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1.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赏析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

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全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 表疑问。 全诗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 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全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 自然是情理之 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 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 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 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 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 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 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 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 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 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 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 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王维的五律诗词《汉江临泛》赏析

王维的五律诗词《汉江临泛》赏析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描写的是作者在汉江临泛时 所见。首联从大处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这一联便选取了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作者眺望汉江,只 见江水滔滔,奔腾而去,流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好像一直涌流到 天地之外去了。 前句写出江水的邈远,视线开阔。后句则写苍茫的山色,以此来 烘托江水的浩淼。诗人向江水的两岸望去,只见青山隐隐,若有若无,好像轻描出的一幅素淡水墨画。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确为中肯之语。诗人着墨极淡, 以“天地外”、“有无中”等字词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邈远之致,使得画面气韵生动,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如此优美的自然风光,使 诗人深深地沉醉其中,最后发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感慨,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 的志趣。

扩展阅读:王维诗词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 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 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漂亮如画的 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 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 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 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如《竹里馆》、《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 一定的消极影响。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 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扩展阅读:王维的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 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 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 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茵帷张故房,朔望临尔祭。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潘安悼亡诗赏析 这一首《悼亡诗》作于何时?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299)所作。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采的部分。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全诗翻译赏析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于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汉江临眺》王维古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文解释】 楚国的地界与三湘连接,在荆门与九条支流相通。地势开阔,江水好像一直滔滔流到天外,远处山色若隐若现,时有时无。城市就似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好像使远处的天空摇动起来。襄阳正是风和日丽,一片好风光,留下来与山翁共醉。 【韵译】: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词语解释】 三湘:湘水总称。 九派:长江九条支流。 江流:汉江水。 浮:浮于。 风日:风光。 【诗文赏析】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笔法飘逸,错落有致,优美素雅,意境壮阔,就像一幅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

王维《杂诗

王维《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3、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学习《杂诗》 1、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2、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 3、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关于山的古诗——汉江临眺

关于山的古诗——汉江临 眺 描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

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赏析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王维《杂诗》原文+赏析

王维《杂诗》原文+赏析 杂诗·君自故乡来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

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文学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

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文解释】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词语解释】 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未:疑问词。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

王维《相思》教案

王维《相思》教案 《相思》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经典诗词关于王维《相思》教案范文要写? 目标细化思路: 王维的《相思》是一首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作之一本诗还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如果仅从《相思》来看也许就是一首爱情诗或者闺怨诗但从这一标题看诗歌自然抒发了对友人怀念之情而据相关资料记载 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感染了无 数听众这首诗情真意切意蕴丰富已经成为中国诗歌文学中不可多得 的传世佳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作之一 《相思》是一首五言绝句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战性;教育内容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 近发展区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古诗的 意境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是古诗教学的一项十 分重要的任务在活动中我采用了配图方式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再结合诗句帮助理解一些诗意 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些情境给幼儿主动探究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尝 试理解、了解古诗的用词以及韵味增进对古诗的朦胧理解启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所以“通过对图片的

观察学习连贯地讲述图意丰富词汇:遥远、枝芽、郁郁葱葱”是我的第一个目标同时也是重点 古诗《相思》的内容寓意深刻充满了画意.....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因此我制定的第二个目标为“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五言绝句的韵律美体验诗中所包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难点 幼儿阶段古诗的教学贵在精而不在多每一首古诗我们不应该以能否背得出作为实现目标的依据而应该要求幼儿从中受到教育潜移 默化地得到自身在语言和审美等方面的提高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不 经意之间给幼儿以影响以启迪让他们真正接受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 髓 活动内容:古诗《相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学习连贯地讲述图意丰富词汇:遥远、枝芽、郁郁葱葱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五言绝句的韵律美体验诗中所包含的思念之情 活动准备: 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景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19岁的纳兰性德与17岁的卢氏成婚。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从中可以知道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从四德的标准淑女。 纳兰性德成婚3年后,妻子卢氏因难产而亡,年仅21岁。生离的无奈已令词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别就更令其肠断了,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还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 纳兰性德在卢氏亡后,词风也为之改变,悼念之作不止,哀吟之唱不绝。 词作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

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背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一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赏析二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

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评析

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赏析 王维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受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县)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相后,擢王维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张九龄被贬,王维出使塞上,此行却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后返至长安,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身”,写下大量山水田园诗。安禄山陷两京,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以罪降为太子中允,由此淡泊世事,过着焚香礼佛,亦官亦隐的生活。后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既工于诗,又擅长音乐和绘画,能以音乐、绘画之理通于诗,他的山水田园诗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把我国山水诗的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其诗各体兼工,尤长五言律绝。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 本诗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 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3]。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4]。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5]。 【注释】 [1]此诗题目,或作《汉江临泛》。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四十岁,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的身份,途经襄阳作此诗。此行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北。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山名,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九条支流。《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郡邑:指襄阳城。浦:水道两旁。 [5]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2.师讲红豆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红豆的.诗歌。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 2.画出生字,读出节奏。 3.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4.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 (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3)引导:这红豆美吗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吗 (4)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5)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6)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7)挂图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来了生长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情感。 (8)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对故乡的思念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学生范读,并评价。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生字。 2.组词识记。 3.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屋、层、房、尾。 4.师范写,生书写。

三、练习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总结 红豆代表着相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抄写生字。 六、板书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古诗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翻译赏析

古诗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翻译赏析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前言】《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这首词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是以记梦的形式所写的悼亡之作,历来为人称赏。其徘侧缠绵、声声血泪,全可与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词相媲美。【注释】①丁巳重阳前三日:指康熙十六年(1677}农历九月初六日,即重阳节前三日。此时亡妻已病逝三个多月。②并吹红雨:唐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云:“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宋杨万里《九月四日生辰》有“重九吹花节,千龄梦日时”之句,故本谓风吹花动,而后演变为重阳节之意。胡翼龙《满庭芳》:“吹花题叶事,如梦里,记得依然。”是说重阳佳节曾有游赏吟咏之事。纳兰此句是说曾与爱妻共度过美好时光,有所赏心乐事。又,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之句,故红雨指桃花,谓落花时节曾与爱妻共度。③灵飙:灵风。这里指梦中爱妻飘乎之身影。

④重寻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谓梦醒之后,爱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无处可寻,不胜凄怆。⑤绸缪:指夫妻之恩爱。⑥减尽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习凿齿《襄阳记》云:“刘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等,或喻人之风流倜傥,或喻惆怅之情,或喻花卉异香。此处是作者自喻,说自己往日的风流神采早已消损殆尽了。宋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改尽潘郎鬓发,消残荀令衣香。”⑦邻笛:晋向秀《思旧赋·序》:“余与稳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余适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后多以此典表示笛声凄婉,或表示怀旧伤逝、心绪惆怅等。如袁去华《兰陵王次周美成韵》:“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这里是说一声声幽怨哀感、回肠荡气的笛声,更使人怅惘难耐。【翻译】夜已阑,月满西楼,深院锁着寂寞的梧桐,秋虫低吟一曲惆怅。你凝视摇红的烛影,不觉睡去,白日所思夜入梦来:“丁巳重阳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思念在梦中哽咽着,片片碎了,飞落似春尽溪畔散落的桃花,而爱却如大漠孤坟上的青草,至死都坚持着葱茏之色!你叹,“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你忆,“锈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你悲,“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风轻云淡,月华如水,今夕何夕?纵有红巾翠袖,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1.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赏析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