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用于脑梗塞患者治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2.92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脑梗塞发生后,患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中药或西药,但效果有限。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方法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116例患者进行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优势1. 综合调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健脾、通络活血等方法,促进身体的康复;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对症治疗,加快康复进程。
2. 减少药物副作用: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需要大剂量使用药物,容易产生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能够在尽量减少药物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促进康复:中医理疗、针灸等手段可以促进患者瘫痪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二、临床资料本研究共选取11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58例,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
患者入院时主要症状包括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患者入院后,分别采用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益气健脾、通络止痛等中药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康复速度较慢,总有效率为65%。
2. 西药治疗:采用溶栓药物、抗凝血药物等西药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总有效率为75%。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中药治疗的辅以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方法,并结合康复训练。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得到了较快改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总有效率为90%。
四、结论综合上述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伴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伴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1例脑梗塞伴高血压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66例,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法进行相应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6.69%)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伴高血压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脑梗塞伴高血压;临床研究脑梗塞占据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部分,其脑梗塞在中医学中称为中风。
同时此病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1]。
因为多种原因致使部分脑组织中的血液不能继续供应,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等现象发生,进而在临床中产生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
并且患者还有高血压等病史,一旦患者在发病早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则会发生较高的致残率,甚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2]。
此研究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1例患有脑梗塞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有脑梗塞伴高血压病患者131例,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66例,对照组65例;其中男62例,女69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5.4±4.9)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时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患者采用吸氧方法,同时采用依那普利片来进行降压,2次/d;实施扩血管、脑神经细胞营养剂、改善微循环等西药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予以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药方为丹参10~150 g,黄芪40~100 g,桑寄生、当归、赤芍各15 g,地龙、川芎、桃仁各10 g、血藤30 g、红花5 g等。
2012年第17期中图分类号:R5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7-0079-01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咯血61例疗效观察向寿培*杨珊珊*胡雪梅*胡黔萍*杨家妮*刘詹*关键词:肺结核;咯血;中西医结合*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人民医院(558300)2012年7月9日收稿咯血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在活动性和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中,咯血症状分别占30%和40%[1],出现咯血症状时,患者情绪常常较紧张,须及时予以止血治疗,2002年1月~2010年8月我科收治肺结核咯血61例,经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61例均经临床确诊的肺结核患者。
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32.5±13.6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Ⅱ型肺结核3例,Ⅲ型肺结核50例,Ⅳ型肺结核8例。
小量咯血(24小时咯血量小于100ml )40例,中量咯血(100~500ml )15例,大量咯血(大于500ml 或一次咯血量大于100ml )6例[2];首次咯血54例,反复咯血7例。
2疗效观察2.1参照全国统一化疗方案抗痨治疗及对症处理。
2.2对小量咯血40例患者服用云南白药0.5g/次,每隔4小时服一次,同时予氨甲环酸1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1次/日,经过2~5天40例全部止血。
2.315例中量咯血患者,除按小量咯血患者常规服云南白药、静滴氨甲环酸外,予加用血凝酶(立芷血)1.0kU 静脉注射,1次/日,经过3~6天14例止血,1例疗效不佳,加用垂体后叶素18u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该例患者42岁),1次/日,2天咯血停止。
2.46例大量咯血患者,除常规服云南白药、静滴氨甲环酸及静脉注射血凝酶(立芷血)外,还予垂体后叶素18~24u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1次/日,其中55岁以上患者不用垂体后叶素,改用盐酸普鲁卡因25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每8小时1次,经过3~7天5例止血,1例疗效不佳,加用盐酸异丙嗪25mg 肌注,每12小时1次,地塞米松5mg 静滴,每12小时1次,3天咯血停止。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方法将急性脑梗塞病人49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3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和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尼莫地平40mg,口服,tid,随症加服中药煎剂;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和曲克芦丁400mg静脉滴注,qd,尼莫地平40mg,口服,tid。
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5例(19.2%),显著进步9例(34.6%),进步7例(27.0%),总有效率80.8%;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13.1%),显著进步7例(30.4%),进步4例(17.4%),总有效率60.9%。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塞;疗效笔者将我中心2004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9例脑梗塞病人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6-78岁,平均71.8岁,除外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肾疾病、出血性脑梗塞及既往有中风病史者。
病人均神志清楚,吞咽功能正常,病程在24-72小时内。
入院前未经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等治疗。
将49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66-75岁,平均68.5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缺血10例,大脑前动脉缺血7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缺血6例,伴高血压13例,高脂血症6例,颈动脉狭窄4例;治疗组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68-78岁,平均年龄72.5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缺血12例,大脑前动脉缺血8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缺血6例,伴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7例,颈动脉狭窄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分析30天后两组不良反应、近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等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近期疗效率较高,为83.3%,对照组为62.4%;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能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修复受损脑细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梗塞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脑梗塞在我国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神经细胞死亡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早期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将脑梗塞2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和24例西医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性15名,女性9名,年龄在56-75(68.21±0.70)岁,病程6-85(7.6±6.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6.0±3.42)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9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4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高血脂症者25例,糖尿病者18例。
对照组中男17名,女7名,年龄55-70(67.4±11.2)岁,病程6-86(8.7±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16±3.23)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12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3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者18例,高血脂症者23例,糖尿病者1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年龄在55-75岁,缺血性脑梗塞,复发前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体征,发病6天内就诊,以风痰瘀阻为主要病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为选取标准;而患有重度高血压及并发症、脏器功能不全、孕妇、重度脑梗塞伴有水肿、意识障碍、不配合治疗者不入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将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生活能力、脑部神经功能。
结果观察组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用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能力以及脑部神经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脑部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标签:中西医结合;脑梗塞;疗效;安全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作息均有着明显的改善,而中老年人群中的脑梗塞患者发病率逐年提升,对于脑梗塞健康知识的普及也越来越广泛。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对机体损害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的疾病[1]。
对于脑梗塞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疗效欠佳,本文为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均排除存在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并发症及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49~76岁;病程3~18年;学历分布: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21例,专科及以上37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分布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每日静脉滴注吡拉西坦100 mL,胞二磷胆碱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推注甲钴胺1.0 mg。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优势很明显脑梗死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生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西医治疗后,患者可能遗留部分神经、语言等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也比较大,所以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能够降低西药治疗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有哪些优势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脑梗死的中西医看法(一)中医认识脑梗死中医将脑梗死称为“中风、卒中”,认为其由于正气亏虚、劳倦内伤等原因引起气血逆乱,产生由于风、火、痰、瘀导致的脑脉痹阻,导致患者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身体麻木等。
(二)西医认识脑梗死脑梗死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者软化。
由于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或者小动脉闭塞引起,常见于中老年群体。
二、中医治疗脑梗死的方法脑梗塞的疾病病程比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经过治疗以后也有很大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中医在治疗时以辩证治疗和活血化瘀为主,针对脑梗死的根源进行治疗,能够防止脑梗塞反复发作。
具体治疗方法有:(一)中药治疗中医在治疗脑梗死的过程中,根据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辩证治疗。
脑梗死的症状通常有风火上炎证、气血瘀滞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肺腑实证、元气败脱证、痰热内闭证等。
通过辩证不同的脑梗死症状和致病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中药技术不断进步,中药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其纯度和安全性明显提高。
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丸剂等种类外,中成药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第一,在脑梗死初期,需要使用一些活血化瘀、化痰、利水的药物,减少细胞的水肿,减轻有毒物质对大脑细胞的不良损伤。
同时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神经再生和毛细血管再生。
第二,脑梗死恢复期间使用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中药,并且对脑梗死复发起到预防作用。
第三,治疗脑梗死的具体药物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药物包括: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输血宁注射液、安宫牛黄丸以及中风醒脑液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为脑梗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1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2周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120例患者中,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29,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实现了中西医治疗优势的互补,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2-02脑梗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症之一,常发生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具有较大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容易留下后遗症[1]。
笔者就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
治疗组120例患者的年龄在3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31)岁。
女性患者有48例,占40%,男性患者72例,占60%,患者病程在6-64天之间,平均病程为(24±2.14)天,合并高血脂患者54例,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29例,冠心病患者5例。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得分在31-45分之间的重症患者38例,得分在16-30分之间的中型患者59例,得分在0-15分之间的患者有23例。
急性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李学彬【摘要】@@ 急性脑梗塞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天内达到高峰.其症状是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目前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已较为广泛,有些人持肯定的态度,也有人持怀疑态度.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结果报告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本组29例,男23例,女6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43.8岁.36~50岁5例,51~60岁6例,61~70岁15例,71~75岁3例,发病均在夜间或早晨多见.脑力劳动者15例,体力劳动者7例,平时患有高血压者17例,血压正常者5例.rn1.2 诊断标准轻型14例,中型9例,重型6例.急性期:发病在15天内.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1.5个月内.【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1(020)018【总页数】1页(P74-74)【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效【作者】李学彬【作者单位】吉林省镇赉县东屏镇卫生院,吉林,镇赉,1373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急性脑梗塞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天内达到高峰。
其症状是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目前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已较为广泛,有些人持肯定的态度,也有人持怀疑态度。
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9例,男23例,女6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43.8岁。
36~50岁5例,51~60岁6例,61~70岁15例,71~75岁3例,发病均在夜间或早晨多见。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对其进行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44例,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95.45%,79.55%),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85.23±6.34)分优于对照组(68.67±6.56)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
脑血管疾病极易复发,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
研究为了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效果,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塞后遗症进行具体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经常规检验,均确诊为脑梗塞。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44例,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脑梗塞后遗症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59.16±2.3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脑梗塞后遗症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59.44±2.34)岁。
比较两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患者;(2)患者自愿入组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排除标准:(1)依从性较差的患者;(2)合并脏器疾病;(3)精神障碍疾病患者;(4)癌症患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2T11:38:19.44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张燕[导读] 目的:分析在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联合中西医手段的疗效。
张燕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定西 743000摘要:目的:分析在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联合中西医手段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腔隙性脑梗塞病例83例,按疗法分组,A组(中西医疗法)41例,B组(西医治疗)42例,比较疗效、安全性。
结果:疗效比较,A组[97.56%(40/41)]优于B组[78.57%(33/42)](P<0.05);安全性比较,A组[4.88%(2/41)]优于B组[16.67%(7/42)](P<0.05)。
结论:联合中西医手段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中西医;不良反应;疗效前言:脑梗塞为高发病,其中腔隙性脑梗塞是因缺血性卒中后脑部遗留微小腔隙,代谢循环障碍可诱发腔隙性脑梗塞。
该病要求科学施治加以控制,较易复发。
临床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症和动脉硬化是核心诱因。
常见突然发病,在治疗中应控制血压,改善脑动脉弹性,制定个体方案治疗。
中医以辨证施治和机体调节为主,长期干预效果较好。
在西医基础上联合中医干预,可改善机体[1]。
本文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选取83例,分析中西医联合疗法,探讨应用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83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根据疗法分为A组41例(中西医联合),性别:男/女=23/18,年龄(36~73)岁,平均(56.41±8.02)岁。
B组42例(西医),性别:男/女=25/17,年龄(38~72)岁,平均(56.40±7.99)岁。
两组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腔隙性脑梗死确诊;(2)可有效沟通;(3)智力正常;(4)资料完整;(5)知情同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较好。
现针对中西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阐述,以此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现状与进展现阶段,对脑梗死的治疗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以西医为主,中医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待恢复期时以中医为主,西药辅助治疗,并与针灸康复相配合治疗,促使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明显降低,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促进作用,使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不言而喻。
1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现状脑梗在中医中是属于“中风”的范畴,较多历代文献有较多记载,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促使中医对脑梗死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最近几年,由于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不断研究,例如,提出缺血半暗带等含义,促使脑梗死的治疗更进一步[1]。
现阶段,通过新的理论、技术同中医学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效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此种方式能够促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促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生存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和单独采用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2.1神经保护疗法目前,神经保护药物通常对脑卒中的治疗药物进行研究。
西医通常对神经保护使用的药物有胞二磷胆碱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还可能采用亚低温治疗。
中医对神经保护的治疗的探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中草药的成分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功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钙离子的细胞内流具有抵抗作用,使氧自由基水平有效降低,防止细胞凋亡,对兴奋性氨基酸的不良作用与拟雌激素样具有抑制作用。
通过试验研究[2]表明,红景天苷能够使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充分完善,将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有效清除,对局灶性脑缺血的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