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眼中的园林
- 格式:pdf
- 大小:151.27 KB
- 文档页数:5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丹纳《艺术哲学》)在世界古典园林类型中,有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平地园、英国的牧园、日本的水石庭,育化在中华文化的肥壤沃土中的中国园林则是以“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为基本类型。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明·张潮《幽梦影》)“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汪菊渊《中国园林》)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山水园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纯任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天”的认识并不一致,殷周时代的“天”有时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已经由至上神过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苍苍天空。
宋明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气”讲天,指物质世界之总体;唯心主义思想家以“理”讲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
对“天人合一”的内容所指也不同,如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含牵强附会内容;宋·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地犹如父母,天地与人都是气所构成,天地的本性与我的本性也是统一的,人民都是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摘要:园林的四要素是地形或岩石、建筑、水系和植物。
其中植物是数量和面积最大的元素,也是唯一有生命的元素。
合理巧妙的配置植物可以大大增强园林景观的灵活性,使园林景观充满生机,古老而简单的传统元素得以传承,并充满青春活力。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除了正式的组合和搭配,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深刻的文化内涵,必须探索和利用,以便丰富园林植物文化内涵,提高景观在自然生态的科学发展观和审美意义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园林植物;文化意蕴;景观设计一、文化意蕴的讨论 1、思想文化的展示园林景观文化是设计者将人的审美和自然景色相互融合的结果,因此园林景观也展现出设计者自由的文化认知。
通过分析对我国园林景观发展产生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
儒家思想由孔子建立,而道家思想则由庄子、老子为代表。
前者提倡仁义礼智信,其思想内容始终以人为中心,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两种思想的碰撞和结合下,形成了现有的古典园林设计景观。
当然,一些思想家还崇尚阴阳术数,风水学说,所以在园林景观的构建中也体现出了对于景观格局、阴阳、南北坐落等元素,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2、传统文化思想带来的影响 2.1四季时光变化,四季更迭在设计者眼中独具风味。
春季万物复苏、草木换新;夏季繁花尽开,枝繁叶茂;秋季金色尽染,果实丰硕;冬季银装素裹,梅香自来。
不同的季节交织着不同的风景。
2.2空间古典园林景观尽管在面积上受到限制无法像真正自然环境中一般广阔。
但是在这方寸之间设计者却能够打造出独特的特色。
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出了无限的想象,将植物、建筑、山水融合起来,让景色与建筑相互呼应,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同时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让人们在观赏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对园林景观建立不同的理解。
二、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1、人格化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中,人们总是将植物予以人格化,并根据植物的自然属性而赋予人或其他事物的品行和性格特征,以寄托人们的思想情感,如竹、梅、松被叫做“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浅析文人山水园林的美学精神摘要本文探讨了文人山水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
文人山水园林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
文人精神在文人园林造园技艺中得以彰显,成为文人山水园林重要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文人园师法自然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中国自唐代以来,诗人、画家乐于将居住和游乐环境的布局、构景,遵从“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假山水池、一树一石的推敲锤炼营造和反映他们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水景、山石景、建筑景——文人园林,他们在这些园林中或居或游,寄情山水,把对文学、绘画的感悟融入自然景观,成为环境艺术表现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和园林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文人园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文人园“其佳者,善于因地制宜,师法自然,意出画境,佳山妙水,层出不穷,为之悠然而神往。
”这在《红楼梦》第17回里也有所提到:当贾政引众清客检查刚竣工的大观园,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便是讲的文人山水园中常见的“先藏后露,各下扬先抑”的造园手法。
当然“大观园”作为中国文人山水园林所追求的极至,不仅是在园林营建理论上有着独到的创意和见解,同时也引发了近现代园林学者对文人山水园林美学精神的几方面的探讨。
一大儒思想贯穿文人园的精神神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诞生在春秋战国,他们具备诸如科学态度、理想精神、自由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特殊的素质。
特别是明晰而庄重的自我意识、风节操守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占据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做为古代知识分子典范,他们强调美与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
孔子提出人应当“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无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述而》)。
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摘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面貌。
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使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得以充分发挥。
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总体布局、类型及园林环境结合等方面 ,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
本文从儒 ,道,佛三家阐述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有悠久艺术历史的中国有众多哲学流派,各派思想不尽相同,然而有一个基本的东西确是一致的,那就是“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身及其环境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是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佛家的人与自我的和谐 ,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这一理念。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 ,而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受传统美学影响很深 ,处处都能看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子。
下面就从儒家、道家和佛家几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艺术中的。
1儒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追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儒家来看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 ,小到人与人之间 ,大到人与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遵从这种道德原则。
因此儒家推崇仁义、礼制 ,而且有一套严整的制度。
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园林的格局 ,包括结构的安排、景物的位置、各种建筑物的序列都必须依礼而制 ,而且要体现一定的乐感。
这在皇家园林中表现地特别明显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 ,而整个园区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这个中心在位置、高度、规划上都统帅着景区的其他建筑 ,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君臣礼制。
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就是佛香阁 ,从它的位置 ,规模和高度来说 ,都是所有景区和景点的统摄 ,象征着君主对万民的统帅。
摘要:魏晋以来,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由“山居”到“园居”、由“可观可望”到“可居可游”的嬗变过程,其中建筑的比重、山水的形态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由“量”及“质”的变化,而其中始终未变的是古人对诗意栖居的不懈追求。
其栖居的物质形态虽然在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但诗意栖居不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主导着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为对社会哲学中“乐”的观照,以及对自然哲学中“生”的突显。
关键词:风景园林;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乐”;“生”文章编号:1000-6664(2008)04-0051-06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7-10-14;修回日期:2008-03-12Abstract:AfterWeiandJinPeriod,theproportionofarchitecture,theshapesofwaterandhill,andthefunctionsoftraditionalChinesegardenchangedthroughtheevolutionfrom“mountaindwelling”to“courtyarddwelling”andfrom“servingforwalkingandlooking”to“servingfordwellingandtouring”,butsomethingthatneverchangedwasthewillingofpoeticdwellingwhichhavebeendominatingthetraditionalgarden'sdevelopmentthroughthephysicalchangesofdwellingunderthesocialandculturalbackground.Asthespiritualessential,thewillingcombinedhumanbeingswiththenatureonthesocialphilosophyconceptof“happiness”andthenaturalphilosophyconceptof“living”.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PoeticDwelling;TraditionalChineseGarden;Happiness;Living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PoeticDwelling———The Spiritual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邬东璠陈阳WU Dong-fan, CHEN Yang“诗意的栖居”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述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的神秘之物。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园林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传达出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特点,并让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传达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古代园林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孔子强调的“人文主义”,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代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园林中的设计、构造和园林布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学价值,传达出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人文主义、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纪律和奉献的精神。
其次,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为现代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自然环境,使得城市居民难以享受自然。
而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在城市中废弃的空地上建造出一个生态友好的花园,通过园林景观建设,为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生活价值。
在这些新兴的园林景观中,许多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气息。
它们可以在主城市核心区的中心打造出一个公共区域,让居民在适宜的环境中活动,并享受文化底蕴和精神享受。
这样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融合程度,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探索着一个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自然和谐的特色,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生态模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虽然遗留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且有着现代化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素材。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
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
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囿,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
秦汉时期,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
魏晋时期,儒、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
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巅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
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
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
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
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
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
1886年重修后,西太后取意“颐养冲和”改用现名。
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一、引言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是一个深邃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园林艺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和人生观的理解和追求。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分析,试图探讨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深度体现1. 理念和观念的体现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深度体现首先表现在园林建筑的理念和观念上。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在园林建筑中,体现了"山水如画"的理念,强调对山水景色的体贴和包容,体现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哲学流派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诠释。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建筑布局等都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体现,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热爱。
2. 内在意境的营造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深度体现还表现在园林景观的内在意境营造上。
中国园林追求"小品大雅",注重通过对花木、建筑、水景等元素的精心布置,营造出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意境的营造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空灵寂静等哲学思想,通过自然景观的塑造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体现了"虚静之美"和"虚无缥缈"的哲学内涵。
3. 对自然的敬畏与包容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深度体现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包容上。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尊崇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包容,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
园林中的各种植物、山石、水景等元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敬,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广度体现1. 文化内涵的传承传统哲学思维在园林中的广度体现表现在对文化内涵的传承上。
简述审美及思想因素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1.传统美学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产生的影响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建筑都会根据当时的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而建设,因此它不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中国文化遗产,还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
在封建时代,园林建筑艺术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园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融入在其中,将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当做天地、祖先与人们沟通的媒介,强调当时的等级制度及秩序,顺应了当时统治社会的社会政治要求。
过去所建设的园林建筑都处于自然当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直到汉朝以后,所建设的园林建筑已经没有了神秘的气氛,而是将“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融入到了其中;而在魏晋南北朝使其,我国园林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转折的发展时期,由于当时战争频发,再加上受到当时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建造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为了逃脱战争,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在大自然中游玩、观赏,此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义士,将自然景观描写进诗歌当中。
但是人们并不能游遍全世界的名山大川,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家中设置相应的园林,希望在简朴的生活当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心洗礼,修身养性,此时社会中也就出现了私家园林。
唐朝以后,人们掀起了建造园林艺术的浪潮,在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人们将其中各种诗情画意有机的结合,更具自然化特征,另外,他们还将自然的美态与建筑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性特点的园林景观,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健康发展。
2.传统美学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将其功能以及特色充分发挥出来,而这绝不能够根据外界自然景观进行设计,而是需要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通过不断创新来造就具有自然化的园林景观,从而达到视觉上的美观。
在《逍遥游》中,庄子将道家思想理论充分融入在其中,强调万物生存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追求精神的释放,要求通过坐忘或者心斋来体现道家思想,做到无欲无求,并与天地相融合,最终达到两忘的精神状态。