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皮瓣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6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摘要】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常用的方法。
该手术通过取下患者背阔肌带蒂皮瓣,再移植到乳腺区域进行修复重建。
技术原理是利用背阔肌的良好血供和组织相容性,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临床应用显示,这种手术能够帮助乳腺癌术后患者恢复胸部形态,提升生活质量。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并发症,需要在手术中进行预防和治疗。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带来了重要的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乳腺癌、修复重建、应用效果、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并发症防治、生活质量提升。
1. 引言1.1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重建乳房形态,提升患者的外观美感,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患者在完成手术后,乳房恢复自然,手术疤痕隐藏在腋下,不会影响外观美感。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带来了重要的生活质量提升。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 正文2.1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介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常用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利用背阔肌及其血供的皮瓣,进行组织移植修复患者乳房缺损。
该手术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来源可靠、组织丰富、形态多样,且对肌皮血供周围微血管网较丰富,有利于修复组织的生存和愈合。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还可以根据患者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手术方案,然后在麻醉下将背阔肌皮瓣沿其血供蒂解剖取出,再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其转移到乳房缺损部位,然后缝合修复,最终形成新的乳房形态。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背阔肌肌皮瓣是身体上可供游离移植或带蒂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皮瓣之一。
该供区可制成移植的皮瓣、肌皮瓣、肌瓣、骨肌皮瓣等。
Baudet首先报道了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成功的经验。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过系列该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带血管蒂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11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基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0~45岁,平均32岁,均为高压电击伤;其中3例创面位于头、颈、背部,4例位于头部,4例位于面、颈部。
1.2 方法1.2.1入院后早期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道,予以对症、抗炎、脱水利尿治疗,保护内脏功能等。
有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术,入院3~5天后施行电烧伤创面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利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
1.2.2 肌皮瓣的切取1.2.2.1 设计:在腋窝下方2.5cm,与背阔肌前缘后方1.5~2.5cm垂直线的交叉处,为设计点a;骶髂关节上缘设计点b,ab两点之间的弧形连线构成肌皮瓣的纵轴。
根据受区的需要决定肌皮瓣的大小及形态,肌皮瓣的宽度为6~8cm。
肌皮瓣的设计宜略大于受区皮肤缺损范围,增加1~2cm宽度及长度,在肌皮瓣纵轴两侧,用美蓝绘出要切取肌皮瓣的范围,最大可达15~35cm[3]。
1.2.2.2血管探查:背阔肌肌皮瓣设计完成后,在肌皮瓣设计线的前上部,即背阔肌前沿,作6~10cm长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胸壁肌肉肌膜表面,暴露背阔肌前沿。
用小指及中指在背阔肌前沿下方疏松结缔组织内作钝性分离,此间隙疏松,当手指深入到背阔肌下2~3cm处,即可探及胸背动脉的搏动,探清动脉搏动的情况[3]。
1.2.2.3皮瓣切取方法及解剖层次:探明胸背动脉情况后,全层切开肌皮瓣设计线的前边缘,用电刀由远向近心端,由前向后右胸壁肌肉表面掀起背阔肌及附着在表面的皮瓣,在季肋下方及腰筋膜区,将背阔肌移行到腱膜,并与腹外斜肌起点交错在一起,此外宜用电刀边切开边止血,减少术中出血。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在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往往会面临胸部形态的改变和乳房缺损的问题。
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的修复重建中。
本文将探讨该手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来了解一下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常见的乳房重建手术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转移来自背阔肌的组织,包括肌肉、脂肪和皮肤,来重建乳房的形态和体积。
该手术不仅可以重建乳房的外观,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血供和感觉功能,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乳房修复手术方法。
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
一方面,该手术可以重建患者缺损的乳房组织,让患者恢复自然的身体形态,缓解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该手术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临床医生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
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手术方案和操作过程。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地切取背阔肌带蒂皮瓣,并将其移植到乳房缺损处,保证移植组织的血供和神经功能。
手术后,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除了医生的努力,患者本身的配合和康复护理也对手术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训练,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恢复效果。
患者还需要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手术的阴影,重拾信心和生活的乐趣。
针对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临床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通过该手术进行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乳房形态和体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该手术进行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的整体效果和安全性。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9例患者的资料。
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8例创面Ⅰ期修复,1例肌皮瓣边缘坏死,肌皮瓣局部裂开,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经术后0.5~3.0年随访,结果显示局部皮肤外形正常,质地优良、柔软、色泽好。
结论:背阔肌肌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标签:背阔肌;肌皮瓣;脊柱胸腰段;压疮[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005-02脊柱胸腰段压疮好发于并发胸腰段后凸畸形的长期卧床患者,压疮发生后保守治疗时间长、疗效差。
背阔肌肌皮瓣临近胸腰段,具有营养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口径较粗、供区隐蔽且无明显功能障碍等特点。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将其应用于处理脊柱胸腰段压疮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36~72岁,平均54岁。
脊髓损伤并截瘫6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例;压疮均达棘突骨组织。
1.2 手术治疗患者侧卧,供区在上。
首先彻底清创,压疮创口内填塞纱条并与创缘间断缝合,沿创缘外0.5 cm处垂直切开皮肤后改用电刀分离,彻底切除压疮及周围瘢痕组织,病变波及骨质的一并用咬骨钳咬除,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电凝止血,骨面渗血活跃处涂骨蜡。
供区的皮瓣面积应与缺损区大小相匹配[1]。
设计皮瓣,自腋后线沿背阔肌外缘为皮瓣轴,根据缺损大小设计皮瓣两侧大小,稍大于受区。
将皮瓣远侧面切开后翻开,显露背阔肌外缘。
沿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钝性分离并向上内侧翻起背阔肌,寻找胸背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距离背阔肌外缘2 cm处,辨清血管走形后,由近向远逆行切取肌皮瓣,切开供区与受区之间皮肤,使胸背动脉外侧支包含在肌肉蒂内,在游离至距脊柱中线5 cm处注意观察后肋间动脉穿支,确认其进入肌皮瓣后,继续解剖至皮瓣转移后能无张力覆盖受区缺损部创面时,同时将肌肉充分填塞死腔并妥善缝合固定,防止留下死腔,Ⅰ期直接间断缝合供区。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通过取下背阔肌及其蒂皮瓣,移植到乳腺区域进行修复重建。
相比传统的植入假体或胸大肌皮瓣转移术,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具有不需要额外植物体、无需特殊护理等优点。
该手术在乳腺癌术后的修复重建中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系统性总结与分析,探讨该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其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在乳腺癌患者术后重建中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评估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手术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讨其在乳腺癌术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2.分析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对患者的功能保留和外观美观的影响,比较其与其他修复方法的差异;3.总结并发症发生率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关建议;4.探讨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原理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常用于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的微创手术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背阔肌带蒂皮瓣的血供来保证移植组织的生存,同时通过转移这一组织来恢复乳房的形态和功能。
背阔肌是人体背部的一块薄而宽的肌肉,具有丰富的供血和神经支配。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利用这一特点,将背阔肌与其皮瓣连同血管和神经一起转移至乳腺癌术后缺损区域,通过重新连接血管和神经来确保组织的生存和功能的恢复。
这种手术方法在修复乳腺缺损的还可以减少对其他部位的影响,保留患者的自然形态。
通过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乳房形态和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手术方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为乳腺癌术后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修复重建选择。
背阔肌皮瓣的微血管构筑1背阔肌皮瓣背阔肌皮瓣是一种应用于术后被动手术治疗的表皮瓣,主要由背部肌肉游离皮瓣组成,因此又称为背部肌肉游离皮瓣(BACKPFL)。
它能够用来替代不同大小的肌缘及关节面上丢失的皮肤。
背阔肌皮瓣术安全可靠,美观效果好,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为背部损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微血管构筑背阔肌皮瓣的微血管构筑是背阔肌皮瓣修复的关键技术。
微血管的构筑和重建是背部肌肉游离皮瓣的复杂部分,在此前提下,微血管构筑非常重要。
微血管的构筑可以帮助改善背阔肌皮瓣的供血,保证背阔肌皮瓣的质量。
微血管构筑涉及多个步骤,首先,需要从血管中收集二次腔室缝血结扎,然后以血管成形术为主,完成收缩结扎和牵张结扎。
然后,进行微血管构建术,收集血管节段和分离的皮肤,连接到合适的位置。
最后,进行快速的血管扩张术,采用快速定向血管操作技术,来维持充足的血流,从而增加微血管联系的稳定性。
3背阔肌皮瓣技术背阔肌皮瓣Surgery是一种有效的修复背部损伤的表皮瓣技术。
它是一种半开放式手术,在术中,外科医生会先用激光手术切开患者背部肌肉。
然后,将背部肌肉游离部分裁剪出来,并用细线缝合在患处,以确保皮瓣不会在术后滑落。
还要行血管改造术,即将收集的血管节段改造融入患的皮肤移植瓣。
最后,行缝合缝合,使皮瓣复位至正确位置,传导皮肤更好的血液。
背阔肌皮瓣手术后能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且有很高的安全性。
4结语背阔肌皮瓣手术已经成为修复背部损伤的常见治疗方法。
它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微血管构筑,通过快速定向血管操作技术维持充足的血流,从而提高微血管的联系稳定性,进而达到良好的皮瓣修复效果。
在行背阔肌皮瓣手术后,患者能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且有很高的安全性。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常需要进行乳房修复重建。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背阔肌带蒂皮瓣修复乳房组织。
手术操作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切口以及移植过程等。
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显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乳房形态和功能恢复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需要预防措施。
目前相关研究进展表明该术式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有潜力。
结论认为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有广阔前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乳腺癌、修复重建、手术原理、临床应用、并发症、预防措施、研究进展、前景、临床意义、推广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而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乳腺癌术后患者往往面临乳房形态改变、组织缺损等问题,因此术后修复重建变得至关重要。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应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修复重建选择,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日益完善的技术与临床经验的支持下,相信其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的重要性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手术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乳腺切除术后常常会导致患者乳房形态的改变,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不仅可以恢复患者的身体完整和外貌美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一方面,重建手术可以使患者重新获得自信与自尊,减少对自己外貌的不满和焦虑;重建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2021年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背阔肌肌皮瓣应用进展(全文)摘要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领域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具有恒定的血管解剖,且无需配合血管吻合等显微外科技术,操作简便,还可根据所需的缺损组织量进行相应的获取范围的调整。
从单纯背阔肌到扩大背阔肌再到迷你背阔肌的探索历程,以及与假体、脂肪移植等整形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回顾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的发展使医生能够更好地依据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最合适的重建方案,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塑造更为美观的外形。
基金项目:假体乳房重建中即刻与分步植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项目(No.18XD1401300)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2 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福州350014通信作者:吴炅,E-mail:wujiong1122@在诸多乳房重建方式中,相对于需要显微外科技术辅助的游离腹部皮瓣,背阔肌肌皮瓣因其恒定的血管蒂、充足的血供和简便的操作,得到广泛应用。
在需要行术后放疗的乳腺癌病人中,背阔肌所提供的自体皮瓣较假体耐受性更好;其脂肪含量较腹部皮瓣更低,对放疗的副反应也较弱[1];即使联合了假体重建,相较于补片而言,背阔肌能够提供更好的假体覆盖,大大降低术后感染和假体暴露取出率。
因此,在即刻乳房重建的病人中,背阔肌±植入物重建仍是首选(占60.5%[2]),而在延期乳房重建的病人中,背阔肌还可提供部分皮肤以替代放疗后损伤的乳房皮肤[3],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Kamali等[4]通过回顾美国2008—2012年的国家住院样本数据库也发现,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在区域乃至国家层面,其重建比例均在不断增加。
本文回顾背阔肌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不同形式的应用历史及发展,结合各种并发症及满意度的评估,展望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12 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拒绝应用植入物进行重建的病人,以及术前乳房曾接受过放疗,或预期术后需接受辅助放疗的病人,自体组织皮瓣可做为更适合的乳房重建方式。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一、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原理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将背阔肌和腋下组织移植至乳腺癌术后的缺损区域,进行重建修复的手术技朋。
手术原理是通过取下患者背阔肌和腋下皮肤组织,将其转移到乳腺癌术后的缺损区域,重建患者的胸部形态,并保留其自身的灵活性。
通过该手术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乳腺癌术后留下的缺损,并在术后重建患者的外貌和自信心。
1. 保留了患者的自体组织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通过取下患者自身的背阔肌和腋下皮肤组织来进行修复重建,因此能够有效地保留了患者的自体组织。
相比于其他乳腺癌术后重建方法,该技术避免了异体植入物的使用,降低了术后排斥和感染的风险,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持术后胸部的柔韧性和色泽。
2. 重建效果自然美观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背阔肌和腋下皮肤组织的位置和大小,使得重建后的胸部形态更加自然美观。
患者的乳腺癌术后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术后外观符合患者的身体比例,使得患者在外观上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接受。
3. 术后生活质量提高通过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修复重建,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术后乳腺癌缺损得到了有效地修复,患者的胸部形态和功能恢复良好,减轻了患者心理上的负担,提升了其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适用于乳腺癌术后需要进行重建修复的患者,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
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术后的缺损,重塑患者的胸部形态,并且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术后护理是影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术后护理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休息和锻炼,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受到外界的污染和摩擦,及时发现并处理伤口异常。
同时患者还需要遵守医生的饮食和用药建议,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恢复治疗。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要方法之一。
传统的乳腺癌手术常常会带来一系列的美观和功能上的问题,例如术后乳房形态不佳、形态不对称以及肩背部功能障碍等。
术后的修复和重建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角色的恢复至关重要。
一、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以背阔肌和带蒂皮瓣为材料,通过转移重建术后乳房的手术方法。
其原理是将背阔肌和带蒂皮瓣从背部切取,转移到乳房部位进行重建。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不仅可以保留乳房的外形和感觉,还可以减少周围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
该手术的操作步骤一般包括:首先在背部切取背阔肌和带蒂皮瓣组织,然后将其转移到乳房重建区域,通过微血管吻合术将血管连接,使其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最后进行外形修复和伤口缝合等。
1. 外形效果优秀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术后乳房重建中能够保持乳房的天然外形,避免了传统的乳房假体植入术导致的形态不自然、硬化等问题,使乳房在外观上更加自然、柔软。
其修复效果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调整,使重建后的乳房更加贴合患者的身体,增强了整体的美观效果。
2. 乳房感觉恢复较好由于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能够保留乳房的原有神经结构,术后的乳房感觉恢复相对较好。
相比于其他手术方式,此种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乳头乳晕神经,使其术后对乳房的触觉、温度等感觉恢复较快,可以降低患者对于乳房的不适感,提高了乳房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3. 肩胛背部功能保留良好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通过切取背阔肌和带蒂皮瓣来进行乳房重建,相比于其他手术方式,该手术的肌肉损伤和功能障碍较小。
患者在术后通常能够较快地恢复肩胛背部的功能,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生活质量。
4. 并发症发生率低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后的感染、出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相对较少,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背阔肌皮瓣作为显微外科应用最为广泛的移植供区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伴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背阔肌皮瓣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1],此后越来越多的显微外科医生开始关注背阔肌皮瓣,并应用该皮瓣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1、背阔肌岛状瓣1.1 解剖学研究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期,背阔肌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它是一个扁平的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其内侧和下半部分由胸内和脊柱旁血管供血,由胸神经支配。
1.2 临床应用D’Este[2]在1912年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一例乳腺癌切除术后胸壁缺损,手术获得成功,之后相继有许多报道用类似的背阔肌岛状瓣来覆盖胸壁缺损[3]。
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由Schottstaedt(1955)和Hovnanian(1956)首先提出[4],Schottstaedt[5]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肩部及上臂软组织缺损,Bostwick[6]应用以肋间后动脉为蒂的背阔肌逆行岛装瓣修复脊柱区软组织缺损,并用此关闭脊髓膜膨出症术后创面。
1.3 优缺点因当时背阔肌的血管神经束走行、分布等尚未完全明确,故带蒂的岛状瓣的应用局限于修复临近部位的创面。
2、游离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背阔肌的大体解剖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大量报道。
2.1 解部学研究背阔肌属于V型肌肉,它的血供类型是由占主导地位的胸背血管和次级节段性血管肋间后血管共同支配[7]。
Gordon[8]等报道了胸背动脉的走行:从肩胛下动脉分出后,在距离肩胛下界约4cm和背阔肌外缘内侧约2.6cm处进入背阔肌深面,94%的胸背动脉于此处分为两支:内侧支(水平支)和外侧支(垂直支),其主干平均长度为8.7cm(6.0~11.5cm)。
内侧支(血管外径约为1.1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3.5cm处走行,外侧支(血管外径为1.0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2cm处走行;两支均始终位于背阔肌深面。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目前乳腺癌术后重建手术中一种常见的修复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乳腺癌患者重建乳房形态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的心理压力。
本文将对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一、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原理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复杂的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患者背部的背阔肌和皮瓣来进行乳房的重建。
手术过程中,医生将取下患者的部分背阔肌和皮瓣,然后将其植入乳房区域进行修复和重建,这样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乳房形态和功能,实现整体和谐的外观效果。
1. 保留患者自身组织: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可以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组织和血管,减少异物植入,降低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2. 重建效果好:背阔肌组织富含肌肉和脂肪,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乳房的丰满度和弹性,外观效果自然真实。
3. 术后康复快:由于背阔肌带蒂皮瓣是使用患者自身的组织进行重建,术后的康复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1.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乳腺癌术后的乳房缺损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患者常常面临着外貌的改变和身体的不适感,对此心理压力也很大。
而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可以帮助患者重建乳房形态,恢复乳房的丰满度和弹性,使得患者能够恢复自信,提高生活质量。
2. 改善术后外观效果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要,精确地进行乳房重建,从而实现外观效果的个性化和自然化,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 减少术后并发症4. 提高乳腺癌术后的整体疗效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乳房的重建,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形态,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整体疗效,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重建乳房形态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