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1、材料: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教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

话吗”教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书表演,又不太好。”学

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就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教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这个

学生表演的非常出色。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该教师的做法。

这位教师的做法保证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教育学生是,教师既利用权威,也利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材料中,教师耐心倾听并肯定学生的意见,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体现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其次,该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

中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在表演

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也使得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该教师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

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材料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肯定了其想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

教学做为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其过程自然具有预设性。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

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

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教师理解和钻研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作者编写教材的意图

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预设性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材料中,教师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和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

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材料中,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状态时,灵活机智地应对,

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2、材料:

小学生小亮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小亮虽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但数学成绩依旧没有起色。

近期,班主任发现小亮上课变得不听讲,还时不时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老师催促也不见效,之后连续几次数学考试都是班上最后一名。班主任通过与小亮谈话了解到,在经历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

小亮发现学习努力程度与数学考试成绩没有关系。小亮表示对提高数学成绩自己完全无能为力,自己不是学

数学的料,也不再愿意下功夫学数学了。

问题:

(1)你认为小亮在学习上是否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并说明理由。

材料中,小亮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习得性无助是指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产生对行

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即

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材料中,小亮在经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发现成绩和

自己的努力没有关系,对于提高数学成绩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是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导致的习得性无助

状态。

(2)你如果是小亮的班主任,该如何培养他的学习动机

结合材料中小亮的情况,作为小亮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亮的学习动机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我会根据小亮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我会对小亮因材施教,布置适合小亮学习水平的作业,使小亮的动机

水平处于最佳的状态。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我会利用小亮试卷中的错误,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让小亮认识到自

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我会指导小亮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将成绩不理想归因为努力不足,而不是能力不够,鼓励小亮通过努力,迎头赶上。

⑤设置合适的目标。我会针对小亮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小亮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以此为参

考设定一个新的目标。

⑥表达明确的期望。小亮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

⑦对学生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我会对小亮和班级中的其他

同学开展竞争教育,激发小亮努力学习数学的学习动机。

3、材料:

某小学老师在给学生讲长方体表面积时,拿出卡纸做到长方体,问:“这是什么图形,要做这个长方体需要

多少卡纸”学生一时茫然,老师给学生启发说:“你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学生看过之后作答:分别计算出6个面的面积,然后相加。老师又问大家:“是否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又很茫然,老师

拿起剪刀,按照一条棱剪开,平铺。学生看过之后纷纷计算出了答案。

(1)在上述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什么的教学原则

上述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材料中老师通过提问,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实践和

思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原则应注意哪些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4、材料:

小红原来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虽然她比较内向,但她学习很认真、努力。从这个学期开始,班主任老师

发现小红变得比以前更加内向、话更少了,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班主任

老师经过了解,发现小红的父母离异了。

小刚原来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前十名,但他因为在一次数学课上被老师当众指责之后,开始在上课时睡觉,学习态度开始变得不认真,成绩也大不如前了。

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的下降让班主任很苦恼。

(1)请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

足之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材料中,因为父母离异,所以小红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小刚因

为被老师批评,所以其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位同学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导致学习成绩

下降。

(2)如果你是班主任,针对小红和小刚的情况,你会通过什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去帮助小红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一方面我会主动地关心小红,给予其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同时鼓励小红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我也会和小红的家长沟通,让其家长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我会帮助小刚满足尊重的需要。我会主动找小刚谈话,帮助他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同时也积极与数学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做好协调工作,解开小刚的心结,促进小刚与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关系。另外,我会肯定小刚过往的成绩,鼓励小刚继续努力学习,让他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5、材料:有一天,三年级(2)班的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劝告,还反唇相讥。值日学生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结果两人闹别扭,在教室大吵大闹。这时班主任进入教室,见到这种状况并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咳了一声,同学们见到班主任都乖乖滴坐到了座位上。老师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句子,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的吵架也在大家的小声议论中慢慢淡去了。

(1)请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材料中的王小明同学与值日学生干部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无法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他们虽然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念,但缺乏正确的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材料中,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劝告,还反唇相讥,是这场传统的导火线。

第二,班干部管理没有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材料中,学生干部虽然责任心很强,但方法不当,致使双方矛盾恶化。不仅没有很好地处理纪律问题,反而使自己和其他同学产生了争执,造成了不良影响。

(2)班主任应该如何调解班干部和同学间的矛盾

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一旦班干部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班主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解决矛盾的过程变成一种对班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首先,班主任要帮助班干部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班干部的作用是组织、维系同学之间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家共同参与班级事务。班干部在处理事情时,不能简单地模仿老师的方式方法。

其次,班主任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不能姑息和溺爱,防止给同学留下偏袒班干部的印象,以免造成学生间的矛盾。

最后,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比如善于倾听,换位思考,当大家情绪都很激动的时候,

不要当堂驳斥同学或与同学发生争论。作为班干部,有时候可以批评同学,但要注意技巧,要明白批评绝不

是“贬低”。

6、材料:新课程实施后,教育界提倡“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使“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但教师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有些老师为了上课能更好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

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对于超出自己熟悉范围的答案,就拒绝采用。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答案,要么一个

勇敢地提问下去,要么直接提问能够准确回答的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打

断他们的错误回答,或叫另外的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

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1)评析材料中出现的“满堂问”的现象

“满堂问”是对“满堂灌”的矫枉过正,是错误的教学方式,其实质仍是教师中心论。

①在“满堂灌”的课堂中,教师把“提问”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频繁发问、追问,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但“满堂问”的问题量多而质低,学生受益不多。教师把提问看成了启发学

生的唯一方法,过分追求发问形式新颖,疏于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不注意选择提问的内容、对象、时机、方

法等。

②在“满堂问”的课堂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一系列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其实

质仍是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只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

践中,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③“满堂问”的课堂体现出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呈现出“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倾向,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师生关系的紧张,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仍然无法自主学习,只能被动

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

(2)谈谈材料对你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材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确运用提问。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课堂提问时,一方面要能够“抛砖引玉”,确保提问的问题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范围内,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乐在其中,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

②公平对待学生。一个班级中必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尽管学生存在不同的层次,但是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教师对待所有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既要帮助学习好的学生更进一步,也要对学困生抱有希望,让学

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期望,避免班集体产生短板效应。

③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

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7、材料:小明是一个调皮大王,经常把小动物带到教室里捉弄同学。王老师了解情况后找到了小明,对他说:“老师听说你对动物

很有研究啊,现在班级准备成立一个动物保护小组,请你来当组长,你愿意吗”小明听了很高兴,当场表示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做好。

一个月后,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领导的动物保护小组开展了动物保护知识宣传讲座等活动,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小明对其他

学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掉了捉弄同学的坏习惯,成为班里的“动物保护专家”。

(1)材料中王老师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①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教学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

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行为,没有主观武断的进行批评,反而夸赞他“对小动物很有研究”,还请他当“动物保护小组”的组长,这

充分体现了疏导原则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的德育要求。

②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

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行为,并没有批评他,

更没有放弃他。王老师不仅肯定小明对动物有研究,还十分信任地让他做动物保护小组的组长,让他成为“动物保护专家”。这是遵

循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德育要求。

③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

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并没有片面地进行否定,

而是从中看到了他对动物的“研究”,积极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小明充分发挥他对动物的兴趣,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待动物和同学。

④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

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捣蛋和他利用小动物欺负同学的行为,没有武断地

否定,而是抓住小明对动物感兴趣这一特点,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小明的调皮行为得到了改正,还帮助小明成为“动物专家”。

⑤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材料中,王老师请小明当动物保护组织的组长,帮助小明及小组成员开展了动物保护知识宣传

讲座等实践活动。

(2)王老师的做法对你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王老师的做法对我的教育教学有以下启示: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

而教师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好学生是一个方面,教育“坏学生”

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面对“坏学生”,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充分了解他们,从他们独有的特点

出发,去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让他们获得应有的教育。

②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坏学生”之所以“坏”是因为他们年龄小,思想还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要

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修正自己行为的机会。

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引导学生,要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

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看到学生的长处、进步,要学会在教

学中激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得到信任、肯定。

8、材料:黄老师任课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徐某,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身体健壮,智力正常,最主要的缺点就是上课爱搞小动作,爱开小差。他经常上课还没有多久就安捺不住,一会儿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一会儿摆弄

抽屉里的玩具,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儿悄悄地吃零食。

黄老师上课时多次眼神示意他要注意课堂纪律,可等黄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徐某就故技重施。有时候还去拉

前面女同学的头发,黄老师发现后让他站在教室后面好好地反思一下。可徐某照样能找到嬉闹的手段,悄悄

地跟后排同学做鬼脸或故意动来动去地引起大家的注意。

(1)请结合材料和实际对徐某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徐某的行为可能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表现。“经常上课还没多久就安捺不住”说明他在注意力方面存在缺陷,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吸引;“一会儿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一会儿摆弄抽屉里的

玩具,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儿悄悄地吃零食”说明其多动与正产儿童的好动不同,他的活动是杂乱无章的、

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表现为动作过多,无法自控。徐某的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行为。

(2)假如你是黄老师,你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如果我是黄老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寻找徐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改变教育方法,课堂上对他多关注,发现他有小动作时就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好的要及时表扬,回答得不好也不做过多的批评,让他树立起自信,体验学习的乐趣。

②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法、代币法等,培养和发展徐某的自制力和注意力。

③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徐某的感官活动起来,减少徐某多动的机会。在徐某受无关事物的引诱时,可告

诉他正在学习的内容很重要,或叫徐某回答问题,或老师讲课停顿一下,把徐某的思维拉回来。

④适当进行谈心教育。找适当的时间跟徐某谈心,指出哪一节课他没有认真听课,使徐某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老师对他的关心,使他下节课不好意思再多动。这样的处理方法既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又不伤

害徐某的自尊,让徐某的情绪能够重新进入健康的教学活动中。

9、材料: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啤酒瓶的容积看谁的计算方法多。结果只有廖廖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仅仅使用了一种方法。王老师认真地进行反思,认为上

述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造成的,学生仅仅把问题当成一道习题来解答。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

感而有所创造呢王老师布置学生带来啤酒瓶,准备好水,让学生独立研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们兴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的方法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几种方法:

同学甲:把啤酒瓶再把水倒进量水杯就可以测量出来了。

同学乙:(略)

(1)上述材料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

①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

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啤酒瓶和水,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得求容积的方法,体现了实验法。

②发现法。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发现

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进行全部的讲解,而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研究、主动进行探索,体现了发现法。

(2)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的作用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在上述材料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起促进作用。该教师在认真反思之后转变了教学思路,从“教

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也

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引导和帮助;在对待

自我上,强调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从“以

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

生了解学科特征。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0、材料:辛老师了解到学生小丁学习基础比较差,且因家境贫寒导致自卑心理。因此,辛老师制定并实施

了“智志双扶”的措施。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丁谈心,以励志的榜样故事鼓舞他树立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为他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他学习;让他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画画的特长;对他取得的进步给

予赞赏;“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上,同学们友善地接纳了小丁;针对小丁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

行为,辛老师没有当众训斥他,而是委婉地提示。一段时间后,小丁爱上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在日记

中写道:“幸福要靠自己去奋斗。努力学习吧,我能越来越好……”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辛老师是如何依据需要层次理论制定教育措施的。

辛老师分别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三个方面来制定教育措施。

①辛老师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

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材料中,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找小丁谈心并讲述励志的

榜样故事,从而帮助小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②辛老师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尊重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尊重的需要是指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前者

是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后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材

料中,辛老师让小东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他的特长,并在小丁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体现了这一层次的

需要。

③辛老师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

系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对集体的归属感等。材料中,辛老师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

小丁学习;开展“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让同学们接纳小丁;对于小丁课上出现小动作的行为,辛老师也并未当众训斥,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辛老师用关心、尊重与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11、材料:

成绩平平的雯雯五年级时因一次考试数学得了全班第一而信心大增,对数学特别投入,成绩直线上升。五年

级下学期时,新任数学老师非常严厉,对所有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都毫不留情,经常在全班点名批评。雯

雯平时有些“马大哈”,一次又因粗心大意被数学老师点名:“不管你多聪明,平时考得再好都没用,关键

是大考,如果大考时还粗心,一切都玩完!”老师的话时常响在雯雯的耳边,离考试越近,雯雯越紧张。考

试的时候心情极度紧张,没办法发挥正常水平,每次考试后看到考试成绩都很懊悔。长此以往,雯雯渐渐丧

失了对考试的信心。

问题:

(1)雯雯出现的这种情况属于什么现象请简要描述其表现和形成的原因。

雯雯的情况属于考试焦虑的现象。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

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

心理状态。考试焦虑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持久地不能放松下来。数学老师点名批评雯雯,并强调了““大考”“一切都玩完”,这让雯雯对考试过于重视,由此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因而在考试中没能发挥正常水平,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更加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雯雯表现出典型的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

(2)如果你是雯雯的班主任,该如何引导雯雯走出考试阴影

如果我是雯雯的班主任,首先,我会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矫正秩序,指导雯雯在考

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

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雯雯的考试焦虑,都有好的效果。其次,我会采取放松训练,

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呼吸法、暗示法、表象法和音乐法等,使雯雯一遇到考试临近就紧张的状态得到缓解,

从而消除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最后,我会对雯雯进行积极的鼓励与评价,肯定雯雯取得的成绩,合理分析雯

雯考试失败的原因,并帮助其找到解决办法,让雯雯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其积极向上。

12、材料: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今天要讲的内容很多。为了节约时间,上课铃一响,我就提醒学生们认真听我讲课并做好笔记。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有一个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为了不影响上课的进度,我装作没看见他,继续讲课。随后,我发下一份随堂小

练习,要求学生们在8分钟内完成。有几个学生3分钟左右就完成了,他们开始找周围的同学讲话,我批评了几句,他们有所收敛,

但没过多久又开始了。这时,我打算提前结束小练习,但有几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还没做完,再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吧。”为

了照顾到每个人,我让做完练习的学生保持安静,但很快他们又开始说话了。我非常生气,大声地命令语文成绩不太好又正在说话的

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也非常生气地冲我大吼:“凭什么就让我一个人站起来他们也啊说话啊。况且,还有人睡觉,你怎么不管呢”我

顿时火冒三丈,严厉呵斥道:“你自己学习不好,还好意思说别人,住嘴!”没想到,我话音刚落,他居然摔门而出。

(1)评析该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该语文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是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不利于维护课堂纪律。

首先,新课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材料中,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纵成绩好的学生,责骂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没有发挥教学民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其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该语文老师设计的随堂练习,不适合全体学生,导

致有的学生做得快,有的学生做得慢,而出现课堂纪律问题。同时,该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都

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

最后,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语文老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机智地应对,而是采取放纵和责骂的做法,没有体现教育机智。

(2)根据上述案例给你的启示,谈谈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①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确定;②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

引导为主。材料中,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提出明确的规则。

第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应做到:①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③处理好教

学活动之间的过渡。材料中,语文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堂练习,布置适合不同学生的课堂练习。

第三,做好课堂监控。老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材料中语文老师不应该对数学出现的纪律问题置之不理。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材料中,语文老师应通过明确的要求,利用集体规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品质,不应一味地责骂学生。

13、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教室,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们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成一篇作文。结果,听到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陈老师喜不自胜。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们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仍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会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1)评析两位老师的做法。

材料中,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观和教师的教育机智。首先,新课程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陈老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创造性地教学,是对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其次,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陈老师机智灵活的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发挥了教育机智。

材料中,杨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杨老师体现了“教师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其次,杨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最后,杨老师的教学过程按既定的教学过程进行,符合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但是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我会做出以下处理。

第一,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活”的教学材料。

第二,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然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又所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只关注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4、材料:数学课上,周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周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同学大声说:“听懂了。”周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解答一下。”某同学怯生生地站起来讲了他不懂的问题,周老师认真地做了解答。最后周老师说:“记住以后要专心听讲啊。”

(1)评析周老师的教学行为

周老师耐心解答学生问题是正确的教学行为,但是,周老师按既定教学设计讲授规定的内容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观,并且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欠妥的。

首先周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体现了周老师重视学生的课堂提问,是正确的教学行为。

其次,新课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放的过程,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放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材料中,周老师按既定的教学设计讲授规定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最后,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材料中,周老师的评价表达出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所造成的,周老师没有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谈谈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转变

①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②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③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④在评价结果上,不仅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⑤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⑥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⑦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15、材料:李老师讲完《坐井观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题讨论并续写故事。有

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看见了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它心想:真美啊,真该早跳出来!”还有的

同学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它再也不想回到井底了!”……一位同学出人意料地说:“青蛙跳出井底之

后没多久,又跳回了井底!”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嘲讽地说:“我看你就是井底之蛙”。这位同学顿时

满脸通红,大声争辩说:“老师,是因为青蛙跳到井外之后立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它看见几只死青

蛙飘在被污染的河水里,听到有人喊抓青蛙,所以,青蛙又跳回井里。”

(1)评析李老师的教学行为

首先,新型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体表现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却否认了学生的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材料中,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最后,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材料中,李老师嘲讽学生是“井底之蛙”,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

育影响力及权威性的保证。我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用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

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型学生观提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我会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给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权利。

最后,我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不以“权威”自居。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让

学生提出质疑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提问加以引导,而不是片面地否定。我还会以讨论、协商的方式

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促进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轻松、民主的教

学氛围。

16、材料:四年级的小磊上学经常迟到,他总是在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时推门而入,他的迟到不仅

影响了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影响了本班在全校日常行为规范评比中的分数。为此,班主任李老师专门找

小磊进行了谈话。李老师了解到,原来是天气转凉后,小磊一直不肯起床,总是赖床,才导致他经常迟到。

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小磊,而是告诉他要做个勤奋的孩子,别的同学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小磊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后,下定决心不再迟到。接下来的两天小磊果然早早到达了学校。但是,到了第三天小磊又迟到了,而且晚到后不主动将作业交给各科课代表,还出现了有作业少做、不做的现象。虽然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总是改不了。一次,为了掩盖自己没有做作业的实情,他就跟老师撒谎说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老师对小

磊的行为很是头痛。

(1)小磊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试结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中小磊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发展不统一,导致出现不良行为。

第一,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材

料中,小磊虽然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但是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会

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

第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

化剂。材料中,小磊没有强大的道德情感做支撑,因此他改变错误的动力不足。

第三,小学生的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材料中,小磊由于缺少决心和恒心,道德

意志薄弱,因此常常“明知故犯”“言行不一”。

第四,小学生在道德发展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材料中,小磊对老师撒谎说

把作业忘在家里了正是道德发展中言行不一致的体现。

(2)如果你是小磊的班主任,你会如何帮助他改正

假如我是小磊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小磊改正:

①培养小磊的道德意志。一方面要通过外部的影响。我会与各科任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活动培

养小磊意志的坚持性,同时在他遇到困难时不断给予鼓励,使他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小学生

虽然具有初步的自制力,但水平较低,因此要把培养意志的自制力和坚持性相结合。我会严格要求小磊,发

展其管理总局的冲动和任性的能力。

②引导小磊做出正确的的道德行为。我会通过思想品德课、其他学科的教学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引导

小磊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③培养小磊言行一致的良好习惯。教师和家长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会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做学生

言行一致的榜样;另一方面,我会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使小磊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达到和谐统一。

17、材料:我是一名刚入职的老师,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总是坐不住;他们上课

时特别喜欢回答问题,但总是不举手就随便插话,不报告就随意走动。作为一名新老师,刚开始我总是批评他们,后来我找到了好方法---奖励卡。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就坐端正,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就发纪律卡;会

用正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提问,回答数学问题的学生就发表达卡;上课认真听讲、听其他学生发言的学生就发倾听卡;书写整齐规范、作业干净整洁的学生就发书写卡……当然,卡片上的图片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年级学

生也想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戴红领巾,那么戴红领巾敬礼的卡片就要多准备一些。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适应

了小学生活,慢慢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材料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遵循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教师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了强化理论,值得我

们学习。

①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

特性。材料中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该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倡导的学

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的教师在面对一年级小学生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时,

并没有认为这些学生无法教育,而是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通过发奖励卡的方法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

向发展。

②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人

生的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采取

发奖励卡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③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材料中的教师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不同表现,发

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④该教师合理地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条件,即采用适当的强化物使个体

增强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材料中的教师采用奖励卡的方式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强化,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

(2)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等。

①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②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个体的素质发展的关键

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④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

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⑥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

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18、材料:齐老师在教学“8和9的加减法”一课时,采取了如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老师出示了挂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同时,老师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踊跃回答,答案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

我看见了房子,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红旗,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树木……齐老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

生如何回答,齐老师都一一加以肯定。但是,过了五分钟,学生的回答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齐老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1)请分析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齐老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导入课题这一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目的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过于开放的问题容易导致答案不着边际的现象。因此,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出现各种偏离课题的答案。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启发性。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的肯定,并未做出引导性的反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一定的导向,学生并不能准确地将问题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因此,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想导入新课的目标。

(2)请结合材料谈谈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课堂提问要求设问得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提问行为由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组成

⑴问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具体明了;保证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适当;与学业有关问题的发问频率应维持在

较高水平。材料中,齐老师提出的问题限定语较少,问题不够清晰,所以提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⑵教师发问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3~5秒,给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⑶叫答需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机会。

⑷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策略也应不同,如对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应给予肯定、表扬或作出追问;

对于不正确的回答,应明确原因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19、材料(略)

(1)请运用动机冲突的相关知识,分析乔静身上体现的问题。

在意志行动中,常常有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这就产生了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其中,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个体即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动机冲突。案例中,乔静既想当班长,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

既想参加英语竞赛,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体现了她正在面对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是,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乔静常常面对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的选择;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这些都体现了她正在面对双趋冲突。

(2)假如你是乔静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我乔静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她解决问题:

⑴对乔静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帮助她树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学生意志

品质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正确而合理的行动目的基础上。对乔静的教育,可以帮助她确立远大的目标着手,使她处理好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其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动机冲突。

⑵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的学习、劳动和课外活动,都需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付出

艰辛和努力,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对于乔静这样优柔寡断的学生,要帮助她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帮助她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⑶发挥教师的影响,给予必要的人格陶冶。教育乔静这样的学生,首先我会在工作中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

兢兢业业、不畏困难的作风,为乔静树立榜样。

⑷启发乔静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要在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激励自己,反思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缺点,及时改正。

20、材料(略)

(1)案例中的音乐教师对小刚的教育过程主要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音乐教师对小刚的的教育过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

积极向上。材料中,音乐老师上课发现小刚的不良行为习惯后,并没有武断地批评他,而是表扬小刚的节奏感好,进而指出小刚的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

②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

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音乐老师上课时的不良行为习惯后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课后找到小刚,先肯定他的长处,并根据他的长处推荐他去学校乐队,然后才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并提出了遵守纪律的要求。

③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

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音乐老师在对待小刚的不良行为时,能够转变思路,发现小刚音乐节奏感好的优点,鼓励他并让他做乐队鼓手,帮助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音乐教师的做法对你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能片面地否定学生。材料

中,音乐老师发现了小刚节奏感好的优点,并引导小刚发展直接的优点。

②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音乐老师在鼓励小刚发展长处的

时候,展现出她对小刚的关爱,同时对小刚提出遵守课堂纪律的要求,体现了严慈相济。

③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音乐老师从小刚自身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帮助小刚更好地发展。

2016

21、材料略

(1)请对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进行评析

王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王老师以“天使的礼物”为主题开展班级活动,促进了全班学生的成长。

其次,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学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王老师以小辉的事例为起点,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再次,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尊重与关爱。针对小辉受到同学的歧视的问题,王老师采取了及时的、正向的引导。

最后,王老师处理事情的方法灵活,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发挥了教育机智。

(2)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②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规范行为

③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④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2016

22、材料略

(1)请对肖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材料中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值得赞赏的。

①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体现了新课改“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肖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批改用笔的颜色,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肖老师没有使用传统的X来判定学生,而是采用了和批语这些具有发展性思维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②从教学观的角度来说,体现了新课改的“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材料中,肖老师没有用传统的红色笔来进行作业批改而是听取学生的意见,用绿色笔批改。

③从教师观的角度来看,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观。该教师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是尊重和赞赏,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材料中,肖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改变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采用学生喜欢的颜色的笔来批改作业,不仅使学生的纠错能力得到加强,也使学生的成绩有了提高。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谈谈教师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①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使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②注意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漏洞。

③仔细评定,给出成绩,写上简短评语,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

④及时将作业将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并指出原因。

⑤对大多数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要找机会进行辅导,重点讲解和纠正。

2017上

23、材料略

(1)结合材料,试分析“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好老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和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材料中,正因为教师能主动地

关注内向、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所以才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应该尊重、赞赏学生。材料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地要求学生分享作文,而是和蔼

地征询学生的同意,使学生感觉到不应拒绝教师,从而使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该教师获得了

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人”。

(2)试述小学教师如何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

为儿童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小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学生

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尊重和保护每

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②有效挖掘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精心选择和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满

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③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主体教育。教育者应该强化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

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以学生潜力的

发展和个性的成长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017上

24、材料略

(1)结合材料评析这位教师处理学生课堂提问的做法

材料中的教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成年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小龙的疑问正是他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的疑问,是合理的,教师应该予以耐心的解答,而不是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应付。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

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师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12分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 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 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 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资料分析精典题型附答案

一、根据所给文字、图表资料回答106―110题。 2010年1月-2011年7月汽车产量及月同比增速 106.2011年7月产量低于上半年月均产量的是() A.电 B. 钢材 C. 水泥 D. 乙烯 107.2011年7月轿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 A. 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 B. 下降了月7个百分点 C. 上升了约14个百分点 D. 下降了月14个百分点 108.2010年年3-12月中,汽车单月产量超过150万辆的月份有()个。 A. 4 B. 5 C. 6 D. 7

109.下列选项中,汽车产量同比增速最低的是() A. 2010年4月 B. 2010年5月 C. 2011年4月 D. 2011年5月 110.以下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 A. 表中产品2011年7月产量同比增速均慢于上半年 B. 2011年7月,十种有色金融比上年同期增产9.8万吨 C. 2009年11月,汽车日均产量超过4万辆 D. 2010年汽车产量最低的季度是第一季度 二、根据所给文字、图表资料回答111―115题。 某市2010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3亿元,比上年下降1.6%。粮食播种面积22.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粮食产量115.7万吨,比上年下降7.3%。 全市农业观光园1303个,比上年增加9个;观光园总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7979户,比上年减少72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20.7%。种业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8323公顷,比上年下降2.3%;实现收入40.7亿元,增长20.1%。2010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教师考试进城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 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贼”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构留。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 元钱!”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氛,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吮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 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请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2、请用所学过的相关教学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有位老师在上生物课“昆虫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他走近仔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勿l 了。”这时同学们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恐慌。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1)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

毛概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1:印度,1947年独立。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2004年参加竞选的政党有753个。政局一直不稳,1996年5月由人民党领导组阁的政府只存活了13天;1998年由13个政党构成的执政联盟,也只支撑了13个月。由于政党林立,没有一个有权威的政党实施统一领导,印度政府更迭比较频繁,政策连续性、社会稳定性比较差,联邦制政府体系无力低效。尽管90年代以来印度一直在努力改革开放,但各地仍然自行其事,互相牵制,成效不大。如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以至于这个国土面积只有11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2008年人口总数增加到了11.86亿。据联合国有关专家估计,到2050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达到16.58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达到应有水平。1950年,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0美元(按1980年美元计算),比中国多80美元;但是到2011年,其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人均GDP仍只有1530美元。 材料2:新中国,1949年诞生。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尽管走过一些弯路,但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仅 201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表彰了50项建言献策优秀成果、50项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在这种政党制度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讶的成就。政治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政局稳定,上下思想统一,同时政策执行有力有效。经济上,发展迅速。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0美元(按1980年美元计算),但到2011年,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GDP总量为7.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18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结合以上材料请分析: (1)中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样的优势? 第一,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格局 第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现代政党的本质特征

2013国考资料分析试题及答案

资料分析试题 2013年国考行测资料分析每日一练(1) 【例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一5题。 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成人高等学校400所,比上年减少1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6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7个。 全国招收研究生44.64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增长6.64%;其中博士生5.98万人,硕士生38.67万人。在学研究生128. 30万人,比上年增加8.80万人,增长7.36%;其中博士生23.66万人,硕士生104.64万人。毕业研究生34. 48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增长10.58%;其中博士生4.37万人,硕士生30.11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比上年增加41.74万人;在校生2021.O2万人,比上年增加136. 12万人,增长7.22%;毕业生511.95万人,比上年增加64. 16万人,增长14.33%。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2.56万人,在校生548. 29万人,毕业生169. 09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988.82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55.19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平均规模为8679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05.10万人,比上年增加7.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3. 75万人,比上年增加 6.92万人。生师规模比为1 7.23: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 8.99万人,比上年减少4.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32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 1.2008年全国本科院校占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和的比例为( )。 A.47.7% B.52.3% C.40.5% D.44.5% 2.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总数为( )所。 A.2675 B.2321 C.2309 D.2250 3.2008年下列数据增幅最大的是( )。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版)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概念 一、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1分)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1分)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1分) 二、教材概括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1分)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1分)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1分)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概念: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①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②“成人感”的产生; ③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④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 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 1.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019年公务员《资料分析》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公务员《资料分析》试题及答案(卷一) 1、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后利润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 )之后的利润。 A. 营业税 B. 房产税 C. 土地增值税 D. 企业所得税 标准答案:D 解析:考察房地产开发项目税后利润的含义。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所得税之后的利润为税后利润。 2、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常说的“金九银十”现象,描述的是购房者的( )特征。 A. 消费能力 B. 消费动机 C. 消费行为 D. 消费结构 标准答案:C 解析:考察房地产消费行为调研的内容。房地产消费行为调研就是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的模式和习惯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消费者购买房地产的时间分布,消费者在购买房地产的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习惯和规律,例如,房地产营销中常说的金九银十。 3、目前在火电领域诞生的新技术很多,联合循环技术就是其中

之一。简单来说,联合循环技术就是“一气两用”;将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蒸汽,进入蒸汽轮机后驱动其运转,两台轮机都将动能输送至发电机进行发电;废气再次进入锅炉,进一步将其中蕴含的热能转化为动能,降低最终排出气体的温度。这样不仅环保,还能节省燃料。启动速度快也是一大优点,其工作原理是在开机之初关闭运转较慢的蒸汽轮机,只启动燃气轮机,产生足够的热能后,再切换到联合循环模式。这一特点对于电力应急事件频发的大都市十分实用。 关于联合循环技术,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不相符的是: A.明显提高了发电效率 B.高温废气得以循环利用 C.停电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 D.蒸汽轮机早于燃气轮机启动 4、在早已对漂亮假花、假树司空见惯的现代人眼里,干枯苍白的植物标本或许难有多少魅力可言。但在标本馆中,每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植物标本都代表着它在地球上的_____。它们虽然远离了最光雨露,告别了生长的土地,却在科学殿堂中_____了自己的生命。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历重现 B.同类延续 C.存在超越 D.物种证明 5、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

教育心理学习题集(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超全!

选择题 1.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A)品质。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2.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C)。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3.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 4.赵明能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D)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5.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D)。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6.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D)。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级性

7.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属于(C)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8.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者请教老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和鼓励。韩老师采用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A)。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9.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症属于(D)。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10.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B)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11.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2.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属于(D)。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3.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

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面对思想“怪异“得孩子 2004年得秋天,红星小学得王老师正给一年级三班得学生上课。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就是因为其她得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得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得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您这孩子,总就是说些不着边际得话,鸟怎么会有聋哑得呢!”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错!应该还有五个角。”“就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就是三个角。”“您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得。”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得学生,答“还有三个角”得学生,打上一个大大得红钩。 请运用所学得教育学基本知识来回答以下问题: 1、若您就是案例中得王老师您该怎样处理那个学生得回答,并说明您这样做得理由?(3分) 2、您认为导致上述教学片段得主要原因有哪些?在您今后得教学实践中该如何避免?(7分) 3、试谈谈在实际得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得创造性思维?(8分) 答:1、不论她如何处理,关键要瞧其处理得方式与理由就是否符合学校教育得特点与规律,就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得规律。(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 2、原因:教师得教育观;学生观;传统教学观念得影响;传统师道尊严得师生关系得影响等,只要就是能分析出上述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避免对策即可。(注:只要原因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只要措施就是针对原因并且合理可酌情给1-4分) 3、(1)教育者观念得改变。教师要改变教师全能得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学生不同意见;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得传统,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改变用统一得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得做法,尊重学生得创造个性。 (2)教师要编制创造性问题与提高在教学时发问得技术。 (3)教师要改进学生作业得方式。 (4)教师要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得评价方式。 (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8分) 材料分析题一:“考驾照“该不该算学分 近些年来,大批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抱怨:新近得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自2003年9月1日起,某省教育部门作出了一项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考取机动车驾驶证,并且获得驾照可以算作修得学分,并承诺减免部分费用。 人们对这一做法得态度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大学生就是走在时代前列得一群人,她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极强得实践能力。让她们学习驾驶技术不但有利于增强她们得实践能力,而且也为她们在竞争激烈得就业市场上增添一枝获胜得筹码。 有人则认为,大学生在学校得主要任务就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考驾照这类事情在人生得任何阶段都可以完成。鼓励大学生考驾照本身就就是一种误导,不利于她们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去。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得驾照也不应算作学分,因为考驾照并非大学生学习能力得体现,只要就是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得练习都可以顺利地考取驾照,将考驾照也算作学分,势必导致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得偏颇。因此,她们认为,大学生可以考驾驶证,但教育部门与学校没有必要特意鼓励这一做法。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 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宗族制度彻底瓦解________ B. 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 宗法制度开始下移________ D. 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2.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________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天理人欲观对立________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3.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________ 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________ 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4. 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观念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规律。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 (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也具有能动作用。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对人的发展取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要点: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 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