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增长分析作者:李晶来源:《商场现代化》2017年第04期摘要:县域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财政收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当下的重点。
本文从和林格尔县的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
通过分析和林格尔县的概况,找出了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直接关系到县级财政收入的增减、农民的增收以及县域经济资金积累的程度。
因此,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了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1.和林格尔县地理概况和林县源自于蒙古语,意思为20间房子,因清朝初期新设驿站有20间房而得名。
位于内蒙古中部,原属于乌兰察布盟管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归属呼和浩特市管。
东界是凉城县和山西省右玉县,南接清水河县和山西省平鲁县,西是托克托县,北是土默特左旗和赛罕区。
地形地貌多样,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2.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1)和林格尔县总量分析现状近些年,和林格尔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也在持续的扩大。
2012年和林格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7亿元,2013年生产总值为140.69亿元,比上年增长0.1%。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015年生产总值1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
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发展快速,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
(2)和林县三大产业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和林格尔县的第一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2年和林格尔县的农业生产总值为22.1亿元,截止到2015年和林格尔县的农业生产总值就增长到了22.50亿元。
2012年-2015年和林格尔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04.1亿元、70.10亿元67.44亿元、69.23亿元,年增长分别为18.3%、-2.8%、-1.0%、8.5%。
地名,顾名思义是指各类地理实体的名字,地名是一个民族文化体现和历史渊源的产物。
地名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区别不同地理事物而对周围具有特定方位,特定范围之地理实体按照其自然或人文特征分门别类地赋予个性化具体标记的产物。
地名记载着历史变迁和民族经历,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带有明显的民族印记。
它同文化、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反映着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活动过程和认知过程和审美特征。
不同的地名蕴涵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蒙古语匿名的地名及它的文化内涵:乌兰浩特——蒙语,意为红色的城,故有红城之称,得名于其第一任首府之地位。
1945年,中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了,因其是红色革命政权,故将王爷庙更名为乌兰浩特,即红城。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
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
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起此名。
科尔沁——蒙古语,带弓箭之意。
科尔沁部始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
科尔沁系鲜卑语,汉语意为锐利的箭。
科尔沁部东至扎赉特界,西至扎鲁特界,南至盛京(今沈阳市)边墙界,北至索伦界。
金泰和四年(1204),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1214年分封诸王。
金界壕以西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
元末明初,科尔沁草原是北元太尉纳哈出的领地,居金山。
北元消亡后,明洪武22年(1389),明朝在原纳哈出领地置兀良哈三卫,即:泰宁卫(今洮南市附近)、朵颜卫(洮儿河上游朵颜山附近)、福余卫(今齐齐哈尔市附近),兀良哈三卫隶于奴儿干都司。
洪熙元年(1425),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4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被厄鲁特蒙古击败后,率部族走避嫩江流域,自称“嫩科尔沁”,以与其弟巴滚诺颜部的阿鲁科尔沁相区别。
后略去“嫩”字,直呼科尔沁。
科尔沁有四旗分布在兴安盟、通辽市两地。
和林附近好玩的地方
和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部。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和林拥有许多值得游玩的景点和活动。
1. 阿达木图草原:位于和林县西北部,是一个广阔的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美的草原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草原上的乘马、打牛、射箭等传统活动。
2. 和林古城:和林古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城池,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的城墙、城门和护城河,还可以了解到清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3. 和林达赖庙:和林达赖庙是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雄伟的寺庙建筑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还可以了解到藏传佛教的信仰和传统。
4. 平庸古墓群:平庸古墓群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汉代古墓群,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代墓葬的建筑和装饰,还可以了解到汉代的文化和历史。
5. 草原音乐节:每年夏季,和林会举办一系列草原音乐节活动,吸引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游客。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传统的蒙古族音乐和现代的流行音乐,还可以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和文化展览。
总之,和林是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又有自然景观的好地方,无论你是想了解传统文化还是欣赏美丽风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和景点。
- 1 -。
新疆地名中的文化透视
牛汝极
【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一、概说 (一) 地名及其特点通俗地讲,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是人们给天然的、人工的地理实体起的各字。
如城市、集镇、村庄、山、岛、河沟、沙漠、海湖、井泉、沼泽、盆地、戈壁、草原、高原、街道、广场、巷、桥梁、洞、水库等等。
确切些说,地名是人类对地球上具有不同方位、范围、状态、颜色、形状的地理实体所赋于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
地名是由语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牛汝极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浅析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新疆地名翻译 [J], 王瑞红;
2.新疆地名中的地域文化浅析 [J], 何巍
3.浅析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新疆地名翻译 [J], 王瑞红
4.和田地名中的文化透视 [J], 古再努尔·买买提明
5.古今地名道尽三镇地缘--武汉地名中的文化透视 [J], 邵荣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齐溶青;索明杰;贾志斌;武成;李权;王仁旺;李靖;何英英
作者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草原文物
页码: 36-4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发掘报告;铜带钩;和林格尔;战国墓;文化面貌;钩颈;料珠;战国时期;大堡;假圈足
摘要:2012年大堡山墓地的发掘,共清理墓葬51座,出土战国时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等80余件,其中出土铜带钩的比例较高。
和林格尔地区发现战国墓葬较多,这次的发掘材料对了解赵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地名文化意蕴研究作者:王琥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摘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地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地名的审美文化意蕴、历史文化意蕴、民族心理文化意蕴和地域文化意蕴四方面探究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名文化现象文化意蕴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
但地名不仅仅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的代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像,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因为地名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遗产。
一、地名的概念及起源(一)地名的概念“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
现在关于地名的研究很多,对地名的定义、说法较多,李如龙先生给出的定义为:“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
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特点。
地名有命名时的初始意义,也有命名后随着地域的驰名而获得的特征意义,但地名最重要的基本含义还是在于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类别。
”[1](二)地名的起源地名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
研究表明,地名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
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上古时代,原始人类外出从事生产活动时,对自己生活的地域必须有一定认识,以便在外出劳动后能够准确返回,这就需要对某些地理实体取代号,以便识别,于是就有了地名。
“人类为了认识、了解、利用和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需要命名一定的名称,使组成地理环境的个别因素,个别特定地域得以区分,于是便产生了地名”[2]。
二、地名作为文化现象内涵及特点(一)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作为一个地理方位的标志,是一个地方的代号,但“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透过地名的宏观文化考察,人们能获得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
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遭到猛烈冲击,文化生态发生巨变,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本文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民俗文化。
标签: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
我曾在和林格尔县支教一年,担任美术和校本剪纸课程教师,在学校开设了剪纸兴趣小组,这一年的支教经历不仅使我爱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还让我深切的体会到和林格尔县剪纸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一、和林格尔剪纸的艺术特色和林格尔剪纸是北方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窑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继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韧有力、自由奔放的风格,反映出北方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和林格尔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
如对物象的造型表现上,他们最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追求过多的琐碎细节描写,而重物象的大轮廓的“样”,这“样”也正如京剧艺术开场内容的动作“亮相”,传神、有味。
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大轮廓”造型或装饰纹样的体质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现被表现物象和作品本质的传神,而并非单纯的装饰。
这些创作者们虽然大都没有接受过书堂教育或学院派艺术培养,更有甚者他们就从来不知自己所从事的“雕虫小技”可以称为“艺术”,但他们却都能够最为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变形的造型且现法则,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二、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在当前却面临十分严峻的境地。
2023年第22期现代园艺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部分区域植物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梁慧源,王雷*(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植物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
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园林意境的形成,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部分区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公园内植物景观现状及改造设计原则,提出公园植物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关键词:植物景观;景观改造;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1项目概况和林格尔是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侧的一个小县城,其蒙古语为二十家子,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和林格尔县为文化古城,北魏时期拓跋珪曾在这里建立古都———盛乐,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旅游资源[1]。
南山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侧40km的和林格尔宝贝河畔,被誉为“中国最大的亭文化景观园林”。
南山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且具有多种风格各异的景点,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公园。
2绪论《中国古典园林史》指出,园林的四大构成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
其中,植物是唯一具备生命力的要素,植物造景效果直接关系到园林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园林艺术水平的体现[2]。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就是利用各种植物的搭配组合形成植物景观,展现植物的线条美、群落美、色彩美等[3]。
3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分析3.1分区种植,缺乏系统规划南山公园在建造初期时,其植物景观风格按照公园内各景点的特点进行种植,忽视了公园内植物景观的整体性设计,虽然做到了步移景异,类似于专类园的特点,但却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景观割裂的感觉。
3.2植物种类单一,层次不丰富园内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特别是在树种的选择与搭配应用方面。
植物的色彩搭配并没有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颜色进行设计,导致春夏园内绿意葱茏,而秋冬则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这使观景的时间和效果都受到限制,从而无法达到四季有景、景色各异的效果。
3.3树木枯老病弱,公园形象不佳公园内的树木大都种植年代较早,年岁渐长的树木经常会出现病虫害、树枝干枯、长势不佳等现象,应进行治疗或者砍除,不应该继续放任不管。
和林格尔县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作者:董娇娇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
摘要:地名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地名系统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阶段的历史面貌,呈现着这一区域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和林格尔县内各个乡镇及村庄的名称,反映了和林格尔县的古代农耕文化、移民史、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地名的分析,可对和林格尔县的历史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游牧文化;和林格尔县;地名;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28-02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是语言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该地的历史和文化。
和林格尔县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部,东南紧倚古长城,西北毗连土默川,全境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85公里,总面积为3401平方千米。
一、和林格尔县地名与古代农耕文化
(一)“和林格尔”
和林格尔是蒙古语,汉语“二十家子”之意。
据说早年间,和林格尔县在未置厅设县之前,是一个仅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
由此可见,和林格尔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
西周时代曾经有过农村公社制度——井田制。
这种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制度的痕迹残留在后世的地名中。
井田制的村社组织单位就有“县”,它现在已成为最常见的地名用字。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名中,带有“县”字的地名数不胜数。
单从“和林格尔县”这个地名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一个农业很发达的地区。
(二)“犋牛”
在和林格尔县的许多地名中,都有“犋”或是“犋牛”,例如:四犋牛沟、六犋牛沟、九犋牛沟、三犋窑、三犋牛窑等。
“犋”或是“犋牛”出现在地名中有没有独特的意义,能不能反映出当地的历史风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汉语大词典》对“犋”的解释是:牵引犁、耙等农具的畜力单位。
不论几头牲口同拉都称一犋。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六:“假如一犋牛,总营得小亩三倾。
”牛犋是内蒙古地区计量土地的单位,最早见于《金史》。
本来牛犋是指套上农具的耕牛,后来才成了耕地和纳租的单位,一般来说,耕一牛犋地一倾左右,租子是“交米四釜”。
另外旧社会的农民虽然没有土地出
租权,但只要有牛犋就可以占用土地,因此贫苦的农民大多向有牛犋的富户租用,规定每一牛犋交租粮二大石(每石约合五百斤)。
最后,“牛犋”逐渐发展成为地名用词,当地的人们习惯称为“犋牛”。
二、和林格尔县地名与移民史
(一)板申、板升(板)
在和林格尔县地名中还有北倒拉板、南倒拉板、挠尔板申、小板申、查汉板申等。
1.倒拉板:七间房之意。
南、北倒拉板系村子位置的区别。
2.挠尔板申:意思是湖边的房子。
3.小板申:即小房子。
4.查汉板申:“查汉(查干、厂汉)”是蒙古语色彩的音译,意思是“白的”“白色的”,因此,查汉板申是“白色的房子”的意思。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古往今来,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以及战争所造成的民族迁徙的历史,在地名中往往也会有所体现。
在和林格尔县的地名中,最能反映移民史的地名莫过于“倒拉板”这一类的地名了。
“板申、板升”来源于汉语的“百姓”,蒙古语将其借入,意为“房子、平房”等。
后来汉语又从蒙语音译过来,写作“板申、板升”等,简称作“板”,意指房子、住房、村舍等,主要用来构成地名。
根据史料记载,16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中叶分别有两次大规模的汉族农民流迁到内蒙古地区的移民现象。
他们来到草原以后,首先要搭建一个简易的房子作为自己的立脚之地,而草原上的牧民居住的则是蒙古包,所以房子在草原上就成为了移民的显著标志。
蒙古语音译词“板”也就随之出现并构成移民居住地地名的一个重要成分。
(二)带“窑”字的地名
《内蒙古地名录》中和林格尔县存在这样一类地名:南窑子、草窑子、陶家窑、郭家窑、马家窑、代洲窑、兰家夭、榆西夭。
这类地名中都带有“窑(夭)”,那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汉语大词典》中“窑”的解释是:①烧制砖瓦陶瓷器或煅石灰的灶。
《墨子·备穴》:“穴内口为灶,令加窑,令窑七八员艾,左右皆如此。
”亦指制造砖瓦陶瓷器等物的场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三回:“只得到窑里去商量,窑里也不能设法一律匀净。
十万砖,送了七次,还拣不到四万。
”②指陶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哥窑》:“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
”③窑洞,供人居住的土室。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今人以传奇有破窑之说,志书亦沿俗论,但言窑而不知有龛,并龙门僧亦湮没不传,可惜也。
”④近代泛指硅酸盐工业常用的高温
设备。
如竖窑;回转窑;坩埚窑。
⑤采煤开挖的洞。
《清史稿·周元理传》:“并请开附近潘家口泛煤窑。
”又如窑桶子。
纵观《汉语大词典》对“窑”的释义,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和烧制陶瓷砖瓦有关的,另一类是指窑洞、煤洞。
那么和林格尔县地名中的“窑(夭)”是其中的哪一类呢?查阅《绥远志略》可知,内蒙古地区不仅以“窑”来命名村庄的现象十分普遍,几乎遍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而且“窑(夭)”出现在地名中是和历史上汉族移民在当地的生活方式相关。
16世纪中叶,陕西、山西北部汉族农民开始流迁到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垦荒,此后入蒙的汉族农民络绎不绝。
这些农民初来时多为一家半户,临时搭一间陋室或就坡地挖掘窑洞作为栖身之所。
因此,这些地方多以“窑(夭)”作为所居住地的地名用字。
三、和林格尔县地名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以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在和林格尔县的地名中,有些是以宗教为主要依据进行命名的,这也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一)佛教
和林格尔有一地名,叫巧尔什营,在和林格尔的巧尔什营乡(镇),西藏来的喇嘛朝尔吉在该地建立召庙。
据传朝尔吉是一位名医,在他逝世后,群众为了纪念他,将村名称作朝尔吉营,后来转为巧尔什营。
它反映了佛教对当地的影响。
佛教也叫释教,它起源于印度,祖师是释迦牟尼。
在东晋、后秦时,通过商旅传入我国。
《和林格尔县志》记载,北魏时宗教盛行,那时北魏的都城设在和林格尔县,皇帝特别信佛,因而境内有塔梁、佛爷沟等遗迹。
(二)喇嘛教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教派,他在明朝时传入内蒙古地区。
它传布和平,倡导“将涌血之大江变为溢乳之静海”的理念,赢得了蒙古族大众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喇嘛的传播和人们对它的认同,在内蒙古地区兴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喇嘛庙。
和林格尔县的地名中也有反映喇嘛教的地名,如喇嘛湾:该地坐落在山湾处,因建有一座喇嘛庙而得名。
地名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地名系统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阶段的历史面貌,呈现着这一区域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本文对和林格尔县地名研究主要在于从地名的角度展现和林格尔县文化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文化的一些独特本质。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它。
参考文献:
〔1〕廖兆骏.绥远志略.南京:正中书局,1937.
〔2〕和林格尔县志编委员会.和林格尔县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3〕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4〕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析[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1).
〔8〕李仁孝,李作南.内蒙古汉语方言音译地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