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与保护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
浅析城市历史遗产古城墙的保护【摘要】:我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众多。
但是于诸多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
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在文章中我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保护开发情况,以西安与大同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其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说明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城墙保护进行了研究,并试着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
【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开发历史质疑传承【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the quantity of the wall is numerous. For various reasons,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s aggravating and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 enhancement, the urban ancient city wall is being valued by the majority, but 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men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orig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rried on has combed, in reviewed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course in the foundation, remains the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wadays city wall, to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city wall's protection and the valu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k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tection exis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gain to the selected topic,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Key words】:Ancient city wall; Destruction; Protection; History; Critical1 我国古城墙的现状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1篇一、工程背景大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大同市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并积极开展古建施工工程。
本文将介绍大同古建施工工程的相关情况。
二、工程目标1. 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使其恢复原貌,延续历史文化;2. 提高古建筑的安全性能,确保游客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 优化古建筑周边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4. 促进大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三、工程内容1. 古建筑修复:针对大同市内的古建筑,如城墙、寺庙、古塔、民居等进行修复,恢复其历史风貌。
2. 古建筑保护:对古建筑进行加固、防渗、防霉等保护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3. 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对古建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垃圾、绿化美化,提升整体景观。
4. 古建筑群保护:对古建筑群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
四、工程特点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古建施工过程中,既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又引进现代技术,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2. 施工队伍专业化:古建施工队伍具备丰富的古建筑修复经验,确保施工质量。
3.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施工现场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4. 环保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工程成果1. 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恢复了历史风貌;2. 古建筑群的整体保护得到加强,提升了城市形象;3. 大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4. 古建筑修复技艺得到传承,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
六、未来展望大同古建施工工程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大同将继续加大古建筑保护力度,创新古建施工技术,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大同还将结合旅游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让古建筑焕发新姿,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第2篇大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以其独特的古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大同城墙未来规划方案设计引言大同城是中国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城区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就是大同城墙,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同城墙的文化遗产,以及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升的需求,制定一份综合规划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 规划目标大同城墙未来的规划方案设计应当以以下目标为基准:1. 保护和修复现有的城墙结构,确保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利用城墙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旅游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3. 形成以城墙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带,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
4. 合理规划城墙周边的居住和商业区域,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
2. 城墙保护与修复保护和修复城墙结构是规划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城墙检测,确定哪些部分需要修复,哪些部分需要加固。
修复工作应当尊重历史和文化特点,尽量保留原有的痕迹。
其次,要采用专业的保护材料和修复技术,确保修复后的城墙具有较高的抗震性和耐久性。
3. 城墙文化旅游推广大同城墙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在规划中应当注重城墙的文化推广和旅游开发。
通过建设观光步道、游客中心和展览馆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和文化体验。
同时,可以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文化旅游项目,提供场景演绎和互动体验,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同城墙的历史和文化。
4. 文化休闲带建设将城墙周边地区规划为文化休闲带,可以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选择,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
在规划中可以包括公园、广场、文化展示区等。
这些场所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演出、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和文化享受。
5. 城墙周边居住和商业区规划为了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可以在城墙周边规划建设居住和商业区。
居住区可以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宜居社区。
商业区可以开设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商店等,吸引游客购物和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
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及加固方案研究思绪飘渺间,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建筑之中,那些历经沧桑的砖瓦石块,每一处痕迹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如何让这些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同时又保留其独特的韵味和历史价值,这便是我今天要探讨的——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及加固方案研究。
我们要对古建筑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研。
这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入到每一砖每一瓦,了解其结构、材料、历史背景和现存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3D扫描等,对建筑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检测,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
谈谈修复技术。
修复并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要根据古建筑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力求恢复其历史原貌。
比如,对于砖石结构的古建筑,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糯米灰浆来修复,这种材料既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又能与原有材料相融合,不会破坏建筑的整体风格。
而在加固方面,我们则要考虑更多因素。
是地基加固。
古建筑由于历史悠久,地基可能会出现沉降或松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现代的地基加固技术,如注浆加固、锚杆加固等,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同时,为了避免对古建筑的原貌造成影响,我们还要考虑加固过程中的隐蔽性。
是结构加固。
针对古建筑的不同结构,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
比如,对于木结构建筑,我们可以采用碳纤维布加固,这种材料轻巧、强度高,不会对原有结构造成过大影响。
而对于砖石结构,我们可以采用钢筋网加固,这种方法既可靠又经济。
除此之外,还有防水防潮。
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很容易出现渗漏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还会对内部的文物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需要对建筑的屋顶、墙体等进行防水处理,同时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确保建筑不受潮湿影响。
当然,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处理,还要考虑其周边环境。
我们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恢复其历史风貌,使之与古建筑相得益彰。
比如,可以对周边的绿化进行规划,种植与古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植被,打造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
- 103 -工 程 技 术南小城是大同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同古城南城墙外侧,明代天顺年间巡抚韩雍修筑,黄土夯筑,土中未添加白灰等其他胶凝材料。
原城墙周长3684m,南北直线距离为1230m,北距主城80m。
中间筑护城河,有吊桥与主城相通。
形状相当于一把“悬挂的钥匙”。
南小城墙体出现了土遗址中常见的病害类型,包括风化、裂隙、坍塌等多种病害,这些病害联合作用于文物本体上,产生恶性循环,急需解决。
1 城墙病害南小城经历600余年风风雨雨,墙体出现了风化、裂隙、孔洞等多种病害。
1.1 表面风化城墙的风化层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为表面结皮形成硬壳,特征为外部坚硬,但土体松散,手摸即碎,内部疏松;第二种为表面形成小裂纹,风化层较薄。
造成此类风化作用的主要原因为风的吹蚀搬运与雨水冲刷作用。
此类病害主要分布在城墙遗址的下部,毛细水作用范围内尤为明显。
1.2 裂隙(缝)墙体裂隙主要有风化裂隙、卸荷裂隙、构造裂隙、建筑工艺裂隙等。
风化裂隙:是指遗址本体薄弱区域,在自然力作用下沿着薄弱区域逐渐深层次风化,形成次生裂隙;卸荷裂隙:遗址本体受到挖掘产生残缺或本体部分坍塌后,平行或近平行于残缺面而形成的裂隙及伴生的裂隙,一般卸荷裂隙早期发育快,后期处于缓慢发展中。
卸荷裂隙发展到一定宽度后会导致墙体的再次坍塌。
卸荷裂隙多由松散剥落土充填;构造裂隙一般由于施工工艺的局限性或施工质量造成的一种裂隙,这种裂隙一般呈水平状态,对于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建筑工艺裂隙:即遗址本体之间接茬夯筑缝隙,该缝隙为墙体的薄弱层理,尤其是墙体后期加宽所构成的工艺裂隙对于墙体的稳定影响较大。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裂隙切割遗址本体,裂隙为风化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从而加剧了裂隙的发展,最终导致遗址本体局部坍塌。
1.3 坍塌墙体坍塌的主要表现为倾倒式坍塌和滑落式坍塌。
坍塌是由于局部卸荷或者应力重分布而导致墙体失稳造成坍塌或即将坍塌的病害。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间的长河、自然的侵蚀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修复需求。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以寻找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修复和保护它们。
本文将就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技术方法。
古建筑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进行古建筑修复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现状。
只有了解了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的特性和损坏程度,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保护与修复方案。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特点。
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造型,保护和修复建筑中的古代壁画、彩塑等装饰艺术品,是保护古建筑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进行修复时,需要使用与原材料相同的材料和技术,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破坏性修复。
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手工工艺、传统建筑材料的利用和现代科技的应用。
传统手工工艺是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中最重要的一种技术方法,它包括木构件的拼接、石料的修复、泥土墙的修补等。
这些手工工艺不仅可以保持古建筑的原始风格,还可以提高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传统建筑材料的利用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石材、土壤、瓦片、灰泥等,这些材料因其原始性能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修复古建筑时,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可以确保修复效果与原始建筑保持一致,并且有利于提高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现代科技也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例如,文物数字化技术可以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进行文物资料的保存和复原。
激光扫描技术可以获取古建筑中的精确数值数据,在修复设计中提供准确的参考。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修复隐藏在古建筑结构中的缺陷。
大同古城改造后续一、历史的影子与现代的碰撞大同,作为中国北方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曾经是北魏的都城,历史底蕴那可真是深厚得不行。
咱们说,大同的古城墙、古街道、古建筑,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可你要是站在如今的古城街头,恍若时光倒流,真的是既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又能感受到现代化的风头。
就比如那座叫做“大同古城墙”的地方,它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老爷爷,身上满是岁月的痕迹,静静地看着周围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讲真,也是越来越明显了。
要说大同改造,这几年变化可真是让人咋舌。
以前,老百姓都说大同是“煤炭之都”,除了煤矿就是煤炭,一到冬天更是寒冷得像个冰窖,街上走得人都是哈着白气。
现在嘛,改造后的古城区域,楼房、商铺、咖啡店、酒吧一应俱全,走在街上,你还能碰到几个外国游客,哈哈,简直是想不到的事。
过去几十年,大同一直是个老气横秋的城市,现在,却突然变得很有“气质”,既有老城的历史韵味,又有新城的现代繁华,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二、“修旧如旧”真不是空话讲到大同改造,大家都知道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说实话,改造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
你要想让这座古城既保持原来的风貌,又能融入现代化的元素,那得费多大劲啊!可让人高兴的是,这次大同的改造团队真的下了血本,动真格的。
尤其是对古城墙和古建筑的修缮,真是花了不少心思。
“修旧如旧”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你看那古老的城墙,原本已经是斑驳陆离,但经过一番细心修整后,变得焕然一新。
可别以为他们只是简单地“抹抹灰”,实际上是根据原始材料和工艺,逐一恢复了每一块墙面、每一根柱子,让古老的建筑能够“重生”,既保持了历史感,又让现代人能够感受到舒适。
说真的,修复这些古迹可比盖新房难多了。
光是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砖的复原工作,就得考虑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要是没点真功夫,怎么能做到既保留原貌,又不丧失现代化的实用功能?这些历史和现代的结合点,真是让大同的古城,变得又美又实用。
现在,不光是游客,连咱们本地人都能看到,改造后的大同古城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作者:李虹波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1期摘要:大同市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汇聚众多文物建筑,但由于缺少保护古城的总体规划,在改造旧城时大同市古城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古城风貌濒临消失。
文章概括分析了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特点以及大同古城民居保护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大同古城的文化历史,使我国的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得以更好开展。
关键词:大同古城;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保护;策略大同古城从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起,至今已经有上千的历史,虽因朝代更迭,古城屡经波折,但其核心地址从未发生变化,并保留了众多历史空间、文化传统和思想性格,而传统的民居更好地展示了其历史文华内涵。
1 大同古城民居的主要特点地域的特色文化造就了大同地区鲜明的民族特点。
四合院式的整体构架,使大同的民居更显现出古朴的主要特点,但是大同古城的民居与传统的四合院式的结构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
正常明清两代的建筑多把大门设置在东南角,而大同古城的民居则是依据临街的具体情形进行建设的,充分展现了因势而变、遵循自然规律的特点,不但能够更好地展现建筑工匠设计的奇思妙想,也能更好地突出结构的构思巧妙。
大同四合院的整体结构突出多元化结构的特点,主要由门、院、房及其他结构组成。
门包括大门与二门;院即院落;房则包括正房、耳房、厢房与倒座。
除了这些结构,还有影壁,影壁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建筑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使整个建筑的结构显得更加协调,不纷乱。
在这些四合院中面积最大的当属多进口的四合院,整个院落主要由过厅进行连接,还有些利用垂花门进行连接。
各种特色元素组成了风格各异的四合院。
大同民居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群落,其外部的设计风格则以封闭与防守特点为主。
现代的建筑一般都会在山墙的位置,通过窗户的方式加强室内的采光性能。
而大同民居的设置与现代建筑恰恰相反,山墙正常情况下不设立窗户,直接与墙面进行连接,形成具有古典之美的街道风景。
□王吉修复大同关帝庙壁画的实践与体会摘要:古代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大同关帝庙大殿壁画的保存现状、病害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壁画修复的基本理念完成了修复工作,并对壁画的保护修复效果做了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各种病害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提出预防性保护措施;对保护修复的整体效果给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壁画现状病害揭取回挂寺观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画在佛教寺院和道观庙观的墙壁上,内容多为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
据史料记载,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兴起而始于汉晋时期。
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道观壁画、山西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山西大同市浑源县的永安寺元代壁画,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
如何能让这些精美的壁画留存下去,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2007年3月至10月,笔者有幸主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市关帝庙大殿的壁画修复工作,通过对壁画修复工作的介绍,谈谈自己对修复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一、壁画修复的前期调查大同关帝庙位于大同市古城内鼓楼东街,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
大殿建于0.8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清代增建歇山卷棚顶抱厦三间。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2013年3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壁画概况大殿内的壁画共有13幅,总面积93m2,壁画的内容保存完整。
大殿东壁绘制以关羽为主题的6幅清代小品壁画,壁画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形象生动,将关帝君的忠义品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西壁绘有《二龙戏珠》图案,色彩简洁,近似素色绘制。
二龙形体饱满,充满活泼生气。
东龛东墙下有两幅落架木龙骨支撑体壁画,一幅为《马王爷》,另一幅《太上老君》,画面尘土较厚,人物造型较为严谨。
中龛关圣帝君背后壁画以鼓乐女子和屏风组成,共计六位女子形象,屏风左右各三位,分别手持古筝、箫、手鼓等不同乐器。
在六块屏风上,绘制花鸟内容,并标有“大清光绪甲辰五月”的字样。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城墙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阐释 —兼议大同城墙文化发展王龙龙(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0)0 引言中国城墙不但是一种有效的防御体系,还是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同城墙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除建有主城门四座,还有护城河、城楼、吊桥、月楼、角楼等各类军事设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整个大同市的城市坐标,是精神文明和历史见证的重要依托,对于促进大同市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重点探究城墙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具有一定必要性。
1 城墙的基本文化内核1.1 是城市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城墙是使用土石筑起来的高墙,同时其四周围合深沟,确保城市和郊外完全隔离开,只通过城门进行内外沟通。
这样的设计就表示商业和农耕之间是相互分离的,财富在城市之中的全面聚集促使城墙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建设重点,因此城墙的发展也完全体现出了该城市的历史发展。
比如大同城墙就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1.2 历经数次战争城墙在我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军事屏障,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世界历史发展当中极为罕见的建筑奇迹,承载了中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
这些城墙在古代保护着城市发展,也造就了各种历史典故和军事传奇。
例如,在“大同之屠”当中,为攻占大同市,多尔衮下令将城内的居民全部杀死,清军直接将大同城墙拆除五尺,毁掉所有的军事防御之后屠杀了大同市十万余人。
1.3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城墙本身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及空间造型,对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和岁月怀念进行了物化,有寄托精神的重要作用。
例如,瓮中捉鳖、孟姜女哭长城等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都无法脱离对城墙的演绎。
城墙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在现代城市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美学价值,是一座城市重要的精神财富。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56
北小城南、北二门之上皆建有门楼,四角也筑有角楼,四角楼夯土遗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
东小城即现在的东关,“东小城门凡四:东曰迎恩,北曰北园门,南曰南园门,西门连接吊桥与主城和阳门相通,东、南、北三门之上都建有楼阁”[4]。
南小城即现在的南关,“南小城门凡四:东曰迎晖,西曰永丰,南曰永和,北门与主城之月城门合一”。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巡抚李文进将南小城加高2.6 m;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巡抚刘应箕又将四面主城墙增高3.3 m,增厚2.6 m”。
当时的城墙为“石砌砖包”,四面城门高大宏伟,就连南关城墙也颇为雄壮。
北、东、南三关环列于大同主城的三面,互成犄角之势。
雄伟的南小城被喻为“凤头”,北小城则被看作“凤尾”,由于独缺西关,故大同古城的外形被形容为“凤凰单展翅”。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同城池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多尔衮入城后,下令“屠城”,城墙被削5尺(1尺=0.33 m)。
自此之后,大同城墙雄风不再。
“民国以来,大同屡经战乱,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军攻占大同,到解放战争中的大同集宁战役,大同城池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北门城楼、部分望楼、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被陆续拆除,这几个城门的门洞也渐成豁口,唯有南城门楼得以留存。
同时,残存的瓮城城墙、望楼等也相继被拆除,城墙的砖几乎被完全剥离,只剩绵延于城市四周的土城墙。
1981年,主城的最后一个南城门(永泰门)也在拓宽小南街及附近南关道路时被拆除。
2 大同古城墙修复
2.1 大同主城墙体的修复
大同东城墙外围于修复前是老东关商业中心,此处绝大多数建筑为公共建筑,房屋征收工作难度较小,加之东城墙是大同古城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因而在城墙修复工程中,东城墙的工作最先展开。
修复前,东城墙墙体及望楼基础(城墙土体部分)保存完好,东城墙瓮城南面的城墙砌砖基石仍存,东南角控军台附近墙体老城砖也尚存,这些都为大同城墙总的修复工程提供了参考。
2008年8月,东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
2009年5月,修复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大同古城墙的全面修复工程正式开始。
依据史料记载的大同城墙原有的规模和形制,历时6个月,修复了东瓮城、东南东北2座角楼、12座望楼和东南东北2个控军台。
至当年10月,修复工程全面完工。
东城墙瓮城修复部分采用的是钢筋结构混凝土浇筑的形式,这与该城墙其余夯土保存较为完好的主墙体部分有所不同。
南城墙内外两侧于修复前拥有较多居民区。
从整体上看,南城墙土墙体保存并不完整。
相对而言,位于古城西南方的善化寺山门段南城墙和古城东南方向雁塔段南城墙的夯土墙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
值得庆幸的是,明代雁塔保存完好,依旧高高耸立于南城墙土墙体之上。
2010年2月,南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
2010年5月,修复工程正式开工。
南城墙包含瓮城1座、月城1座、耳城2座、关城1座、“永泰门”城楼1座、“永和门”箭楼1座、西南角楼2座、望楼12座。
2011年9月,南城墙修复工程基本完工。
与最先修复的东城墙相比,南城墙从形制与规模来说都更为高大雄伟。
高35 m的雁塔也成为了大同古城墙的象征。
2011年2月,北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
周边居民楼众多,但北城墙土墙体遗址较南城墙而言,保存相对完好。
除此之外,北城墙瓮城东西两侧望楼还遗存有夯土遗址基础。
2011年9月,修复工程开始。
2012年10月,修复工程全面完工。
2011年11月,西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
2012年8月,修复工程开始。
由于联通大楼、移动大楼处于西城墙核心位置,搬迁、拆除难度大,加上位于西瓮城的大同展览馆属于大同市历史建筑,需要平移保护,直至2016年11月,西城墙的修复工程才得以完工,这也标志着大同古城墙为期长达8年的修复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修复西城墙时,东城墙及东城墙外护城河、城墙带状公园均已完工;南城墙已完工,南护城河及带状公园轮廓初现;北城墙东西两端基本完成,中间瓮城部分没有遗存的土墙体,尚未开始重建。
大同展览馆和邮电大楼的平移迁址工作也先后顺利完成。
2016年11月18日,历时8年的大同古城墙终于合拢,耗资近50余亿元,搬迁居民23 888户。
修复后的城墙东西长1.8 km,南北长1.82 km,周长7.24 km,面积3.28 km 2,城墙高14 m,上宽12 m,下宽18 m,气势恢宏。
在大同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古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