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纳米给药与胃肠道纳米给药的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50
口腔、鼻腔与直肠给药新剂型粘膜存在于人体各腔道内。
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制剂都是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但是,对于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有刺激性和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如肽类药物、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和一些抗生素不宜口服给药,过去这些药物一船采用注射给药,长期用药给患者造成痛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药物经粘膜吸收可以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同时,粘膜给药方法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因此,粘膜给药新剂型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粘膜给药新剂型主要包括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阴道给药等。
口腔、鼻腔与直肠给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是筛选适当基质,研制粘膜粘附剂。
筛选渗透促进剂和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这些部位的吸收。
利用粘膜粘附剂,粘附于用药部位,加强药物与粘膜接触的紧密性和持续性,控制药物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因而有利于药物吸收。
第一节口腔给药新剂型1847年,Sobrero等首先报道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1879年,Murrdl用硝酸甘油滴剂舌下给药缓解心绞痛,一个多世纪以来.硝酸甘油舌下给药成功的临床应用,激发人们研究口腔给药新剂型。
与其他粘膜给药途径比较,口腔给药具有以下优点:1、口腔给药方便,易用,易去掉。
2、由于口服给药常用,所以,口腔给药易被病人接受。
3、口腔耐受外界影响能力比较强,可以推断当口腔粘膜受到小面积的可逆性刺激或破坏后,可以较好地恢复。
口腔给药新剂型一般采用口腔贴膜剂和口腔贴片剂。
口腔贴膜剂是把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含生物粘附性膜材料的溶液中,制成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薄膜状柔软固体,口腔贴膜剂通常较薄见图11—1(a)。
口腔贴片剂是把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具生物粘附性的辅料中,形成粘贴层,外表层由惰性材料制成,防止唾液对含药层的溶解见图11—1(b)。
一、口腔粘膜的生理特点和吸收过程(一)口腔粘膜的生理解剖特点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由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组成,覆盖于口腔内的粘膜统称为口腔粘膜。
双腔鼻肠管每个腔用途双腔鼻肠管是一种医疗器械,由一个管体和两个腔室组成。
每个腔室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功能。
以下将详细介绍双腔鼻肠管的每个腔室的用途。
1.鼻腔腔室:鼻腔腔室是双腔鼻肠管的一个腔室,其主要用途是通过鼻腔将管体插入到肠道中。
鼻腔腔室具有以下功能:-通气:鼻腔腔室允许空气进入鼻腔,以确保患者的呼吸正常。
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鼻肠管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通过鼻腔腔室进行正常的呼吸。
-插入:鼻腔腔室通过鼻腔将管体插入患者的肠道。
这是通过将管体的一端插入到鼻孔中,然后沿着鼻腔进入咽喉并最终到达食管和胃。
-过敏防护:鼻腔腔室内部有一层特殊的材料,可以防止患者对鼻腔内的异物产生过敏反应。
这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安全非常重要。
2.肠腔腔室:肠腔腔室是双腔鼻肠管的另一个腔室,其主要用途是将食物和药物送入患者的肠道。
肠腔腔室具有以下功能:-进食:肠腔腔室内部有一个开口,可以让食物顺利进入肠道。
这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口腔正常进食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鼻腔腔室将食物送入肠道,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药物给药:肠腔腔室还可以通过给药器具将药物送入患者的肠道。
这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来说非常方便。
通过鼻腔腔室给药可以确保药物在肠道中被充分吸收,并发挥最好的疗效。
-排气:肠腔腔室内部有一个排气孔,可以释放患者的胃肠道气体。
这对于减轻患者腹胀和不适的症状非常重要。
-引流:肠腔腔室还可以通过引流管引流患者的胃液、胆汁等体液。
这对于需要胃液或其他体液引流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减轻相关症状并促进患者康复。
双腔鼻肠管的每个腔室都有特定的用途和功能。
通过合理使用每个腔室,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使用双腔鼻肠管之前,患者和医生应该仔细了解和研究每个腔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是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内,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药物溶解、推送或释放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释放和提高药效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一、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特点1. 优异的载药性能: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标组织的特点设计纳米颗粒的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高效载药。
2.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避免药物在消化道被降解和代谢的过程,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靶向传递:通过合理设计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受体或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少对非靶向组织或器官的毒副作用。
4. 增强药效: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强药效。
此外,纳米颗粒给药还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次数,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二、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1. 简单溶剂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在溶剂中,加入反溶剂使体系溶剂浓度突然下降,药物在载体中形成纳米颗粒。
2. 超临界流体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或氨气等流体作为载体,将药物通过相溶、蒸发、喷雾等方法制备成纳米颗粒。
3. 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在电极表面或电解液中控制性地析出纳米颗粒,并在载体上封装药物。
4. 能量湿法:以高速剪断、高压超声、激光等能量作为驱动力,使药物和载体均匀混合,并在湿法条件下制备纳米颗粒。
5. 自组装法:利用药物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自组装方法有微乳液法、共价交联法、胶束法等。
三、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通过靶向传递药物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快速吸收的急救药品鼻腔给药的优势一、药品鼻腔给药的优势急救药品鼻腔给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药物给药方式,其具有许多优势。
下面将从快速吸收、便捷使用、安全性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快速吸收与口服药物相比,急救药品鼻腔给药具有更快的吸收速度。
鼻腔内壁丰富的血管网络和较大的表面积,使药物能够更快地穿过黏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途径不受胃肠道的吸收速度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的影响,可以迅速发挥药物的疗效,适用于急救和紧急情况下的迅速救治。
2. 便捷使用鼻腔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具有更加便捷的使用方式。
急救药品可以以喷雾或滴剂的形式制成鼻腔喷雾剂或鼻腔滴剂,使用时只需将药液喷入或滴入鼻腔,即可完成给药过程。
相较于注射器等器械,鼻腔喷雾剂或滴剂更加方便携带,使用操作简便,不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即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3. 安全性药品鼻腔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口服药物在经过胃肠道吸收后,会经由肝脏代谢一部分药物,造成药物的损失,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鼻腔给药绕过胃肠道的代谢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了药物对肝脏的负担,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在紧急情况下,鼻腔给药可以避免组织受损、疼痛感等注射过程中常见的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应急治疗舒适度。
4. 适用范围药品鼻腔给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急救药物,包括镇痛剂、抗心绞痛药、镇静剂等。
例如,鼻腔吸入型镇痛剂可用于快速缓解急性疼痛,如骨折、创伤等紧急情况下;鼻腔滴剂型抗心绞痛药可以快速舒缓心绞痛症状;鼻腔给药的镇静剂则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镇静治疗等。
鼻腔给药的适用范围广泛,可以满足多种急救药品的需求。
二、结语急救药品鼻腔给药作为一种便捷、快速和安全的给药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其快速吸收、便捷使用、高安全性以及适用范围广泛,使其成为急救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创新,药品鼻腔给药将在急救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护航。
基于泊洛沙姆的温敏凝胶在局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作者:王晶邓丽菁曾韵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22期【摘要】温度敏感型的原位凝胶因其能根据温度变化进行相转变的特性而受到临床上的广泛关注,其在室温下为液体,在接近人体温度时能够快速形成凝胶,因此具有易于给药、缓释药物的特点。
近年来,温敏凝胶作为一种局部药物递送系统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而其中泊洛沙姆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基于泊洛沙姆制备的温敏凝胶占大多数。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泊洛沙姆的温敏凝胶在局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局部给药Application of Temperature-sensitive Gel Based on Poloxamer in Lo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WANG Jing, DENG Lijing, ZENG Y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22): -188[Abstract] Temperature-sensitive in situ gels have attracted wide clinical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undergo phase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emperature changes. It is a liqui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can quickly form a gel when it is close to human body temperature, so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administration and sustained release of drug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temperature-sensitive gels as a lo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among which temperature-sensitive gels based on Poloxamer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due to their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non-toxicit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mperature-sensitive gel based on Poloxamer in local drug delivery system.[Key words] Poloxamer Temperature-sensitive gel Local administration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harmacy, Xiamen Children's Hospital, Xiamen 361006,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22.041溫度敏感型凝胶即温敏凝胶,主要由亲水性多聚物组成,能够在特定的温度下发生相转变,由溶液转变为凝胶,从而实现药物局部、延长和控制释放的目的。
口腔、鼻腔与直肠给药新剂型口腔、鼻腔与直肠给药新剂型粘膜存在于人体各腔道内。
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制剂都是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但是,对于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有刺激性和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如肽类药物、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和一些抗生素不宜口服给药,过去这些药物一船采用注射给药,长期用药给患者造成痛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药物经粘膜吸收可以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同时,粘膜给药方法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因此,粘膜给药新剂型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粘膜给药新剂型主要包括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阴道给药等。
口腔、鼻腔与直肠给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是筛选适当基质,研制粘膜粘附剂。
筛选渗透促进剂和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这些部位的吸收。
利用粘膜粘附剂,粘附于用药部位,加强药物与粘膜接触的紧密性和持续性,控制药物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因而有利于药物吸收。
第一节口腔给药新剂型1847年,Sobrero等首先报道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1879年,Murrdl用硝酸甘油滴剂舌下给药缓解心绞痛,一个多世纪以来.硝酸甘油舌下给药成功的临床应用,激发人们研究口腔给药新剂型。
与其他粘膜给药途径比较,口腔给药具有以下优点:1、口腔给药方便,易用,易去掉。
2、由于口服给药常用,所以,口腔给药易被病人接受。
3、口腔耐受外界影响能力比较强,可以推断当口腔粘膜受到小面积的可逆性刺激或破坏后,可以较好地恢复。
口腔给药新剂型一般采用口腔贴膜剂和口腔贴片剂。
口腔贴膜剂是把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含生物粘附性膜材料的溶液中,制成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薄膜状柔软固体,口腔贴膜剂通常较薄见图11—1(a)。
口腔贴片剂是把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具生物粘附性的辅料中,形成粘贴层,外表层由惰性材料制成,防止唾液对含药层的溶解见图11—1(b)。
一、口腔粘膜的生理特点和吸收过程(一)口腔粘膜的生理解剖特点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由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组成,覆盖于口腔内的粘膜统称为口腔粘膜。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知识讲解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如何被引入到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方法。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行机制。
给药途径可以分为经口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方式。
经口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口腔直接给予患者,一般为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有明显的优点,如用药方便、易于控制剂量、患者易于接受等。
但是,药物在经过口腔后会被胃酸和胃肠道酶的作用分解,其中一部分可能无法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因此,经口给药会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药物的作用效果通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达到峰值。
与经口给药相比,肌肉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可以通过肌肉组织中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肌肉注射优势在于药物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因为肌肉组织中的血液循环较为丰富。
因此,肌肉注射通常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急救药物。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能够快速进入到血液循环中。
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是给药速度最快、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立即发挥药物作用的急性情况,如心肺复苏。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与肌肉注射类似,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相对较慢,但仍然比经口给药快。
该给药途径适用于慢性药物治疗或需要长时间释放的药物。
常见的例子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头孢菌素注射。
鼻腔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喷雾剂或滴剂喷入鼻腔中,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的优势在于药物能够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有些药物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到大脑组织。
鼻腔给药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例如止痛药和抗过敏药。
直肠给药是将药物通过肛门插入直肠,使药物能够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直肠给药通常用于患有肠胃道问题的患者,或者需要对肛门周围局部进行治疗的情况。
总之,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作用速度有着重要影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第一章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理因素、药物疗效之间的科学。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消除。
第二章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细胞膜)的现象。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易化扩散:又称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吸收:除血管给药外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阐述提高难溶性且亲脂性抗真菌药灰黄霉素经胃肠道的吸收。
答:口服灰黄霉素同时服用高脂肪食物可促进吸收,脂类食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而胆汁中胆酸离子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吸收;也可改变制剂工艺和处方,如处方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也可将其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2、从pH分配理论的观点,简述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的跨膜转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一规律去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答: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之为pH-分配假说。
无论是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当pK a值与pH相等时则解离型药物和未解离型药物各占50% ,当pH变动一个单位值时,未解离型与解离型比例随之变动10倍。
当酸性药物的pK a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占有较大比例,弱酸性药物溶出随pH增加而增加;而碱性药物pK 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其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小肠从上到下pH值逐渐减小,吸收量增加。
因此,弱碱性药物可制成肠溶衣。
3、如何从剂型因素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答: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一般认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吸入、外用(如涂抹、贴敷等)以及直肠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
当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后,会经历一系列的过程。
首先,药物需要在胃肠道中溶解,然后通过胃肠道黏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
此外,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会受到胃肠道蠕动、食物、pH 值等因素的影响。
静脉注射则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系统,这种给药途径能够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产生快速而强烈的药效。
但静脉注射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并且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静脉炎等。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中,药物通过肌肉中的毛细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相比于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作用速度稍慢,但相对较为安全,且操作较为简便。
皮下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药物通过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常用于胰岛素等药物的给药。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能够迅速发挥药效,同时减少全身的不良反应。
然而,吸入给药的效果可能会受到患者吸入技巧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外用给药适用于局部疾病的治疗,如皮肤炎症、创伤等。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局部组织发挥作用,但外用给药的药物吸收量通常相对较少。
直肠给药则是将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注射的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以某种药物为例,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组,分别采用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给药途径,并观察和记录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鼻腔给药制剂中的鼻腔黏膜渗透性研究鼻腔给药是一种通过鼻腔黏膜途径给药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制剂传递和疫苗接种等领域。
在鼻腔给药制剂的研发过程中,对鼻腔黏膜渗透性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引言:鼻腔给药是一种非侵asive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如便于患者使用、快速吸收、避免首过效应等。
同时,鼻腔黏膜是一种高度血供的组织,因此可以提供快速和高效的药物传递。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鼻腔给药,了解鼻腔黏膜渗透性的相关因素是必要的。
一、鼻腔黏膜的结构和特点鼻腔黏膜是由上皮和腺体组成的,上皮细胞之间存在间质和基底膜。
鼻腔黏膜的特点包括较大的表面积、高度血供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这些特点使得鼻腔黏膜成为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
二、影响鼻腔黏膜渗透性的因素1.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分子量、脂溶性和离子化程度等,会影响其在鼻腔黏膜上的渗透性。
较小的分子量和较高的脂溶性通常会促进渗透。
2. 药物的pH值:鼻腔黏膜对酸碱度敏感,药物的pH值会影响其渗透性。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pH调节技术来提高其渗透性。
3. 黏膜屏障:鼻腔黏膜上的黏液层和上皮细胞层也是影响渗透性的重要因素。
黏液层的黏度和黏液蛋白的含量都会对药物的渗透性产生影响。
4. 细胞间隙的开放度:鼻腔黏膜上的细胞间隙的开放程度会影响药物的渗透性。
一些较大分子量的药物可能需要通过开放细胞间隙的方法来提高其渗透性。
三、提高鼻腔黏膜渗透性的方法1. 渗透增强剂:一些渗透增强剂可以提高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渗透性,如辣椒素、环境温和表面活性剂等。
这些增强剂可以通过改变上皮细胞的脂质结构、增加细胞间隙的开放度等机制来提高渗透性。
2. 纳米载体技术: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渗透性。
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粒径和表面性质来实现药物的高效吸收。
3. 酶水解抑制剂:一些药物在鼻腔黏膜上容易被酶水解,降低吸收效果。
使用酶水解抑制剂可以延缓药物的水解速度,提高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停留时间,增加吸收量。
药物制剂中的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研究鼻腔给药是一种相对新颖且有效的给药途径,其通过鼻腔黏膜的吸收实现药物有效成分的迅速传递到血液中,具有明显的生物利用度优势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对于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鼻腔解剖及生理特点鼻腔是连接外界和呼吸道的通道,其黏膜中富含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
与皮肤相比,鼻腔黏膜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高度血供,并且缺乏角化层的障碍。
这些特点使得鼻腔黏膜对于药物吸收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吸收性能。
二、鼻腔给药制剂的分类鼻腔给药制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喷雾剂、滴剂、凝胶、乳剂和纳米颗粒等。
这些制剂在给药时可以通过鼻腔直接喷雾、滴入或涂抹等方式,以达到快速吸收和快速发挥药物的作用。
三、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研究方法研究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模拟鼻腔环境,使用离体鼻腔黏膜来研究药物的渗透性能;而体内实验则是通过动物模型或人体实验研究药物在鼻腔给药后的吸收情况。
四、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影响因素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研究表明,多种因素会对鼻腔给药的吸收产生影响,包括药物的特性、组织特性、剂型特性等。
药物的溶解度、分子大小和极性等特性会影响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渗透性能;而鼻腔黏膜的通透性、黏附性和清除能力等组织特性也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一定影响。
五、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鼻腔给药制剂吸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通过分析药物在鼻腔黏膜上的渗透动力学过程,可以揭示药物吸收的速率和机制;通过研究鼻腔给药剂型的改良和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效果。
六、鼻腔给药制剂的应用前景鼻腔给药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途径,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快速吸收、避开首过消除和便于控制剂量等。
因此,鼻腔给药制剂在治疗药物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鼻腔给药制剂已经在治疗头痛、鼻炎、过敏等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两种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在山区鼻饲患者中的效果比较肠内营养支持是指将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直接输送到肠道,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在山区鼻饲患者中,常常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目前常用的两种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包括鼻饲和PEG(经皮胃造口)。
鼻饲是通过鼻腔插入一根细软导管,将营养物质通过鼻饲管输送到患者的胃肠道。
PEG则是通过手术在腹壁上建立人工造口,将导管插入胃内进行喂养。
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将对其效果进行比较。
第一,使用鼻饲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进行手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术后痛苦。
鼻饲导管的插入也相对较为简单,只需插入鼻腔即可,不需要导管穿过腹壁,减少了感染的风险。
鼻饲导管可以远离胃部和腹壁,减少了插管后的不适感。
第二,PEG的优点在于可以长期应用,常用于需要长期或永久饲养支持的患者。
由于胃和腹壁的直接连接,PEG具有较好的导管稳定性,可以长时间持续喂养,避免反复插拔鼻饲导管带来的不适。
这两种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使用鼻饲时,由于导管经过喉部和食管,可能会刺激和损伤上呼吸道。
导管插入鼻腔后,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如流鼻涕、咳嗽和咽痛等。
由于鼻饲导管离胃和腹壁较远,胃液反流和胃肠道感染的风险较高。
而Peg造口需要进行手术,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风险。
术后存在创伤和感染的风险,术后恢复较慢。
PEG进食也有可能引起胃腹胀气的不适症状。
对于山区鼻饲患者的营养支持来说,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鼻饲操作简单,适合短期应用,且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和术后痛苦;PEG则适合长期应用,具有较好的导管稳定性。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饮食需求和副作用风险来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清洁和消毒,定期更换导管,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药物治疗中的给药途径选择策略研究药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的应用来治疗疾病,其中给药途径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本文将就药物治疗中的给药途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及常用途径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细胞的生理机能:給药途径应与药物在体内作用部位接近,以确保药物可以充分发挥作用;2. 肠道吸收能力:口服给药是一种常用的途径,因为肠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强,同时口服给药也方便患者使用;3. 肝脏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一些药物需要在肝脏进行代谢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4. 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也会影响给药途径的选择,例如,蛋白质药物往往不能通过肠道吸收,只能通过注射给药途径。
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1.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经肠道吸收后即可发挥治疗作用的情况;2.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适用于药物需要快速进入循环系统的情况;3. 非注射给药:包括经皮给药、黏膜给药和呼吸道给药等,适用于局部治疗或者药物需要穿过皮肤或黏膜屏障的情况;4. 胃肠道给药:包括胃管给药和直肠给药,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受损或者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5. 鼻腔给药:通过鼻腔给药可以直接把药物送达到脑部或其他部位,适用于局部治疗或者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的情况。
二、给药途径选择的因素分析在实际给药途径的选择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药物的特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低生物利用度以及对胃酸和胃肠道酶的稳定性等因素会影响给药途径的选择;2. 患者的情况: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能状况以及口服能力等都需要考虑在内,以便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3. 给药的目的:治疗性给药的目的会影响给药途径的选择,例如,如果需要进行局部治疗,则应选择局部给药途径;4. 给药速度:一些情况下,需要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这时需要选择注射给药途径;5. 安全性考虑:有些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需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给予,这时需要选择注射给药途径。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余婷药学一班 2010071118【摘要】鼻腔给药由来已久,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发展,其不仅可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而且可通过鼻腔给药发挥全身作用。
鼻腔给药因能避免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等特点,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了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
而且研究发现,通过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鼻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
但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药物的经鼻吸收量很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本文就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进行探讨,介绍鼻粘膜给药的一些新剂型。
【关键词】鼻粘膜给药;鼻腔生理;脂质体;吸收促进剂鼻粘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不仅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也是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
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吸收式药物透过鼻粘膜向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与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以及药物本身的剂型因素和理化性质等有关。
目前已有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的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胰岛素鼻用制剂[1]。
一、鼻腔的生理结构及给药特点1.鼻腔的解剖生理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
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左右部分。
鼻腔从鼻前庭开始到鼻咽管,长度为12-14cm。
鼻腔中有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其表面积为150-200cm2。
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气流一旦进入即受到阻挡而改变方向。
外界伴随空气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难以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2]。
鼻腔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①鼻前庭区,位于鼻孔的开口处,表面覆盖复层的鳞状上皮,其上生长的鼻毛可以阻挡来自气流中的大颗粒;②呼吸区,表面覆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鼻腔的后三分之二部位;③嗅觉区,位于鼻腔的最上部。
其中嗅觉区大约10cm2,是将药物经鼻传递至脑部的主要部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