表现和成因。其中有一些细化到了词汇学习方面的石化,如杨金秋(2005)、王颖(2006)、邵朝霞(2007)等;有的主要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和英语写作,如余丽等(2006)、杨彦清(2007)等。但有关英语写作中词汇能力石化现象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见。词汇是写作的基础和基本单位,如写作词汇能力得不到提高,其它的方面无从谈起。二、英语写作中的词汇石化现象对于英语写作来说,石化现象也无法避免。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发现在作文中总是有一些错误屡错屡犯,写作水平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词汇失误是目前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常见的失误之一,词汇能力停滞不前是我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根据Selinker(1972)的分类,学习者个体石化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偏误(error),表现为被纠正多次的,并被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的反复出现;(2)语言能力石化(LanguageCompetenceFossilization),表现为学习者个体的中介语在语言、词汇及句法结构方面的石化。就写作词汇而言,其石化现象可以根据SeLinker的这种标准归为如下两大类:(一)词汇偏误石化(DictionErrorFossiliza-tion)词汇偏误表现在词形、词类和词义的使用出现偏误。词形上主要是学生会总犯同样的拼写错误,比如有的学生总是把"success"写成"suc-ess",把"welcome"写成"wellcome"等等,而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很难纠正。156 外国语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由于中英文词汇的意义和词类均无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准确把握所有英语词的词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蔡虹,2002)。词类上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因受中文词性使用较灵活含糊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正确使用词性的意识,在英语写作中常出现不分词性、词类混用的错误。尤其是实义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经常被相互混用。根据蔡虹(2002)的统计,出现最频繁的词类混用为把动词用作名词和把形容词用作名词。比如很多学生常写"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对此虽然教师多次强调纠正,但依然有很多学生写作中把“economic"当名词用。正确使用词类已经成了学生写作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词义偏误更是比比皆是,比如一个学生写道:"Thequestionofthepoorqualityofthefoodintheschooldinninghallisaheadachetous."。非常明显,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question"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而只是泛泛地知道是“问题”的意思。在教师纠正多次后,许多学生作文中相同的词汇错误依然不停地重复出现,对于学生的这种“屡教不改”,“非常顽固”的错误,教师也头疼不已,其实这时候这些偏误正在趋向或已经暂时石化。(二)词汇能力石化(Dictioncompetencefossil-ization)写作词汇能力的石化表现为学生的作文缺乏内容、没有思想、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或词汇简单,或语言生涩,或重复罗嗦,缺乏表现力。很多情况下学生所用词汇虽说没有错误,但表达笼统、苍白无力。其写作中的用词和选词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改进,总是重复使用有限的词汇,在选词的准确性和多样化上没有任何向上的突破,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写作用词口语化。首先,学生缺乏对词汇文体意义的掌握。文体意义可包括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一般语体、通俗语体等。学生对正确使用语体没有意识,中国学生的普遍问题是写作语言太口语化,象是在说话。比如经常在作文中可以看到"apieceofcake","Ok"之类的典型口语化词汇。简单化用词。写作中学生基本上用的都是那些非常简单常用的词汇,很少或不用新学的单词或高级书面词汇。比如根据何旭良教授(2004)对大学二年级和部分四级考试学生作文的统计分析,学生所用单词绝大部分(96.56%)是中学阶段所学的单词,仅有3.44%是大学阶段所学词汇。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选词时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反复使用的词汇,对于新掌握的词汇则是置之不用。表达缺乏准确性,笼统化。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泛泛而谈、抽象描述远远要比准确具体的描述和表达要简单。因此学生往往选择一些笼统的词汇,没法做到准确表达意思。比如"Hewashappy.(cheerful,gay,thrilled,fortunateetc.)","Heisabadguy(snaky,insidious,crafty,foxyetc.)"等句子中这种不痛不痒的笼统表达充分了说明学生写作词汇能力的贫乏。如果上述的词汇偏误一直得不到改善,词汇运用能力持续长时间停滞不前,难以改变,英语写作词汇就已经或正在迈向石化,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三、写作词汇石化原因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母语迁移(languagetransfer)、培训转移(transferoftraining)、学习策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交际策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communication)、目的语过度概括现象(overgeneralizationofTLlinguisticmaterial)(引自戴炜栋等,1999)。参照这种原因分类,英语写作中的词汇石化现象原因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分析:母语负迁移作用。汉语属孤立语(IsolatingLanguage),英语为屈折语(InflectingLanguage)。英语通过词形变化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改变,而汉语词形不发生变化,主要通过词序和功能词来表示语法作用。显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而因此给英语学习者带来的负迁移作用也是巨大的。比如汉语单词没有区别词类的特殊标记,然而大量的英语单词有自己的词类标记,这就造成很多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出现词类混用现象。另外两种语言有着非常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很多词汇的文化涵义,社会涵义等迥然不同。词汇学习缺乏对这些意义的准确输入也会给写作词汇带来很多的偏误,而且这种偏误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是根深蒂固的,影响非常大,会一直伴随整个英语学习过程。这种语言间巨大的差异带来的障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客服的,因此容易形成石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xuebao.net157 表达性词汇输入质和量不够。词汇包括领会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表达性词汇对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表达性词汇量小,学生写作往往言不达意,很难以书面形式准确表达思想。不少英语写作研究的结果表明,写作者的许多困难来自于表达词汇的缺乏。而长时间的使用有限的表达词汇也会逐渐导致其词汇选择上出现石化。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学习者能写出相当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运用这些词汇进行有效、恰当和自然地表达。过去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词汇习得的宽度或广度,以学习者认识了多少单词来衡量词汇习得成功与否。怎样帮助学生记住大量的英语词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难题,怎样让学生掌握大量词汇的真正意义,包括搭配意义、内涵意义等是一个更难的难题,而后者往往被很多教师和学生所忽视。照当前的理论来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Lyster认为,石化现象的形成与缺乏正确的语言形式的输入相关(陈慧媛,1999)。一方面中国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往往是把它们与对应的汉语对号入座,强行记忆,以后需要时就按所记汉语意思取词,如一写到“酒”,第一反应是用“wine”,一写到“杯子”好像非用“cup”不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石化现象。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对一些词汇的讲解和教授不准确或甚至本身就有一些误导性,使学习者产生了对词汇不正确的理解。这些误解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即语言习惯形成的时期,因而往往根深蒂固,不易清除,易形成石化。教学法的影响。语篇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国外语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影响日益增强。语篇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技巧,而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却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交际法认为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有的教师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交际过程,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目的,一味压缩正常的词汇教学和操练,其结果是常规的词汇训练没能得到保证。在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两者之间,片面追求前者而忽视后者会导致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基础的语言能力比如词汇能力出现石化。学生写作用词策略。Coulter(1968)和Selink-er(1972)都发现,学习者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倾向于使用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交际策略去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目的(引自戴炜栋等,1999)。这个现象同样适用于外语写作中的词汇应用。学生写作选词时应用最多的策略是回避和换个说法(何旭良,2004)。当学生发现他总是能通过回避、换个说法等策略来客服一些表达障碍时,就会对此变得非常依赖,而不去进一步提高词汇表达质量和水平。这样就会形成学生写作词汇总是那些常用到的,甚至犯的错误都会总是同样的错误,因而导致石化的产生。反馈的影响。有时学生写作中的词汇问题比如中国式英语、搭配错误、语用失误等得不到来自教师及时正确的反馈,或学生对教师的反馈理解有偏差,词汇错误的用法或不恰当的表达就会保留在学习者的中间语中,时间长了很可能石化,即便后来学生被纠正很多次,知道了正确的形式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