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金融工程案例之套利分析在对这三个案例做完逐个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三个案例中套利的总体思路是十分相似的,尤其是前两个案例都是利用两个内部收益率较高的债券组合成与另一个较低内部收益率的债券具有相同现金流的套利组合,再利用低买高卖最终实现套利的目的。
至于可口可乐公司安全债务认购凭证这一案例中则是利用了在债券回购日之前提前转化为对购买者有利的另一种债券。
下面就是对这三个案例套利的具体的分析计算。
在RJR纳斯比斯克控股资本公司一案中,RJR纳比斯克发行了三种债券分别是信用债券13.5%、贴息信用债券、信用债券15%PIK,通过现金流分析及利用excel计算出而这三种债券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6.6353%、8.9178%、10.1194%,易见信用债券13.5%的价值明显被低估,可以通过买卖一个债券组合来获利。
我们有两种组合可以选择:一是利用借助内部收益率为4.4880%的国债STRIPS构建{信用债券15%PIK、国债STRIPS};另一种则是构建{贴息信用债券、国债STRIPS }于是这里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套利。
但是考虑到15%PIK信用债券在1994年之前公司可以选择以现金还是以PIK债券形式支付利息。
1994年5月15日之后,公司才以每半年现金支付利息。
考虑到公司总是希望以PIK债券形式来支付利息的,这样投资者可能就会面临债券价格下降和流动性的问题。
所以如果选择套利,可以选择第二种组合投资方法。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买入贴息信用债券和国债STRIPS组合,卖出(如果持有)或卖空(如果未持有)13.5%的信用债券。
要使新的组合的现金流完全与13.5% 信用债券的相同,在卖出或卖空13.5%信用债券的同时,买入贴息信用债券,又因为贴息信用债券在94年5月之前没有利息,为了使得新的组合在94年5月之前也可以获得利息,可以买入一系列到期不同的国债,到期日分别为91.5,91.11,92.5,92.11,93.5,93.11,94.5,然而贴息信用债券在最后到期日只能提供967.5美元,少于13.5%的贴息信用债券,故还应该还买入到期日为01.5 到期值100美元的国债STRIPS。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常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与定价方法,培养学生应用金融理论与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金融工程思维,为将来从事金融领域的实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围绕人才培养要求及金融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具有金融创新思维和解决金融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激励学生“参与式学习”为重心,深入挖掘金融工程发展历史、典型金融工程实践案例等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产教融合、虚实融合、知行融合”的路径,形成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价值体系为支撑的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思政教学示例示例一:金融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将我国期货经营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的农产品“保险+期货”创新金融扶贫项目案例引入课堂。
通过对“保险+期货+银行”模式服务“三农”、落实精准扶贫的重大金融创新案例进行讲解,以点带面的介绍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绿色金融等相关政策,充分体现金融工程的本质与魅力,激发学生运用金融工程相关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示例二:金融市场多元发展,彰显中国成就通过问题导入、内容介绍、真实数据与实例展示等方式,全面介绍和分析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成就,引导学生理解金融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启发学生主动将学科知识与国家社会发展、自身成长相融通,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示例三:金融风险应对,展现大国担当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剖析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各种外部挑战,阐述中国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成功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引导学生感悟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课程思政效果分析本课程应用效果显著,辐射范围广。
课程在“学堂在线”上线三轮,选课人数超过30000人,获评精品网络共享课。
课程组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该慕课,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教学,参与的学生每年达500余人。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项目 分析角度 材料收集 分析深度 论文表述 综合
权重 0.15 0.3 0.4 0.15
得分
绿鞋期权案例
一、绿鞋机制的概念
“绿鞋机制”也叫绿鞋期权(Green Shoe Option),首次公开发行股
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
配售选择权。这其中的“超额配售选择权”就是俗称绿鞋机制。
二、绿鞋机制的功能
绿鞋机制规定,承销商在股票上市之日起30天内,可以择机按同一发
行价格比预定规模多发15%(一般不超过15%)的股份。该机制可以稳定
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
如果发行人股票上市之后的价格低于发行价,主承销商用事先超额发
售股票获得的资金(事先认购超额发售投资者的资金),按不高于发行价的
价格从二级市场买入,然后分配给提出超额认购申请的投资者;如果发行
人股票上市后的价格高于发行价,主承销商就要求发行人增发15%的股
票,分配给事先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增发新股资金归发行人所有,增
发部分计入本次发行股数量的一部分。
显然,绿鞋机制的引入可以起到稳定新股股价的作用。因此,今后对
于可用绿鞋机制的新股,上市之日起30天内,其快速上涨或下跌的现象将
有所抑制,其上市之初的价格波动会有所收敛。
三、稳定股价的作用原理
超额配售选择权是发行人在股票上市后一段时间内授予主承销商的一
项选择权。按照惯例,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不超
过包销数额15%的股份,即主承销商按不超过包销数额115%的股份向投资
者发售。
在本次增发包销部分的股票上市之日起30日内, 当股票股价上扬时,
主承销商即以发行价行使绿鞋期权,从发行人购得超额的15%股票以冲掉
自己超额发售的空头,并收取超额发售的费用。此时不必花高价去市场购
买,只需发行人多发行相应数量的股份给包销商即可。实际发行数量为原
定的115%.
当股价下跌时,主承销商将不行使该期权,而是从股票二级市场上购
回超额发行的股票以支撑价格并对冲空头(平仓),以赚取中间差价。此时
实际发行数量与原定数量相等,即100%。由于此时市价低于发行价,主承
销商这样做也不会受到损失。
四、存在的缺陷与弊端
绿鞋机制虽然具有在股份上市后一定期间内对股票价格起到维护稳定
作用、抑制一级市场投机气氛,减少二级市场波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
并不是十全十美,在对我国股市具有的积极作用下,它具有二重性质,它
的运作存在着缺陷与弊端。
第一,诱导上市公司产生“投资饥渴症”,助长恶性圈钱之风。目前我
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大多存在“一股独大”现象,控股股东利益与普通
投资者利益不一致。为了追求控股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必然会最大限度从
普通投资者手中募股筹资。而绿鞋机制给予了控股股东或其代理人一个更
大的操纵工具。它的实施极可能被利用来在股票发行时,上市公司不惜违
背诚信,不顾市场实际情况,盲目的尽可能使用最大限度的超额配售选择
权,发售新股给认购的投资者,最大程度募集股金,从而引发上市公司“投
资饥渴症”,助长其恶性圈钱行为。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只有上市公司控
股股东和高级管理层,普通投资者利益被削弱殆尽,对股市的良好平稳运
行将是巨大打击。
第二,弱化了主承销商的风险意识,不利于其经营管理的改善。绿鞋
机制的实施,可使主承销商纠正当初失误的判断,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
到最低。这将会大大弱化主承销商的风险意识,其极可能不根据市场变化
选择承销方式,不对中长期趋势作正确的判断和预测,而是过度依赖绿鞋
机制使用的无风险或低风险,追求多获承销费。主承销商继将续在低水平
低风险层次上进行竞争,不利于其风险意识的树立,不利于其落后的经营
管理水平的提高,从长期看,也将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各方参与者
利益。
第三,造成市场的不平等竞争,滋生投机和腐败。一方面,由于配售
部分绝大多数为重仓,能够进行超额配售选择权认购的几乎只能为机构投
资者,中小投资者因资金实力限制被排除在外,造成了市场参与者的不平
等竞争。另一方面,绿鞋机制实则一种股票期货交易方式的演变,其规范
与监管难度极大。机构投资者因其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及信息获取能力等
各方面优势,在配售选择权行使时,及易与承销商联手,导致关联方的暗
箱操作,甚至进行违法违规操作,这就为投机与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第四,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自律能力与市场公信力将经受严峻
考验。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原则,
保护投资者利益。若投资者认购超额配售的新股后,市场表现不佳,道德
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那么监管机构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受
到强大冲击。
五、农业银行“绿鞋机制”的实施过程
2010年7月15日,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下称农行)以
A股2.68元人民币/股、H股3.2港元/股的价格,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香
港联合交易所挂牌。通过此次IPO,农行在A股市场筹得88亿美元,在H
股市场筹得104亿美元资金,完全执行“绿鞋”机制后,农行筹资总额将
达221亿美元,登上全球第一大IPO宝座。
自7月15日上市以来,农行会否破发始终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为保
证顺利发行,此次农行上市专门预设了超额配售选择权即所谓 “绿鞋”机
制,即上市后一旦破发,主承销商中金公司可买入农行股票进行托市。在
绿鞋的保驾护航之下,农行成功保发,首日收盘2.70元,7 月16 日,上
市第二天,农业银行盘面中便数次冲击2.68 元价位,7 月19 日亦是如此,
并于7月29日上摸2.88元,创下上市后的最高价。不过随着市场的整体
回调,农行股价滑落,脱鞋前的三个交易日,重新回落至发行价附近。截
至8 月13 日,在农业银行登陆A 股的22 个“绿鞋”交易日里,六次打
响“发行价保卫战”,其股价共六次触及2.68 元。进入8 月,农行股价
不断下探,10 日、11 日、12 日、13 日,2.68 元发行价连续四天受到密
集冲击,由于有“绿鞋机制”的支撑,2.68 元始终未被突破。8月13日,
绿鞋保驾的最后一天,农业银行A股顽强报收2.69元。持续一个月的保发
战,以高于发行价0.01元的战绩告捷。
随着30个自然日逐渐过去,“绿鞋”机制于8月15日到期,承销商将
不能再通过买入二级市场股票以维护股价。8月16日,农行正式“光脚”
上市,其破发问题再度浮上水面。但在一片“破”还是“不破”的猜疑声
中,农业银行依旧日复一日地延续着“织布”行情,从8月10日直到9
月15日的整整27个交易日里,农行股价每天都在2.68元之上一两分钱的
狭窄空间里穿梭。并且,每个交易日都雷打不动地碰触2.68元发行价,然
而始终不破发。就在市场纷纷揣测究竟是谁打造了农行2.68元铁底的时
候,农行匪夷所思的“织布”行情宣告终结。在苦苦支撑两个多月之后,
农业银行在2010年9月16日,终于跌破2.68元的发行价,终结了整整
27个交易日的“织布”行情。至收盘,农行报2.63元,跌幅1.87% ,其
后一路下挫。在走出2.52元的最低价后,又跟随大盘展开一轮强劲反弹,
一度在10月18日触及最高3.10元,当日收盘价为2.95元。其后该股反
复走弱,于11月16日再度失守发行价,股价一直在发行价左右震荡。
在农行破发的打击下,市场做多热情大减,两市加速下行,沪指盘中
跌破2600点,收盘勉强站在2600点之上。不过对于农行破发,多数市场
分析认为,只是一种市场行为,投资者不必过多忧虑。
从上述农行上市后其股价的变化,可以看出由于有绿鞋机制保护,农
业银行在上市后一个月内,尽管多次触及2.68元的发行价格,但始终没有
跌破。从这个表现反映出“绿鞋机制”可以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
防止股价大起大落。
按照“绿鞋”机制,农行的“绿鞋”机制将在上市交易之日起30 个自
然日内(即8 月16 日)失效。“绿鞋”的强制护盘作用,造成股价上涨无
力,下跌无路,使投资者感到压抑,使得农行的走势被扭曲,在脱掉“绿
鞋”后,这种扭曲的走势应该被市场修复。由此,绿鞋机制的强制作用也
看出,“绿鞋”虽对稳定股价有利,同时也弱化了市场的作用,致使股价
的走势扭曲,因此,虽然“绿鞋”在股份上市后一定期间内对股票价格起
到维护稳定作用,使上市公司将获得更多的筹资量,并能够抑制一级市场
投机气氛,减少二级市场波动,但是,运用“绿鞋机制”的同时要考虑到
它的消极作用,全面考虑这种机制的利弊,以此获得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