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23
解剖背部相关肌肉(含内肌)背部肌肉组织排列成连续的几层,其中只有深层的肌肉才是真正的背部肌。
这些真正的背部肌肉可通过它们的位置和脊神经后(背侧)支的分支对其支配进行区分。
颈部以下的肌肉位于胸腰筋膜后层的深部。
在腰部,胸腰筋膜各层的轮廓较清楚的部位,它们则占据筋膜的后、中两层之间。
其中最浅的肌肉走行于上肢和中轴骨之间,也称为“移入”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该层下方有后锯肌群(上、下锯肌),它们的发育情况不一,但通常都很薄,所有的外部肌都由前(腹侧)支支配。
内肌也有深、浅层之分。
浅层包括颈和上胸的夹肌及整个躯干的竖脊肌群。
深层包括脊横肌群,该肌群本身又可分为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和枕骨下肌。
最深层是棘间肌和横突间肌。
1背部整体浅中层观斜方肌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C7~T12棘突止点: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冈功能:上抬、后缩、旋转肩胛;下部纤维降肩胛神经支配:副神经背阔肌:是一块大的、扁的、三角形肌肉,位于腰部和胸下部。
背阔肌和大圆肌一起形成腋后壁。
当臂对抗阻力内收时,壁被加强,整个背阔肌下外侧缘能追踪至髂嵴的附着点。
背阔肌的下外侧缘通常在腰三角与腹外斜肌后缘分开,该小三角的基部是髂嵴,它的底面是腹内斜肌。
起点:T7~L5棘突,胸腰筋膜,髂嵴,最下三肋止点:肱骨结节间沟神经支配:胸背神经作用:后伸、外展、内旋肱骨。
参与呼吸。
肩胛提肌附着点:起点:C1~C4横突后结节止点:肩胛上角到脊柱内侧缘功能:提肩胛,内、下旋关节盂神经支配:C3.C4腹支和肩胛背神经小菱形肌:附着点:起点:项韧带,C7和T1椎体止点:肩胛冈下部肩胛骨内侧缘功能:固定肩胛骨,后移、旋转肩胛骨使关节盂下降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大菱形肌附着点起点:T2~T5棘突止点:肩胛冈上部肩胛骨内侧缘功能:固定肩胛骨,后移、旋转肩胛骨使关节盂下降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上后锯肌附着点:起点:项韧带,C7~T3棘突止点:2~4肋上表面功能:升肋神经支配:上部胸神腹支下后锯肌附着点:起点:T11~L2棘突止点:9~12肋下面功能:降肋神经支配:下部胸神经腹支2内肌浅层包括颈和上胸的夹肌及整个躯干的竖脊肌群。
背阔肌起点:下七个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定点肱骨小结节向下2至3厘米),在肩胛下角也有附着。
支配神经:发自臂丛的胸背神经来自颈六至颈八神经根前支。
肌肉功能:1下固定使肩关节内旋,后伸和内收,使肩胛骨下回旋,向下移位。
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向同侧,双侧收缩伸展脊柱。
2上固定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使同侧骨盆上提,骨盆点头,并且提肋助吸气。
3附着于肩胛骨下角。
防止肩胛下角上翘,与胸小肌是对抗的。
相关临床表现:同侧骨盆的抬高与点头,肩关节的内旋后伸及内收,肩胛骨的下回旋,脊柱屈向一侧。
背阔肌短缩引起的疾病:1、圆肩2、同侧肩的下降。
3同侧骨盆的抬高引起下肢被动的拉长。
视频动作4同侧骨盆的点头引起腰屈加大。
5脊柱向对侧移位等。
引起短缩的病因:1、神经性常见于脑中风病人,背阔肌,大圆肌和胸大肌的短缩,引起肩关节的内收,外展障碍。
治疗针刀松解加撕布效应,同时做神经触及。
背阔肌的无力会出现肩关节内旋肌募集顺序的错误。
背阔肌无力做牵引向上的动作不能完成。
背阔肌的长度测试,病人仰卧位,双上肢前屈,若双上肢能够轻松平贴住床面说明背阔肌的长度正常或无力。
若双上肢不能平贴床面说明它是短缩的,会发现腰椎离开床面,腰椎屈度增大。
做直腿弯腰时也会出现腰部是平板腰或双上肢不能够接触地面。
若此时做双上肢后背于腰部,是做了肩关节的内旋后伸,放松了背阔肌,这时他弯腰腰椎屈度加大,说明背阔肌很可能是短缩的。
根据肌肉解剖背阔肌的下端与胸腰筋膜相延续,若背阔肌出现短缩,就会引起胸腰筋膜出现问题。
根据肌筋膜原理背阔肌,根据肌筋膜原理背阔肌属于臂前浅线,包括背阔肌→胸大肌→大小结节间沟→内外侧肌间隔→肱骨内上髁→腕屈肌群→手指掌侧面。
后功能链:一侧背阔肌→胸腰筋膜→骶骨及筋膜→对侧臀大肌→股外侧肌→胫骨粗隆。
臂前浅线,包括背阔肌,胸大肌,大小结节间沟,内外侧肌间隔,肱骨内上髁,腕屈肌群,整个手掌心。
同时也属于后功能线的一部分,一侧背阔肌,对侧臀大肌,对侧股外侧肌,缝匠肌。
背阔肌的功能
背阔肌,又称为背阔头肌、背阔面肌,是人体肌肉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肌肉。
它位于人体背部,从肩膀到腰部,并且能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姿势以及移动。
背阔肌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
1、能帮助人做出正确的移动。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需要移动时,背阔肌会充当支撑肌肉的作用,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姿态,从而使背部的肌肉可以更顺利地完成移动的动作。
2、可以缓冲骨骼的受力,保护骨骼。
骨骼在肌肉收缩的同时,会受到肌肉的拉力,而背阔肌之所以具有缓冲受力的作用,就是因为它可以把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转化为抗力,从而缓解骨骼受力的压力,减少骨骼受到的损伤。
3、保护脊柱的安全。
当我们使用不当的姿势劳作时,背阔肌会发挥它的作用,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姿势,从而保护脊椎的安全。
因此,健身运动中拉伸背部肌肉时,一定要认真负责,以免造成身体不适或损伤。
此外,背阔肌也能够缓解背部和肩部酸痛,增强背部脊柱支撑力,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脊柱引起,还能增强腰部支持能力,有助于减轻腰部负担,改善腰部不适的情况,同时也能帮助人体保持腰椎的正确姿态,以抵御外界的压力。
因此,背阔肌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劳逸结合的生活习惯,平时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加强背肌的锻炼,以增强背肌的力量,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科学饮食,维持均衡的膳食,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同时增加背部肌肉的力量,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供良好的帮助。
背阔肌作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曾凡表;叶秉坤;罗兆明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1993(11)4
【摘要】在25例成人尸体上,对左侧背阔肌的形态、血管、神经进行了观测。
对以背阔肌作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有关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
我们设计了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的背阔肌瓣,该瓣长37.44±3.2cm,肌瓣的心脏部面积约为
(26.0+2.4)×12.0÷2cm^2。
胸壁开窗背阔肌进入胸腔部位,选择在左侧腋中线至腋前线之间的第3肋骨,更有利于心肌成形术。
【总页数】3页(P253-255)
【关键词】背阔肌;心肌成形术
【作者】曾凡表;叶秉坤;罗兆明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74
【相关文献】
1.带神经蒂前锯肌转位心肌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J], 何国栋;姜苏明
2.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远期结果 [J], 林昌锦;王天佑
3.在首次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白介素-10和首次血管成形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内源性白介素-10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 [J], Dominguez-
Rodriguez A.;Abreu-Gonzalez P.;De La Rosa A.;高登峰
4.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转位心肌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J], 何国栋;徐达传;钟世镇;汪曾炜
5.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的应用解剖 [J], 胡骥琼;陈志林;王道明;吕大伦;姚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擘两分星,详尽解析背阔肌的前世今生——背阔肌损伤的针刀诊疗思路上在刚刚落幕的仲圣平台2018年首期的针刀精品讲座中,高雨老师首次讲述了背阔肌损伤的诊疗思路。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背阔肌的前世今生。
(背阔肌基础解剖图示请参照肌肉解剖图示三)背阔肌是人体面积最大的肌群,也是除了斜方肌以外最浅层的后背肌群。
就是因为它的这一特性才导致它的损伤几率特别高,也因为它的附着点太多,通过的部位特别多,肌纤维的走向不一,就造成了它的损伤的发散性,症状的多样性,又因为它的协同肌多,也出现了对其导致病变的混乱性。
造成力线失衡的复杂性。
但是,就这样重要的一块肌肉,损伤的几率又这么高,在多数的资料书上及其它的指导材料中很难寻找到对它的详细描述及其病变后的治疗方法。
下面就针对于这样的一块肌肉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解剖:背阔肌在其下部附着点较复杂,下六胸椎的棘突及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连接,一直到骶骨面的棘突。
在腰骶部与竖脊肌的肌腱相融合,共同附着于髂骨的近脊柱缘到髂嵴的最高点的背面。
有时还会越过最高点向外延伸。
此时的肌纤维就分出了水平走向及斜行走向。
下部的肌纤维斜向外上方,通过胸廓的肋骨面向外上延伸。
在延伸的过程中到达腋中线为止的最下面的四个肋骨面上,又部分肌纤维附着于肋骨面上,垂直向上行走,到达肩胛骨下角的时候与从胸椎棘突水平走向的背阔肌纤维和大圆肌纤维,还有附着于腋中线肋骨面上的前锯肌纤维融合在一起。
共同沿肩胛骨外侧缘向上行走,通过腋窝下,绕到肱骨干的前缘,附着于肱骨结节间沟的底平面,与大圆肌的肌腱融合在一起。
而它们附着处的背面就是胸大肌,胸大肌从背阔肌和大圆肌的上面通过,附着于结节间沟的外缘的肱骨嵴处。
而背阔肌和大圆肌则位于结节间沟内。
这就给触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此处寻找痛点无法判断导致是那一条肌肉的损伤。
背阔肌在大圆肌的外上方部位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走到大圆肌的上方附着于肱骨结节间沟的上方,而大圆肌却来在了它的下方。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背阔肌皮瓣作为显微外科应用最为广泛的移植供区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伴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背阔肌皮瓣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1],此后越来越多的显微外科医生开始关注背阔肌皮瓣,并应用该皮瓣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1、背阔肌岛状瓣1.1 解剖学研究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期,背阔肌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它是一个扁平的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其内侧和下半部分由胸内和脊柱旁血管供血,由胸神经支配。
1.2 临床应用D’Este[2]在1912年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一例乳腺癌切除术后胸壁缺损,手术获得成功,之后相继有许多报道用类似的背阔肌岛状瓣来覆盖胸壁缺损[3]。
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由Schottstaedt(1955)和Hovnanian(1956)首先提出[4],Schottstaedt[5]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肩部及上臂软组织缺损,Bostwick[6]应用以肋间后动脉为蒂的背阔肌逆行岛装瓣修复脊柱区软组织缺损,并用此关闭脊髓膜膨出症术后创面。
1.3 优缺点因当时背阔肌的血管神经束走行、分布等尚未完全明确,故带蒂的岛状瓣的应用局限于修复临近部位的创面。
2、游离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背阔肌的大体解剖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大量报道。
2.1 解部学研究背阔肌属于V型肌肉,它的血供类型是由占主导地位的胸背血管和次级节段性血管肋间后血管共同支配[7]。
Gordon[8]等报道了胸背动脉的走行:从肩胛下动脉分出后,在距离肩胛下界约4cm和背阔肌外缘内侧约2.6cm处进入背阔肌深面,94%的胸背动脉于此处分为两支:内侧支(水平支)和外侧支(垂直支),其主干平均长度为8.7cm(6.0~11.5cm)。
内侧支(血管外径约为1.1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3.5cm处走行,外侧支(血管外径为1.0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2cm处走行;两支均始终位于背阔肌深面。
一、名词解释1、列氏四角:位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束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12肋。
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
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此处是经腹膜外入口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2、腋鞘: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臂丛进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
锁骨下臂丛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鞘内。
3、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
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前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
4、危险三角: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
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5、颈动脉鞘: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增厚而成,内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在鞘内有纵行的纤维分隔动脉和静脉,颈内静脉居外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居内侧,两者后方为迷走神经。
6、股环:股管的上口叫股环。
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
股环被一层腹膜外结缔组织所覆盖。
若腹腔内容物顶着腹膜,经股环、股管突出于隐静脉裂孔则形成股疝。
7、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届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成人)或动脉导管(胎儿)。
8、肝十二指肠韧带:为小网膜的右侧部分,由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构成,其右缘游离,内有进出肝门的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通过。
二、简答题1、在胸腔积液时,胸膜腔穿刺在什么部位?要经过哪些层次?如何确定该部位以及进针位置?答:(1)胸腔积液时,胸膜腔穿刺应根据雷剑伸进、血管再肋间隙的行径,在腋后线第7~9肋间隙靠近,但不宜紧贴肋骨上缘处进针,亦可选用腋中线第6~7肋间隙或腋钱线第5肋间隙,同时,进针部位不宜低于第9肋间隙,以免损伤膈及腹腔器官。
背阔肌的名词解释背阔肌是人体背部肌肉中最大的肌肉之一,也是胸部肌群和肩部肌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肩胛骨两侧,覆盖整个背部,起源于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横突,并插入肩胛骨的脊柱(脊柱突)和后缘上半的肩胛下角。
背阔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向内旋、内收和上拉,从而稳定上肢和参与肩关节的动作。
背阔肌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阔肌(上斜肌)、中阔肌(中斜肌)和下阔肌(下斜肌)。
上阔肌起源于颈椎的横突,中阔肌起源于胸椎的横突,下阔肌起源于腰椎的横突。
它们沿着肩胛骨的内侧边缘向外斜行,并在肩胛骨下角的脊柱附近汇合形成一个肌腱。
背阔肌的名称“Latissimus dorsi”来源于拉丁文,意为“宽阔的背部”。
这个名称准确地描述了背阔肌的形状,它覆盖了背部大部分的宽度,使得背部看起来宽阔有力。
背阔肌是制造V字型上身的关键肌肉,也是许多运动和姿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背阔肌的训练对于增强背部肌肉、改善体态和提高身体机能非常重要。
许多运动项目,如举重、击剑、游泳等,都需要背阔肌的力量和稳定性来支持动作的完成。
此外,背阔肌的训练也可以帮助改善上肢的力量和协调性,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和缓解肩部和背部的疼痛。
背阔肌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自重训练、哑铃、杠铃、器械等多种方式进行。
经典的训练动作包括引体向上、划船、下拉等。
这些动作可以有效地刺激背阔肌的收缩和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此外,伸展和放松背阔肌也是重要的,可以通过拉伸、瑜伽等方式进行。
适当的伸展可以缓解背部肌肉的紧张和僵硬,保持背部肌肉的柔韧性和健康。
在进行背阔肌的训练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技巧,避免过度使用颈部和腰部肌肉,以免引起不适和受伤。
此外,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重量,根据个人的能力和训练目标进行调整。
持续坚持背阔肌的训练,结合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可以逐渐获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背阔肌是人体背部肌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身体的力量、稳定性和姿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背阔肌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讲解背阔肌,作为人体背部一块重要的肌肉,其解剖结构和临床应用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背阔肌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和生理功能,还在临床治疗和整形美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背阔肌的解剖结构背阔肌是一块宽阔的扁肌,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
它起自下6 个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肌束向外上方集中,经腋窝后壁上部的固有筋膜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从形态上看,背阔肌呈三角形,上部较窄,下部较宽。
其肌纤维走向多样,使得背阔肌能够产生复杂的运动。
在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处,有丰富的肌腱组织,增强了肌肉与骨骼的连接强度。
背阔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这些血管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网,为肌肉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同时,背阔肌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胸背神经,该神经从腋神经发出后,支配背阔肌的收缩和舒张。
二、背阔肌的功能背阔肌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上肢伸展、内收和内旋的主要动力肌。
例如,当我们进行游泳、投掷等运动时,背阔肌的收缩能够带动上肢做出相应的动作。
其次,背阔肌还参与了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它与其他背部肌肉协同工作,帮助保持脊柱的稳定和正直。
此外,背阔肌在呼吸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当我们进行深呼吸时,背阔肌的收缩可以帮助扩大胸廓,增加胸腔的容积,从而吸入更多的空气。
三、背阔肌的临床应用进展1、肌肉移植和重建在整形外科和创伤修复领域,背阔肌常常被用于肌肉移植和重建手术。
由于背阔肌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良好的血管供应,它可以被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用于修复大面积的肌肉缺损或重建功能丧失的肌肉。
例如,对于乳房切除术后的乳房重建,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医生将背阔肌连同其表面的皮肤和脂肪一起转移到胸部,塑造出乳房的形状,同时恢复部分胸部的功能。
在肢体创伤修复中,如果上肢或下肢的肌肉严重受损,无法恢复功能,也可以采用背阔肌移植来重建肌肉功能。
带蒂背阔肌皮瓣在乳房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史京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红十字医院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发展及患者观念的转变,乳房重建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部分。
背阔肌因面积较大,且蒂部解剖变异较少,同时血供丰富可被改良成不同的皮瓣,因此被认为是良好的供瓣区。
在乳房重建中,背阔肌肌皮瓣的应用较广,不仅可以使用全背阔肌或联合假体进行乳房重建,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缺损范围选择合适的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缺损的修补。
相比单纯植入物重建,背阔肌皮瓣可获得更为良好的乳房形态且对术后放疗影响较小;相比下腹部皮瓣,背阔肌皮瓣瘢痕较短,术后恢复较快。
目前对于术后供区缝合方式的改进及辅助药物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血清肿的发生率;腔镜技术的应用也避免了切取背阔肌皮瓣遗留的供区瘢痕。
在临床应用中,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患者满意率高,术后审美效果良好,是乳房重建中一种较为优势的手术方法。
该研究总结了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对并发症的控制并对近年来的手术中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通信作者:史京萍(**************)原文参见:中国癌症杂志. 2017;27(8):613-619.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肿瘤【1】,乳腺癌外科治疗经历了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尝试和修正,其外科治疗模式已逐渐由“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向“最小有效治疗”转变【2】。
在治疗效果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患者开始逐渐关注术后乳房的美学形态。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的情绪波动,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术后生理、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3】。
目前临床最普遍使用的乳房重建的方法为植入物重建和自体组织重建或自体组织合并植入物重建。
自1977年Schneider报道使用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自体组织开始应用于乳房重建,迄今背阔肌皮瓣依旧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
本研究总结了背阔肌皮瓣目前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1 背阔肌皮瓣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1.1 解剖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腋部,大部分腱膜起于第7~12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中嵴和棘上韧带以及髂嵴的后1/3,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下角和下3~4肋骨外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