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干预2009-3-13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40
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利拉鲁肽苏培【摘要】利拉鲁肽(Liraglutide)是新一代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高度同源长效类似物,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降糖效应及β细胞保护作用,每日只需皮下注射1次,就可持续发挥作用而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单独使用很少引起低血糖,同时还具备多种降糖外效应:如减轻患者体重量,调节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上述效应不仅提高利拉鲁肽在糖尿病治疗中控制血糖的作用,同时还有降糖药物不具备的优势,这将大大促进2型糖尿病(T2DM)治疗水平的提高.GLP类似物作为新型的T2DM治疗药物,也有着弊端和不足.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利拉鲁肽在临床研究中还报道了可能与免疫原性有关的不良事件,包括荨麻疹、血管水肿以及注射部位皮疹、红斑的发生.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尽管如此,利拉鲁肽还是性价比较高、能为广大患者接受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2(024)003【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利拉鲁肽;GLP-1类似物;2型糖尿病【作者】苏培【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医院,天津3002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5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
随着病程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血糖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危险因素日益增多,同时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还可能进一步增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风险。
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大多是针对性地降低血糖水平,而对β细胞功能、低血糖、体重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此时,新的肠促胰素类药物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每日1次长效人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同时显著减少低血糖风险、患者体重和收缩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本文就利拉鲁肽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介绍。
二甲双胍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王健 刘广忠 白楠 李为民 【摘要】 二甲双胍是经典的降血糖药,同时还可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可用于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肌炎、肿瘤心脏病等患者,延缓心血管疾病进展。
该文介绍二甲双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药理作用机制。
【关键词】 二甲双胍;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肌炎;肿瘤心脏病;心脏移植doi:10.3969/j.issn.1673 6583.2021.01.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0252) 作者单位: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通信作者:李为民,E mail:Liweimin_2009@126.com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肌糖原合成、增加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等降低血糖,是目前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1 2]。
此外,二甲双胍还具有心血管保护、抗肿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改善肠道菌群等作用[3]。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通路、促进蛋白激酶B磷酸化、抗氧化等机制改善心力衰竭(心衰)、肺动脉高压、肿瘤心脏病等的预后[4 5]。
1 二甲双胍在心衰中的作用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由于可引起乳酸酸中毒,二甲双胍既往一直被禁止用于心衰患者。
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二甲双胍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安全性。
《2018年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二甲双胍可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禁止用于急性和不稳定性心衰患者[2]。
近期的二甲双胍说明书也已删除慢性心衰的禁忌证。
细胞与动物实验提示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及调节脂质和葡萄糖代谢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状态,通过增加一氧化氮(NO)生物利用度、限制间质纤维化、减少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沉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重构和肥厚,保持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6]。
Weir等[7]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纳入7620例2型糖尿病(DM)心衰患者,传统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随访前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心衰恶化风险(aHR=0.76,95%CI:0.60~0.97),而加权累计效应模型则未显示患者有明显获益(aHR=0.91,95%CI:0.69~1.20),提示二甲双胍的累积暴露并没有降低心衰恶化的风险。
龙源期刊网 ACCORD和ADVANCE的临床启示:重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作者:崔风勤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1期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眼底病变等导致医疗费用昂贵,也严重影响着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治疗糖尿病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的研究越来越多。
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以及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二者均精确地揭示出血糖控制情况,对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程度。
DCCT研究显示:HbAIC(糖化血红蛋白)下降2%可使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30%;UKPDS显示:HbAIC下降1%,可使微血管并发症减少15%:因此认为,HbAIC值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ACCORD研究,结果显示出强化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这提醒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血糖达标而疏忽病人整体状况。
但ACCORD研究尚不能证实降低血糖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之间的直接联系。
ADVANCE研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评价强化降压与强化降糖对降低大血管及微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其中降压研究结果显示:以HBAIC≤6.5%为降糖治疗目标值,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部分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但还不能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降压组结果显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已经应用了目前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药物,常规加用培哚普利/吲达帕胺降压治疗,将血压降至145mm Hg以下甚至更低,可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及依从性均较好。
ACCORD和ADVANCE研究,让我们认识到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是极具复杂性的。
有证据提示: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是二者“共同的土壤”,而餐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导致氧化应激的重要因素。
糖耐量异常病人的综合干预措施研讨摘要】目的:探寻综合干预措施预防或延缓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作用。
方法:分析控制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理论原理,从而总结综合干预的有效措施。
结果:综合干预措施可以使大部分糖耐量异常转为正常糖耐量,并很大程度上延缓糖耐量异常发展为糖尿病。
结论:综合干预治疗,可以使糖耐量异常更多的逆转为正常血糖,减少向糖尿病的转变,并且能够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关键词】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综合干预【中图分类号】R5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91-02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
糖耐量异常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对糖耐量异常患者的干预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仅就我们的工作总结研讨如下。
1糖耐量异常葡萄糖耐量是指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
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升高在6.2-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没有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耐量异常是正常人向糖尿病病人过度的状态。
糖耐量降低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糖耐量异常还不是糖尿病,但是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
相关研究表明,每年有5-8%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同时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2wHo的诊断标在糖尿病与正常之间,口服 75g葡萄糖后2小时,7.8mmol/L -11.1mmol/L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3发病机理糖耐量正常人在进食后,葡萄糖几乎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肝糖元合成增加,分解受抑制,肝糖输出减少,体内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增加。
进食后最高血糖不超过10.0mmol/L,与进食多少无关,血糖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口服 75g葡萄糖后2小时,超过7.8mmol/L,等于或小于11.1mmol/L,说明此人糖耐量异常。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解读作者:陆菊明来源:中国糖尿病杂志日期:2014-12-26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
该指南是继2010年版指南之后的新版指南,其内容强调需符合我国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反映了我国糖尿病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的进展。
新版指南在汇集国内证据和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并对前一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更加关注T2DM防治的临床和应用。
本文着重从T2DM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与国外指南及循证证据进行对比。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下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
新版指南是继2010年版指南之后,其内容强调需符合我国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反映了我国糖尿病相关研究和防治策略的进展。
新版指南在汇集国内证据和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并对前一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更加关注T2DM的防治和应用。
本文着重从T2DM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与国外指南及循证证据进行对比。
一、流行病学与诊断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全球糖尿病的整体发病情况呈快速上升趋势。
2013年,IDF发布数据心。
表明,全球有3.82亿人患有糖尿病,且在未来25年内患病人数将超过5.92亿。
目前,80%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于全球首位,而西方国,如美国则列于第三位。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流行形势更加严峻。
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全人群)仅为0.67%;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采用我国现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开展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另外一项采用ADA诊断标准,即对血糖和HbAl c进行糖尿病联合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中糖尿患病率为11.6%。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任路平;宋光耀【摘要】ABSTRACT: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re important causes for disablity and death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thu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re very meaningful in type 2 diabetes.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pathogenic mechanisms, a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trategy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crovascular diseases.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s on the 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cluding blood glucose,lipid,blood pressure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对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必须注重危险因素的全面干预。
本文针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血脂、血压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6(031)009【总页数】4页(P949-952)【关键词】糖尿病,2 型;并发症;血管;干预【作者】任路平;宋光耀【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宋光耀,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