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病案探讨其证治特色及学术思想_史锁芳
- 格式:pdf
- 大小:203.34 KB
- 文档页数:4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三:治痰三要法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中医智库”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痰病治法国医大师周仲英1 治痰三要法一要化痰祛痰。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痰祛则致病无源。
二要理气。
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
•痰是津液不归正化,停聚而成,痰之病与气滞密切相关,所谓“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顺于气则安,逆于气则重”。
周老强调,在理气的同时,不可偏废治痰,应根据痰与气孰轻孰重,审其因果,分其微甚,予以施治。
三要治火。
•痰之形成多因气机失畅所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火,气之与火本属一源。
若气实火盛,则势必煎熬人体阴液,灼津为痰;若气虚火衰,不能布散津液,津不周流亦可凝而为痰。
周老认为,痰病属气火偏盛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者又当温补。
在气火偏盛偏衰的主次关系上,一般以火盛多见。
无论是因痰生热或是因热而生痰,治疗均应清化,用药时要避免过于温燥,以免助火生痰。
同时还应根据邪正虚实分别处理,实火致痰者当苦寒泻火;阴虚燥热致痰者应予甘寒清热。
火降则痰自平。
中医中药2 标本分治法由于痰之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所以周仲英周老认为致痰之本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且由于脾之运化失常而在痰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故治痰重视肺脾肾三脏的调理,尤重治脾。
一般而言,肺脾分虚实,肾脏辨水火。
实证在肺者为风寒或燥热外干,肺气郁滞,气不布津。
在脾者为湿积生痰,当随其所因而祛之。
虚证在肺者为肺虚气不化津,当补肺益气养阴。
在脾者,为中阳失运,痰浊内生,当补脾以杜痰源。
在肾者,阳虚则火不制水,水泛为痰; 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当补肾以导其归藏,元气强则痰自不生。
痰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情况下病为本,痰为标,这时应积极治疗致痰之病,病去则痰自消。
当病理产物痰形成之后,又能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此时痰为本,病为标,此时又要治痰之根本,痰祛则病自除。
史锁芳运用大剂量黄芪治疗慢阻肺验案2则
曹治山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4(46)1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科反复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多
发病,属中医喘证、肺胀范畴。
患者往往羸弱多病,虚实夹杂,动辄喘甚。
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和金陵医派传人李石青主任医师,临证、科研、教学近三十载,学验俱丰。
多年来,史锁芳教授潜心研究中医药在慢阻肺治疗中
的优势,发现大剂量黄芪(60~300g)在本病中有较好的疗效。
为探索其证治规律,笔者特选取史教授2则典型案例加以阐述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曹治山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905
【相关文献】
1.史锁芳教授运用大剂量附子治疗寒性哮喘的经验
2.史锁芳教授运用大剂量黄芪临床经验
3.史锁芳教授应用大剂量甘草治疗支气管哮喘探讨经验
4.史锁芳应用“开
泄法”治疗内伤杂病验案举隅5.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久咳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高尚社【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16【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周仲瑛;验案;高血压【作者】高尚社【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正文语种】中文按语:为了弘扬国医大师名医文化,学习国医大师高尚医德,传承国医大师临床技艺,特设此栏目。
请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稿之模板撰写论文。
凡此类论文,均将列入“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中统一管理,欢迎来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熟谙中医四大经典,理论功底深厚。
深研中医四诊八纲,诊疗技术精湛。
技冠江南,名震华夏,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方面验识俱丰,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匠心独运,疗效卓著。
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对周仲瑛教授治疗本病验案赏析,冀以弘扬周老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录仁术。
对于本病的病因,李彦知[1]等认为,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研究提示,高血压病与遗传,食盐摄入过高,长期精神紧张、肥胖、吸烟和饮酒及某些营养成分缺乏等有关。
卢焯明[2]等认为高血压病是七情过激,内伤虚损,饮食失节、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妇女冲任失调等,导致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失调,清窍失于濡养,产生头晕、头痛、项背强急、手足麻木、口眼歪斜、面红目赤、记忆力下降等。
曹晓岚[3]认为肝藏血,以气为用,其脉连目赤,与督脉会于巅。
肝病而眩晕者临证颇多,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气不疏,肝火上扰,肝风内动,风阳上僭是肝病作眩之常见病机。
又胆附于肝,胆气升发,十一脏随之而调和,胆气不舒,则肝气失和。
故本病病位在肝胆。
张兰凤[4]将其病因归结为肝火上炎、痰湿内阻、瘀血内阻、阴虚阳亢、肾精不足、气血两虚、冲任失调等七种。
玉林玉[5]认为其病位与肝、肾、心三脏相关,以肝肾为主,证属阴虚阳亢,本虚标实。
试析周仲瑛教授辨治少阳病发热的学术理念
董筠;沈洪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2(031)017
【摘要】周仲瑛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临证常遇反复发热、多方求治无效的患者,周老能熔伤寒温病为一炉,用伤寒六经辨证参合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随证加减,而起沉疴。
笔者跟师周老,临证侍诊,体会周老从少阳病人手辨治发热,机圆法活,疗效显著。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董筠;沈洪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100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1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周仲瑛教授辨治发热1例
2.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解读
3.周仲瑛教授运用抗癌解毒法辨治胆囊癌的学术思想浅探
4.周仲瑛教授辨治新发肺系疫病学术思想探讨
5.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分析经周老收治的4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将证型、症状、证素、体征及药物等临床数据规范性处理,以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周老的慢性肝病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并分析湿热瘀毒证与其他证型间的相关性。
结果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脾虚、肾虚、肝郁等主要证素间关系密切,湿热瘀毒证是肝病常见的临床基础证型,其次是伴随肝脾不调证和肝肾阴虚证。
结论以清化瘀毒法为基础,兼顾肝脾调养和肝肾滋养法是周老诊治慢性肝病的主要经验方法。
关键词:周仲瑛;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清化瘀毒;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222-02周仲瑛(1928一),男,教授,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上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长期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在科研上作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与归纳病证的病理特点、诊治规律。
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
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炎研究甚深,“瘀热论”是基础,湿热瘀毒郁结是慢性肝炎发病的始动因素,且贯穿于该病始终,因此,慢性肝炎病理性质主要属于邪实[1]。
湿热和瘀毒郁久,伤耗人体内正气,气血阴阳损亏,导致肝脾共伤,进一步伤及于肾,发生肝阴肾虚,或脾阳肾虚的证候,因此慢性肝炎多表现为邪实正虚,虚实夹杂[2]。
辨证分为湿热瘀毒证和正虚毒郁证两种证型,采取清瘀化毒法和扶正清化法证治。
为了进一步探讨周老的临证经验方法,本研究整理周老经治的428例完整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周仲瑛教授诊治的4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全部完整病历资料,其中男223例,女205例;年龄18~73岁,平均( 35.7± 11.4)岁;病程1.5~23年,平均7.4年;72例就诊1次,161例2~ 5次,138例6~ 10次,57例10次以上;387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慢性丙型肝炎,11例慢性乙、丙混合感染,3例慢性乙、丁型混合肝炎;慢性肝炎为161例,慢肝肝纤维化为203例,肝炎肝硬化为64例;其中包含33例合并胆囊炎,14例胆囊息肉,7例脂肪肝。
周仲瑛教授从“毒”论治疑难病学术思想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赵智强在师从周仲瑛教授的数年临床生涯中,发现在慢性疑难疾病范畴,除“痰”与“瘀”外,“毒”的致病因素普遍存在,周老师在运用一些方法对毒邪进行治疗后,往往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于是,从毒论治疑难病便成了有学术价值的试偿。
该学说强调内伤疑难病中毒邪致病的普遍性、毒邪治疗上的针对性及具体运用上的灵活性。
1.毒的中医学含义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义,被广泛引用至病邪侵害、毒物、苦痛、药物副作用、治疗等。
在中医学中,毒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病因,如《古书医言》:“邪气者,毒也”;二是形容病邪致病性的强烈,如周国雄云:“热证、火证之猛烈、顽乱者,称为热毒、火毒”;三是用于说明病证与病名,如:“丹毒”、“委中毒”等;四是说明药物副作用,如“令人呕”、“烂人肠”等;五是用于说明治法,如“拔毒”、“解毒”等;六是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七是指毒物,如“虫兽毒”、“漆毒”等。
若从病因与发病学角度探讨“毒”的含义,“毒”主要是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的致病因素,且较为剧烈,顽固。
2.致病特点2.1 发病学特点2.1.1 暴戾性指毒邪致病,有来势凶猛,发病急聚,传变迅速,易伤正气,病情危重,易入损途之特点,由于毒邪猖盛,虽体质强健者,亦难逃在劫,如“疫毒”、“蛇毒”、“癌毒”等。
2.1.2 顽固性指毒邪致病,病情顽固,病期冗长、易于反复,难以治疗。
如血分“风毒”所致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时作时止,反复难愈,难以根治。
2.1.3 多发性指毒邪致病的病变广泛性,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部位、多脏腑,如系统型红斑狼疮中的“热毒”、“瘀毒”致病,可导致心、肾、脾等多脏器实质损害。
2.1.4 内损性指毒邪致病,易犯内脏,损害脏腑功能,导致难以回复的恶候,如急性肾炎中的“热毒”、“疮毒”等,可因外感后羁留不去,内归犯肾,致使肾失蒸化,水泛肌表,而为“浮肿”之病。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验案赏析
高尚社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1(9)12
【摘要】肺癌是以咳嗽、胸痛、咯血、发热、气急等为常见症状的一种病症。
其特征咳嗽和血痰为常见的初起症状,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呛咳,无痰或有少量粘液痰;咳血常见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反复少量血痰,偶尔有大咳血;胸闷气血为癌肿阻塞或压迫较大支气管,病态广泛,出现较大量胸水或气胸时均可见气急。
本病类属于中医古籍中“肺积”、“痞癖”、“胸痈”、“积聚”等范畴。
【总页数】3页(P4-6)
【作者】高尚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辨治肝硬化腹水验案赏析
2.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慢性胆囊炎验案赏析
3.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脑梗死验案赏析
4.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消渴病验案赏析
5.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辨治小儿疳证验案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
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
唐蜀华;刘春玲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4(46)8
【摘要】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中,亦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热
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
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
临证当辨脏腑病位、相关子证、瘀热轻重,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结合相关舌脉识辨。
治以凉血与散瘀为大法,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地丹凉血注射液。
临床常分为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络热血瘀证、瘀热痹阻证等,分别论治。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唐蜀华;刘春玲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
2.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外感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
经验发微之二3.“瘀热”病机本质探析--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四4.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5.从瘀热辨治子痈的临证思路与经验——周仲瑛教授瘀热病机男科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辨病名根据中医有关病名的认识,抓住主症(可有一个或若干个)及其临床特点,确定可能的病名尤其是非症状病名,有利于针对疾病特点进行分别治疗。
如有些病在一定阶段都可表现脾胃湿热证,但黄疸宜用茵陈篙汤,湿温宜用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泄泻宜用葛根芩连汤,痢疾则宜用芍药汤等。
这些方药的治则虽然基本相同,但对病的针对性是有区别的。
辨病因辨病因是根据中医有关病因的理论,抓住发病的季节、环境,发病前后的有关因素、生活习惯等等推理而得;或从证候表现以“审证求因”,作为病理分析的基础,结合病程新久,分清外感或内伤的类别,以决定采用哪一种辨证方法(如六淫、卫气营血、六经或脏腑经络、气血)。
同时,疾病又是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病因对治疗有直接的意义(病因学治疗,如虫积内扰的要驱虫,痨虫蚀肺的要抗痨)或间接的意义,即消除病因造成的病理后果,如郁怒可以伤肝,肝病可能出现肝气、肝火、肝风等病理转归,治疗可分别采用舒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息风等法。
辨病位根据中医病位的认识(如表里、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从证候表现判断病变所在,了解涉及的有关脏腑,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病机,提供“归经”用药的依据,使同类药物的选择提高了针对性。
如火盛所致出血,“咳血──肺热──黄芩、知母、桑皮、地骨皮”,“吐血──胃热──生石膏、黄连、地榆、生地”,“便血──肠热──槐花、地榆、荆芥炭、侧柏叶”,“尿血──肾、膀胱热──黄柏、瞿麦、大蓟、小蓟”等。
辨脏腑病机根据中医有关脏脏、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抓住临床表现,分析综合证候的发生机制,了解脏腑、气血失调状态下的病理演变,可以掌握证与证之间的转化规律,对指导当前治疗和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有重要作用。
如外感咳嗽可表现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等证,但肺除主气司呼吸、调节卫气外,尚有通调水道、治节血脉等功能。
若邪壅肺气,肺失通调,可以出现水肿病。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外感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二唐蜀华;严冬【摘要】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可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外感六淫化火或温邪疫毒入侵有关。
瘀热互结,病情深重,多具有严重的火热见证。
辨治时当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还要通过深入症候特点的分析来掌握瘀热的整体存在。
治以“凉血”与“散血”(化瘀)法联用,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
临床常分为热瘀里结,营血同病证;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热瘀内闭,阴津损伤证;湿热毒瘀,蕴结肝胆证;瘀热蕴肺,兼夹痰火证。
透过所列举病案可见周老对外感瘀热病证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1-4,5)【关键词】外感瘀热;中医病机;辨证;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作者】唐蜀华;严冬【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瘀热为患可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程中的严重阶段。
由外感六淫化火,甚至酿毒,或温热疫毒,致火热炽盛,由气及血,血热内壅,热与血搏,血热互结所致的外感病证,临床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肠伤寒、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支气管炎、中毒性肺炎、禽流感、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坏死性胰腺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紫癜等。
外感瘀热的形成常与外感六淫化火或温邪疫毒入侵有关。
六淫之中,风、暑、火、燥为阳邪,侵入人体之后,既可直接阳盛化毒,壅遏血分,又可耗伤阴津,炼血为瘀。
寒、湿虽为阴邪,但若久留不去,亦可郁而生热。
因此,刘河间力倡六气皆能化火,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也说“风寒燥湿,悉能化火”。
火热一旦形成,一方面可以波及营血,致气血壅滞,血流不畅,另一方面,也可劫灼营阴,耗伤血液,致使血液稠浊,停滞为瘀。
『名医经验』周仲瑛八策略治疑难病甲午孟夏,阳光明媚,花木成荫,我们在毛德西教授带领下,南下金陵,专程拜访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
周仲英在诊疗之余,不辞劳顿,就内科疑难病讲述了他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周仲英说,我们研究疑难病,是从研究急症开始的。
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率很高,急症本身就是疑难病,疑难病中的危重阶段就是急症,所以我们叫它急难症研究。
首先要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机,抓住病机,就抓住了疾病的要害,这是研究疑难病的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的演变过程是瘀热相搏,一个“瘀”,一个“热”。
由于瘀热相搏,就出现了出血热的瘀热无尿症;后来发现,瘀热相搏还出现在其它疑难病中,如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高脂血症的瘀热阻络等,显示出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诊疗思路是一条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道路。
周仲英认为,辨治疑难病,必须以病机学说为核心。
而谈到病机,应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为准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的含义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脏腑功能的变化等。
明代张景岳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病机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输化代谢失常等。
而其外延部分则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创伤、疫毒等,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随着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地域与季节,以及受病的先后,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就是疾病本质的表象,对其表象进行综合思维的过程,就是审察病机的总原则。
周仲英认为,病机辨证是掌握疾病本质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易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善于把握证候的转化,体现“三因制宜”的个体化特点,能很好地突出中医诊疗特色,可以形成流派纷呈、继承创新的学术氛围。
周仲英在以病机学说为核心的研究过程中,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疑难病病机的十个特点,即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机交错、病实体虚、多脏相关等。
周仲瑛教授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经验【关键词】脏腑辨证;心悸;辨证论治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从医 60 余载,对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具有诸多独到的经验和心法,临床辨治紧扣病机,尤其对复杂病证,善于从脏腑病机入手,分析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从而采用多脏同治之法。
本文介绍周仲瑛教授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验案 3 则,分别从心脾同病、心胃同病、心肺同病治疗而获显效。
提示临床辨治心悸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病变兼夹主次关系,避免单纯治心之弊。
案 1 从心脾同病论治王某,女,60 岁。
1994 年 10 月 15 日初诊日期。
患者多年来心慌不宁反复发作,心电图等检查示为“频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发时呈二联律、三联律,心中有虚悬感,用慢心律、氨酰心安、心律平等多种西药,未能控制病情。
患者平素畏寒,大便稀溏,腹泻之后心慌易作,面色欠华,舌质淡稍暗,舌苔薄腻,两脉结代。
治从脾土阳虚、心神失养入手。
药用炙桂枝 10 g,制附片 5 g,潞党参 12 g,焦白术 10 g,炙甘草 6 g,炮姜 3 g,粉葛根 12 g,紫丹参 12 g,熟枣仁 30 g,川雅连 3 g,砂仁 3 g(后入),石菖蒲 10 g。
7 剂。
二诊:1994 年 10 月 23 日。
病情稳定,1 周来早搏仅发作 1 次(呈二联律),心中已无虚悬感,便溏渐为转实,但仍觉怕冷喜暖,舌诊未变,脉细。
前方加生龙骨 20 g(先煎)、生牡蛎 20 g(先煎)。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畏寒,便溏,心悸频作,并发作于腹泻之后,此乃脾土阳虚,失于温化,以至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脉所致。
治疗从健脾温阳,安神定悸入手,选方桂附理中汤,温阳暖脾,振奋心脾之阳气;加葛根升清止泻;丹参活血通脉;熟枣仁、石菖蒲养心安神定志;砂仁理气醒脾,配伍丹参取丹参饮方意,心脾同治;少佐黄连苦寒,合炮姜、桂附之辛热,以苦辛通降。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诸药相合共奏健脾温阳,安神定悸之效。
史锁芳运用补益肺肾法治疗肺胀经验标签:名医经验;史锁芳;肺胀;慢性肺系疾病;补法;肺;肾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黯,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似。
史锁芳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和原江苏省名中医李石青先生,擅长运用补益肺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出现的喘证,疗效卓著。
现将其相关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故肺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呼吸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肺为金,肾为水,故肺肾之间还存在“金水相生”关系。
1.1 肺虚表卫不固易致外邪入侵肺为呼吸器官,通过肺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
但肺的呼吸功能必须依赖肾主纳气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而COPD、肺源性心脏病之所以反复发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肺虚则不能主气、司呼吸,失于宣降而出现咳、痰、喘等证,肺虚表卫不固,易致外邪入侵,使肺失宣肃,引起COPD反复急性发作;肾虚不能纳气,肺气上逆而喘咳;脾虚升降失常,影响肺主气、肾纳气之功能,使肺肾功能失调而发生喘咳。
正如《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1.2 肾虚失于运化则水泛为痰、为饮肾为主水之脏,具有气化功能,其气化作用贯穿水液代谢的始终;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肾等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
《石室秘录》指出:“命门,先天之火也……肺得命门而治节……无不借助命门之火而温养之。
”表明肺功能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命门真阳的温养。
2011年4月1日第4期
No.41Apr.2011中医学报CHINA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第26卷总第155期Vol.26SerialNo.155
·国医大师NationalChineseMedicalScienceMaster·
栏目主编:李俊德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Columneditor:LiJun-deCosponsor:GreatPhysicianResearchBranch,ChinaAssociationofChineseMedicine
*基金项目: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高级研修项目
(编号:苏中医政[2007]71号)
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病案探讨其证治特色及学术思想ExplorationontheSyndromeandTreatmentCharacteristicsandAcademicThoughtsofProfessorZhouZhongyingfromHisMedicalRecords
史锁芳ShiSuo-fang,韩旭HanXu,季建敏JiJian-min,董筠DongYun,陈四清ChenSi-qing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jing,Jiangsu,China210029
摘要: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证治特色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习、总结、归纳其病案书写风格。结果:周老病案具有如下特色:重视四诊信息收集,尤重望诊、问诊记载;辨证首重病机,尤重脏腑病机为核心的描述;体现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病证结合思想;证治联系紧密、擅于揉合选方、疑难病善用复法大方;用药既重传承又重融入新知;重视病机动态变化,尊重事实善于修正。结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床辨治独具匠心,门诊病案颇具风格,对提高中医临证水平极具启迪作用。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syndromeandtreatmentcharacteristicsandacademicthinkingofTCMmaster,ProfessorZhouZhong-ying.Methods:Tosummarizeandconcludehiswritingstylebylearningtodiagnoseandtreatdiseaseswithhimintheclinicandstudyingmedicalrecords.Results:ThemedicalrecordsofProfessorZhouZhongyinghavethefollowingfeatures:toemphasizeonthegatheringinformationobtainedfromthefourdiagnosticmethods,especiallytherecordsofinspectionandinquiry;togiveprioritytopath-ogenesiswhendifferentiatingthesyndromes,especiallythedescriptionofthepathogenesisofzang-fuorgansasthecore;toreflectthethinkingofcombinationofthepredominatediseasedifferentiationwiththesupplementarysyndromedifferentiation;torelatethesyn-dromewiththetreatmentcloselywithgoodintegrationandselectionofformulae;tobegoodatusinggreatformulae;toemphasizebothonthetransmissionandreintegrationintonewknowledge;toemphasizeonthedynamicchangesofpathogenesisandtorespectthefactswithgoodamendment.Conclusion:ProfessorZhouhasdistinctiv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anduniquemedicalrecords,whichareveryenlighteningfortheimprovementofclinicalpracti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关键词: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案;四诊;学术思想;证治经验Keywords:TCMmaster;ZhouZhong-ying;medicalrecord;fourdiagnosticmethods;academicthought;syndromeandtreatmentexperi-ence中图分类号CLCnumber:R222.19文献标识码Documentcode:A文章编号ArticleID:1674-8999(2011)03-0409-04
门诊病案,又称医案、脉案,是记载医生诊疗过程和反映医疗质量的客观资料和原始凭证。因此,一份完整的病案能够反映出一名医生的诊疗水平、学术思想、独到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以下简称周老)为全国名老中医,学验俱丰,临床辨治独具匠心,门诊病案颇有特色,笔者有幸跟随周老侍诊,获益良多。在现今中医门诊病案书写蜕变严重的情况下,总结名老中医的门诊病案书写风格,对保持中医诊病特色,提高临证水平极具启迪和指导作用。现就其门诊病案的书写风格探讨其证治特色如下,以示其严谨治学、临证技巧之一斑。1重视四诊信息收集,尤重望诊、问诊记载“四诊”(望、闻、问、切)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合参”。周老认为“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周老认为一份好的病案应该具备完整的四诊信息资料,望诊是中医诊法中难以示人的重要技巧之一,是中医临证功夫日臻成熟时炉火纯青的重要标志之一。甚至古人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周老曾讲,病人病情的轻重,病证的寒热虚实,病位的表里上下,有经验的中医一眼望过去往往就八九不离十。望诊虽有望全身、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指纹等内容,但能否一望便知,关键是医生要有犀利的目光,“以神会神”,善于捕捉那些对辨证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周老的病案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患者神态、面色及舌象的描写,特别对主诉症状较少的患者尤为突出,这些资料对辨证论治极有启迪和帮助。如遇一年轻女患者,除主诉失眠外,几乎没有其他症状描述,而周·904·2011年4月1日第4期
No.41Apr.2011中医学报CHINA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第26卷总第155期Vol.26SerialNo.155
老通过望诊得知该患者面、颧部暗红且长有大量痤疮,结合黄腻舌苔,周老就从黄连温胆汤、泻黄散论治获效。对于问诊内容的描述,周老并不主张像“十问歌”那样面面俱到,因为每一个疾病都有自身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在临床表现上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记录问诊信息时要抓住要害,紧扣主症,围绕辨证,尽量收集有价值的资料,为辨证提供依据。如主诉为两胁胀满者,应在考虑肝郁气滞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问清患者是否兼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等信息,为是否具有肝郁与火热提供辨证资料。由于肝火易于引动肝风,肝风既可上冒巅顶,出现头晕目眩,还可旁走四肢,出现肢体麻木、拘挛等,故还需进一步了解患者是否有头目、肢体方面的症状。根据五行理论,还要注意肝郁可能克犯脾土,出现纳差、食少、脘腹胀满;另外,还要了解病程和用药治疗情况,如已运用疏肝理气之品后,仍感胁胀疼痛不除,要考虑气滞久郁易于络瘀……。由此可知,一份成功的病案应能反映出病机演变的动态变化,在周老的病案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脉络线索,值得我辈学习。2辨证首重病机,尤重脏腑病机为核心的描述病机,是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病程中变化的要理。病机词汇,则是说明疾病发病机理的一些专用名词,应有明确的内涵。准确描写病机词汇,则是书写病案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书写病案的重要技能和主要内容,病机词汇概括得贴切与否是准确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也是病案是否出彩的重要步骤。从周老的整个病案可以看出,他特别鲜明地把病机作为病案的主线,提倡辨证应首重病机,只有把病机概括准确,才能得出相应正确的治法、开出对证的方药。周老认为“审证求因”是正确掌握病机的关键,描写病机的程序是先认证———运用四诊,收集症状、体征;再辨证———通过分析归纳,判断病因、病位及其发展转归,辨别证候属性,认清病变机理;最后提出准确的病机词汇(术语),执简驭繁地表达辨证所得印象。在病机归纳中,周老反复强调脏腑病机是辨证的核心,脏腑病机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突出病机的主要重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是进一步演绎论述病变机理的基础。周老多从生理功能和特性入手,结合脏腑相关理论,以脏腑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归纳病机,尤其注意将常用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和类证鉴别内容描写正确。如肾病病机中的肾气不固与肾不纳气,肾阳不振与肾虚水泛,肾阴亏虚与肾精不足,肾阴亏虚与水亏火旺或相火偏旺等概念的鉴别,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确立治法有针对性。周老之所以能够准确描写病机词汇还体现在,不仅以患者的症状表现作为客观依据,而且还注重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脾虚与肝郁的先后主次),善于对类证作出对比鉴别,了解某些类证之间的联系(肝脾不和、肝胃不和),对于证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周老常采用不同的病机词汇组合表达,以体现其因果及内在关系(如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周老特别强调病机词汇的描写切忌内涵不清,外延过大,过于笼统,生搬硬套,似是而非,主次不明,或复合用词而难以反映其内在关系等。在审证求因的同时,周老还依据病位、病机进行推理定性,如水、饮、湿、痰、浊同为阴类,互相派生。病机描写时要注意水邪流动、易于泛溢肌肤,饮留于内、多在脏腑组织之间,湿邪粘滞、常病脘腹下肢,痰则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浊邪氤氲、常犯脑腑清窍的病理特性;至于瘀血停着、闭阻经隧、易影响机体功能,火邪攻窜,每易逼血灼阴;而毒之为病,或由外感、或从内生,多有起病急、病情重、痼结难愈后果严重的特点,且多与它邪相兼,如火毒、湿毒、水毒、瘀毒等。临床遇多种病理因素错杂同病的病例,在病案叙述时必须注意抓主要矛盾方面,痰瘀相兼者,应分析因痰致瘀,还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原因,为确定直接治痰治瘀的主次,或是间接地调整脏腑功能,通过治痰之本、治瘀之因而提供帮助。总之,重视病机的描写和准确运用病机词汇统领理法方药的书写特色是周老病案的一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