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有机化学-第七章醇、硫醇、酚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72
有机化学——醇的合成前言有机化学主要是介绍化学物质的科学。
目前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其决定性作用,能代表化学物质的基团也就是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上为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类,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
具体主要是介绍这些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其中化学反应基本上为基团的取代,能否进行一个反应,取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因素。
而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无机物,石油提取物,以及容易制备或成本低的物质制得难以得到的物质。
反应机理也为基团之间的进攻和离去倾向之间的竞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
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
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醇醇是脂肪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或芳香烃侧链上的氢原子被羟基所取代后的化合物,羟基(—OH)是醇的官能团。
一、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醇的分类根据醇分子中所含羟基的数目,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及三元醇等,同时二元醇以上的醇称为多元醇;在一元醇分子中,根据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的不同级数,可分为一级醇(伯醇)、二级醇(仲醇)和三级醇(叔醇);根据醇分子中烃基的类别,又可分为脂肪醇、脂环醇,或饱和醇、不饱和醇。
伯醇(RCH2OH): CH3CH2OH仲醇(R2CHOH):(CH3)2CHOH叔醇(R3 COH): (CH3)3C-OH注:羟基和碳碳双键直接相连的醇叫烯醇。
在一般情况下,烯醇式互变—烯醇是不稳定,容易互变成为比较稳定的醛或酮。
第1章 习题答案1. 1.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每个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1)均为sp 3 杂化。
(2)(3)(4)(5)(6)2. 指出下列分子或离子哪些是路易斯酸?哪些是路易斯碱?(1)路易斯碱; (2)路易斯酸; (3)路易斯碱; (4)路易斯碱; (5)路易斯碱; (6)路易斯酸; (7)路易斯碱; (8)路易斯酸; (9)路易斯酸; (10)路易斯酸; (11)路易斯碱; (12)路易斯酸3.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官能团的名称及所属化合物的类别:(1)卤素,卤代烃; (2)醚键,醚; (3)羟基,醇; (4)醛基,醛 (5)双键,烯烃; (6)氨基,胺; (7)羧基,羧酸; (8)酯基,酯 (9)酐键,酸酐; (10)酰胺基,酰胺 (11)三键,炔 (12)羟基,酚 4. 下列化合物哪些易溶于水?哪些易溶于有机溶剂? 易溶于水的有(1)、(3)、(4)、(5)、(6);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有:(1)、(2)、(3)、(4)、(5)。
5求该化合物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该化合物的实验式为:CH 2O ,分子式为C 2H 4O 2、第2章 饱和烃习题答案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1)2-甲基戊烷 (2)2,2,4-三甲基-3-乙基戊烷 (3)2,2-二甲基己烷 (4)2-甲基-5-乙基庚烷 (5)反-1-氯-2-溴环丁烷 (6)反-1,2-二甲基环戊烷 (7)9-甲基-2-乙基二环[3.3.1]壬烷 (8)3,5-二甲基螺[3.4]辛烷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CH 3CHCH 2CH 2CH 33CH 3CH 2CHCHCH 2CH 2CH 3CH 32H 5(1)(2)CH CH 3CH 3C CH CH 32H 5CH 3CH 3(3)(4)(5)HCH 3HC(CH 3)3(6)sp 2CH 2C 3O 232杂化3杂化sp 杂化杂化33杂化32杂化sp 332CH 2CH 3C CH (CH 2)3CH 33CH 3CH CH 2CH 3CH 3CH 3C CH CH 3CH 3(CH 2)4CH 33)2(7)(8)(9)(10)2H 53.写出分子式为C 6H 14 烷烃的各种异构体,并正确命名。
《醇和酚》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醇和酚的结构特点,能够准确区分醇和酚。
2、掌握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醇和酚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1、醇和酚的结构差异。
2、醇的氧化反应、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
3、酚的酸性、取代反应和显色反应。
三、学习难点1、醇的消去反应机理。
2、酚的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四、知识梳理(一)醇1、醇的定义醇是烃分子中饱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OH)取代形成的化合物。
2、醇的分类(1)根据羟基所连碳原子的类型,醇可分为伯醇(1°醇)、仲醇(2°醇)和叔醇(3°醇)。
(2)根据醇分子中所含羟基的数目,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3、醇的物理性质(1)低级醇(C1-C3)为无色液体,具有特殊气味,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2)含 4 至 11 个碳原子的醇为油状液体,部分溶于水。
(3)含12 个以上碳原子的醇为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不溶于水。
4、醇的化学性质(1)与活泼金属反应2CH3CH2OH +2Na → 2CH3CH2ONa +H2↑(2)氧化反应①燃烧:CnH2n+1OH +3n/2 O2 → nCO2 +(n + 1)H2O②催化氧化:2CH3CH2OH +O2 → 2CH3CHO + 2H2O (伯醇氧化为醛)(3)消去反应CH3CH2OH →浓硫酸 170℃→ CH2=CH2↑ + H2O(4)取代反应CH3CH2OH +HBr → CH3CH2Br + H2O(二)酚1、酚的定义酚是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化合物。
2、酚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酚为无色晶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呈粉红色。
苯酚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 65℃时,能与水混溶。
3、酚的化学性质(1)酸性苯酚具有弱酸性,俗称石炭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6H5OH +NaOH → C6H5ONa + H2O(2)取代反应苯酚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第1 章 绪 论 1.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定义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了解)3.共价键的特性和属性。
注意: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对称性有关。
4.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分为均裂和异裂,根据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方式不同,可把有机反应机理分为: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和协同反应等 3 大类。
5.有机反应中“离子型”反应根据反应试剂类型不同,分为亲电反应与亲核反应两类:(1) 亲电试剂与亲电反应:由缺电子的试剂进攻部分负电荷的碳原子而发生的,这类十分需要电子的试剂称为亲电试剂。
如含有 H +、Cl +、Br +、NO 2+、RN 2+、R 3C +等正离子的试剂。
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反应称为亲电反应。
(2) 亲核试剂和亲核反应:由能供给电子的试剂进攻具有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而发生的,这类能供给电子的试剂称亲核试剂,如 H 2O、ROH、OH -、RO -、Br -、NH 3、RNH 2、CN -等。
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反应称为亲核反应。
注意:有机反应中,加成反应分为亲电加成(烯烃与卤素的反应)、亲核加成(羰基与氰氢酸、水、醇、格氏试剂、氨的衍生物之间的反应)、自由基加成(如:不对称与 HBr 在过氧化物存在下的反应属于自由基加成,遵循反马氏规则)三类。
第 2 章 烷烃和环烷烃一、烷烃的命名:1.掌握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2.碳原子的分类(伯、仲、叔、季)与常见烷基的结构和名称(P 48)3.顺序规则 —— 主要烷基的优先次序: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二、烷烃的结构(了解)三、烷烃的构象异构(属于立体异构)乙烷中最典型的 2 种构象是交叉式(稳定构象)和重叠式,用 Newman 投影式和锯架式表示。
丁烷的 4 种典型构象及其稳定顺序:对位交叉式>邻位交叉式>部分重叠式>全重叠式。
四、烷烃的化学性质(掌握)烷烃卤代反应的机制——游离基(自由基)反应,分链引发、链增长与链终止是的 3 个阶段;烷烃卤代反应的取向主要由自由基稳定性次序来决定。
有机化学——醇的合成前言有机化学主要是介绍化学物质的科学。
目前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其决定性作用,能代表化学物质的基团也就是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上为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类,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
具体主要是介绍这些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其中化学反应基本上为基团的取代,能否进行一个反应,取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因素。
而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无机物,石油提取物,以及容易制备或成本低的物质制得难以得到的物质。
反应机理也为基团之间的进攻和离去倾向之间的竞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
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
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醇醇是脂肪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或芳香烃侧链上的氢原子被羟基所取代后的化合物,羟基(—OH)是醇的官能团。
一、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醇的分类根据醇分子中所含羟基的数目,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及三元醇等,同时二元醇以上的醇称为多元醇;在一元醇分子中,根据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的不同级数,可分为一级醇(伯醇)、二级醇(仲醇)和三级醇(叔醇);根据醇分子中烃基的类别,又可分为脂肪醇、脂环醇,或饱和醇、不饱和醇。
伯醇(RCH2OH): CH3CH2OH仲醇(R2CHOH):(CH3)2CHOH叔醇(R3 COH): (CH3)3C-OH注:羟基和碳碳双键直接相连的醇叫烯醇。
在一般情况下,烯醇式互变—烯醇是不稳定,容易互变成为比较稳定的醛或酮。
《有机化学》习题集(供“业余专科”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使用)专业:学号:姓名: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为无机化合物的是()。
A .CH3CH2OH B.(NH4)2CO3C.CH3COOH D.2.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CH4B.NaHCO3C.CO2D.HCl3.是有机物特性的为()。
A.易燃B.熔点高C.易溶于水D.反应较快4.不属于共价键参数的是()。
A .键长B.键能C.键角D.电子云5.共价键异裂能产生()。
A .自由基B.游离基C.原子团D.阴、阳离子6.分子式为C4H8和C6H12的两种烃属于()。
A .同系列B.不一定是同系列C.同分异构体D.既不是同系列也不是同分异构体7.有机化学是研究()的化学A .碳氢化合物B.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C .碳 D .有机器官8.下列与有机物特点不符合的是()A.熔点较低B.易溶于有机溶剂C.产物较简单D.反应速度较慢二、名词解释同分异构体官能团三、填空题1.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是、、、、、、。
3.自由基反应中,反应物的共价键发生裂;离子型反应中,反应物的共价键发生裂。
4.有机化合物中,原子间一般通过____键和____键结合。
其中____键易受外界影响,性质活泼。
四、简答题π键是怎样构成的?它有哪些特点?σ键是怎样构成的?它有哪些特点?五、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含-OH的化合物是醇。
()2.σ键可绕键轴旋转,π键不可绕键轴旋转。
()3.NaCN是无机化合物,CH3CH2CN是有机化合物。
()4.非极性共价键分子的偶极矩为零,极性共价键分子的偶极矩不为零。
()5.H2CO3分子中既含有碳又含有氢,所以碳酸是碳氢化合物。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三章不饱和链烃一、选择题1.分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为()A .同素异形体B . 同分异构体C . 同分异构现象D . 同位素2.甲烷分子的构型为( )A . 三角形B . 三角锥形C . 四边形D . 正四面体3.乙烷和溴能发生( )A .取代反应B . 加成反应C . 聚合反应D . 氧化反应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戊烷有同分异构体4种B .戊烷与环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C .戊烷的同分异构体中有一种是2,2-二甲基丙烷D .戊烷的各种同分异构体中都含有仲碳原子5.下列烷烃中沸点最高的是( )。
第一章绪论一、判断题1、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也称为功能团。
2、“有机”二字的原意就是具有生命力。
3、4 个原子轨道能组成4 个分子轨道。
4、氯化铁(FeCl3)是路易斯酸。
5、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6、键的解离能就是键能。
7、有机化合物大多都能溶于浓硫酸。
8、化合物CH3-CH=CH2中双键的稳定性大于单键。
9、三氯化硼(BCl3)是路易斯酸。
10、化合物的碱性强度,也可利用其用共轭酸的解离常数Ka 或pKa 表示,pKa 值越小,其碱性越强。
11、具有偶极矩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12、成键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就越强。
13、sp3 杂化轨道的形状是正四面体形。
14、杂化轨道的形状是直线形。
15、sp2 杂化轨道的形状是平面三角形。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一、判断题1、命名环烷烃时,碳环不能作为取代基。
2、环烷烃分子中每个CH2 的燃烧热最高,所以内能最低。
3、环丙烷可使Br2/CCl4 的棕红色褪去,但不能使KMnO4 的紫红色褪去。
4、正壬烷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并呈锯齿形。
5、乙烷只有交叉式和重叠式两种构象异构体。
6、环烷烃和烷烃都是饱和烃,所以分子通式也相同。
H3C 7、CH3和H H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H H H3C CH3二、填空题 1、伯碳原子上连有 个氢原子,仲碳原子上连有个氢原子,叔碳原子上连有个氢原子,季碳原子上连有个氢原子。
2、烷烃氯代反应的选择性较溴代反应 。
3、在能量可变的体系中,能量越低,体系就越 。
4、自由基的链反应可分为 、、三个阶段。
5、环烷烃分子中的环碳原子均为 杂化,各原子之间均以 键相连。
6、在环烷烃的椅式构象中,有条α键,条e 键。
α键中有条向上,条向下。
7、室温下烷烃氯代反应时 3。
H 、2。
H 、1。
H 的相对活性比为 ,127℃溴代反应时 3。
H 、2。
H 、1。
H 的相对活性比为。
8、反应的活化能是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 。
《有机化学》章节目录绪论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1有机化合物组成单元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2.2 有机化合物结构上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2.3 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特点-----易燃难溶反应慢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4.1分子的结构4.2 分子间作用力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5.1 碳架分类5.1.1开链化合物5.1.2碳环化合物5.2官能团分类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6.1酸碱的电离理论6.2酸碱质子理论6.3酸碱电子理论7 现代有机合成手段7.1有机热反应7.2有机光反应7.3有机电合成7.4有机声化学7.5有机微波化学反应8现代光谱技术8.1 红外光谱8.2 紫外光谱8.3 核磁共振谱8.4 质谱阅读材料-文献与有机化学学习参考第一章烷烃和环烷烃1.1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1.1.1 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1.1.2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造异构1.1.3 分子式、构造式和构造简式1.2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1.2.1伯、仲、叔、季碳原子与伯、仲、叔氢原子1.2.2 烷基的概念1.2.3 烷烃的命名1.2.4 环烷烃的命名1.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1.3.1 烷烃的结构1.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1. 4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1.4.1 乙烷的构象1.4.2 丁烷的构象1.4.3 环己烷的构象1.4.4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1.5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1.5.1 沸点1.5.2 熔点1.5.3相对密度1.5.4溶解度1.5.5折射率1.6烷烃和环烷经的化学性质1.6.1自由基取代反应1.6.2氧化反应1.6.3异构化反应1.6.4裂化反应1.6.5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1.7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1.7.1烷烃和环烷烃的来源——石油和天然气1.7.2烷烃和环烷烃的制法第二章烯烃和二烯烃2.1 烯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2.1.1 烯烃的分类2.1.2 烯烃的结构2.1.3 烯烃的命名(2.2 烯烃的物理性质2.3烯烃的来源和制法2.3.1烯烃的来源2.3.2 烯烃的制法2.4 烯烃的反应2.4.1烯烃的催化加氢2.4.2 烯烃的亲电加成2.4.3 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2.4.4烯烃的氧化反应2.4.5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2.4.6 烯烃α-氢取代反应2.4.7烯烃的聚合反应2.5 共轭二烯烃2.5.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2.5.2共轭二烯烃的共轭现象2.5.3共轭二烯烃的反应2.5.4共轭体系与共轭二烯烃加成反应历程2.6 异戊二烯和橡胶阅读材料:烯烃的复分解反应第三章炔烃3.1 炔烃的结构3.2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3.3 炔烃的物理性质3.4 炔烃的化学性质3.4.1 叁键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弱酸性) 3.4.2 加成反应3.4.3 氧化反应3.4.4 聚合反应3.5 重要的炔烃-乙炔阅读材料:导电聚合物——聚乙炔第四章芳烃及非苯芳烃4.1 苯的结构4.1.1 苯的凯库勒式4.1.2苯分子结构的近代概念4.1.3苯的结构的表示方法4.2苯的异构现象和命名4.2.1 苯的异构现象4.2.2 命名4.3 芳烃的来源和制法4.4芳烃的物理性质4.5芳烃的化学性质4.5.1 亲电取代反应4.5.2 苯的加成和氧化反应4.5.3芳烃侧链反应4.6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4.6.1 定位效应4.6.2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4.6.3苯的二元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4.6.4 定位规律在合成中的应用4.7 多环芳烃4.8非苯芳烃4.9 重要的化合物阅读材料: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第五章立体化学5.1 手性和对映体5.2 分子的对称因素5.3 旋光性和比旋光度5.3.1 旋光性5.3.2 旋光仪与比旋光度5.4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4.1 手性碳原子5.4.2 外消旋体5.5 构型的表示方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5.5.1 构型的表示方法5.5.2 构型的标记5.6 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立体异构5.7 含假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5.8 外消旋体的拆分5.9 不对称合成(手性合成)5.10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阅读材料:诺贝尔化学奖与手性化合物第六章卤代烃6.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6.2 卤代烃的制法6.3卤代烃的物理性质6.4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6.4.1亲核取代反应6.4.2消除反应6.4.3与金属作用6.4.4 还原反应6.5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5.1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5.2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5.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6.6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机理6.7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6.8重要的卤代烃阅读材料:饮水中卤代烃第七章醇和醚7.1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7.1.1醇的结构7.1.2醇的分类和命名7.2 醇的来源与制备7.2.1醇的工业来源与制备7.3醇的物理性质7.4醇的化学性质7.4.1 羟基中氢的反应7.4.2 醇的氧化与脱氢反应7.4.3醇羟基的亲核取代反应7.4.4 醇的脱水反应7.4.5成酯反应7.4.6多元醇的特殊性质7.5 重要的醇7.6醚的结构、分类与命名7.6.1醚的结构、分类7.6.2 醚的命名7.7醚的来源与制备7.7.1由醇脱水7.7.2威廉姆逊(Williamson)合成法7.7.3乙烯基醚的制取7.8醚的物理性质7.9醚的化学性质7.9.1形成8.1.2酚的命名8.2酚的来源与制备8.2.1酚的天然来源8.2.2人工合成法8.2.3 卤代芳烃水解法8.2.4 重氮盐水解法8.3酚的物理性质8. 4酚的化学性质8.4.1酚羟基的反应8.4.2、与三氯化铁的反应8.4.3、芳环上的反应8.4.4、氧化反应8.4.5、还原反应8.4.6、酚的其它反应8. 5重要的酚8.6醌的结构和命名8.7醌的来源与制备8.8醌的化学性质9.8.1加成反应8.8.2.还原反应8.9重要的醌阅读材料:超分子化学第三代主体----杯芳烃第九章醛、酮9.1 醛和酮的结构9.2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9.2.1 醛酮的分类9.2.2 醛酮的命名9.3.醛酮的制备方法9.3.1由烯烃和炔烃制备9.3.2 由同碳二卤代物水解制备9.3.3 由醇氧化或脱氢反应制备9.3.4 由芳烃制备9.3.5 由酰氯制备9.3.6 由腈制备9.4醛酮的物理性质9.5化学性质9.5.1 亲核加成反应9.5.2 羰基α-H的反应9.5.3 醛酮的氧化和还原9.6重要的醛、酮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10.1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1.1 羧酸的结构10.1.2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0.2 羧酸的制法10.2.1 氧化法10.2.2 水解法10.2.3 Grignard试剂与CO2作用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10.4 羧酸的化学性质10.4.1羧酸的酸性和电子效应10.4.2 羰基的还原反应10.4.3 脱羧反应10.4.4羧酸衍生物的生成10.4.5 a-氢原子的反应10.5 取代酸10.5.1 卤代酸10.5.2 羟基酸10.6 重要的羧酸10.7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0.8 羧酸衍生物的制法10.8.1 酰氯的制法10.8.2 酸酐的制法10.8.3 羧酸酯的制法10.8.4 酰胺的制法10.8.5 腈的制法10.9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0.10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0.10.1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加成-消除)反应10.10.2 水解10.10.3 醇解10.10.4 氨解10.10.5 酸解10.10.6 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10.10.7 还原10.10.8 氧化10.10.9霍夫曼(Hofmann)降解10.11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10.12 油脂和蜡(Oil and Wax)10.12.1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10.12.2 油脂的性质10.12.3 蜡10.13碳酸衍生物10.13.1 碳酰氯10.13.2 碳酰胺10.13.3胍10.14 腈及其衍生物10.14.1腈10.14.2 异腈10.14.3 异氰酸酯阅读材料:共轭二油酸第十一章b-二羰基化合物11.1 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11.1.1 酸和碱对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的影响11.1.2 化合物结构对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的影响11.1.3 b-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11.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11.2.1 克莱森(酯)缩合反应(Claisen condensation) 11.2.2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11.3 丙二酸酯的合成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1.4碳负离子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11.4.1麦克尔反应(Michael reaction)11.4.2瑞佛马斯基反应11.4.3克脑文盖尔反应11.4.4达尔森反应11.4.5普尔金反应阅读材料:β-二羰基化合物的应用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12.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12. 2硝基化合物的制备12.3 物理性质12.4 化学性质12.4.1 酸性12.4.2 缩合反应12.4.3 还原反应12.4.4 硝基对苯环邻、对位基团的影响12.5 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2.5.1的结构12.5.2 胺的分类和命名12.6 胺的制法12.6.1 氨或胺的烃基化12.6.2 硝基化合物的部分还原12.6.3 腈和酰胺的还原12.6.4 霍夫曼(Hofmann)降解反应12.6.5 盖布瑞尔(Gabriel)合成法12.6.6 醛或酮的氨化还原12.7 胺的物理性质12.8 胺的化学性质12.8.1 胺的碱性12.8.2烷基化反应12.8.3 酰基化反应12.8.4 磺酰化反应12.8.5 与亚硝酸反应12.8.6 氧化反应12.8.7 芳胺芳环上的反应12.9 季铵盐与季铵碱12.9.1 季铵盐12.9.2 季铵碱12.10 重氮盐的制备及其结构12.11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应用12.11.1 放氮反应12.11.2 留氮反应12.12 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12.13 重氮甲烷12.14 叠氮化合物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13.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3.2 五元杂环化合物13.2.1 含有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13.2.2 含有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13.2.3 五元稠杂环体系13.3 六元杂环化合物13.3.1 含有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13.3.2 含有两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13.3.3六元稠杂环体系阅读材料:生物碱第十四章天然化合物----糖,氨基酸,萜及甾族化合物14.1 糖14.1.1 单糖14.1.2 双糖14.1.3多糖14.2 氨基酸14.2.1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分类14.2.2 氨基酸的制法14.2.3氨基酸的性质14.3 萜类14.3.1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14.3.2 萜的分类和命名14.4 甾族化合物14.4.1甾的基本结构和命名14.4.2甾族化合物的结构14.4.3甾族的种类阅读材料:米勒人工合成氨基酸。
硫酚.硫醇和硫酚是硫原子形成的与氧相似的低价含化合物。
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一个含硫官能团叫做硫氢基或巯(音求)基,—SH 。
一、硫醇和硫酚的命名硫醇,硫酚命名,只需在相应的含氧衍生物类名前加上“硫”字即可。
例如:CH3SH甲硫醇异丙硫醇仲丁硫醇2-丙硫醇2-丁硫醇R-SH SH R-S-R硫醚硫酚硫醇硫酚对甲硫酚邻苯二硫酚-SH作为取代基命名时,采用系统命名法(与其他官能团的命名原则相同)。
例如:HOCH2CH2SH2-巯基乙醇巯基乙酸1,2-乙二硫醇2,3-二巯基-1-丁醇2-氨基-3-巯基丙酸 2-巯基丁-3-炔酸二、硫醇,硫酚的制法1、以卤代烃为原料(1)伯和仲卤代烃与硫氢化钠在乙醇溶液中共热但易发生副反应,生成硫醚:这个反应不能用于制备叔卤代烃。
因为在此条件下叔卤代烃主要发生消除反应。
可以通过异丁醇在酸催化作用下与硫化氢加成得到。
(2)卤代烃与硫脲反应,碱性水解后得硫醇该方法避免了卤代烃与硫氢化钠的不利因素。
2、以醇为原料RX+NaSHC2H5OHRSH H2S+RSH+NaSH RSNa+H2SRSNa+RX R2S+NaXRX+S CNH2NH2乙乙R SCNH.HXNH2RSH+NH2CN()nR-S H SH R-S-R硫醚硫酚硫醇+NaSH RSNa+H2SRSNa+RX R2S+NaX醇蒸气与硫化氢混合后在400℃下通过氧化钍进行气相反应可以制得硫醇。
这是工业制备硫醇的方法。
3、以高价含硫化合物还原这是制备硫酚常用的方法。
例如:用苯磺酰氯同锌和硫酸反应,被还原得到硫酚。
三、硫醇,硫酚的性质1、物理性质:多数硫醇是挥发性液体,有毒且有恶臭,易挥发,空气中有1×10-11g/L的乙硫醇时即能为人所感觉。
因此硫醇是一种臭味剂,燃气中加入极少量的叔丁硫醇,若密封不严发生泄露,就可闻到臭味起到预警作用。
黄鼠狼受到攻击时,能分泌出含多种硫醇的臭气,防御外敌。
硫醇的臭味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大于C9的硫醇没有不愉快的气味。
硫醇、硫酚、硫醚的命名和化学性质一、硫醇、硫酚的命名和化性(一)命名1、命名规则与醇和酚同,只需将“某醇”改称“某硫醇”、“某酚”改称“某硫酚”;2、巯基亦可作取代基。
例题:1、(CH3)3CSH2、(CH3)2CHSH3、CH2 CH CH24、CH3SH解:1、叔丁基硫醇2、异丙基硫醇3、2,3-二巯基丙醇4、对甲苯硫酚(二)结构特点R-SH SH1、与O-H相比,S-H键更易断,故酸性:硫醇>醇,硫酚>酚,2、与酚酸性大于醇的原因一样,硫酚的酸性亦大于硫醇,3、硫醇硫酚也易氧化,与醇不同,氧化发生在巯基上。
(三)硫醇硫酚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C2H5SH+NaOH C2H5SNa+H2OSH NaHCO3SNa + CO2 +H2O注:(1)硫醇可与NaOH反应,说明硫醇的酸性比醇强(醇只能与金属钠反应),(2)苯硫酚可与NaHCO3反应,说明苯硫酚酸性比苯酚强(苯酚只能溶于NaOH不溶于NaHCO3)。
2CH3CH2SH+HgO(CH3CH2S)2HgH2O注:(1)硫醇中的巯基氢比醇的羟基氢活性大,可被重金属离子取代生成硫醇盐沉淀,作为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
(2)常用的解毒剂有:2,3-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丁二酸钠、2,3-二巯基丙磺酸钠等。
2、氧化2RSH R S S R二硫化物RSHSHRSO3HSO3H弱氧化强氧化注:(1)S—H键离解能较小,故氧化主要发生在巯基上,与醇不同(醇氧化在α-H上),(2)弱氧化可形成二硫化物,强氧化可形成磺酸。
二、硫醚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一)命名命名规则与醚相同,改“某醚”为“某硫醚”即可。
例如: 1、H 3CSC 2H 5 2、SCH 33、S解:1、甲乙硫醚 2、苯甲硫醚 3、二苯硫醚(二)结构特点与醚类似,硫上有孤对电子,可形成锍盐。
(三)化学性质 1、形成锍盐RSR' + R''X RSR'X -+R''注:与氧相比,硫更易给出电子对,故硫醚可与卤代烃即可反应形成锍盐。
硫醇、硫酚与硫醚主讲人钟芳锐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主讲内容•硫醇、硫酚与硫醚的结构•硫醇、硫酚与硫醚的制备•硫醇、硫酚与硫醚的反应硫醇、硫酚与硫醚*硫与氧同为第六主族元素,其核外电子分布为:1s22s22p63s23p4。
*若将醇、酚或醚分子内的氧原子用硫原子替代,形成的化合物分别称为硫醇、硫酚和硫醚。
硫醇和硫酚都含有-SH基团,统称巯基。
*硫原子核外电子分布与氧原子相似,但其电负性(2.5)明显小于氧(3.5),所以S-H键的极性较低;*硫与碳氢形成共价键的轨道为能级较高的3s和3p轨道,与氢的1s以及碳的2s和2p轨道间的匹配性较差,键能较低:C-O (335) vs C-S (272)H-O (464) vs H-S (339)硫醇与醇的物理性质对比*比较硫醇与醇的沸点:CH3SH 6 o C CH3CH2SH 37 o C CH3CH2CH2CH2SH 98 o CCH3OH 64 o C CH3CH2OH 78 o C CH3CH2CH2CH2OH 118 o C*虽然硫原子的原子质量比氧原子的大,但是硫醇的沸点明显低于相应的醇,说明硫醇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力较弱,即S-H的极性明显低于O-H。
*巯基的弱极性使得硫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低于同级的醇,硫醇的巯基与水之间只能形成弱氢键,而醇羟基则可以与水形成强氢键。
* 甲硫醇有恶臭味,经常加入液化气或天然气中,便于检查漏气与否。
重要含硫有机化合物半胱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 2,3-二巯基-1-丙醇腺苷甲硫氨酸硫辛酸大蒜素二硫苏糖醇DTT硫醇、硫醚与硫酚的制备方法* 硫醇一般由卤代烷与硫氢化钠反应制得,也可由卤代烷与硫脲反应,然后将产物用碱液处理制得。
*工业上,醇与硫化氢在高温催化下,生产乙硫醇和丁硫醇。
* 硫醚可通过硫化钠或硫醇钠与卤代烃反应得到。
硫酚与硫代酯的制备*硫酚的制备*硫代羧酸酯的制备*黄原酸酯的制备硫醇、硫醚与硫酚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硫醇的酸性比相应的醇强,pKa 9-12。
大学有机化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性和研究程序,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键参数和分子间作用力。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反应试剂的种类、有机反应及反应历程的类型。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共价键理论;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难点是共价键理论。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的发生和发展及研究对象二、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σ键和π键的电子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2、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3、分子间力及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4、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分离提纯、分子式的确定、构造式的确定。
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教学目的:掌握烷烃的命名、结构及其表示方法、构象、化学性质。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等。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烷烃的结构、构象及化学性质。
难点是烷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的几种命名方法。
二、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普通命名法。
三、烷烃的结构和性质:1、烷烃的结构特点及同分异构: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烷烃结构的表示方法。
2、烷烃的构象:乙烷、正丁烷的构象;透视式、楔线式及投影式的变换。
3、物理性质4、化学性质:氧化、卤代,自由基反应机理(链反应,游离基及其稳定性)。
四、自然界的烷烃第三章不饱和烃教学目的: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异构及命名,化学性质,马氏规则,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
了解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钅翁离子、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异戊二烯和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