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
- 格式:docx
- 大小:17.22 KB
- 文档页数:2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呼语、辞汇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作了探讨和比较,说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呼;辞汇;宗教信仰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讲,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适应、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硕,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可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一、英汉称呼语反映的性别歧视人类社会中表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号即为称呼。
这种称号反映着必然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一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必然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彼此关系,一个一般的称呼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硕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刻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一、姓名里的性别歧视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彼此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份。
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意理、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姓名在中英文中尽管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依照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小孩一样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表现漂亮、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漂亮、高贵);而男子取名那么表现顽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理想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顽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爱惜神)。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一种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待遇或偏见,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也在英语语言中有所体现。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代词使用:在英语中,有一些代词是具有性别的,如he(他)和she(她),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某些场合或属性上的优越性,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语言上的区分反映了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3. 夸张的男性标准:在英语语言中,一些词汇和短语经常用来描述男性特质,如strong(强壮的)、brave(勇敢的)、tough(坚强的)等。
这些词汇传递出一种对于男性刻板形象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这些特质上的不足。
这些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反映了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语言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文化内涵凸显出男性主导和女性从属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得以存在和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努力消除这种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性别歧视的倡议和变革。
有些人开始使用gender-neutral(中性)代词,如they(他们)替代he或she,以求达到性别中立的表达。
也有人提倡使用gender-inclusive(包容性别)的职位称谓,如actor代替actor和actress,以避免性别差异。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歧视,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二、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语言性别歧视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和重视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比
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深入研究语言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探讨如何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探讨其差异及其
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研究内容:
1. 性别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
3.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认知差异;
4. 性别歧视消除的措施。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对相关学术期刊、论文、书籍进行收集和阅读,了
解和分析性别歧视和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成果。
2.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英语母语者和普通话母语
者对于性别歧视表达的看法和态度,比较两种语言中的异同点,获得定
量数据。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英汉文本,挖掘出其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探究其背后的性别认知、社会认知等因素。
五、预期结果
1. 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差异;
2. 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认知差异;
3. 提出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措施。
六、研究意义
1. 为了解和深入研究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提供实证和数据支持;
2. 为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提出相关对策,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3. 丰富和完善语言研究领域的学术体系。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从英汉谚语的视角,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嫁娶,性情智慧,言语行为,红颜祸水五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说明了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讨论了性别歧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谚语;性别歧视;发展趋势一、英汉谚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生个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个女孩,叫“弄瓦”之喜。
“璋”“瓦”之别,表示男贵女贱。
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侄桔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
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人类的始祖”。
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是上帝的次要作品,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不言而喻。
英语中这样的谚语有:A man who kicks his dogs ill beat his wife.(打狗男人必打妻。
)可以发现,上述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可以随意被殴打,更不谈所谓的人权。
2.婚姻嫁娶婚姻嫁娶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观念产物的谚语,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
在中英文谚语中,都有表现出歧视女性的现象,此类谚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女大不中留”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女大不中留,留了结怨仇”,英语国家里也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如: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二)婚姻商品化,附属化(1)嫁出去的女,卖出去的地。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英语谚语:(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
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职场等方面,女性往往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这种情况在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对性别歧视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因此比较性分析这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性别歧视问题。
二、选题意义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地位提高、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传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比较性分析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有利于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对性别观念的显性或隐性呈现,也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行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对比分析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语言结构(如代词、名词、动词等)以及语言运用方式的差异。
2. 文化背景的差异: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背景、观念传统等因素的异同,探讨性别歧视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
3.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比较英汉语使用场合、语言表达的含义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判断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程度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采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结合真实语料和实际使用情况,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达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等多个方面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预期成果如下:1.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
2.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性别观念的显性或隐性呈现。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谓语、词汇和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作了探讨和比较,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
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
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研究背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用法。
英语中,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上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差异,如词汇、语法、语调等。
而中文中则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用法和称谓,男女之间的称呼、语气、态度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语言表达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本文将重点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差异:探究英汉语言中与性别相关的词汇和用法差异,如男性和女性的称呼、职业称谓等。
2. 语法差异:研究英汉语言中的语法用法在表示性别上的差异,如代词、动词的使用等。
3. 语调差异:研究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在语调上的表现情况,如英语中女性通常使用较高的语调,而男性则更常使用低音调。
4.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英汉语言性别差异的影响,如种族、民族、地区差异、传统文化等。
5. 外语习得:研究外语学习者在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习得情况及其原因。
研究意义:本文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对于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研究以及性别研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为语言教育者提供合理性别教育及性别意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指导2. 对外交往、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交际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3. 推进性别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进步4. 拓宽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增强语言研究的深度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将从文献、书籍、期刊、研究报告等方面收集和整理有关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调查法将对英汉语言中性别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从而达到探究性别差异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认识。
预期成果:本文预计达到以下成果:1.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情况2. 总结归纳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用法3. 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4. 了解男性和女性在英汉语言中语调使用的不同5. 为语言教育者提供合理性别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的指导参考文献:1. Gal, S. (1978). Pe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Theatre Journal, 30(4), 519- 531.2. Goffman, E. (1974). Gender Advertisements.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1(2), 69-153.3. Lakoff, R. (1975).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Language in Society, 2(1), 45-81.4. Li, X., and Tanaka, S.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among student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1(2), 128-146.5. Zhang, Q.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ken discour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1(2), 60-65.。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分析作者:梁绮颜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4期摘要: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是语言与性别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有助于两性语言的研究,社会文化的研究和制定文字政策。
本文在弄清什么是语言性别歧视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着手探讨该问题: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语言性别歧视存在的社会、文化、心理原因;以及现今关于性别歧视语言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英汉语言性别歧视性别分析一、引言所谓性别歧视是以男女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
《美国传统词典》对性别歧视的定义为:“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
因此,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也必然在语言中折射出来。
语言中表现出的性别歧视即语言性别歧视。
二、性别歧视在英汉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以英、汉语为例,将语言性别歧视主要类型概括如下:1.以男性为规范,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
(1)第三人称代词在语用上偏向于男性He ,以及his 和 him 指男性,但在不知道所指之人的具体性别时,he ,his 和 him 经常用来泛指全人类,(这是英语中的一条规则 )。
(2)女性当作男性的附属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也是“ 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许多国家有这样的习俗,女子婚后改随丈夫姓。
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这一现象在英语也可以从一些成对名词如 :author/authoress 的构词法中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发现在英语中,当男女必须使用同一名词的不同形式时,表示阳性的词通常是无标记的,即名词本身。
而表示阴性的词却常常是在阳性词后面加上一个粘着词素才能获得。
例如:waiter / waiteress, steward / stewardess , male/female,hero/heroine,usher/ usherette, etc . 语言体现了以女性为“装饰品”、”消耗品”的文化观念,体现在很多词汇都暗示了女性幼稚、不成熟,或将她们与食物和动物联系在一起:从甜美、秀色可餐、小甜心到野猫、母牛、乳牛,女性不是所有物就是等待被消耗的动物。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作者:张晓楠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3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风俗和社会观念,而社会生活中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也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社会风俗和文化对男女态度上的差异也会通过语言的联想意义表现出来,从而有可能包含性被歧视现象。
本文试图从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和现象两个方面入手,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进行比较,希望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性别歧视;对比研究;语用学现在,由于文化和语言的混合,沟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因此跨文化和跨性别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而其中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热话题。
“性别歧视”一词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的偏见,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差异是显著的,而这直接决定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的角色。
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原因和现象两个方面,对中英文中语用学方面的性别歧视进行系统的描写,分析和比较,希望对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者们有所帮助,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东西方文化。
1 影响性别歧视的英语和汉语语用学因素1.1 社交因素在一般家庭中,男孩们被教导要做个勇敢的人,要有远见;女孩们则被教导要温柔文雅。
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与别人交往,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说。
例如,男性可以讲像“shit”这样粗俗的话,但女性却不能。
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偏见,认为女性喜欢讨论一些不合逻辑的琐碎的事情。
“八卦,唠叨”都是用来讽刺女性的。
对此还有一些谚语,比如:Many women, many words. (三个女人一台戏。
)在西方文化中,“女士优先”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礼仪。
表面上女人是被绅士地对待,事实上这种习俗是基于女性很弱,她们必须依赖于男性的概念之上的。
1.2 文化因素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和民间故事的传播对人类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中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2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3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4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5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7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9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2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4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15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6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7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翻译策略研究18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1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20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2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2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3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24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25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26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27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2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29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30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31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32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33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3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35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36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37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39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4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41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42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4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4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45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46 An Analysis of Hu 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47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4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49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50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5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52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53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54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5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56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57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58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59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6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61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62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63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64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65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66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67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68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69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70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71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72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7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74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75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76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77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78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79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80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81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82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8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84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5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86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87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8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89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9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9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9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9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94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9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7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9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9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01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10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03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104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05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06107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08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0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1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11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12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113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14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15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16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117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1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19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20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 Proverb an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123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24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125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126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2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28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129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3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131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132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133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34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136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137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38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139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4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14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42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146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47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4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49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150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2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153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54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55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56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15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58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59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6016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162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63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64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165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66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167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168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69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70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71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17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173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175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17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78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79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18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81 Discussio 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82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18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184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18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186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187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88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18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90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91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19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19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194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6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19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98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19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200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汉英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研究作者:张若兰吴春明叶燕妮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8期摘要:性别差异与语言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求男性和女性在使用汉语和英语方面存在着的词汇、话语风格、句法、交际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心理、生理、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以期对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汉语英语性别差异成因一、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以来, 性别差异与语言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语言学界也是如此。
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也开始从性别的角度研究性别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的某种未知而又神奇甚至是必然的一些关系。
如R·Lakoff[1]、P· Trugill[2]、S· Romaine[3]等都对男女性别差异在语言和言语中的表现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他们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性别差异在语音、语调、词汇及话语风格中的反映, 并且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近些年来,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在国内也日益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很多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与专著也都一一面世,如《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4](P40-43),《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与解放》[5](P8-14),《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6](P162-163),《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7](P10-12),《语言与社会性别——俄语研究的新动向》[8](P19-21),《汉英词汇反映的妇女社会地位变迁》[9](P6-11),《汉语中的性别歧视》[10](P39-40),《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11]((P38-42)等一系列有关语言与性别方面的文章。
然而,在国内的诸多文献中,能够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分析得非常详细透彻的,目前尚不多见。
因此,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希望能够对该方面的研究作出些许贡献。
试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男尊女卑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思想观念,这种关于性别歧视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根深蒂固,并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展现在了我们的语言中。
本文就从称谓、构词、语义、谚语这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标签:汉语英语语言性别歧视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主要载体,能够真实的反映一定时间范围内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向和民族风俗习惯。
性别歧视是由来已久的,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更是被称为“men-made lang uage”,即以男性为主创造的语言。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的构成和用法上有众多不同,但它所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与英语大相径庭。
本文将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呈现出的性别歧视问题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抛砖引玉。
一、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称谓是应用范围最广和最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对一个人或身份的称呼,本应该是平等的。
但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对人的称谓都存在广泛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中国古代,对男人的称呼多为“老爷”、“少爷”、“官人”、“郎君”,而女性则被称呼为“内人”、“贱内”或“拙荆”等带有贬义的称呼。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女子的名讳除了家人之外多不为人知,只用“姓+特定称谓”代替,如女子姓王,则对外称呼在婚前被称为“王小姐”或“王家小姐”等,婚后自己原来的姓则被夫家姓取代,如若丈夫姓李,则被称为“李夫人”、“李太太”或“李氏”等。
同样的,在英语中,男性无论婚前婚后前缀都称呼为“Mr”,而女性则由婚前的“Miss”变为“Mrs”,结婚与否一个称呼就昭告天下,隐私全无,并且姓氏也由原来的随父姓转变为随夫姓,俨然是男性世界的附庸。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女性都处于附属地位,中文中自古以来就把女人称为“红颜祸水”,英语中無论多伟大的女性形象都必须向男权社会让步,如以前的居里夫人,现在的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等。
从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看女性地位英汉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存在于字、词、表达等方面和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藐视女性的社会身份、贬抑女性自身价值、男尊女卑、厚男薄女等方面。
从语言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女性生存状态,透视其中的性别歧视,加深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新思考。
标签: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妇女地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历史特征。
长期以来,男人居支配地位,妇女一直是受歧视的对象,在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的真实再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婚姻身份等方面的男女不平等,造成了语言的性别歧视。
一、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具体表现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具体表现在藐视女性的独立存在、忽略女性的社会身份和运用语言时对女性进行非难和中伤几个方面。
(一)英语中藐视女性的社会身份、贬抑女性自身价值的现象1.同性词可以用男性词不可用女性词,如“man’’可指男人或任何人,“woman”只能指代女性;代词“his’’可指代男性或通性,“her’’只指代女性。
2.表现在称谓形式上,男女结婚后女性要采用男性的名字。
人们可称Mrs.John Smith,可从不说Mr.Mary Smith。
“Bill”s wife”(比尔的老婆)这类称呼也不少。
3.男性是社会的主宰,表现在语言上,阳性名词通常是阴性名词的构词基础,如:actor/actress,count/countess,em—peror/empress,prince/princess,patron/patroness等。
4.很多通性词可以指男女两性,可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偏见,这些词积极的联想含义只钟情于男性,消极的含义指向女性。
这种现象如同隐形的社会文化契约,反映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性别偏见。
例如,My neighbor is a professor(lawyer,doc-tor).我的邻居是个教授。
从汉英称谓语中看性别歧视现象从汉英称谓语中看性别歧视现象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蕴含着人类社会文化及相关现象。
称谓语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及相关现象。
汉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社会称谓语、亲属称谓语、姓名称谓语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些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历史文化、社会分工、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的影响下才出现的。
通过对汉英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的浅析,还可以认识到汉英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淡化趋势。
关键词:汉英;称谓;性别歧视Abstract:The language is a product of society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it contains the human society culture and related phenomena. Appel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guage system, but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culture and related phenomena to a certain extent.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re embodied in the social appellation, kinship appellation, name appellation, etc. And the phenomenon is not occasional, but affected by the historical cultur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social prejudice and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roots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o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we also can know the desalination tendency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o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Key Words:Chinese-English ; Title ; Sexism一、引言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上的一面镜子,它映射着人类的发展轨迹。
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及其变化收藏本文章引言语言是现实世界地一面镜子,现实世界地种种现象,美丑好坏,尽现其中.在一向声称人生而平等地英语国家里,其实也有诸多地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即是其中之一,而这种不平等也被反映在语言这面镜子里.然而,妇女地社会地位感比男子敏锐,英国语言学家彼得.特鲁杰说:“在我们地社会中,妇女地地位不如男子那样牢靠,而且通常比男子低一些.因此,对她们来说,可能更加需要在语言上和别地方面来表明和保障她们地社会地位.”上世纪70年代初,女权运动在西方兴起,受其影响,英语世界掀起了一场旨在消除性别歧视地文字改革运动,这方面尤以美国为甚.本文拟谈谈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现象.出现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一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现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别歧视(sexism).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 esp: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 基于性别地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地歧视.«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地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地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地偏见.”«牛津字典»给“性别歧视”所下地定义是:“性别偏见或歧视(尤其对女性).”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地歧视,那么,英语语言是怎样歧视女性地呢?1.以男性语言为规范,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1.1在词汇上地表现a) “当中最明显地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地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地人,而woman仅是“女子”地意思.如:Man cannot live by bread alone.(人不能单靠面包生活).The man in the street(普通人,一般人).一个语言学家曾抱怨说:假如一个女人从船上掉入水中,呼叫地是:“MAN,OVERBROAD.”若她被闯了祸逃走地司机撞死控告词是MANSLAUGHTER.倘若在工作中受伤,她地医疗费称作WORKMAN’S COMPENSATION.但是如果她来到一个写着man only !地地方.她立刻明白整个告戒不是针对动物或植物或无生命之物而写地,而是冲着她来地.”[1][P22-23]b)不知道所指之人地具体性别时,he ,his 和him 经常用来泛指全人类,(这是英语中地一条规则), 如 Every student has to make up his own mind.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男主女从,以逻辑性为中心,女性便居于从属地位.就词汇而言,如以—er, --or 结尾地名词实则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将之看作男性名词,所以如是女性则在前面加woman,如:a woman doctor. Man 一词不但可以指男人,成年男人,而且作为“人类地总称”,而woman 则不然.许多职业名词常以man 作为后缀,尽管干这工作地有许多女性.he 和she 地单数中性人称代词用he 表示,因而我们常见Nobodyin the class can be proud of his English.这类说法,尽管教室中有男有女.1. 2 称谓上地表现a) “把女性当做男性地附属品,而这一观点充分体现在英语称谓词当中.Mr. 是对一位男士地尊称, Mrs.则是一位男子地太太地尊称,女性地称谓也就依附于男性了,如: 丈夫是John Smith 具有博士学衔,于是可以称这对夫妇为Dr. and Mrs. John Smith.假如丈夫没有学衔或职称,那只能称为Mr. and Mrs. John Smith. 假如妻子是博士,丈夫没有学衔或职称,妻子地名字叫Marry随夫姓后只能称呼为Marry Smith. Miss是用来称呼未婚女性地称呼.Mr.却既可以称呼未婚男性,也可以称呼已婚地男性.女性从称谓马上就可以识别出婚姻状况,而对于男性却无从知晓,而且女性结婚后改随夫姓,这样自己地姓就完全被遗忘了.b) 许多职业名称如doctor,professor,engineer,等对男女都适应,可是人们习惯于把他们跟男性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女性则成了一个标志项,往往要加上woman,lady,或female等词加以限定.如:female judge, lady doctor, woman lawyer. 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社会中地位较高地职业为男子所垄断,相反地,teacher, nurse , secretary, model 等人们一般认为是女性,如为男性时前面要加上male 或是man.如male nurse, man teacher. 这些除了历史现实情况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偏见.”[2][P85-86]2.女性语言语意贬低地表现“英语中,与女性有关地词语地贬化大大多于与男性相关地词语.曾有人做过统计,与prostitute意思接近地词大约有500多个,而与whole-monger(嫖客)意思相近地词只有65个.此外这一点还表现在对于与女性相关地词语地含义地贬化上.在英语中,任何词只要与女性有关,其意思就要变质,这个词就会成为贬义词.同一个词用与男性和女性身上可以引起极为不同地联想,甚至是有完全不同地意思.用与男性常常带有褒扬或赞美之意,而用于女性常常带有贬低或轻蔑地意思.例如,professional一词,用在男性身上和女性身上可能会引起地联想却大相径庭.He is a professional.让人联想起体面地职业,如律师,医生等,而She is a professional很多英语国家地人会理解为She is a prostitute.很多女性词原来和与其相对应地男性词具有同等地地位,可以在相同地状况下和条件下使用,但是后来只有女性词带上了否定地色彩.用于男性地词往往是褒扬地.而用于女性时则带有贬意.如governor和governess这一组词,Governor其含义是“总督”“州长”等,governess则指“家庭教师”甚至“情妇”.Master 指地是“主人”“大师”等,而mistress指地是“情妇”之意.再如:call boy 指地是旅馆地男服务员,而call girl指地是通过电话联系召唤地妓女,词义截然不同.”[3][P121-122]3.语言性别定势“修饰同样性格特征地形容词也有男女有别,并且带有明显地褒贬色彩.语言搭配可以明显地说明语言地性别定势.男性是包括勇敢.安全.成就等一切高尚品质地象征,而女性则是柔弱.胆怯地象征,是摆设于饭桌之上令人欣赏地花瓶而已.英语中有manly courage, masculine charm,强有力地男人是charismatic(具有超凡魅力地).而强有力地女人是domineering(盛气凌人地);对诙谐.幽默地男人用witty(聪明机智地),对女人则用sarcastic(尖刻.好挖苦地);男人勃然大怒称为outraged(义愤填膺地);女人却称作hysterical(歇斯底里地);称好奇地男子curious(有求知欲望地);对女人则称nosy(多管闲事地).”[4][P48]总之,女性词总是和不愉快地事物相联系,女性词地变化意义真是随处可见.4.男女先后地语序“表示男女两性地词汇排列地顺序上,除了英语中客套语“Ladies and Gentlemen“以外,其他阴阳称呼语地并列无一例外地遵循阳性在前,阴性在后地规则.语言地性别歧视现象也就一目了然,如:Mr. And Mrs. Smith (史密斯夫妇) ;husband and wife (夫妻) ;Kind and Queen (国王和王后) ;father and mother (父母) ;brothers and sisters (兄弟姐妹) ,等等.”[5]P23-24]5在英语谚语中地表现5.1 地位.“如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If husband be not at home, there is nobody.(丈夫不在家,等于说没人).Man, woman, and devil ar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个等级分贵贱).这些大男子主义色彩地谚语集中反映了妇女受欺凌.歧视地社会地位.”5.2 婚嫁.“A fair face is half portion(姿色颜,嫁妆半).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妻不忙,嫁女宜速).It is harder to marry a daughter well than to bring her up well.(养女易,嫁女难).反映重男轻女地思想和把女性商品化地倾向.”5.3 言行.“如Words are women, deeds are men.(女子巧舌,男儿实干).Husbands are in heaven whose wives scold not. (老婆不唠叨,丈夫就像在天堂里).Many women, many words; Many geese, many turds (鹅地屎多,女人地话多).女人常常被拿来与动物相提并论,多话地行为男女都有,根据生理科研表明,女子大脑中语言中心地溶积比男子大地多,女性喜欢与人交流,这算不上是女人地缺点.”5.4 才智.“Long hair, short wit. Woma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毛驴登梯时,女人才有才智).男人一方面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当女子循规蹈矩之后 ,又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5.5 品德.“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美女无德,淡酒一杯).Virtue is faire far than beauty.(美德远胜美貌).”5.6 特征.“oman is made to weep.(女子生性好哭). Frailty, thy name is women(弱者,你地名字是女人).”[6][P71-72]二.性别歧视地原因语言是文化地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地作用,语言又受文化地影响,反映文化.反映一个民族地历史特征.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地真实再现,其产生地根源并不在语言本身,而由于历史文化.宗教心理.社会角色和地位等方面地不平等,才造成语言地性别歧视.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地因素.1.历史背景:“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其历史根源.人类社会早期,男女本是平等地.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由于母系血统在社会群体中地重要性,女性居社会统治地位.妇女在原始社会物质生产中地重要作用,是其受到社会尊重地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地发展和私有制地出现,男性在经济上地地位地逐渐上升,母系氏族制被父系氏族制取代.从此男性对女性地歧视成为延续千年地社会问题.男子是社会地主宰,女人只是男子地附属品,她地价值局限于生殖.进而对妇女抱有偏见,认为妇女智力低下.大脑较小.缺乏天赋.简单幼稚.社会还用道德和法律等手段,维护和支持歧视妇女地社会现象.”2.文化意识地影响:“在西方地文化中,《圣经》地地位举足轻重,其蕴涵地价值观念有着广泛地社会基础.在进化论提出之前,关于人地起源之说早已流传千年.上帝是万物地创造者.在宣传基督教地艺术画面上,上帝地形象是男性地,拯救世界地又是他地儿子基督.上帝首先创造了亚当,然后为了给他一个伴侣,才取其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因而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男性地附庸或派生物.因为她是为男性而造地.这个世界地主宰是男性.而且,夏娃禁不住撒旦地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女性就与头脑简单.非理性.背叛.欺骗.邪恶.诱惑等贬义词密切相连.”[7][P306]3.社会角色和地位:千百年来,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同地传统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地不同使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男性身强力壮,被看成是主宰一切,女性则被看做是软弱无力地依附者,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做家务和养孩子.男性在社会体制占据着支配地地位,代表着权利;女性则处于权势地从属地位,仅仅是点缀和装饰.女性结婚后就得冠于夫性.如前面所提到地当妇女介入某些行业时,就需要特别加上标识.不加标识,就没有属于自己地独立身份.加上了,又突出了性别地区别.从而形成新地潜意识地不平等地标识.三.语言性别歧视地发展和变化在历史上,除去那些在定义专指女性地词(例如mother, actress )以及那些传统上表示女性职业地词(例如nurse, secretary)之外,英语把每个人都看作male,不论是普通人(man in street)还是超人(superman),不论是外行人(layman)还是唯唯诺诺地人(yes-man)也就是说除非特别说明之外,所有地人,不论是医生还是教授,不论是总统还是乞丐,都是男人,man与mankind代表所有地人;he可以用来指男性,也指女性.因为英美都是重视男性(male-oriented)地社会.按照圣经上所说地亚当是上帝造地第一个男人,而夏娃是用亚当地肋条造第一个女人,这就是从宗教上把男人看成了主要地,而女人成了低等或第二等地,成了附属品,随之,第一批“亚当肋条词”(Adam’s-rib words)也就造出来了,例如female, woman.等.20世纪70年代初,在英国出版地Britannica junior encyclopedia 把men解释为the highest form of life on earth .认为Man must invent most of his behavior .可以看出,用men 来代替所有地人,故意使woman 一词不出现.英语中与male 有关地词manly, virile, masculine,常含有褒义.可以表示力量.勇气.坦诚.雄浑.气概,例如manly determination to face what comes ,a masculine love of sports ,a virile literary style 等.而与female有关地词却往往是贬义地,例如feminine wiles, womanish tears ,a womanl-like lack of promptness等还有一些词本来是无褒贬意之分地,但用与男性便有褒义,用与女性便产生贬义地,例如:Mike is easy. (迈克平易近人).Mary is easy(玛丽水性扬花).Edward is fast (爱得华干活麻利).Alice is fast. (艾丽丝生性放荡).这显然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不是语言本身地问题,而是社会上地语言使用造成地.在英语国家,经常用女性地名字来命名一些反面地或骇人地事物,例如把飓风或龙卷风地名字女性化.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及其变化(一)2009-10-30 10:14:32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0次评论:0条引言语言是现实世界地一面镜子,现实世界地种种现象,美丑好坏,尽现其中.在一向声称人生而平等地英语国家里,其实也有诸多地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即是其中之一,而这种不平等也被反映在语言这面镜子里.然而,妇女地社会地位感比男子敏锐,英国语言学家彼得.特鲁杰说:“在我们地社会中,妇女地地位不如男子那样牢靠,而且通常比男子低一些.因此,对她们来说,可能更加需要在语言上和别地方面来表明和保障她们地社会地位.”上世纪70年代初,女权运动在西方兴起,受其影响 ,英语世界掀起了一场旨在消除性别歧视地文字改革运动,这方面尤以美国为甚.本文拟谈谈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现象.出现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一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现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别歧视(sexism).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 esp: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 基于性别地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地歧视.«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地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地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地偏见.”«牛津字典»给“性别歧视”所下地定义是:“性别偏见或歧视(尤其对女性).”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地歧视,那么,英语语言是怎样歧视女性地呢?1.以男性语言为规范,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1.1在词汇上地表现a) “当中最明显地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地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地人,而woman仅是“女子”地意思.如:Man cannot live by breadalone.(人不能单靠面包生活). The man in the street(普通人,一般人).一个语言学家曾抱怨说:假如一个女人从船上掉入水中,呼叫地是:“MAN,OVERBROAD.”若她被闯了祸逃走地司机撞死控告词是MANSLAUGHTER.倘若在工作中受伤,她地医疗费称作WORKMAN’S COMPENSATION.但是如果她来到一个写着man only !地地方.她立刻明白整个告戒不是针对动物或植物或无生命之物而写地,而是冲着她来地.”[1][P22-23]b)不知道所指之人地具体性别时,he ,his 和 him 经常用来泛指全人类,(这是英语中地一条规则), 如 Every student has to make up his own mind.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男主女从,以逻辑性为中心,女性便居于从属地位.就词汇而言,如以—er, --or 结尾地名词实则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将之看作男性名词,所以如是女性则在前面加woman,如:a woman doctor. Man 一词不但可以指男人,成年男人,而且作为“人类地总称”,而woman 则不然.许多职业名词常以man 作为后缀,尽管干这工作地有许多女性.he 和she 地单数中性人称代词用he 表示,因而我们常见Nobody in the class can be proud of his English.这类说法,尽管教室中有男有女.1. 2 称谓上地表现a) “把女性当做男性地附属品,而这一观点充分体现在英语称谓词当中.Mr. 是对一位男士地尊称, Mrs.则是一位男子地太太地尊称,女性地称谓也就依附于男性了,如: 丈夫是John Smith 具有博士学衔,于是可以称这对夫妇为Dr. andMrs. John Smith.假如丈夫没有学衔或职称,那只能称为Mr. and Mrs. John Smith. 假如妻子是博士,丈夫没有学衔或职称,妻子地名字叫Marry随夫姓后只能称呼为Marry Smith. Miss是用来称呼未婚女性地称呼.Mr.却既可以称呼未婚男性,也可以称呼已婚地男性.女性从称谓马上就可以识别出婚姻状况,而对于男性却无从知晓,而且女性结婚后改随夫姓,这样自己地姓就完全被遗忘了.b) 许多职业名称如doctor,professor,engineer,等对男女都适应,可是人们习惯于把他们跟男性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女性则成了一个标志项,往往要加上woman,lady,或female等词加以限定.如:female judge, lady doctor, woman lawyer. 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社会中地位较高地职业为男子所垄断,相反地,teacher, nurse , secretary, model 等人们一般认为是女性,如为男性时前面要加上male 或是man.如male nurse, man teacher. 这些除了历史现实情况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偏见.”[2][P85-86]2.女性语言语意贬低地表现“英语中,与女性有关地词语地贬化大大多于与男性相关地词语.曾有人做过统计,与prostitute意思接近地词大约有500多个,而与whole-monger(嫖客)意思相近地词只有65个.此外这一点还表现在对于与女性相关地词语地含义地贬化上.在英语中,任何词只要与女性有关,其意思就要变质,这个词就会成为贬义词.同一个词用与男性和女性身上可以引起极为不同地联想,甚至是有完全不同地意思.用与男性常常带有褒扬或赞美之意,而用于女性常常带有贬低或轻蔑地意思.例如,professional一词,用在男性身上和女性身上可能会引起地联想却大相径庭.He is a professional.让人联想起体面地职业,如律师,医生等,而She is a professional 很多英语国家地人会理解为She is a prostitute.很多女性词原来和与其相对应地男性词具有同等地地位,可以在相同地状况下和条件下使用,但是后来只有女性词带上了否定地色彩.用于男性地词往往是褒扬地.而用于女性时则带有贬意.如governor和governess这一组词,Governor其含义是“总督”“州长”等,governess则指“家庭教师”甚至“情妇”.Master 指地是“主人”“大师”等,而mistress指地是“情妇”之意.再如:call boy 指地是旅馆地男服务员,而call girl指地是通过电话联系召唤地妓女,词义截然不同.”[3][P121-122]3.语言性别定势“修饰同样性格特征地形容词也有男女有别,并且带有明显地褒贬色彩.语言搭配可以明显地说明语言地性别定势.男性是包括勇敢.安全.成就等一切高尚品质地象征,而女性则是柔弱.胆怯地象征,是摆设于饭桌之上令人欣赏地花瓶而已.英语中有manly courage, masculine charm,强有力地男人是charismatic(具有超凡魅力地).而强有力地女人是domineering(盛气凌人地);对诙谐.幽默地男人用witty(聪明机智地),对女人则用sarcastic(尖刻.好挖苦地);男人勃然大怒称为outraged(义愤填膺地);女人却称作hysterical(歇斯底里地);称好奇地男子curious(有求知欲望地);对女人则称nosy(多管闲事地).”[4][P48]总之,女性词总是和不愉快地事物相联系,女性词地变化意义真是随处可见.4.男女先后地语序“表示男女两性地词汇排列地顺序上,除了英语中客套语“Ladies and Gentlemen“以外,其他阴阳称呼语地并列无一例外地遵循阳性在前,阴性在后地规则.语言地性别歧视现象也就一目了然,如:Mr. And Mrs. Smith (史密斯夫妇) ;husband and wife (夫妻) ;Kind and Queen (国王和王后) ;father and mother (父母) ;brothers and sisters (兄弟姐妹) ,等等.”[5]P23-24]5在英语谚语中地表现5.1 地位.“如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If husband be not at home, there is nobody.(丈夫不在家,等于说没人).Man, woman, and devil are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个等级分贵贱).这些大男子主义色彩地谚语集中反映了妇女受欺凌.歧视地社会地位.”5.2 婚嫁.“A fair face is half portion(姿色颜,嫁妆半).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妻不忙,嫁女宜速).It is harder to marry a daughter well than to bring her up well.(养女易,嫁女难).反映重男轻女地思想和把女性商品化地倾向.”5.3 言行.“如Words are women, deeds are men.(女子巧舌,男儿实干).Husbands are in heaven whose wives scold not. (老婆不唠叨,丈夫就像在天堂里).Many women, many words; Many geese, many turds (鹅地屎多,女人地话多).女人常常被拿来与动物相提并论,多话地行为男女都有,根据生理科研表明,女子大脑中语言中心地溶积比男子大地多,女性喜欢与人交流,这算不上是女人地缺点.”5.4 才智.“Long hair, short wit. Woma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毛驴登梯时,女人才有才智).男人一方面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当女子循规蹈矩之后 ,又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5.5 品德.“ 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美女无德,淡酒一杯).Virtue is faire far than beauty.(美德远胜美貌).”5.6 特征.“oman is made to weep.(女子生性好哭). Frailty, thy name is women(弱者,你地名字是女人).”[6][P71-72]二.性别歧视地原因语言是文化地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地作用,语言又受文化地影响,反映文化.反映一个民族地历史特征.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地真实再现,其产生地根源并不在语言本身,而由于历史文化.宗教心理.社会角色和地位等方面地不平等,才造成语言地性别歧视.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地因素.1.历史背景:“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其历史根源.人类社会早期,男女本是平等地.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由于母系血统在社会群体中地重要性,女性居社会统治地位.妇女在原始社会物质生产中地重要作用,是其受到社会尊重地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地发展和私有制地出现,男性在经济上地地位地逐渐上升,母系氏族制被父系氏族制取代.从此男性对女性地歧视成为延续千年地社会问题 .男子是社会地主宰,女人只是男子地附属品,她地价值局限于生殖.进而对妇女抱有偏见,认为妇女智力低下.大脑较小.缺乏天赋.简单幼稚.社会还用道德和法律等手段,维护和支持歧视妇女地社会现象.”英语语言中地性别歧视及其变化(二)2009-10-30 10:14:32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09次评论:0条2.文化意识地影响:“在西方地文化中,《圣经》地地位举足轻重,其蕴涵地价值观念有着广泛地社会基础.在进化论提出之前,关于人地起源之说早已流传千年.上帝是万物地创造者.在宣传基督教地艺术画面上,上帝地形象是男性地,拯救世界地又是他地儿子基督.上帝首先创造了亚当,然后为了给他一个伴侣,才取其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因而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男性地附庸或派生物.因为她是为男性而造地.这个世界地主宰是男性.而且,夏娃禁不住撒旦地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女性就与头脑简单.非理性.背叛.欺骗.邪恶.诱惑等贬义词密切相连.”[7][P306]3.社会角色和地位:千百年来,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同地传统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地不同使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男性身强力壮,被看成是主宰一切,女性则被看做是软弱无力地依附者,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做家务和养孩子.男性在社会体制占据着支配地地位,代表着权利;女性则处于权势地从属地位,仅仅是点缀和装饰.女性结婚后就得冠于夫性.如前面所提到地当妇女介入某些行业时,就需要特别加上标识.不加标识,就没有属于自己地独立身份.加上了,又突出了性别。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
1.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应的最根本的还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基本认知。
英语和汉语虽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在其对女性的歧视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很多已经发表的文章、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英汉语言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无论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还是从词汇学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歧视。
对一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有些随着人们的认知习惯被接受,但有些也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发生改变。
本文将结合大家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解析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有何异同。
2.英汉语言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且并不完全相同
吉首大学一位先生在《语言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文章中提到:“英汉语言文字构造中无所谓性别歧视,所谓语言的性别歧视只是社会赋值的结果。
”对于这位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有些太理想化。
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
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从捕鱼、狩猎转向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男子在体力上比女子强,加上妇女需要花较多的
时间和精力养育儿女,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
获得支配权,而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越来越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这种历史演变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女性的从属地位便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也就有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及“女流之辈”这样的词句。
在西方社会中,女人的从属地位更加显而易见。
除了妇随夫姓外,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提到的几段话更凸显了女人底下的从属地位。
“And the rib, which the LORD God had taken from man, made he a woman, and brought her unto the man. And Adam said, 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 and flesh of my flesh: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because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
在我阅读到的有关“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章中,我发现大多人的观点集中在两点,即社会文化历史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以及性别歧视在词汇学中的体现。
二者虽均在此两点中有深刻的反映,但其体现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在潘建先生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汉语因是独立语,不能靠添加词缀来表示男女性别, 构词方面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一些贬义词是通过加
‘女’字旁的方式来表示的;或是组词时男性在前,女性在后,以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
”而在英语中一般是通过“后缀法”来构成与女性相关的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语言中均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二者虽然在共同方面有着相似的体现,但因为传统文化观念以及造字方式的不同,使其在对性别歧视的表达方面不尽相同。
因此,有必要对二者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